程志忠
落葉松造林及撫育技術
程志忠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林業和草原局甘肅天水741300)
落葉松屬落葉喬木,有著較高的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是當前造林重要樹種之一。落葉松造林時,育苗管理、造林管理、撫育管理、病蟲害防治都是影響落葉松造林成效的關鍵因素。為提升落葉松造林效果,做好各環節管理工作,文章以武山縣為例,對落葉松造林及撫育技術要點展開分析。
武山縣;落葉松;育苗;撫育;造林;技術
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快國土綠化、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武山縣高度重視造林工作,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始終把造林綠化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位置,大力實施林業生態項目,扎實開展綠化造林工作。當前武山縣森林面積121.6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4.2%,林業產值逐年增加,造林綠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落葉松是武山縣綠化造林的關鍵樹種,還能增加貧困戶收入,擴大村集體經濟,因此,大力發展落葉松造林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落葉松屬落葉類喬木,樹木高達35 m,胸徑達90 cm,幼樹樹木呈深褐色,樹冠呈卵狀圓錐形,冬芽呈球形,葉片呈葉片倒披針狀條形,球果初期呈紫紅色,后期呈黃褐色、紫褐色,種子呈灰白色圓形。
在武山縣,落葉松于20世紀70年代引種成功,之后大面積推廣栽植,尤其是在海拔1 600 m~2 800 m的高寒陰濕山區抗性強、生長好,其木材蓄積增長快,材質好,深得群眾喜愛,落葉松在荒山造林、林木更新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落葉松木材略重易裂,邊緣呈淡黃色,中心呈紅褐色,紋理直,結構細密,樹干有樹脂,抗壓能力強,耐腐朽,因此非常耐用,已成為工業、建筑業、土木業重要木質材料。同時,落葉松還具備較高的生態價值,其樹勢高大挺拔,冠形美觀,根系發達,具有涵養水源、美化環境、凈化空氣、降低噪音的作用,因此成為不可缺少的園林綠化、荒山造林的樹種[1]。
落葉松育苗前,需做好圃地選擇工作,這是保證種苗成活率的關鍵。首先,需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松透氣的圃地,同時要確保排水便利、交通便利,其次,土壤以中性、微酸性沙壤土育苗為宜,氣候濕潤溫涼。然后,在選擇圃地后,應進行整地處理,對土壤深翻晾曬,殺滅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蟲卵。最后,整地時需要施加充足的底肥,一般情況下,每畝施加700 kg有機肥即可,隨土壤翻入地下。整地耙平后,需噴施1:10的硫酸亞鐵溶液,干燥后耙平作床,苗床高度控制在15 cm,寬度控制在1 m,苗床間距控制在25 cm為宜。
播種前,將種子放入80 ℃左右的水中浸泡30 min,將種子撈出后再放入硫酸銅溶液、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2 h,消毒后的種子需再用25 ℃溫水浸泡清洗1 d。然后可進行催芽,準備約25 ℃的高架溫床,上面放上種子,每隔1 h灑水1次,每隔2 h翻動1次,使所有種子都能夠吸足水分,持續催芽3 d后種子逐漸露白,催芽5 d后種子發芽,當50%~80%的種子發芽后即可播種[2]。
播種時,要控制好播種時間,一般情況下,土壤溫度保持在10 ℃時播種為宜。播種前,需將苗床澆灌充足的水分,控制播種量,每1 m2播種量為4.5 kg,采用條播模式,溝距控制在13 cm,溝深控制在1 cm,播種后,需及時覆土1 cm,然后覆蓋1層稻草,再噴施適量水,每天保持苗床濕潤即可。在40%幼苗出土后即可逐漸揭草,齊苗將全部稻草揭開,揭草可選在陰天、傍晚等時間段進行,揭草后需及時澆水,防止干燥。
苗期是落葉松育苗最關鍵的時期,在這一過程中,應做好下述工作。首先是澆水,要結合苗床的濕潤度,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適時適量澆水,為幼苗出土做好準備。一般情況下,在播種后3周即可出苗,澆水時應綜合考慮氣溫、濕度等因素,合理控制好澆水時間和澆水量,尤其是在進入速生期后,應澆足夠水分,避免缺水影響幼苗生長;其次是追肥,肥料是苗木生長的必需品,尤其在苗木進入速生期后,根系生長速度加快,對養分的需求大幅增加,此時應及時追施有機肥、氮磷肥;再次是間苗定苗,技術人員應密切關注幼苗長勢,一旦發現有生長分布不均、擁擠等現象,應及時進行間苗處理,拔出長勢較弱的幼苗,間苗每畝保留600株~700株苗即可;最后是中耕除草工作,雜草在生長過程中會和苗木爭奪水分及養分,從而阻礙苗木生長發育,因此要及時做好除草工作,除草時可采用人工除草法+化學除草法,人工除草法適用于小規模雜草,化學除草法適用于大面積雜草,使用化學除草法時,盡量避免對幼苗造成損壞[3]。
落葉松雖適應性較強,對于土壤要求不高,但是為了保證成活率,要優選疏松透氣、土層深厚的微酸性、中性土壤,要保證排水便利,避免引發澇災,禁止在洼地、黏土地種植落葉松。
造林整地可為苗木創造適宜生長的條件和環境,有助于苗木健康生長。整理造林地時,要徹底清除雜草,并對土壤進行深翻、耙細。大面積造林可采用魚鱗坑整地,也可采用帶狀整地,翻地可在秋季進行,讓土壤自然風化,第二年春季播種前耙地,后期可進行選種造林。
選擇健康優質樹苗是保證苗木移植成功的關鍵。造林前,選擇優質落葉松苗木品種,保證其根系發達、完整,主根短直,苗干粗壯通直,高度適中,主側枝分布均勻,中央主枝優勢強,側芽發育飽滿,禁止選用有病蟲害和機械損傷的樹苗。
起苗前,需對苗木澆足水分,增加土壤濕潤度,為起苗提供便利。起苗時要輕挖輕拉,最大限度地降低對根系造成的損傷。要結合規格分類捆綁苗木,并在苗木根部包裹塑料,或者沾漿亦可,減少苗木運輸時的水分消耗,保證苗木的成活率。
落葉松苗木栽植可在春季、秋季進行,以秋季最為適宜。栽植苗木時應確保根系舒展,避免造成窩根情況,要將苗木扶正,然后填土、壓實、澆足定根水。為了加快造林速度,大面積造林時也可采用貼壁縫植法,但成活率不及其他栽植方法。
落葉松幼林撫育中,除草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雜草在生長過程中,會和苗木爭奪水分及養分,影響苗木的正常生長,因此要及時進行除草。落葉松造林面積較大,不適宜采用人工除草法,為保證除草效率和效果,減輕勞動量,需應用化學除草法,合理選用化學藥劑,在苗木定植前1周,噴藥除草1次,后期結合實際情況控制好噴藥頻率。噴藥時,應避免除草劑碰到苗木,以免造成毒害[4]。
落葉松幼林撫育管理中,松土也有著重要作用,幼林期落葉松根系脆弱,此時需及時松土以促進根系生長。春季造林后夏季降雨量增多,土壤易出現板結現象,阻礙根系呼吸,容易導致幼樹死亡,因此在排水的同時,應增加松土次數,5年后隨著幼林的不斷生長,其抵抗力越來越強,可逐漸降低松土頻率。落葉松在每年的5月份、8月份處于快速生長期,在進入此時期前需落實松土、除草兩項撫育措施,從而提高土壤疏松性、透氣性,減少雜草數量,保證落葉松幼林健康生長。
落葉松對降水的需求較大,若缺水則會導致苗木生長發育受限,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落葉松造林面積大,且林地有一定的坡度,人工灌溉可行性不強,因此落葉松造林后要利用好天然降水,結合造林地實際情況,做好蓄水保墑,及時除草減少水分消耗,保證土壤的疏松性,提高蓄水能力。
落葉松幼林生長過程中,灌木會對其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故應對所有影響林木生長的雜草、灌木全部清除,將割下的灌木、雜草放置于穴下沿位置,灌木充分腐爛后可分解成肥料用于落葉松生長。一般情況下,在6月份灌木高度是落葉松的三分之二時進行割灌最為適宜,進而增加林地光照時間與通風時間,促進幼林快速生長,一般在造林5年后可停止割灌。
立枯病是落葉松幼苗期常見病害,多發于幼苗出土后2個月內,會對幼苗生長造成較大影響。患有立枯病的幼苗,其根部、莖基部逐漸腐爛,最終導致幼苗倒地枯萎死亡。其致病源為腐霉菌、絲核菌、鐮刀菌等,如土壤積水、板結,地溫過高,播種覆土過厚,都會增加立枯病的發病率。
防治落葉松幼苗期立枯病,應做好下述工作:科學選種并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使用廣譜高效殺毒劑拌種,如硫酸銅等,控制好種子和消毒劑兩者比例,以達到理想的消毒效果,有效降低幼苗期立枯病的發生概率;做好土壤消毒工作,育苗時對苗床使用五氯硝基苯進行消毒處理,殺滅土壤中的致病菌,從而提高幼苗成活率;播種時嚴格控制好覆土厚度,避免過薄或過厚;采用化學防治法,通過噴施化學藥劑的方式,可起到顯著的防治效果,如5%明礬水、代森特等,每間隔1周噴藥1次,連續噴藥3次,可有效降低立枯病發病率,在噴藥后2 h內如發生降雨,則需重新噴藥,保證防治效果[5]。
落葉松枯梢病是落葉松中、幼林常見病害,其病原為落葉松球座菌,發病初期新梢基部逐漸凋萎,頂部彎曲下垂呈鉤狀,彎曲的位置落葉。發病中后期,新梢逐漸木質化、枯死,針葉完全掉落,病梢有松脂溢出,患病后的幼苗無頂芽,新梢病后1~2周,頂梢殘留葉片上有大量小黑點,呈圓形,后期呈梭形。一年中,6、7、8月份降雨較為頻繁,因此枯梢病發病率最高,尤其是林緣迎風面和6~15年的幼樹發病率最高。
防治落葉松枯梢病時,可采取下述措施:強化檢疫工作,禁止從病區調出苗木;重視營造混交林,如落葉松和闊葉類樹木混交等;迎風口位置禁止營造落葉松林,降低枯梢病發病率;強化水肥管理工作,及時補充磷肥和鉀肥,加強對腐熟發酵農家肥的使用,加強苗木長勢和抵抗力;開溝排水,避免濕氣滯留;化學藥劑防治,如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溶液、40%福美砷800倍液等,每間隔1周噴藥1次,連續噴藥3次,亦可用10%百菌清油劑進行超低容量噴霧,每畝使用250 g,效果較佳。
蠐螬是落葉松常見蟲害,尤其是在沙壤土內存在大量蠐螬,如頻繁降雨增加了土壤濕度,此時蠐螬會逐漸爬行到地面,在早晨和傍晚時間段,蠐螬啃食落葉松幼苗,長時間會導致苗木死亡。
防治落葉松蠐螬病害時,要做好下述工作:播種前做好對種子、土壤的消毒工作,保證種子無毒無害無污染,確保種子顆粒飽滿,具備較高的純度,處理種子時需要經過浸泡、催芽、消毒等多個環節,提高種子的抵抗力;要加強土壤殺菌消毒,有效殺滅土壤表層致病菌,降低蠐螬發病率,保證苗木生長質量;對施肥量予以嚴格的管控,保證滿足生長需求即可,禁止盲目隨意施肥;要密切關注落葉松幼苗生長狀況,如發現苗梢彎曲,則可在幼苗周圍翻找捕捉,降低蠐螬等害蟲的數量;重視對藥劑的使用,如在苗床表面噴施敵敵畏、敵百蟲等溶液,均可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6]。
螻蛄多發于落葉松幼苗期,潮濕土壤內生存大量的螻蛄,其常在落葉松苗床鉆洞,導致落葉松幼苗根部移位,最終死亡。
防治落葉松螻蛄時,技術措施如下:使用毒餌誘殺,在螻蛄洞口放置敵百蟲、敵敵畏配置的毒餌,挖坑放入馬糞后覆蓋青草,引螻蛄入坑內后進行人工捕殺,減少害蟲數量;如發現有蟲害,應及時噴施敵百蟲、敵敵畏等消毒劑。
落葉松毛蟲會啃食針葉,僅留下紅黃色枝干,導致落葉松干枯死亡。
防治落葉松毛蟲時,要做好下述工作:加強封山育林管理,禁止亂砍濫伐,培育闊葉類樹種,保護林下植被;采用生物防治技術,通過設置巢箱招引益鳥,捕捉毛蟲,或者通過釋放赤眼蜂,以蟲治蟲,利用蘇云金桿菌、白僵菌;采用物理防治技術,通過樹干涂白、圍膜,或者設置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亦可有效防治毛蟲病害;采用藥劑防治,如滅幼脲2 000倍液、1.2%苦參堿800倍液,效果較好。
落葉松鞘蛾會對植株針葉造成嚴重危害,葉片被吃光后落葉松林呈灰白色,并逐漸轉變為黃褐色,該蟲害會導致苗木生長緩慢,嚴重時會導致苗木死亡。在進入冬季后,落葉松鞘蛾幼蟲進入樹皮縫隙、芽孢越冬,次年春季出蟄,5月份達到出蟄高峰期,6月份進入化蛹高峰期并逐漸羽化。
防治落葉松鞘蛾時,可采用下述方法:營林技術,加強落葉松栽培管理,提升林木抗性,合理控制好栽植密度,重視混交林營造,控制撫育采伐強度,避免蟲災蔓延,在落葉松林外圍營造闊葉樹林帶,亦可起到不錯的保護效果;生物防治技術,以益鳥治蟲法的效果最佳,在幼蟲活動期,通過懸掛鳥巢吸引益鳥,增加益鳥數量,進而捕殺害蟲;物理防治技術,如人工捕殺、阻隔法、黑光燈誘殺法等,均可有效防治落葉松鞘蛾;化學防治技術,化學技術防治落葉松鞘蛾具有效果好、見效快的優勢,但易誤殺益蟲,且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要合理選用化學藥劑,優選低毒、高效、無殘留的藥劑,控制好用藥時間與用藥量,從而保證防治效果,如在落葉松鞘蛾成蟲羽化盛期的清晨或者傍晚時間段,使用敵馬煙劑煙熏,每公頃地使用藥劑15 g,防治效果顯著,或噴施滅幼脲1 000倍液,防治效果能夠達80%以上。
落葉松是武山縣營建豐產林、速生林的重要樹種之一,林業部門應高度重視落葉松造林及撫育工作,結合落葉松生長習性,加強落葉松育苗、造林、幼林撫育及病蟲害防治工作,掌握各環節的技術要點,以提升落葉松造林質量,合理開發利用,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和更好的生態效益,從而推動武山縣林業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
[1]張喜紅.落葉松的育苗及撫育管理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6(3):35.
[2]郭志紅,王惠君.華北落葉松育苗造林技術要點[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7(26):215-217.
[3]張素清.試析落葉松人工造林和人工撫育技術[J].林業科技情報,2018(1):4-5.
[4]董海斌.提高落葉松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幾點措施[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9(6):297.
[5]戚聿華.落葉松人工造林及撫育管理技術[J].新農村(黑龍江),2018(27):165.
[6]施宇斌.落葉松人工造林和人工撫育技術研究[J].農技服務,2017(5):119.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2.31
S791.22
A
2095-1205(2022)02-97-03
程志忠(1968- ),男,甘肅武山人,大專,林業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造林,撫育,護林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