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慶禮
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景洪 666100
從當前我國醫療事業發展中不難看出,醫患糾紛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受到人們更多的重視與關注。“醫鬧”問題的出現不僅會為醫療機構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對于醫院診療工作的有序進行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如今“醫鬧”行為已經被列入《刑法》第二百九十條,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的規制中,主要目的是確保整個診療工作的有序進行,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的極端行為進行預防和打擊。在“醫鬧”入刑的幾年當中,已經起到了一定積極效果,能夠實現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但由于受到“和為貴”理念與司法傳統的影響,糾紛雙方在很多情況下排斥對《刑法》的應用。在司法審判過程中,會存在認定罪數、平衡罪名等不足之處,這使得立法往往無法達到更好效果。因此,本文將針對《刑法》治理醫患糾紛相關內容進行闡述與分析,主要目的是推動我國醫療事業朝著更好方向發展。
從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中不難看出,醫患糾紛問題經常出現,這使得人們對于“醫鬧”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實際上,“醫鬧”行為到最終沒有人成為“贏家”,會對各方利益關系人造成損害,同時也會因此付出相應代價。對于醫患糾紛問題與危害,具體分析如下:
(一)會給醫護人員造成無法彌補的傷痛。有很多暴力的“醫鬧”行為,會在不同程度上對醫護人員自身安全造成威脅,無論是哪種傷害,都會摧殘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在出現“醫鬧”事件后,在影響醫生本人的同時,其他醫護人員也會存在著較大的精神壓力。
(二)會對醫院正常醫療秩序造成影響。醫患糾紛問題的出現,通常會引發醫院秩序失控情況出現,例如,醫院中的醫療設備出現損壞情況,一旦醫療設備無法正常運行,那么會對后續的病人救治產生直接影響,嚴重影響醫院正常工作秩序。在問題出現后,醫院會被卷入到風波當中,很有可能在社會中造成不好輿論,導致醫院負擔增加。
在醫患糾紛問題解決中,《刑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在具體問題處理過程中,會因為司法認定表現出不同瑕疵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為促使醫患糾紛問題能夠得到更好解決,需要進一步強化刑法解決醫患糾紛的能力。在具體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采用立法方式,對法律中的不足進行完善
通過對立法的進一步優化,能夠從法律文本層面,將司法實務中認定案件性質的難度大大降低。針對三人及以下擾亂醫院正常診療的行為,可以采用指導案例形式,或者司法解釋方式,對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中規定的醫鬧行為與其他罪名之間的關系進行平衡,確保本罪與其他罪名之間的有效銜接,掌握在不同情形之下需要認定的具體罪名[1]。對于不同罪名之間的構成要素,需要相關工作人員能夠進行全面分析與總結,這樣司法人員在案件處理中,將會得到相應的法律依靠。該罪名只針對擾亂醫療秩序的“醫鬧”分子,同時并沒有對“聚眾”主體條件進行限定,那么是否可以將全部擾亂秩序的行為統一規范到法條之中。在對其他國家診療秩序保護條款相關內容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國家在醫療秩序行為的處理中,往往采用的是單獨設立法律條文。因此,在我國立法工作開展中,也可以對此類國家處理“醫鬧”的經驗進行總結與借鑒,通過單獨立法的方式,對“醫鬧”等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打擊。還可以采取頒布司法解釋的方式,對法律法規當中情節相對嚴重的環節進行具體說明,并制定相應標準。這對于后續問題的處理,以及行為的規范能夠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2.在司法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定罪具體工作的落實,要注意以下幾點:
(1)準確認定罪名。在審判期間要對尋釁滋事罪與本罪的關系作出明確,將以往存在的尋釁滋事罪代替本罪的問題更好解決,要對兩個罪名作出正確區分,可以從主觀角度作為切入點。尋釁滋事罪的行為人犯罪動機是,滿足自身精神需求與心理需求,但在其主觀上,并沒有將擾亂醫療秩序作為主要目標,在客觀上往往是通過挑釁、騷擾、毆打等方式,使自身精神需求得以滿足。在后罪中行為人的主要犯罪動機是,通過不同方式擾亂醫院的醫療秩序,并對醫院或者醫生施壓,從中獲利。在對這兩個罪名有正確認識基礎上,能夠實現同罪同判,加強對犯罪的嚴厲打擊,將《刑法》的公正價值發揮出來。
(2)加強對罪數的分析。通常情況下,如果醫鬧者實施兩個犯罪行為,并且對兩種法益都造成侵犯,同時彼此之間并不存在吸收關系、競合關系以及牽連關系,那么該行為人將會成立兩個罪名,那么在審判期間要按照數罪并罰的法律規定,對刑期進行判定[2]。例如,行為人不僅對醫院的公共設施造成損害,而且還存在著毆打醫護人員、殺害醫護人員的犯罪事實。行為人的鬧事行為,能夠滿足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故意殺害罪等的成立條件,那么這兩個犯罪之間不存在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關系,同時也不是必經階段與必然結果。后罪此時已經不存在于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的評價范圍,因此,在處罰過程中采取的是刑期與后面兩種犯罪判處刑期實施并罰。如果只有一種危害行為,并且能夠滿足兩個以上的構成要件,那么在處罰過程中,要分析兩個罪名之間是否存在法條競合關系,或者想象競合關系。例如,通過撕扯方式或者毆打醫生方式,對醫生正常診療工作造成影響,這一毆打行為不僅滿足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的成立條件,同時還能滿足故意傷害罪的成立條件。由此可以看出,兩個罪名在犯罪內容上,具有相互包含的特點,因此,屬于法條競合關系。再如,在醫療秩序行為的破壞中,將殺死醫護人員作為主要目的,那么會成立兩個罪名,分別是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以及故意殺人罪,這兩個罪名之間因為不存在重合環節,因此,屬于想象競合關系,此時,可以成立為故意殺人罪。
(3)加強對刑罰的合理判處。對于已經屬于“醫鬧”的行為,或者構成犯罪的“醫鬧”行為,要對以往寬緩量刑作出完善,在量刑過程中,能夠對行為人犯罪行為,以及犯罪行為產生的法律后果進行分析,要按照法律法規做好行為人的合理判處,防止對情感因素的過多考慮影響量刑。行為人在實施犯罪過程中,即便可能剛經歷失去親人的痛苦,正處于悲傷狀態中,或者親人正在遭受病魔的折磨,精神處在崩潰邊緣[3],但按照我國《刑法》規定,醫生的救助行為具有合法性,但在相關法律中并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可以對醫生的合法性行為進行情感防衛。也就是說,患者方的精神痛苦以及情感創傷,不可成為犯罪的原因。與此同時,從以往“醫鬧”中可以看出,違法犯罪行為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患者與醫院之間不存在信任關系。在發生醫患糾紛過程中,患者方往往會一味地指責院方,同時對于醫院的規章制度沒有更多的理解,從而對醫院救助行為產生不信任,認為院方并沒有進行全力救治,耽誤整個醫療過程,從而造成病患傷亡問題的出現[4]。在問題發生時,如果雙方都有責任,那么并不會因此而為患者方減輕刑罰,此外,醫院在救治期間如果存在過錯,那么往往是民事領域過錯,并不具備非法侵害行為。如果醫護人員確實存在過失犯罪,或者故意犯罪,那么需要利用法律的方式對其進行定罪與處罰,而不是行為人單獨使用私力救濟。私力救濟往往會對醫療秩序產生嚴重影響,對公共利益與國家利益造成損害。
不管是在立法方面對法律進行完善,還是在司法方面對定罪量刑進行規范,都無法避免“醫鬧”對利益各方造成的影響與傷害。單純利用《刑法》打擊的方式,對“醫鬧”犯罪行為進行處理,無法緩和醫患關系,甚至會出現更惡劣的行為[5]。因此,要將加強“醫鬧”犯罪預防作為一項重點內容。通過加強醫患溝通等不同方式,盡量減少“醫鬧”犯罪行為的出現。在加強“醫鬧”犯罪行為預防中,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1.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醫生的主要使命與責任就是救治病人,醫護人員自身的醫療水平,會對被收治患者的治療情況產生直接影響。如果醫護人員都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以及高超的醫療水平,那么可以對患者的病情作出準確判斷,確保患者能夠得到迅速、準確的救治。醫護人員要對復雜的病例作出準確判斷,結合病人實際情況,提出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促使患者的疾病能夠得到有效治療。但如果醫護人員自身并不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很有可能會出現誤診問題,誤診的出現會延誤病情治療,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由此可以看出,醫護人員的救治能力,會對醫護人員與患方之間的關系產生直接影響。在此背景下,要將提升醫生、護士的治療能力與護理能力作為重點[6]。在這一過程中,要對醫護人員職業準入標準進行提升與完善,同時還要做好醫護人員教育培訓工作,幫助醫護人員掌握更多不同專業知識,提高其綜合能力。在不斷地診療過程中,學習更多診療方法、總結診療經驗,促使其自身的治病救人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2.強化醫患溝通交流
醫生在對患者進行診療時,就是醫生對患者疾病的問診過程,同時也屬于對患者的關切與安慰。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對于醫生技術層面的精準診斷充滿期望,同時也期望得到醫生的關心與安慰。有很多醫生有著高超醫術,但并不懂得該怎樣與患者進行溝通,因溝通不暢從而引發矛盾出現。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出現問題,經常會讓患者產生“醫生在斥責自己”的錯覺,這會對患者自身病情產生很大影響[7]。本身患者因為患病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加之醫生的“斥責”,經常會情緒激動,從而引發沖突。在此背景下,為避免此類情況出現,醫生與患者之間要進行有效溝通,這就需要醫護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溝通能力。通過該種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與患者之間的誤會,增強患者對醫生的信任與認可。基于此,在醫學院中可以將人際交往相關課程作為重點,使得醫護人員在學校學習過程中,能夠掌握更多人際交往注意事項,自身能夠具備較強溝通能力。能夠主動關心、安慰患者,充分考慮患者的心理感受,確保能夠與患者之間創建良好關系。
3.提升醫護人員職業道德素養
從近些年我國醫療行業發展中不難看出,醫生的口碑正在逐年下降,主要是因為在醫生隊伍中有部分有失醫德的醫生出現。此類醫生會存在吃回扣、收紅包等行為,對于沒有塞紅包的患者往往采用輕慢的態度,這一情況出現,致使患者會懷疑醫生工作態度,對醫生產生不信任感,即便醫護人員已經全力救治,但仍然會出現糾紛問題[8]。針對此類情況,要將提升醫護人員職業道德素養作為一項重點內容,做好醫生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堅決抵制不良風氣。醫生針對患者更多的是要擁有耐心,將患者看作是自己的親人,主動進行關心與慰問。
綜上所述,醫療事業會對患者健康利益與生命利益產生直接影響,因為是利益集中地,無法避免隱患矛盾以及摩擦問題出現。而“醫鬧”問題的出現,不僅影響醫院的醫療秩序,同時會對醫院利益、患者利益、患者家屬利益等產生嚴重影響[9]。在此背景下,要將化解醫患矛盾作為當前社會發展的一項重點內容,不僅要將《刑法》打擊犯罪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同時還可以通過提升醫護人員職業道德素養、加強彼此溝通等方式,實現對“醫鬧”問題的有效預防,促使醫護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能夠始終關心患者的身心健康,承擔起救死扶傷的重要責任。這樣才能減少醫生與患者之間的矛盾,促使醫患之間能夠形成良好關系,推動我國醫療行業的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