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琳
太原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依法治國實踐提出全新要求,尤其對高校大學生表達了深切希望。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與行為的引導者。因此,在依法治國背景下,分析高校輔導員法律素質培養(yǎng)的意義與現狀,提出具體優(yōu)化對策,是對依法治國的深入探索。
依法治國背景下,提升高校輔導員法律素質可以為大學生學習生涯保駕護航,因此討論高校輔導員提升法律素質的意義應該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學生法律素質,高校輔導員法律素質深入提高,學生也會受到積極影響,當下大學校園中校園暴力、校園貸、傳銷等問題的頻繁發(fā)生,反映出學生法律素質提升的必要性,高校輔導員在工作管理過程中加強與學生聯系,為學生樹立正面導向作用,給予學生法律幫助,逐漸提高學生法律意識;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護學生合法權益,雖然大學生是高素質人才,但上當受騙案例舉不勝數,尤其是畢業(yè)季,學生急于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社會經驗不足、法律意識薄弱,極易受到欺騙。高校輔導員如果具備法律素質,可以及時給予指導,通過分享經典案例,傳播法律知識,有效規(guī)避法律風險[1]。
近年來,我國高校輔導員綜合素質取得一定進步,但在法律素質方面依然存在問題,具體表現有:第一,法律知識薄弱。注重實用性,缺少法理性,部分輔導員對法律關注點集中在話題性案件上,“選擇性”學習導致法律知識體系混亂,對法律原理形成片面觀點,即使做出案例評價分析,也帶有情感傾向和價值偏向,難以提高法律素質。第二,法治觀念淡薄。部分高校設置法律培訓課程,輔導員具備一定法律常識,但并未內化成法律素質,雖然表面贊成依法辦事,但真正面對問題時依然選擇息事寧人,思想與行動無法有機結合起來。第三,法律信仰弱化[2]。高校輔導員承擔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法律信仰是否堅定是工作開展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優(yōu)化法律素質的條件,但在工作實踐中,部分輔導員缺少法律信仰,認為人情高于法律,內部選拔黨員時出現拉踩現象,甚至觸犯法律底線。
首先,了解職業(yè)相關法律法規(guī)。當下與教育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師資格條例》《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學校衛(wèi)生工作條例》等,同時也包括高校自行公布的輔導員相關校紀校規(guī)。高校輔導員應該及時學習法律知識和校規(guī),更新前沿法律最新動態(tài)信息,一方面督促自己守紀遵法,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掌握法律常識,約束規(guī)范日常行為和言語[3]。
其次,了解公民行為法律知識。離開高校輔導員的身份,現實生活中都是獨立的個體,面臨人際交往等問題,因此高校輔導員會與社會產生聯系,應該學習公民行為基礎法律知識,鼓勵學生用法律武裝自己,生活中遇到糾紛或者問題,輔導員可以及時給予指導,有效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保護學生人身安全。
再次,了解大學生就業(yè)相關法律。高校輔導員職能核心環(huán)節(jié)是為大學生開展就業(yè)輔導。當下,受疫情影響嚴重,大學生就業(yè)壓力大,創(chuàng)業(yè)形勢嚴峻,高校輔導員為學生提供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輔導員為學生提供的就業(yè)指導不僅是招聘信息的傳遞、面試流程的介紹、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更應該是幫助學生解讀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例如《勞動法》《就業(yè)促進法》等[4]。高校輔導員了解大學生就業(yè)法律知識可以為學生步入社會奠定基礎,有效規(guī)避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陷阱”,確保學生合法權利。高校大學生在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時都需要簽訂、解除就業(yè)三方協議,面臨檔案歸檔、戶口轉移等問題,高校輔導員熟悉相關法律保障后,可以為學生保駕護航,分析就業(yè)形勢,提供真實有效的參考建議。
最后,了解大學生思政工作法律知識。高校輔導員職業(yè)生涯另一關鍵環(huán)節(jié)是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國家曾發(fā)布高校思政教育有關的指導文件,例如《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政理論課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等,高校輔導員唯有了解相關法律文件,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國家政治運行機制,解決學生政治困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5]。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了解法律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高校輔導員法律素養(yǎng),養(yǎng)成依法執(zhí)教法律意識,運用法治思維和理念顯得尤為重要。
遵循依法執(zhí)教管理思維。高校輔導員與班主任工作類似,主要負責年級學生管理工作。現階段,我國執(zhí)行依法治國、依法治校,高校輔導員應該將依法執(zhí)教管理思維運用到年級管理中。其中依法執(zhí)教的“法”主要指的是年級管理需要遵守的制度和法規(guī),一個年級或者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高校輔導員是小社會中制度倡導者和實踐者,因此高校輔導員一方面應提升自身法律修養(yǎng),培養(yǎng)法律思維,一方面教導學生樹立程序意識,從而深入培養(yǎng)法治理念。
發(fā)揮知法守法模范作用。部分高校輔導員在缺少監(jiān)督的情形下,會將法律拋諸腦后,隨心而動,難以樹立典型模范作用,學生法律意識也隨之薄弱。因此高校輔導員應該自覺成為法律實踐者,遵守法律法規(guī)。充分認識法律精神和原理,以教師身份帶頭守法,做好表率工作。而且法律素養(yǎng)是“漸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高校輔導員需要規(guī)范日常行為,將知法守法作為生活常態(tài),杜絕“選擇性”守法心理和“嫌麻煩”的心態(tài),從而發(fā)揮模范作用,帶動學生一起知法守法。
采用法律方法解決問題。高校輔導員教育模式以引領指導為主,但實踐中,僅僅依靠思想引領無法達成教育目標,部分學生依然我行我素,一錯再錯,難以發(fā)揮警示教育作用。因此,輔導員應該站在法律視角,用法律邏輯處理學生問題,在學生管理中講程序、講證據、將法律,按照常規(guī)法律程序解決問題,用法律約束學生不規(guī)范行為,處理有關糾紛。
大部分高校輔導員缺少法律實踐經驗和法律認識,而實踐經驗和認識是提高法律素質的重要內容,因此高校輔導員應該多多參與法律生活,開拓法律實踐參與渠道。
參與立法討論。通常情況下,國家出臺地方性法律法規(guī)前,會面向社會征集建議,高校輔導員應該通過報紙、廣播、互聯網等形式及時掌握相關信息,立足自身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工作實踐,提出真實建議。過程中要注意的是,建議提出依據應該圍繞法律理論知識和實際情況展開,切忌將建議的提出視作發(fā)泄不滿情緒的途徑。同時高校輔導員應該參加法律相關聽證會,一方面熟悉法律程序,感受法治精神,一方面合法合規(guī)闡述相關見解,表達態(tài)度和觀點。另外,高校都會制定相關規(guī)章制度,面向全校教職員征求意見,輔導員應該積極參與討論會議,以立德樹人為理念,做好大學生的“發(fā)言人”,將學生實際需求反饋到高校制度制定過程中。
執(zhí)行法律監(jiān)督。我國《憲法》規(guī)定,公民具有提出批評建議的權利,有提出申訴檢舉的權利,都屬于法律監(jiān)督范圍內,是每個公民必備的權利。高校輔導員更應該具備行使監(jiān)督權的政治覺悟,關注法律知識和不規(guī)范表現,及時向政府機構提出改正建議,但所提批評建議應該符合法律意識,避免無中生有。
旁聽司法庭審。人民法院公開審判的案件,公民都可以進行旁聽,高校輔導員應該利用旁聽機會豐富法律實踐形式,在工作業(yè)余時間向人民法院申請旁聽司法庭審。旁聽過程中,一方面了解案件審判流程,另一方面“身臨其境”感受法律威嚴和法治精神,從而提高法律素質。
參與法律問題討論。當下,我國司法透明度提高,部分大案、熱案、冤案會公布于網絡或者官方微博,鼓勵群眾參與討論。高校輔導員應該把握法律實踐機會,對案件進行梳理和分析思考,提出觀點。討論案件過程中,檢驗自己的法律知識,培養(yǎng)法律思維,通過“學以致用”,訓練自己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6]。同時,將經典案例與學生分享,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法律觀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例如“江歌案”判決生成后,與學生分享案件發(fā)生過程,案件判決依據的法律原理,幫助學生感受法治精神和法律威嚴。法律不僅保護受害人權益,也可以證實施害者的罪行,對思想丑惡者進行批判,進而從內心深處體會司法的偉大,形成法律素養(yǎng)。另外,高校輔導員針對時事熱點新聞進行解剖,用法律視角客觀分析、評價熱點關注話題,既拉近輔導員與學生距離,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法律觀念。
保護學生合法權利。高校輔導員與學生關系密切,在引導學生行為過程中應該重視對學生權利的保護。維護人格尊嚴,公民人格尊嚴受到法律保護,大學生人格健全,對客觀事物有自己的態(tài)度和理解,對隱私、尊嚴、尊重有較高要求,高校輔導員在教育學生時應該避免對人格的指責,采取溫和的方式開展教育工作,從性格方面入手,先表示理解,再提出改正原因和建議,保護學生人格尊嚴;維護隱私權,高校管理學生檔案,輔導員對學生個人信息和家庭狀況了解頗深,如果輔導員法律意識薄弱,將學生信息外泄或者出售,會導致嚴重后果,因此輔導員應該加強檔案管理,遵守《民法典》中關于隱私權的規(guī)定,保護學生隱私;維護知識產權,信息技術發(fā)展,部分大學生缺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畢業(yè)論文、畢業(yè)作品被上傳至網絡,帶來不利影響,所以需要輔導員及時了解情況,幫助學生維護權益,同時避免學生竊取他人知識產權,引發(fā)法律危機;維護財產權,高校輔導員可以接觸學生經濟事務,如果輔導員法律意識薄弱,會出現侵犯財產權問題,例如出現貧困生判定、助學金評定等錯誤結果。
根據制度解決問題。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高校管理中,學生比較自我,矛盾出現頻率逐年升高,有時會涉及一些法律問題,處理問題時需要輔導員嚴格按照規(guī)章制度行事,做到有制度可依,判斷學生行為是否違反法律法規(guī),違反哪項規(guī)定,情節(jié)是否嚴重,應受哪些處罰等,解決問題時避免憑空想象,也不能摻雜情感因素,更不能自由裁量,應該確保問題解決的理論基礎和實際判定符合制度規(guī)定。
根據事實說話。高校輔導員在解決問題時,應該立足事實,搜集證據。證據應該具有關聯性、合法性,用事實服眾。根據行政訴訟法表明,證據種類主要包括物證、書證、證人證言、電子數據、視聽資料、鑒定建議、當事人陳述、勘察筆錄。輔導員工作過程中應該明確法律關系證據類別,運用證據思維。例如,學生請假時,應該履行請假程序,保存留檔請假手續(xù);學生打架引發(fā)糾紛時,利用錄音、視頻等形式存儲記錄,為后續(xù)取證做基礎。
重視法治思維。設計規(guī)范合理性是建立在程序合理性基礎上進行的,高校輔導員法治化工作模式有利于推動法律素質建設,因此輔導員在工作中應該用程序解決問題。輔導員工作有長期性和臨時性特點,例如評定獎學金、開展思政教育等,但無論哪種活動內容都應該確保工作程序性,如在評選優(yōu)秀班級時,先進行班級測評,再上報院系評估,最后審核、公示、監(jiān)督、投訴。另外,輔導員法治化工作還應該利用邏輯思維,根據“三段論”原理,通過小前提(案件)尋找大前提(規(guī)則),再根據規(guī)則得出結論。例如學生反復曠課,在進行處分前需要告知學生,給予學生辯解機會與申訴權利,再做出處分規(guī)定解釋說明,履行所有程序后,可以確保結果公平合理。總之,解決問題時應該重視法治思維,講求程序和邏輯,保障結果正義。
輔導員是高校法治建設的主力軍,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參與力量。因此,應該深入理解提升高校輔導員法律素質的意義,通過強化理論學習、培養(yǎng)法律意識、參與法律實踐活動等方法,提高高校輔導員法律素質,從而更好的推動依法治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