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煒 王露鈺
江蘇神闕律師事務所,江蘇 無錫 214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簡稱《企業破產法》)已實施近20年,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治理僵尸企業和產能過剩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不僅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有助于優化營商環境,[1]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但是,《企業破產法》并未就個人破產相關問題進行規制,目前我國單一的破產法律制度無法為陷入破產困境的個人提供公平、有效的解決債務問題的方法。
根據央行發布的《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我國城鎮居民家庭負債參與率高達56.5%,存在一定流動性風險,部分家庭債務風險相對較高。另外,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統計,截至2021年7月底,全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46億戶,其中企業4600萬戶,個體工商戶9800萬戶,市場主體活躍度總體穩定在70%;在市場主體融資或交易中,金融機構或交易相對方通常會要求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家庭成員提供連帶保證責任,在企業不能償還債務時,自然人就陷入無限兜底、實質“破產”的困境。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統計,2016年至2018年全國法院共受理執行案件2042萬件,但約有43%的案件“執行不能”,被執行人確無財產可供執行。僅就江蘇法院而言,截至目前歷史累積共有160萬件案件“執行不能”,其中被執行人是企業的尚能按照現行破產法律制度“執轉破”、依法退出市場,但被執行人是個人的,執行難問題始終困擾人民法院,不僅占用、浪費司法資源,損害司法公信力,更激化矛盾、不利社會和諧穩定。因此建立個人破產制度能挽救“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使他們有動力繼續生產并解決債務問題,同時鼓勵創業創新,為個人創業者解決后顧之憂,從而達到降低失業、增加稅收、穩定社會的良性循環。
個人破產制度,亦稱個人債務清理制度,是以破產法原理為支撐基礎,在自然人全部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按照概括、公平、集體清償原則,清理資產、調整和清償債務,對未能償還的債務進行豁免,最終得以恢復正常生活、生產能力。
結合全國首個地方個人破產立法《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以下簡稱《深圳個人破產條例》)以及各地規范性文件、實務探索經驗來看,除吸收了企業破產制度中的管理人制度、債權人會議制度以及破產清算、重整、和解等成熟制度外,個人破產制度還對適用主體、豁免財產、免責機制等作了規定:
(一)明確將違法經營或過度消費債務人排除在外。現階段各地普遍規定適用個人破產制度的自然人必須符合:在當地居住且繳納社保連續滿三年、喪失清償債務能力或者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自然人,外來務工人員即使沒有當地戶口只要符合上述條件也能申請個人破產;違法經營或者過度消費導致不能清償債務的不能適用。
(二)豁免財產需要以保障基本生活為限。為保障債務人及其所扶養人的基本生活及權利,為債務人保留部分財產為豁免財產,除豁免財產外,債務人的個人財產均用于清償債務。
(三)個人破產后權利、行為將受到多種限制。一是破產失權的限制,債務人將受到消費、執業資格、收入分配等諸多方面的相關行為限制;二是債務人個人破產的相關信息會被推送到公共信用信息系統,有關單位、個人可以依法查詢。
(四)如有不誠信行為的,債務人免責將被撤銷。個人破產的實質是破產免責制度,即自然人通過債務清償程序最終得以豁免部分或全部債務,因此各地也普遍規定了限制性條件,嚴格防范逃廢債行為:首先,法院將全面審查債務人的財產、交易、誠信等情況,綜合判斷債務人是否屬于“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其次,并非所有的債務都能免責,侵權、婚姻家庭、稅收、政府罰款罰金等非因市場因素形成的債務,不能豁免;最后,如債務人在免責前存在不誠信、欺詐行為,一經發現,法院可以撤銷免責裁定。
為暢通執行案件退出進路,2019年6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深化執行改革健全解決執行難長效機制的意見》中提出要“開展與個人破產制度功能相當的試點工作,為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打下實踐基礎”。同年6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委在《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方案》中提出,“擬分步推進建立個人破產制度,重點解決企業破產產生的自然人連帶責任擔保債務問題。”[2]嗣后,浙江、山東、江蘇等省份陸續開展了個人破產試點工作。
2021年3月1日,全國首個地方立法《深圳個人破產條例》正式施行。深圳個人破產案件信息網顯示,2021年11月8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債務人呼某破產,這是根據《深圳個人破產條例》首裁的個人破產清算案。
2021年12月7日,江蘇高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于開展“與個人破產制度功能相當試點”工作中若干問題的解答》(以下簡稱《解答》),對自2019年以來試點工作中的28個重點問題進行解答并發布典型案例。截至2021年11月,全省試點法院已受理此類案件170件,已結案117件,其中67名債務人得到免責,清償債務1700余萬元。
無錫市錫山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錫山法院),作為江蘇高院指定的試點法院之一,自2020年6月至今,已經審結案件6件,其中2件達成“個債清償計劃”,4件因債務人嚴重違反程序予以終結。共計涉案債務金額400余萬元,清償125萬元,豁免債務70余萬元。
綜上,上述國家政策和司法實踐為我國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提供了政策支持、實踐樣本和經驗基礎,個人破產時代即將到來。
信貸業務是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的主業,而個人又是信貸業務的主要客戶群,個人的還款能力直接影響金融機構的資金安全。因此,個人破產時代下,“個人有限責任”保護下的豁免財產、免責制度必將對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造成重要影響。
個人破產制度的立法本意,就是賦予“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予以“個人有限責任”之保護,從而達到鼓勵創業創新、寬容失敗、保障生存的社會效果。可以預見,個人破產時代將促使更多微商、電商、自由職業者等個人市場主體參與到經濟活動中。同時,疊加普惠信貸政策導向、互聯網金融滲透、消費主力群體年輕化等因素,將刺激消費貸款業務快速增長。根據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的報告指出,預計2025年中國狹義消費信貸(不含房貸、車貸和教育貸)余額將翻番,從約15萬億元增至約29萬億元。
按前所述,消費信貸的快速增長必將帶來不良增加。法院受理個人破產申請后,基于生存保障原則,將預留財產保證債務人及其家人的基本生活,即豁免部分財產不用于清償債務。同時,后續通過管理人或債權人會議等機制豁免部分債務,金融機構不能主張“個人無限責任”、無限制地追究個人還款責任。因此,向金融機構還款資金來源和需還款債務減少,短期內不良余額、不良率會呈現“雙升”態勢。
目前我國個人征信體系還不夠完善,公民個人信用意識普遍薄弱,各地各級各類征信平臺難以實現征信數據共享,征信類型又相對較少或不齊全,造成征信平臺并不能反映債務人真實財產狀況。雖然個人破產制度設立“預防逃債”原則,但在我國現有征信制度存在盲區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將存在利用個人破產來逃廢債的概率。結合錫山法院個債清償的試點情況,近三分之二的債務人因嚴重違反程序而不得不提前終結案件,可以看出債務人利用個人破產進行逃廢債的風險處于較高水平。參考信用體系較為完善的美國,美國消費信貸行業都普遍認為很多債務人惡意利用破產制度拒絕還債,為了避免惡意濫用個人破產程序,直接推動了《破產濫用防止及消費者保護法》的出臺。可見,任何制度都有一定盲區可被鉆空子,更何況在“無限責任”向“有限責任”轉化的巨大利益驅使下。
參照企業破產制度,破產程序基本包括指定管理人、公告通知債權人、債權申報審查、財產清理估價、召開債權人會議、表決財產分配等議案、破產宣告等等多個流程,相較于訴訟、執行程序,所需時間更長。可見,個人破產時代,金融機構涉及的部分個人債務將更長時間處于“未決”狀態,清收效率降低。
就目前金融機構個人呆賬核銷流程來看,內部核銷環節多、審批時間長,個人破產制度實施后,對于通過個人破產程序豁免的債務不再需要清償,金融機構可以根據法院裁定文書快速核銷。
綜合各地試點個人破產實踐來看,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在個人破產程序中扮演著主要債權人角色。個人破產制度允許債務人依法合理免除一定的債務,從而直接造成金融機構的資產損失,一定程度上將削弱金融機構的放貸意愿,特別是針對信用貸款、自然人提供擔保的中小微企業貸款等,資本充足率、不良率等相關指標的考核也將進一步倒逼金融機構完善個人信貸業務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風控體系。根據世界銀行《個人破產法調研報告》所述,金融穩定與個人負債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健全的金融業得益于有效的個人破產制度。一個運作良好的個人破產制度鼓勵對賬戶進行適當的估價,因為它迫使債權人特別是金融機構承認其債權的損失并積極采取補救行動。
那么金融機構如何在個人破產制度及“個人有限責任”趨勢下提前部署,做好信貸管理、風險防控以及制度調整,更好保護金融債權、化解不良風險,是金融機構未來面臨的重要挑戰。對此,特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1.貸前嚴格審查。在貸前審核時,應嚴格、全面、深入審查個人是否具有破產原因,是否存在過度消費、過度擔保和生產經營規模過度擴大而導致的現金流危機或債務清償能力喪失,尤其是否存在短期內無法化解的涉訴和執行等情形。
(1)全面審查個人信用資質。充分審核借款人社保繳納情況,尤其是在本地的連續繳納情況,以判斷借款人是否可能成為本地區個人破產的規制對象;充分審核借款人連續三年來每月收入情況,從其收入狀況判斷其還款能力以及是否存在個人破產風險點;充分審查借款人征信情況,審查其是否曾存在拖欠貸款、逾期還款等情形。增加識別債務人“惡意破產”可能性的程度,量化指標中還款能力的比重應大于還款意愿,同時關注家庭償債能力,重點加強對第一還款來源和可變現的第二還款來源(如房產)的調查。
(2)嚴格審核家庭成員資信。在加強對借款個人的資信進行審核外,還應充分關注其配偶、子女,甚至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的資信狀況,防止因其中一方的破產連帶借款人卷入破產風險。另外,我國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制,即如無特別約定,夫妻婚后一方的收入和財產均視為共同財產。司法實踐中,存在債務人出現債務危機時通過財產轉移給配偶、子女,或通過讓、贈與、分割共同財產等方式轉移資產、逃避債務,可能存在無法追回、納入個人破產財產的情形。
(3)深入調查共有財產權屬。加強對借款人財產權屬的審核。對于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登記于一方名下的財產,應當要求配偶一方出具同意抵押函;對于處于離婚狀態的,除審查離婚的真實性外,還應進一步審查其離婚協議,以確定其財產分割狀況及產權歸屬,避免因無權處分導致的脫保風險。
2.貸中動態監測。動態監測債務人的資產負債變化情況,確保抵押物價值可有效覆蓋債權余額。
3.貸后持續跟蹤。及時啟動訴訟、申請執行,力爭在個人破產前執行完畢,避免因執轉破而致使不良處置時間拉長,降低清收效率。
1.及時和管理人聯系,了解債務人債務情況以及有無財產擔保、保證等,及時申報債權并向保證人主張保證責任。
2.積極加入債權人委員會,主要債權人金融機構應積極爭取債權人委員會主席;行使對管理人履職及破產程序的監督權力,持續關注債務人財產情況及行為表現,防范惡意逃廢債,最大限度保護金融資產安全。
3.跟蹤債務人免責考察期內的行為,對債務人在免責考察期內是否每月按時申報個人收入、支出和財產狀況;是否扣除贍養費、撫養費、生活費等必要支出外,剩余收入全部用于償還債務;是否遵守消費限令等法院作出的限制行為決定等等,一旦發現債務人違反上述規定即可向法院申請對債務人不予免責。
綜上所述,個人破產時代趨勢下,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業務發展與個人破產制度設計息息相關。在個人破產相關制度設計爭議較大、立法正式出臺尚需時日情況下,金融機構應主動調研、積極總結各地個人破產實務探索經驗,參與到個人破產制度設計、立法建議中,促進構建有利于金融債權公平受償的制度體系,確保個人破產制度及個人債務清償程序不被濫用、損害金融資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