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霞
(合肥市行知小學 安徽合肥 230011)
我們去一些藝術館、美術館之類的地方,會發現這樣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一些輔導機構會組織小學生去這些地方感受藝術,但是大多卻是讓學生直接全搬或者是生硬地照抄大師的名畫。然后,在旁邊觀看的人們在點評學生的畫時就會說“不錯啊!畫得挺像!”或者“畫得這是什么啊?一點都不像!”。這種片面的評價對于懵懂的小學生而言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社會上,一些校外的輔導機構,將寫實藝術與裝置藝術混淆不分。對于初學素描的學生,對一些具有裝置藝術的素描進行反復臨摹,直到畫得十分“像”。我想機構的目的可能就是為了能讓學生畫得很“像”,然后順勢得到家長的認可,從而來獲得利益。但是在社會現實中,大部分家長可能對于美術繪畫的裝置藝術流派風格的特點和寫實主義繪畫的風格特點都分不清,或者嚴格一點來說是根本就不知道繪畫還需要分不同的流派,而且每個流派還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然后就會直接片面地以“像”就是好,為參照標準去判斷小學生的繪畫好與壞。
記得有一次,有個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家長打電話來表示想讓孩子直接去學習素描,不想讓他學那些“花里胡哨”的創意美術課程。我不經感嘆,現在的家長都是這么著急了么?恨不得在一年級就學完整個小學的內容。素描講究的是動手能力、眼力、技法和對一些空間知識的理解能力。而且相對枯燥乏味,不僅要通過單一的鉛筆繪出不同的黑色、灰色、白色等,來表現“三大面”關系,也就是亮面灰面和暗面關系,還要表現出“五大調子”,再通過明暗對比加強空間處理能力,把二維平面變成三維立體,所以還要一定的透視理解能力。一個7、8歲的學生,空間感和立體感還沒有塑造起來,過早地學習素描只會事倍功半。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六、七歲到十二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尚處于具體運算階段。該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是心理操作以抽象為概念,不能直觀地感受到物體的某些具體的特征,所以會造成對某些概念的不理解。這樣一來,如果家長自身的素質不夠高,或者是說搞不清這其中的道理,過早地讓小學生去學習素描,以畫得“像”就是好,“不像”就是不好為標桿,而這個理念也一直影響著家長判斷小學生是否適合畫畫的標準,這樣是無法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盡管當代世界的藝術形式、藝術流派眾多,但對于在西方繪畫來說,最早出現的是焦點透視。在20世紀后,開始衍生出了最具有特殊色的藝術風格—抽象畫派。他們以脫離自然寫生為代表,排斥任何具有抽象性的表現手法,打破了一直以來的透視風格,也打破了一直以自然為模仿來處理畫面的傳統觀念,用直覺和想象力為繪畫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此期間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抽象畫家,如康定斯基、馬列維奇、蒙德里安等,其中,康定斯基被有譽“抽象繪畫之父”。
就中國而言,中國畫歷來備受推崇。它在繪畫風格上,也不是一味地強調“像”,而是舍下“像”求“意”,在構圖上與西方的透視方法不同,采取特殊的透視法——散點透視,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高遠、深遠、平遠幾種不同的透視角度表現在同一幅畫面中。而且從元代時期開始,畫家們更加不拘泥于物體的外表“像”,而是注重寫意,強調的是抒發內心的情感,重視神似而不重視形式,強調主觀情感與總結,忽視直接臨摹自然,講求的是以形寫神,更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微妙感覺。由此可見,用繪畫像與不像來批判一幅畫的好壞是不正確的,其需要我們辯證地去看待問題。
成年人的繪畫與小學生的繪畫截然不同。在成年人看來,他們眼中的“像”可能會是最大限度地的接近實際或者是高度地還原客觀現實的物象。比如,那種精細如絲的照相寫實繪畫和精準無比的超級寫實主義繪畫依舊能夠受到普通大眾的喜愛和贊美。
而小學生的繪畫卻是以他們自己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的所聞、所見、所感,然后經過自己的大腦把一些有趣的想法串連成一串串故事,變成一幅幅畫面。這其中往往充滿了學生內心純粹與質樸。有的學生可能想法很簡單,但是卻能給我們以意想不到的驚喜。
小學生眼中的“像”不是以客觀的現實為根據,他們的“像”是更加主觀的像,是一種“心像”,而不是“物像”。比如,畫一個板凳時,成人從某一個角度只看到椅子的兩條腿,我們就只會把看到的那兩條腿畫出來,看不到的就不會去畫了。但是如果是小學生的話,他們就一定會把所有的四條腿一個個都要畫出來,而且還是在椅面的下方畫兩條腿,然后在椅面的上面再畫兩條腿,整個畫面給我們的感覺就像是一只像趴著的烏龜。這個時候如果你跟他說椅子只畫兩條腿就可以了,他會很疑惑地問你,老師兩條腿的椅子真的能立住嗎?再如:小學生在畫城堡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他們的城堡里有著每一間房子的整體造型,甚至包括房間里的所有家具陳設,也有可能會有他喜歡的某件物品,有的家具還是一件一件一層一層的甚至能擺放到屋頂。而且,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在他們的城堡中有英俊的王子和漂亮的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如果我們成人畫的城堡可能只是某個局部的房間加上零碎斑駁的外墻,以體現歲月的悠久。或許在小學生的眼里,他們的理解不同于成人的理解,在他們眼中,城堡是用來生活的,所以需要有打開的窗戶、屋頂的煙囪、有一排排的家具,還需要有門。小學生的繪畫中以心“像”替物“像”,體現了他們的純真。
有一次,在上到“畫汽車”這課時,我讓班里的幾個學生畫汽車里面的場景,學生們特別認真。有畫家用汽車的,仔細一看有的還有后備廂,里面也放滿了自己喜歡的玩具零食什么的,有的畫的是公交汽車站站臺,包括站名、正在上車的人、在站臺上的人等。
其中一位同學,在車里面還畫了幾位乘客,手里好像拿著什么東西。他在畫面的下方畫了一條長長的線,然后在線的下方會有幾個連接的車,像火車一樣。他會告訴我們那條線是地面,線的下方像火車一樣的是地鐵。
我不禁恍然大悟:孩子眼里的真實世界是地鐵在地面的下方,公交車在地面的上方,而我們不由自主想象出的是一個眼睛所見的客觀的局部場景。這就是大部分成人和學生對真實物象認知的最大區別。成人理解的“像”是完全建立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之上的,而孩子在早期繪畫階段,他們幾乎不受客觀世界的約束和干擾,是完全主觀呈現出來他們自己心中綜合內化的“像”,他們想要的是用一個概念來表達一種情感,而不是一個物象具體化的形象。
作為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教師要學會一些新的美術教學形式,重視學生內心的真正感受,達到良好的實際美術教學效果。教師還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在平時的教學中多使用“你畫得真仔細”“你的觀察力很強”從而“下次會做得更好!”等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
比如,學習“飛天”時,我們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闡述自己了解的有關飛天的故事和相關知識,并合作探究討論,也可以觀看《天宮一號》視頻,并將自己想象的畫面呈現出來,或者自己找材料制作簡單的人造衛星。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對這部分知識產生學習興趣。因此,作為美術教師應該在實際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策略,依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鼓勵更多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作作品,做到因材施教。
現階段,很多美術教師更注重傳授學生繪畫技術,卻沒有真正的引導學生總結和思考。有心理學家曾說過,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創造性思維,主要看有沒有掌握發散性思維[1]。為此,我們教師就需要重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發散思維,為以后創作美術作品奠定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學習構圖時,我們就需要引導學生能從多個角度觀察,并且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來構圖。其實,小學生并不會成人構圖的法則,而是主要按照自己的天性創作作品,也因此創作出更生動和有趣的作品。現代小學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主要采用“一題多解”和“一事多寫”等方式讓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美術這門學科需要學生經過反復地實踐操作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小學美術教師不要一味地讓學生學習美術理論知識,還應該讓學生反復進行實踐訓練,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美術中蘊含的美,這也有助于學生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思維和創造力優勢,保障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學習“變垃圾為寶”這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首先觀察搜集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廢棄的物品,思考怎樣才可以將其變為有用的東西,并且將其帶到課堂上給其他老師和學生展覽評比。教師可以給學生明確一個題目,之后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進行創作。這樣學生創作出來的作品既包含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掌握實踐經驗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探索多種模式教學方法,樹立創新型教材觀。教材不再是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也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對象和內容,而是引導學生構建人格、認知發展、學習生活的一種方式,是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橋梁。當教師授課一段時間,感覺學生學習效率不足時,就要考慮是否是自身的教學方法出現了問題,以便做出更好的調整。
例如,可以讓學生代替教師上臺講課,改變以往的老師講課、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滿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讓學生自由分組,進行小組討論,就本課的繪畫內容闡述各自不同的想法,創作出新的繪畫風格。
學生的美術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藝術的精髓是從生活中開發出來的,生活中處處都是美的元素[2]。在我們合肥有很多的藝術館,如賴少奇藝術館、亞明美術館、久留米美術館等,還有在建的安徽省美術館。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些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若想讓學生真正地在美術課堂上通過繪畫的學習提高創新能力,就必須打破只是老師說教的這種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校內外資源的合力,可以在時間得當的時候通過美術館、博物館的校外設施的利用,提高學生的審美眼光,開闊視野。很多藝術大家都講究在藝術創作中留白,所謂的留白就是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大家自由發揮想象去理解他的畫作。在美術課堂上,也需要美術教師給學生留下創作和想象的空間。
在創作之前,老師可以給學生大致講述一下本節課作畫的內容是什么,可以簡單闡述想法并且畫一部分,剩下的留白交給學生,讓他們大膽自由地創作。比如,全部留白。教師只說明本節課要繪畫的主題,不做任何提示,將創作方法完全交給學生來處理。這時候需要學生激發自己的右腦,利用自己平時學習的繪畫技巧,結合自己對繪畫主題的理解,將自己的創作躍然紙上,也可以賞析一些經典有名的創意繪畫圖片等。
教師利用這樣的形式,將課堂真正地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大膽創新繪畫作品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
美術創作和生活場景是分不開的[3],藝術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活的豐富元素為學生講解生活和美術創作的聯系,如后印象派畫家高更寧愿放棄城市中產階級養尊處優的生活,毅然決然地“出走”,走向布列塔尼,走向荒蕪,走向原始的島嶼[4]。同時,我們也需要鼓勵學生去走出室內,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擁抱自然。去發現不一樣的大自然,不一樣的自己,從而發揮自己創造力將畫作完成得更好[5-6]。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在單純的物“像”不應該是判斷學生畫畫好的標準。我們應該要注重學生繪畫的原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這其中,教師應發揮自己的輔助作用,做到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充分引導學生大膽發揮想象進行創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