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玲
(深圳技術大學 廣東深圳 518118)
應用型人才是融理論知識、轉化應用和實踐創新為一體,兼具學術水平和技術能力的一種人才類型,其核心職能在于轉化與應用。應用型人才的這個特點,決定了他們需具備履職勝任的積極心理品質。在心理育人背景下,需協同育人以培育應用型人才積極的心理品質。
應用型人才的認知目的不是學術探究、理論創見,而是實際應用及創新。應用型人才不應只追求“為什么”,更應關注“怎么做”。這就需要應用型人才以問題為導向,獲取知識信息,了解其利用價值,掌握其加工處理方式,將各種知識連接在一起,用自己的理性思維進行演繹推理,找到解決問題的創新途徑。
應用型人才面對的是實踐性問題,這些問題包含了專業技術,也包含了學科理論,需要與人打交道。所以,應用型人才要想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有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支持,還要有積極的情緒支持。積極的情緒有利于他們拓展思維范圍,讓他們的認知更加靈活,進而提出一些具有創新性的問題解決方法。這種積極情緒包含了激勵、喜悅、敬佩等,是應用型人才人際交往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情感品質[1]。
應用型人才在步入工作崗位后,最初主要負責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也許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他們都需要從事此類工作。但就大多數應用型人才的成長經歷來看,他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所了解的傳統文化,都很難讓他們從心底里接受平凡,而是希望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所以,部分應用型人才在工作時缺少職業成就感,很難適應這種平凡的工作,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其職業發展。為避免應用型人才出現這種情況,高校必須開展心理韌性方面的訓練,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抗逆力[2]。
人格有調控自我的作用,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穩定器和平衡器,即使這個人面對巨大的挑戰和困難,人格也能讓這個人保持定力。對應用型人才來說,探尋未知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利用已知。以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來看,他們希望應用型人才能夠與用人單位有一致的工作目標,希望他們將這種工作目標轉化為工作過程中堅持不懈的心理、行為動力。簡單來講,這種獨特的人格特質就是責任心[3]。
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積極心理品質的過程中,高校教師要引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對應用型人才的人文關懷、關注應用型人才各階段的心理需求、價值導向,以正確引導的方式,幫助應用型人才實現自我價值;教師要引入積極的教育理念,幫助應用型人才挖掘自身潛能,看到每一個應用型人才身上的積極品質和良好美德。教師更要用積極的視角看待每一個應用型人才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看到問題背后的正向動機,向應用型人才傳遞積極理念,為應用型人才增添自我改變的信心。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應用型人才,堅持個性化的教育理念,在尊重應用型人才差異的同時,包容每個應用型人才的不足,挖掘每個應用型人才的長處,做到個性化培養。這樣才能讓應用型人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4]。
教師在教學時,也不能只進行知識點的單向灌輸,還要積極地與應用型人才進行雙向互動。這要求教師要遵循主體性的教育原則。要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積極心理品質、良好道德品質,教師就不能只把目光放在理論教學的層面,還要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在一起。這樣應用型人才才能夠把這種積極心理品質應用在實際生活中,通過實踐樹立積極心態。也只有這樣,應用型人才才能有更強的心理適應力、問題解決能力、責任心等。這需要教師堅持實踐性的原則,在教學時不能脫離應用型人才的實際生活;每個應用型人才的心理需求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應用型人才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在教學時,教師應當把握應用型人才的個性特征,堅持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效果[5]。
高校必須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以思政教育為基礎,從教育環境、教學方式等方面推陳出新,提升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讓應用型人才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成熟的社會化觀念、積極健康的心理。
(1)多元一體化的課程目標
上文已經提到過,應用型人才應當具備的一些積極心理品質,因此,在設置課程目標時,應當從知識傳授、行為訓練、人格塑造這些方面入手。心理課是一門通識類公共課程,不僅關注應用型人才當下的成長和發展,還關注應用型人才未來的成長和發展。為了達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學校在設置課程目標時,既要考慮應用型人才的現實發展需求,又要考慮到應用型人才未來的發展需要,要從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出發,培養應用型人才職業發展所需的心理素質。
(2)互補銜接的課程體系
雖然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但如果只憑著心理這門必修課程,是無法實現培養目標的。在心理育人背景下,高校可以關注心理課程思政,這是對心理課的拓展和深化。在設置課程內容時,考慮應用型人才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需求,建立模塊化的課程內容。理論模塊包括應用型人才的積極心理品質的結構,要闡述“是什么”“怎么做”,不必過多地關注“為什么”。在介紹理論知識時,要與實踐應用連接在一起,將理論知識嵌入到相關的場景中;心理體驗模塊則需要結合應用型人才的專業特點,為應用型人才設置真實的教學情境,讓應用型人才在參與體驗活動的過程中探尋知識,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積極心理品質;實踐模塊主要是對應用型人才開展心理行為訓練,要消除應用型人才的消極品質,讓應用型人才以積極的姿態應對學習中、工作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實現知和行的統一[6]。
(3)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在心理育人的過程中,教師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也要重視對應用型人才的情感熏陶、價值引領。所以,教師要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增強應用型人才的情感體驗,提高應用型人才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感。
①開展賞識教育,培養積極認知方式
每個應用型人才都希望自己得到肯定。所以,教師要用積極的眼光看待每一名應用型人才,肯定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尊重應用型人才的努力,滿足應用型人才希望被認可的心理需求。教師要看到事件的兩面性,發現應用型人才的積極性,培養應用型人才積極的認知方式,引導應用型人才正確對待消極事件,發現事件背后的正向意義,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②案例分析法
在心理育人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堅持生活化教學,可以選擇一些與應用型人才實際生活相關的案例、應用型人才關注度較高的時事新聞案例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在教師的帶領下,應用型人才能夠共同參與案例討論,得出結論。這個互相交流的過程就是開發應用型人才群體智能的過程,能夠發展應用型人才的獨立意識,強化應用型人才的心理素質。
③傳統文化滲透法
很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都蘊含著為人處世、問題解決、責任擔當相關的知識。在開展心理育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這些傳統文化帶到課堂。這樣既能對應用型人才開展心理教育,又能對應用型人才開展思政教育,如“滿招損,謙受益”,能夠讓應用型人才規范自身行為,從心理上和行為上保持平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夠讓應用型人才學會換位思考,幫助應用型人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當然,教師也可以引入一些歷史典故、歷史人物,讓應用型人才在分析這些經典文化的過程中表達觀點。教師針對性地引導指正能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應用型人才的心理、思想進行熏陶。當前,大多數應用型人才在人際交往這方面都存在問題,這不利于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而如果引入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資源,還能夠對應用型人才進行思政、心理教育,讓應用型人才學會把握分寸。
④團體心理運動會
當前,應用型人才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由于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過高,出現了一些“宅男宅女”,雖然他們在網絡上的人際交往比較多,但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非常少,一些應用型人才甚至抗拒主動與他人交流溝通,這不利于提升應用型人才的人際交往能力,會給應用型人才未來的就業、創業帶來很大的阻礙。基于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團體活動,這實際上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開展的心理咨詢形式。應用型人才在參與團體活動的過程中,會進行人際交往,會觀察他人、觀察自我、認識自我、改善與其他人的關系,從而掌握新的人際交往方式,提升心理適應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組織應用型人才到課外參加合力擠氣球、單腳接力跳繩、紙板過河之類的團體活動。這些活動有較強的趣味性,每個應用型人才都有上場參與的機會。在比賽的過程中,應用型人才能夠認識到互相幫助的重要性,擁有大局意識,能夠與其他同學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教師不能只局限于心理運動會,還可以選擇其他類型的團體心理活動,只要營造彼此信任、互幫互助的活動氛圍即可。應用型人才在親身感受的過程中,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長此以往就可以解決應用型人才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⑤社會實踐活動
無論什么時候,高校都不能放棄社會這個大課堂,要認識到社會課堂的重要性。高校要與相關的街道、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應用型人才提供社會實踐基地。教師則可以利用這些現有的條件組織應用型人才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如“飲水思源”,讓應用型人才選擇一位老革命家,探尋他的足跡,了解他所作出的貢獻,感受他崇高的社會主義理想;讓應用型人才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解決問題,這樣能夠激發應用型人才的責任擔當意識。無論開展哪種類型的活動,教師都要組織應用型人才開展實踐分享會,讓應用型人才談感悟、談心得,進一步強化應用型人才的進取之心。此種實踐活動能夠提升應用型人才的社會化程度,強化應用型人才的社會責任感,讓應用型人才擁有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積極心理品質的過程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庭成員都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處理好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就能給應用型人才心理產生積極影響。應用型人才在成長及就業的道路上也會充滿自信心,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會充滿幸福感。
第一,家庭方面要營造和諧相處的氛圍。在步入大學后,應用型人才也進入了成長叛逆的最終階段,仍然沒有形成系統性的人生觀,在遇到困難遭遇挫折時會產生較大的心理波動。在這個階段,父母要保持和諧的關系,為孩子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父母要與孩子保持平等互愛的交流關系,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用積極的方式處理孩子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耐心疏導孩子的積極心理,堅持以身作則。如果應用型人才長期處于這種被關愛的狀態下,會有更強的幸福感,從而以積極的態度接受所有的外在事物。在得到父母的尊重和包容后,也能學會理解他人、關心他人,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成為一個學會感恩、珍惜友情和親情的人。
第二,家長要有積極的教育觀。很多家長都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希望孩子能夠獲得優異的成績、豐富的興趣愛好、較強的生存技能等,卻忽視了對孩子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實際上,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一個人的德行品質都是非常重要的。這表明成績并不是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既要關注孩子的成績,又要關注孩子的思想品性。在平時的教育中,家長要多對孩子進行正向激勵,幫助孩子穩定情緒找回自信。這種方式能夠增強孩子的心理韌性,讓孩子積極面對工作和生活;家長還要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誠實守信、實事求是;家長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孩子、教育孩子,使孩子認識到積極心理的重要性。
第三,家長要開展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幫助孩子直面挫折。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到大學的舒適環境與創業就業的艱辛環境是不同的,疏解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畏難情緒,引導他們正視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培養他們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整。當然,家長更要鼓勵孩子創造“從0到1”的奇跡,增強孩子的心理韌性。只有把挫折教育融入生活中,作為一門“必修課”,才能讓孩子有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坦然面對生活、工作中的逆境。
家庭和學校都屬于社會系統的分支,社會環境對應用型人才的積極心理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當前,社會各界都十分關心應用型人才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應用型人才思政教育方面的問題,希望能夠為應用型人才營造積極的社會環境。
第一,社會政策。新時期,應必須關注應用型人才的心理需求與成長變化,以此為依據調整社會政策,要著重調整高校教育事業政策,發揮教育事業政策的服務作用。在制定高校教育事業政策時,必須突出社會整體的積極品德教育,如在高校內樹立模范先鋒人、利用政策資助品學兼優且經濟狀況不佳的應用型人才。針對資助目標,要設立明確的管理制度,營造良好的助學環境,還要建立完善的獎學金體系,解決應用型人才在求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更要積極引導,呼吁社會上的各界人士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不斷探索,保持思想的先進性。這樣能夠在社會層面營造學無止境的風氣。針對應用型人才就業方面的問題,也要出臺切實可行的就業政策,確保這些政策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落實,能夠緩解應用型人才就業難的問題。這樣才能緩解應用型人才的心理壓力,增強應用型人才的就業信息。
第二,發揮大眾媒體傳播的積極作用。新時期,人們通過大眾傳媒了解社會的發展情況,應用型人才也通過大眾傳媒對外交流,了解這個社會。大眾傳媒傳播的一些內容會直接改變應用型人才的思想意識。大眾傳媒是一種開放型的信息交流平臺,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應用型人才提供社會有效資源,能夠擴大應用型人才的社交范圍。相關部門要發揮大眾媒體的積極作用,可以傳播優質報刊讀物,大力宣傳工匠精神。例如:新時期,社會在積極轉型,開始從注重速度轉變為注重質量,各行各業都在積極轉型,希望能夠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更優質的服務。轉型的過程中離不開應用型人才的支持,應用型人才才是技術的應用者,才是整個行業前進的推動者。工匠精神則是對應用型人才的品質要求,而工匠精神中也蘊涵著積極心理品質,如“愛崗敬業”“勞模精神”等。這就是以責任心為驅動的積極心理品質。在宣傳時,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具體事跡中,將工匠精神立體、鮮活地展示給應用型人才。這樣只要應用型人才接觸大眾傳媒,就能受到工匠精神的影響。
新時期,社會急需大量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而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必須要有積極的心理品質。所以,高校必須把握應用型人才所需的積極心理品質,以此為依據,調整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要挖掘應用型人才的心理潛能、加強對應用型人才心理行為方面的訓練,家庭和社會也要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做好家庭教育、社會引導,以更好地助力和支撐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體現應用型人才積極心理品質培育模式的質量和特色,實現育心與育德有機融合、同頻共振,提升育心品質,促進育德實效,提高育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