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麗
(淄博市博山區農業農村局,山東 淄博 255200)
我國農田的綜合整體開發是能夠推動農業發展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可以振興農村、促進社會經濟進步的最佳途徑。隨著全國土地整治規劃政策的實施,各地就加快了標準農田的建設進度,同時明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本目標,對其中的任務、原則、內容和技術等都提高了重視程度,力求保證國家的糧食質量,完成現代化生產的農業目標。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隨著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逐漸走近的大趨勢。高標準的農田建設,是能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我國的農田建設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但農田水利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依然存在。農業靠天吃飯的基本形式也沒有發生根本轉變。這就需要我國必須要將農田建設重視起來,保證糧食的安全,同時也要提高農業發展效率。高標準農田建設,將從根本上改變項目區的生產條件,通過水利設施的配套建設,可有效改善項目區的基礎設施,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通過項目區工程的配套建設,可以實現農業節水、節地,農民省工、省時,將為農業結構調整、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夯實基礎。
現代化的農業和傳統自給自足的農業有著一定意義上的差異。現代農業的產品不是供自家生存為主要目標,而是以商品的形式來進入市場獲得利潤,所以現代農業也被稱作為商業農業。高標準的農田建設也是能夠推動我國農業轉型升級的最佳手段,不僅僅能夠給綠色技術得到推廣創造條件,還可以促進水、藥、肥等農業商品投入,以達到增效的目標,使我國農業得到綠色發展。通過大規模化的高標準農田來頂替以往傳統的零碎化的耕地形勢,也有助于提高農業的規模,增加效益。將農業轉變為機械化、高科技化的水平,整體提高農業的質量,推動農業發展與轉型。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也是能夠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進行銜接的重要途徑,“大國小農”的形式依舊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是我國農業發展中應當面對的現實問題。通過農民科技培訓,推廣示范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使項目區群眾轉變種植觀念,提高對新技術、新品種的認識度,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從而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且以集中的方式來開展實施高標準的農田建設,可以有效改善我國農業的生產環境和條件,也可以增強農戶的抗災能力,對農業的發展有著推進作用,同時也為我國農業發展打下堅實穩固的基礎。
要想實現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就要懂得汲取傳統農業發展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做出改進。農業多半傍水而生,比如中國農業在黃河與長江流域最為發達,產量和質量都十分客觀。例如古埃及的農業依靠尼羅河而生,伴隨著尼羅河的潮漲潮落,泛濫期帶給人們的是糧食的富足,也有著精神上的寄托。作為以食為天的人類來說,糧食是頭等大事。四大文明古國也是由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這四個區域而生成的。也就是說,人類文明得以進步、農業得以發展,都與河水有關。以古埃及的農業發展為例,作為曾經最為輝煌的國家之一,古埃及的農業發展速度較快,早在古王國時期,尼羅河的兩岸就已經出現了灌溉農業,用牛拉犁的形式也已經形成,種植資源的豐富多樣,如大麥、小麥、亞麻以及各種瓜果蔬菜等。農業的輝煌促使古埃及文明得以飛速發展。古埃及農業的先進并不僅僅是尼羅河的作用,還有著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技術與思想優勢,當時人們使用各種有效的農業技術,法老善用人民智慧,并給予農民更多的福利,使農業質量提高,效率加快等等,現代人民可以將這些優點結合史料進行整合,凝聚出更加先進的理念,實現高標準的農田建設。
當然,傳統農業也有著很多的弊端,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傳統農業逐漸被替代。為了實現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就要懂得總結前人經驗,分析其弊端,進而改善與進步。傳統農業比較重視精耕細作,農業的部門結構較為單一,生產的規模小,也就導致產量不足,效率不高。同時傳統農業的管理上也存在著問題,管理技術落后,抗災能力弱,一旦自然災害來臨的時候,傳統農業中的對抗災害措施無法有效應對,也就是“靠天吃飯”。
我國的傳統農業延續時間較長,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就已經初步形成獨有的傳統農業技術,在歷史的車輪轉動過程中,雖然生產工具和技術有著顯著的進步,但究其本質還是沒有特別大的變動。所以,現代農業的發展應當取傳統農業之精華,去傳統農業之糟粕,重視并傳承傳統農業的優點,結合現代化農業技術,實現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這對我國農業的深度發展與社會經濟進步大有幫助。
火車想要跑得快,全憑火車頭來帶。無論是什么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得到有效的領導方能夠得到成效,所以,為了實現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推動我國農業發展,就應當首先重視領導層級,領導層必須要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且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同時激勵領導干部勤加管理,勇于管理,避免出事。涉及的利益較多,其中關系也較為復雜,所以為了實現政令暢通,就要加強組織領導管理,實現多方聯動。同時也要分工科學,區級的相關部門應當注重規劃、協調、督查、保障等等。而鎮政府應當重視日常的組織管理以及利益上的協調工作。村委會應當做好分內的工作,關注群眾和周邊環境,確保人民群眾得到保障。最后村民小組必須要重點協調村民的利益與配合工作,負責的內容具體到個人。各級的組織都應當選擇最具領導力與協調力的干部來負責管理和協調工作,也要熟悉各項工作流程,精力充沛,懂得應對突發情況。
想要實現我國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就應當懂得突破標準農田的思想誤區,在政策配套、體制運行以及資金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將已經產生成效的成果進行經驗累積,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豐富的經驗,這對今后農田的發展與糧食的豐收大有幫助。但年年高產量的成果并不意味著高標準農田建設已經完全到位。高標準的農田建設不僅僅是單位投資額度高或是渠道修得好,也不是機耕道路水泥路、田間灌溉噴滴灌,亦不是多栽樹,多培訓,這些觀念都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本誤區。如果一直按照這種思維進行工作,最多也就是中低產田的改造與升級。基礎設備上的建設只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本要領,但卻不是唯一的。想要確保基本農田能夠具備高標準的產量、有著更高的保障能力,就應當對產出、持續發展與保障都提高重視程度,實現農田建設與市場需求無縫銜接的目標。
土地整治規劃下,要做到城鄉結合、推動農業發展、加強產業布局與水利建設等等,同時也不要忽略生態環境的保護,科學可行的規劃建設,提高可操作性。
在高標準的農田建設上,不再以增加耕地數量為主要目標,更要重視耕地的質量與效率。
首先要明確把耕地質量與產能當作規劃的目標之一,以往傳統是缺乏統一性的覆蓋全省范圍的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支撐點,對土地整治提高耕地產量與質量的現狀無法具體量化衡量,所以,以往的傳統法律法規和上一輪的規劃,對整體的耕地質量更多的只是起到定性的規定,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沒有精細考核。隨著用地分工等等工作已經完成,且新一輪的更新也在調查與評價,使成果的數據以及技術方式都可以作為土地整治前后段對耕地質量與效率的依據。這也大大表明了土地整治不僅是用來補充耕地的手段,更多的是用于提高農田耕地質量,提高產能效率的最佳途徑。
其次要提出以優化布局為基礎核心的農田建設管理,在周邊環境與條件較好的傳統農業產區,就要促進優質的農業歸納,形成連片,不斷加強耕地的質量建設,使其高產、高效、優質與穩產,成為最佳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確保基本農田永久保護,也是提高農田高標準的必然趨勢。
最后,要不斷強化更新對耕地質量的管理要求,考慮到很多耕地資源不足,新增的耕地環境較差,同時土壤熟化也需要一些時間和過程,所以想要短期內提高耕地質量是不可能的。要依據耕地分等級的技術規范來補充耕地質量和管理規定,結合農田質量與等級檢測結果,嚴格進行土地整治,加強驗收,后期也要注重土壤改良、監管、授權配肥等等,實現面積與產能平衡。
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也要考慮到當地的環境與資源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進行建設。借鑒以往的建設經驗,以提高當前農田建設質量。比如,遼寧省的丘陵地區就可以借鑒湖北省的平原與丘陵的過渡經驗,不能一味地為了路寬、田塊整齊或是追求外觀而進行建設,應當以實用為主要目標,結合當地的地貌,制定相應的土地整治計劃。想要滿足坡地耕地的需求,可以將原本光滑的田間小路改變成中間帶有標準硬化的田間路,這樣的話,就可以便于小型的農用車以及農民種田交通順暢。此外,丘陵地區的蓄水較難,想要解決灌溉的問題,可以在田間道路上每隔100米設置一個專用的蓄水池。結合經驗來看,一個大約25立方米的蓄水池能夠為人們儲存1畝地所要用到的水量。這樣的設計方式可以滿足丘陵地區的農田灌溉需求。同時為了解決排水問題,也要在田間兩邊的道路上修建排水溝渠,將排水溝渠與蓄水池相結合,有著泄洪蓄水的雙重作用。
在進行土地整治之前,應當按照確權在先的基本原則,確定好面積的準確程度,保證沒有產權上的糾紛,也要合法辦理一切相關手續,在進行土地整治的過程中,應當尊重人民意愿,及時給予編制,及時調整土地權屬的調整方案,組織并簽署權屬調整協議,并保證調整的結果公開公正。在土地整治完成后,應當依法確定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辦理變更手續,維護人民的土地權益。
想要落實標準農田的建設,就要提前做好耕地的質量等級變更和調查監測評價,定位耕地、定位測量,建立起農田耕地質量的等級測評與產品報告等制度,初步建立耕地質量等級定期變更的制度,結合土地的數量,時常開展耕地等級質量調查工作,實現耕地質量等級的不斷動態更新。
項目建設過程中實行跟蹤審計。通過引入審計機構對項目進行跟蹤審計,既對項目隱蔽工程、重點環節進行簽證取證,同時做到根據項目進度清晰把握項目資金支出情況,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和資金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要求部門間的配合,實現長效管理,落實工程建筑管理的措施,同時也要加強各項工程的設備管護情況檢查,規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也要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土壤培肥工作和耕種保護工作。業主單位要日常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就要及時維修,對容易水土流失的地區和項目,相關單位應當及時檢查,采取水土保護的安全措施,制定長期耕種的有效計劃。
高標準的農田建設也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而實施,所以,一切建設都要為了群眾,也要依靠群眾的力量,相關單位應當動員群眾積極參與到項目建設中。從項目立項、項目實施、項目驗收全過程邀請群眾參與:項目立項前,群眾參與項目設計,并召開村民代表會商討建設內容,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項目建設過程中,群眾參與嚴把工程質量關;項目建設完成后,群眾參與工程驗收,并作出評估。
對一些眾籌資金難度較大的問題,村干部要正確對待利益糾紛,公平公正地處理相關事務,同時也要組織群眾參與到科技培訓中,引導群眾抓住科技培訓的機遇,提高人民群眾的綜合素養,爭取做技能型、經濟型的高素質農民。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我國社會逐漸繁榮昌盛,人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顯著提高,人們不再為了衣食住行而發愁,而是向著更加先進、高端的科技化時代前進。但相繼而來的是人口的增多,農民數量的減少,這也就意味著農業農田的生產應當加快速度,在保證質量的同時也要增加數量,給予農民更高的經濟保障,從而落實國家的農業生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