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紅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水城小學 江西贛州 341500)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實施以來,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為核心內容的“雙減”政策,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由于“雙減”政策并非單純要求學校與教師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而是要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基礎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能夠在校內學足學好,滿足其多樣化學習需求。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難度增加了,教師也迎來了巨大的挑戰。
“雙減”政策要求在總體上壓縮作業的數量和時間,減少學生超負荷的課業,提高學校后服務的質量,以適應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同時嚴格管理規范校外培訓。“雙減”的目標是讓教育回歸“本源”,構建以家庭、學校、社會為一體的教育生態體系,使之更好地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
長期以來,教育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把學生從“成績論”中解脫出來,而“雙減”政策更是對這種思想的最好詮釋,要使學生從繁重學業及輔導班中得到解放,順應教育發展的規律,引導教育回歸本真。同時,“雙減”可以使教育回歸到學生本體。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可以有更多的課余時間,釋放天性,多活動、多思考,不再整天埋頭在作業堆里,從而不再局限于學業,而是在大自然、科學、創造等方面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指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實現“人人都可通過教育成為有用之才”。
此次“雙減”政策突出了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減負的途徑不是簡單地減少作業的數量和難度,而是要在保證達到“新課標”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實施高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盡可能多的數學知識,充分地提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和其他能力素養,讓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小學數學教師必須積極思考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良策,才能既符合政策要求,又避免數學教學質量的下滑[1]。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明確提到要實現“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長期相應精力負擔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做到:堅持以學生為本,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基礎能力、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鍛煉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讓學生感受學習快樂、產生學習動力”的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數學語言和數學學習習慣,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實現“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水平,應教盡教,所教必會,讓學生解放雙手去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實現“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的目標;回歸教育初心,摒棄“為了寫作業而寫作業”的錯誤理念,讓作業成為推動數學學習的動力,實現“構建良性教育生態”的目標[2]。
“雙減”政策實施后,教師的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實現的。作業能否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發揮作用變得更加關鍵。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和課程內容布置內容合理、難度適中的作業,避免出現大量作業、機械作業、懲罰作業,使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和吸收。
完整的教學過程分為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高效課堂需要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在課后復習鞏固。在“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的課余時間更多了,很多學生無法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學習。因此,教師既要重視課堂教學環節,更要重視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環節。此時,符合學習規律的教學設計顯得更加重要了。
(1)借助教具演示數學問題
對于抽象的內容,學生難以理解,需要借助教具演示數學問題,變抽象的教學內容為具體情節,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觀察,從而達到準確而又深刻理解。例如:車輪都是圓形的,這是為什么呢?做成方的或其他形狀的行嗎?由于學生抓不住問題的核心,因此,教師可以制作教具,讓學生動手體驗。教師用卡紙做了一個正方形、一個圓形、一個橢圓形,把它們當作“車輪”,請三個同學上講臺來演示,兩名同學從兩頭拿住米尺,另一個同學在米尺上把這三種形狀的“車輪”從這一端滾到另一端,讓學生觀察這三個“車輪”的運動軌跡,并用手勢比劃出來,學生能發現:只有圓形的“車輪”滾動時,它的運動軌跡是一條直線,因為同圓半徑相等,而其他形狀的“車輪”滾動,它的運動軌跡是不平的,忽上忽下。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它們的運動軌跡,讓學生在直觀的操作中明白道理。教師充分發揮動手操作這個實踐平臺的優勢,讓抽象的知識生活化,使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強化學習體驗,真正學會學習[3]。
(2)借助多媒體呈現數學問題
多媒體課件可以動態地呈現教學內容,不僅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同時適時停頓和反復播放強化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認知,結合教學需要創新地運用,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例如,學習“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時,不但需要注重講解相關的基本公式與概念性知識點,還應積極為學生提供動手解決問題的機會。教師便利用多媒體課件更加直觀演示整個演變過程,重復播放兩次切開與拼接的過程,強化學生的認知,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拼成的長方體與原來圓柱體所具有的差異,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部互動交流,最后隨機提問學生,你有什么發現?在發現公式這一過程中,信息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利用動態展示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對課本中難以理解的轉化過程進行直觀演示,彌補了書本無法給予的感官的不足,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憑空想象、難以理解之苦,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以達到最佳效果。
翻轉模式更多強調的是學生與教師角色的翻轉,也就是在相應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可基于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化的學習需求,利用信息技術重新規劃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以此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
以“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借助導航和微課視頻的形式自學這部分內容,其中導航指的是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要去思考的問題和完成的任務,包括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并能利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根據學習任務找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等,讓學生根據導航目標,一步一步地完成探究任務。接著,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在自學過程中的收獲和疑問,并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將組內匯總的收獲與疑問在課堂上進行分享,教師對此進行分類整理,各小組根據前面的研學情況認領問題,在組內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合作探究,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交流探究結果。就這樣,課堂是由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相互間解決問題完成探究任務的,教師再給予點撥引導,共同尋求方法,理清思路,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這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探究能力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4]。
高效的教學應兼顧效率和體驗,即在有限的課堂時間,給予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可以達到充分地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能更好地體驗到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開展具有趣味性、與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的教學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通過采用這種方式,讓數學課堂不再單調,反而充滿了學習的樂趣,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教”與“學”協調發展。例如,學完“因數與倍數”的內容后,為了檢查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可開展如下數字分類的小游戲:每個學生人手一份號碼牌,讓其寫下個人座位號,待所有人寫好后,教師可以正式進入游戲,如“請座位號是2的倍數的學生示意,如有做錯,罰其為出個謎語”“請座位號為5的倍數的學生舉手,做錯的,罰其唱首歌”“請座位號是75的因數的學生起立”“請座位號是90的因數的學生拍手”。教師通過課堂上的游戲活動,使原本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使學生感受到樂趣,還促使其扎實掌握倍數、因數的概念與特性,達到深入理解的學習目的,增強了學習實效。
(1)生活型的拓展作業的設計
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在設計拓展性作業時必須立足于教學內容,立足教學內容,融入生活內容,通過實際問題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充分認識到數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并將其更好地應用于實踐。例如,在教授有關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設計出這種擴展作業來指導學生的思維和探索,如一座梯形的果園,其上底110米,下底160米,高80米,一株果樹所需的土地為9平方米,這一片果園可以種幾株果樹?針對此問題,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通過直觀化的呈現方式來展示教學內容,以提高情境的真實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生積極地投入到相關問題的探究和解答中,很快得出:(110+160)×80÷2÷9=270×80÷2÷9=21600÷2÷9=1200。
(2)調查型探究作業的設計
調查型探究作業是指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對實物、現象等進行調查分析和推理判斷,去探索和處理實際問題,通過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可以將訓練思維、培養能力,以及興趣的激發相結合,還可以使抽象知識內化到學生的認知體系中,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學習“折線統計圖”時,學生學習完后,筆者為學生安排走進生活去測量、分析、探究、統一的實際任務,并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調查統計明天一天的氣溫變化,制作折線統計圖,要求小組成員每三小時測量一次,深入探究有何發現。這樣,各組就展開了合作學習,組成中密切配合,用溫度計仔細測量,并把數學記錄下來,最后用自己分析的數據作統計圖。學生從統計學上發現的結論,令人驚訝,有些出乎意料,他們表示:沒想到一天中溫度最高的時段不是12點,竟是14點。避免在之后的這段時間外出,即使是外出也要擦上防曬霜,避免曬傷。學生在認識折線統計學習的現實意義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從而進一步加深了知識印象。
(3)分層型作業的設計
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應盡量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有差異性特點的作業設計方案,并考慮到所有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優化數學作業設計,以達到有針對性的作業教學目的。特別是要求教師綜合每一名學生的客觀情況,通過分層建組教學等方式,既要滿足優勢互補的要求,又要使學生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從而能有所側重的鞏固學習中,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分層型的作業方式,豐富作業形式。具體來說,可以采用“兩做三層”的作業設計方法,其中,“兩做”是把習題劃分為“必做”與“選做”兩種;“三層”則是根據訓練的基礎、變式及綜合訓練層級來劃分的。第一層基礎訓練,一般指所有的學生都要做的功課,使學生們牢固鞏固基礎知識;第二層的變式訓練,主要是為中級水平的學生設置的,練習題目難度中等偏上,意圖是通過練習發掘中等生的學習潛能,促使他們邁向更高層級。至于綜合訓練,則是針對學優層級的,這些學生擁有良好的數學基礎,且學習能力較強,為此,該層次的練習題具有較高的難度,能拓寬學生的思維與學習視野,使其得到綜合能力的顯著提升。這樣,開展分層訓練,注重學生的學習效率,改善作業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從根本上解決目前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的問題。
總之,新時代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雙減”教學要求,通過創新教學策略來打造高質高效的課堂教學,進而通過提高課堂有效性來實現“雙減”目標。教無定法,教師要側重創設相宜的教學情境,圍繞著一系列的問題解決展開教學,還要讓學生學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合作,集思廣益。這樣學生才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解題效率,進而強化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綜合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