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剛
(吉林省舒蘭市第二高級中學校 吉林舒蘭 132600)
本文圍繞著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美育培養,對美育教學的重要意義進行闡述,結合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分析美育實踐中的不足之處原因。首先,由于許多教師教學經驗缺失,導致高中語文教師教學設計目標不明確;其次,受我國傳統應試教育影響,美育的實施受到阻礙;最后,我國高中師生自身的局限,使美育推行受到制約。結合以上三點問題,為明確美育目標發掘美育資源提供完善的策略,主要從三點進行美育教育的改革。首先,明確高中語文美育教育的目的,使教學計劃有的放矢;其次,提升教師的審美素養;最后,對學生進行多種審美能力的培養。在高中語文課程教育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育是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觀念的教育。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社會的信息傳播變得愈加廣泛,學生正確審美觀念的培養變得非常重要,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美學的滲透,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有助于其健康成長。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課堂教育這一載體,剖析美學的真正意義,讓學生體會“美”不光體現在外在形態上,還要深入學生的思想與內心。學生通過“美”的教育,了解中學生不但要重視形態美,還要重視內在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首先,從語文學科本身特性分析實施美育結合的必要性,其可以促使學生發現語文教材中的各種美,增強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語文學科中美的存在是劃分很多層面的,包含了很多內容,主要體現在:結構美、語言美、寓意美、情節美等。語文學科豐富的美吸引學生的關注力,使其在學習中發現其美的存在,激發其學習與探究的主動性。語文學科中介入美育教育,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使其了解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深遠意義,了解語文教材中深刻的文化蘊含與社會教育意義。
其次,從育人角度來看,語文學科中結合美育教育可以加深學生對美的理解,了解內在美存在的意義,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與價值觀。語文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更具有綜合教育性,語文教師與其他教師相比,更需要淵博的知識與全面的素質提升,擔負著重要的教書與育人重任,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因此需要在教學中逐步普及,達到渲染學生情操的目的,在美育得到全面普及的狀況下,達到育人目的。
最后,從長遠意義來看,美育除了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還與其人生的歷程與人性的培養密不可分,關系到學生未來對人生的態度。我國關于美育教育的重視與研究由來已久,陶行知、豐子愷、朱光潛等都對美育進行了深度的研究與分析,闡述美育的重要性[1]。因此對高中學生來說,美育教育可以培養其發現美的能力,提升其審美觀念,實現其人生的完美規劃;對于社會來說,美育教育的開展可以提升國民的素質水平,完善民族精神,體現我國教育的博大精深。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美育教學,使學生的發展目標更為長遠,有助于我國美育的開展;美育的長遠性研究可以發現現存語文美育方面的不足,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在開展高中語文美育教育中,大多數教師都具備豐富的經驗,能夠很好開展教學,但由于一些青年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明確的目標,對學生的個體了解不夠深刻,因此很難全面了解學生的剛需,導致美育浮于表面,沒有更深層次的深化。在語文教學推進中,由于學生對于美育沒有更深層次的涉獵,導致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成為空話。比如,在進行《伶官傳序》一課中,首先需要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翻譯內容,讓學生了解作者、與作品形成的簡單介紹,在此基礎上,對課文的基礎內容與論述要點進行分析,在進行課文論證方法與作家情感的深度剖析,最后對文中的第四段作為總結[2]。在教學中,講解課文涉及的閱讀點很多,但由于教師講授中對課文的深層挖掘不透徹,導致講解層次混亂;教學中涉及到多次朗讀課文,但由于分析不到位,導致朗讀只表現在表面層次,沒有更深層次的涉獵。在進行朗讀時,需要學生進行作家情感的深度剖析,教師并沒有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情感剖析,只是在安排學生朗讀時下達“有情感朗讀”的指令,但情感是什么、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突出了社會怎樣的背景等,并沒有進一步去研究與探討。因此,這種教學方式只是停留在學習的表面,并沒有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在朗讀與學習中,學生的情緒平淡,與作者的心靈共鳴得不到提升。而教師并未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未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剖析,只是按照教學的“順序”在進行,這種教學方式對于語文教材中的“美”分析不足,不能發現文中的語言美、內涵美、寓意美等,對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美剖析不夠深入,導致學生的學習只是浮于表面,對于美育融合教育滲透表現出嚴重的不足[3]。
我國教育在新課改之前,一直以“學分論英雄”,在高考的壓力之下,由于高中學生課業任務非常重,課堂學習時間非常有限,很多學校為了在備戰高考時預留充足的復習時間,會極力壓縮學生的課堂學習時間,加快教學的步伐。筆者在進行實際考察中發現,高中學校的教學一般是在高二的上學期就需要學生讀完整個必修4與必修5的課程,在短短的一個學期內,繁重的教學任務很難保證質量,因此教師只能將教學的重心放在知識的灌輸上,盡力讓學生掌握課文中涉及到的內容與知識點導致高中語文課堂中滲透美育成為空話。即使在進行學習中會涉及到美育方面,但由于繁重的教學與學習任務,也只能進行簡單的帶入,根本體現不出美育的深遠內涵,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更成為空談。隨著教育不斷改革,國家對五育的重視力度逐漸增強,雖然美育在這種教育背景下得到了一些發展與完善,但由于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很難進行標準量化,導致美育教育的滲透參差不齊[4]。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開展時,美育并不作為學校的日常考評,因此美育融合教育的成效如何,很難進行界定,這就導致教師對美育的關注點嚴重不足,雖然很多教師了解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樹立學生的正確審美觀,但迫于教學現狀的壓力,只能忍痛放棄。
高中語文課堂全面開展美育結合教育是否成功,絕大部分是取決于教師對美育教育的理解與認可,與教師自身的審美能力與教學素養有緊密聯系。教師審美能力主要與教師的受教育程度、生活閱歷、個人生活態度等有直接聯系。大多數高中語文教師都未接受過專業的美育教育,缺乏美育理論知識,而個人的審美能力與觀念水平又參差不齊,因此缺乏專業的美育教育水平,導致教師在開展美育融合教育中,缺乏相應的策略僅僅利用常規的教學方式進行灌輸,很難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美感。
從學生層面上,由于學習壓力較大,學生的閱讀時間被嚴重壓縮,雖然出于對知識的掌握,教師會留下一些閱讀時間,但閱讀的材料不一定是具備較高審美價值的經典文獻。而受網絡文學的影響,學生在課外閱讀時更偏向與網絡小說等,但網絡小說質量參差不齊,其中不泛內容膚淺的作品,這類作品審美價值非常低,有的甚至對學生的審美培養起到負面影響,長期進行這類文本的閱讀,極不利于學生的審美觀念培養與提升,因此學生的審美能力不足,也阻礙了高中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了美育在教育中的意義,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美育,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標準,成為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點內容。新課改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結合作品的具體內容,闡釋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題和思想內涵。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學目標更為明確,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進行相應的審美素質培養,并達到一定的行為標準,使美育融合教學更精準,學生的審美素質得到提升。泰勒也曾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指出:“陳述目標最有效的形式,是既指出要學生養成的那種行為;又言明這種行為能在其中運用的生活領域或內容。”因此在教學開展中,明確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目標,是根據高中學生的生長發育需求,制定出較為具體的美育教學計劃,將美育與語文學科教育結合,在體現語文教學內涵美的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教師的教學水平與審美能力提升要同時進行,不應存在偏頗,在進行日常教學中,教師不但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行為模仿的典范。如同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的:“良好的教師人格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是社會進步的價值尺度,是教師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教師的作用是“言傳身教”,因此需要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影響,使其朝著陽光、健康的方向發展,優秀的語文教師首先要具備高尚的品質,熱愛學生、熱愛工作、熱愛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以極高的責任心擔負傳播知識與育人的重擔;其次,教師要具備淵博的知識,以自身高尚的審美能力為學生樹立典范,引導學生正確審美與人生觀的樹立[5]。
在進行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利用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經典朗誦片段,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進行分組朗讀。在朗讀中,教師通過對文章內容情感描述的講解,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與效果,注重朗讀的語氣與情感表達,通過文章的節奏與情感變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其在語文課文學習中了解當時社會背景對作者情感的影響,深切體會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幸福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
除了課堂教育之外,課后的閱讀也是必不可少的審美能力培養素材,由于語文的教材囊括的內容有限,因此就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審美能力提升材料,通過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審美觀念。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同時,還需要注重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為學生的健康閱讀保駕護航,摒棄低俗的網絡文學小說,發揮經典文學較高審美價值培養的意義,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意識,感受不一樣的審美感知力。
此外,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不能局限于課堂與課后閱讀,學生的日常生活更是語文美育滲透的良好領域,教師要發揮自己的能力,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擺脫課堂的束縛,迎接生活中美育因素,感受生活與自然界賦予的美,全面提升學生對美的體會,使其審美觀念從根本上得到提升。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內容廣泛,包括墻報設計、演講朗誦、影視賞析、話劇表演等等。教師指導學生參加這些活動能夠幫助其探尋美的意蘊,教師也可以潛移默化的開展德育教學。實際上,學生在參加校園實踐活動還不適真正的走進社會,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參與社區活動宣傳、募捐以及高校自主招生的夏令營活動等,由此鍛煉學生的意志、提升其道德情感。無論學生參加哪種實踐活動,都離不開教師的德育滲透,讓學生汲取更多的精神營養。
高中語文教育在教育中占得比重非常高,因此,在進行實踐教學中,教師要以社會主義指導思想為根本,努力實現“以美育德,以德育人”的教育目標,將美育落實到高中語文教學中。高中語文美育結合教育,要充分發揮教材中經典文學的藝術美,將語言美、形式美、思想美與學生人格培養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語文教師在審美培養中肩負著重要的任務,既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蘊含,還需要利用自身高尚的審美素質為學生樹立典范,同時需要注重教材以外“美”的素材,將生活中的美與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得到美的熏陶,成為素質高尚的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