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瑜萍 楊 靜
(攀枝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1931年11月,中央蘇區三次反“圍剿”勝利后,在江西瑞金召開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告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了保障糧食的軍需民用,有力地支援革命戰爭,各級蘇維埃政府都設立了糧食工作組織,號召蘇區軍民大力開展糧食生產,在此基礎上進行糧食調劑,開展了多次的糧食征收與借谷運動。在那個鐵血交融的艱苦年代下,轟轟烈烈的中央蘇區糧食工作就此展開。如今,中央蘇區糧食生產運動中創立的人民糧食事業,成了共和國大廈不傾的基石,對當下糧食工作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借鑒意義。
為創造穩定的蘇區經濟建設環境,考慮到殘酷的經濟封鎖和燎原的戰爭情況,黨和蘇維埃政府極為重視蘇區的糧食工作。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設立糧食工作機構,加強對蘇區糧食工作的領導與管理;發展生產,增加糧食總量;組織購銷,調節軍需民用,打擊不法糧商,穩定蘇區糧價;開展轟轟烈烈的節省運動和糧食突擊運動,支援紅軍的反“圍剿”戰爭;大批優秀的糧食工作干部選調前往蘇區糧食戰線,造就中堅力量。這些措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影響到了中央蘇區的社會和政治生活。其中,部分經驗措施可供當下的糧食工作改革深入探索與挖掘。而耕地保護問題的解決與否,直接影響著糧食生產工作,全民性糧食安全觀的樹立又與糧價穩定情況、糧食節約觀念、糧史宣傳教育方式緊密相連。
黨和蘇維埃政府明白,土地是發展糧食生產的重要保障,發展好糧食生產是做好糧食工作的基礎。因此,中央蘇區政府對開墾荒田荒地、擴大耕地面積尤為重視。面對嚴峻的生產情況,黨和蘇維埃政府組織各縣政府深入群眾隊伍進行宣傳,組建起了紅軍戰士及政府工作人員開荒隊、青年開荒隊、婦女開荒隊伍,制定了《開墾荒田荒地辦法》。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糧食運動期間,政府鼓勵科研工作人員從落后的糧食生產實際出發,回到鄉間認真總結相關經驗,宣傳科學種植的農業知識,對癥下藥,將科學技術轉化成解決糧食生產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內容為“各鄉組織肥料研究所,實行改良生產”的決定(江西省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1932年6月提出)以及推廣農業生產知識給各地的瑞金農事試驗場的出現(提及于1934年《紅色中華》有關瑞金農事試驗場農場情況及工作問題的文章)。
中央蘇區以從中央至基層的動員方式積極組建社會關系群體,如前文提到的有關開荒工作的紅軍戰士及政府工作人員開荒隊、青年開荒隊、婦女開荒隊伍等,這些屬于群眾性的經濟組織,還有群眾性文化組織、群眾性軍事組織,這些組織涉及群眾面積廣,使得黨和政府不斷加強權力機構的內部建設的同時,加強群眾組織對共產黨政策的認同感與責任感。此外,中央蘇區在糧食運動群眾動員過程中,部分婦女積極承擔起了動員群眾的責任,“年老的、年少的甚至兒童”也被帶動起來。在《搬運糧食的戰斗運動》中,曾記載過興國、萬泰搬運公谷的具體過程,從中可以窺見特定年代下不同群體所表現出來的宣傳熱情和參與積極性。
糧價的穩定情況也反映著糧食安全情況,穩定地區糧價有益于政權鞏固和社會穩定。土地革命的逐步開展,使得中央蘇區1934年較去年糧產量增加了一倍多,再加上中央糧食調劑局采取打擊積糧的不法商販、展開糧食合作社等一系列措施,米價自然回落,糧食價格基本得到穩定。
生產推動消費,利益導向影響生產動員。為了響應毛澤東在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提出的指示,中央蘇區政府工作人員帶領廣大蘇區人民開展生產競賽。以1934年的春耕運動為風向標,蘇區各級政府聯合起來共同商討競賽方法,制定相關條例,獎勵鋤頭、犁頭、谷物等物資,加大了對生產成績優異的家庭和個人的物質獎勵,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糧食生產積極性。
以實現整體利益為目標,同時兼顧個人利益。1934年蘇維埃中央政府以響應節省運動,普遍表示“每天節省二兩米”“減少伙食開支”,自己開荒種菜,使前方紅軍能吃飽飯,好打勝仗。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發出《為節省運動的指示信》,號召在群眾中開展每人每月節省三升米捐助紅軍的運動。節省運動最初是通過打標語、發傳單、新聞廣播進行宣傳,后采取戲劇巡演更加貼近群眾,豐富群眾娛樂生活,帶動效果也是極佳。此次運動作為反對貪污和浪費的斗爭不僅為革命戰爭提供了堅實的糧食保障,更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蘇區人民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品德。
2022年,我國農業部門強調要解決“三農”工作中的糧食生產“硬任務”,關鍵在于如何守住糧袋子,如何穩定糧食生產、守住國家糧食供給安全。根據2021年8月的官方報道,以201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1米分辨率的衛星遙感影像統計出了“三調”結果:我國耕地面積為19.18億畝。從“二調”到“三調”耕地面積,在這過去十幾年中,減少了1億多畝。另外,山地、沙漠、高原和丘陵約占中國陸地面積將近70%,種植糧食的區域土地條件顯而易見的不理想,而“實至名歸”能種糧的土地目前還無法作出準確的預測。2021年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曾強調“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在“十四五”(2021至2025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已寫入“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同時,在 “十四五”規劃中,中國也首次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安全保障類約束性指標之一并明確要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換而言之,作為不可逾越的“耕地紅線”——“18億畝耕地”,是目前進行耕種的土地面積設定的最低限值。
根據已有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在我國所有耕地中,優質耕地面積的比例僅占30%,中等和低等耕地高達70%,耕地層的土壤有機物質含量平均為1.86%。近幾年,與二、三產業的收益率相比,第一產業較低,隨之而來的是糧食種植業的利潤更低,有部分地區著力發展特色經濟,以特色經濟作物、農副產品為主,耕地糧食種植功能居于次要地位。具體問題有:化學污染造成地力下降;應耕地政策要求,部分林地、園地轉化為耕地,經轉化的耕地質量無法保證。部分地區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老人有心無力,導致眾多耕地撂荒。部分地區存在農技推廣形式單一、農民接受農技服務意識淡薄等問題。
糧食在不斷增產,國家在不斷收購,然而進口在不斷增加,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也在不斷降低,國內糧價高價賣不出,谷賤傷農,危及民生。基于上述現象,青年學生未成為糧情問題宣傳的主力軍,國內高校除專業對口類高校,其他高校以解決糧食問題為主題展開的宣傳活動較少。針對高校學生所設計的以“光盤”打卡行動為主題的APP小程序流于形式,未能內化于心。老年人、兒童、婦女群體中缺乏相關新聞的討論度和關注度。
“十四五”時期,我國糧食產業發展正面臨著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在發展潛力大、韌性足的勢頭仍舊不變的基礎上,也在努力打破國外經濟封鎖,決心走出一條糧食產業高質量、全鏈條、創新技術支撐、大企業引領、競爭力強的發展之路。因此,怎樣在有效借鑒中央蘇區部分糧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做好有關土地文化宣傳、生態經濟建設等方面的耕地保護工作,同時加強糧食宣傳教育、樹立全民性糧食安全觀,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針對現下耕地地力下降的問題,堅持綠色生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員部訓令》中,博古曾指出:“……河堤坡壩附近要種植樹木,原有樹木不準砍伐,留以鞏固堤岸”,這種方法是較為原始的農業生產方法,不過仍然取得了較好的績效。當下,現代科技能夠獲取科學數據的基礎上,鼓勵科技工作者深入廣大人民群眾,推行切實可行的耕種方法;繼續呼吁各地區規范化肥用量,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加強耕地質量相關政策法規宣傳。
其次,弘揚鄉土情懷,書寫耕地文學。蘇區春耕運動曾由于政策宣傳不到位的現象,聯系現下耕地濫用的問題,除了在法律條例上嚴格規范耕地流轉與利用問題,在文藝創作上可多角度宣傳耕地問題。形式上,以戲劇、歌曲、小說、散文、詩歌等基本體裁展開創新創意型寫作,國家及省市區級作協、民間文協、學校文藝類社團等文學組織進行上下聯動宣傳,正確引導網絡文學創作拓展相關創作主題,充分挖掘優秀耕地文學作品及創作人才,創作新時代文藝典范。內容上,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文藝政策,堅持傳承內涵與開拓創新一體化發展,從傳統的鄉土文學中汲取營養,進行現代化的藝術再造與加工;根植于本土傳統耕地文化,聚焦耕地問題,以開放視域審視文化市場,發揚新時代文學創作者的濟世精神;堅定文化自信,聯系糧史發展歷程,保留優秀歷史文化的精神內核,摒棄個人利己主義,投身新時代文化世界;堅持以人為本,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提高群眾覺悟,抒寫耕地情懷。
以節省運動中的宣傳工作為起點,創新節糧宣傳方式。行業媒體緊扣“世界糧食日”等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的紀念活動日,采取線上線下齊發力的方式,喚起國內廣大群眾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線上宣傳評論有的放矢,在深入一線調查的基礎上設計富含“深度、廣度、創新”的融媒體作品,從而更好地推出“彰顯新媒體時代下的節糧理念”的線上宣傳報道;線下巧妙策劃能夠調動民眾參與積極性的倡議活動,聚焦或發起以節糧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動員各大高校和中小學參與相關志愿實踐活動。專門開設糧情版塊,具體分布于搜索引擎(如百度)新聞版塊、熱門社交平臺(如微博、豆瓣)搜索頁面;設計糧情新聞閱讀福利小程序和購糧優惠券,與電商平臺展開購糧折扣活動;利用商業中心區、校園及娛樂區電子投屏,傳播糧史視頻,帶動名人明星等具有公眾影響力的人群積極參與糧情宣傳;鼓勵糧食教育基地聯合制作舞臺巡演劇,以優質精良的劇作獲得更多的旅客關注;鼓勵制作創意商品,大到儲物柜、服裝類,小到手機殼、茶杯類,緊扣反浪費主題;鼓勵各大高校普及《反食品浪費法》,深入落實反食品浪費的原則和要求、各類主體責任、法律責任等;推廣“半份”套餐的“輕食”文化,遵照適量餐飲原則,減少不必要的食物浪費情況。
警惕國內糧價倒掛,樹立優質特色國產品牌。有“萬年貢米”美譽的江西貢米,以其區域重大的考古發現為宣傳點,吸引人們深入體會江西貢米歷史的延展性,從只為朝廷皇室歲歲納貢的“稀有珍品”,到如今作為農產品產業化的創新與裂變,回溯其歷史發展過程,也在厚掘糧食文化底蘊。因此,我們以江西省貢米宣傳為例,以蘇區抗戰時期的糧食運動為宣傳基點,以古老的糧史為輔助材料,努力打響紅色文化糧食品牌。同時,可邀請相關專家進行營養、口感特質方面的細化分析,精準營銷與宣傳,突出特色。
鼓勵多方承包農村閑置地進行糧食種植投資,推廣農業合作化生產。根據市場化、規模化、專業化的要求,農民生產、農業發展的需要,把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聯合成一個有機的利益綜合體;有效利用農村荒地和城市閑置地,結合當地農村發展和糧食生產實際情況,發展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合作組織,探尋符合區域特點的農業合作化道路;引導糧食企業向園區、向產區集聚,推動企業集群化發展;推進農、企合作,做好農企良性互動的文化宣傳。
減少節約糧食的形式主義,動員青年體察糧情。將糧情調查與研究納入高校大創項目和學科競賽,將對糧情的關注滲透至高校相關課程;其次,參考蘇區糧食運動期間《紅色中華》為主要的宣傳刊物,建議各高校的公眾號宣傳口對準公布我國糧情的官方公眾號,及時宣傳報道最新情況,校內經濟政治文學類刊物定期刊登糧情新聞。
積極關注不同群體對糧食安全所做出的貢獻,培養廣大群眾艱苦奮斗的拓荒意識。女性相較于男性來說,對陌生環境的適應性強,與陌生人容易相處;語言能力發展較快,說話流利清晰,擅長與人交談;加上女性一般呈現感情細膩、性情溫柔、謙和善良等特征,女性具有良好的共情能力。為有效提高糧情宣傳效果,可憑借女性天生的共情優勢,鼓勵引進奮斗成長類文藝作品,如《走出非洲》類新時代女性拓荒求生題材作品;鼓勵新聞媒體、編輯出版等文化宣傳行業,積極撰寫在糧食生產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相關優秀人物傳記;增加關注糧情的渠道,為民生類新聞節目的渠道突破提供新思路,如電視訪談類節目可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制作糧情專欄,帶動老年人、兒童、婦女關注和了解糧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