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尚英 馮慶偉 袁光明 肖淑賢 王 玲
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策略
吳尚英1馮慶偉2袁光明1肖淑賢3王玲4
(1.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八義鎮人民政府山西長治047100;2.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西火鎮人民政府山西長治047100;3.山西省振東五和醫養堂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長治047100;4.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蘇店鎮人民政府山西長治047100)
在我國農業種植方式中,很多高效種植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提升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玉米和大豆的套種技術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以山西地區玉米與大豆套種為例,介紹了玉米套種大豆的技術優勢及套種模式類別,分析了玉米套種大豆的技術要點,指出玉米套種大豆的栽培技術能夠有效提升土地的利用率,提升種植戶的種植效益,值得大力推廣。
玉米套種大豆;高品質;栽培技術
山西省是典型的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省年平均氣溫為4 ℃~14 ℃,年降水量為400 mm~600 mm,自東南向西北遞減。玉米在山西省的種植面積非常廣闊。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的種植效益,當地農業相關部門積極地推廣和應用玉米套種大豆栽培技術。玉米套種大豆栽培技術是指在玉米生長發育中期,在玉米的種植行中加入2行~4行的大豆進行套種,從而實現玉米和大豆兩種作物同時豐收的一種種植方式。多年的推廣試驗證明,玉米套種大豆栽培技術具有良好的增產效果。
進行玉米和大豆套種栽培,可以有效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同時還能增加種植管理中的邊行優勢。邊行優勢是指在大田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邊行上的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通常會比中間行的農作物發育表現更好,在同樣的密度環境下,邊行的單株產量會高于內部各行中的單株的產量。之所以出現田間邊行優勢,主要是因為邊行具有更好的光照和通風等條件,利于植株的生長發育。在玉米和大豆的套種實踐生產過程中,兩種作物的植株生長高度截然不同,栽種的位置也相互錯開,使光照條件達到最適宜的利用效果。玉米的植株高度通常會比大豆高出很多,能夠有效地起到避免陽光過度蒸發水分的效果[1]。
玉米和大豆套種栽培時,玉米的植株葉片寬大,下雨時能夠利用葉片的優勢儲存較多的雨水,增加田間的濕度。在夏季,利用較大的植株葉片遮擋陽光的照射,可以有效避免土壤水分過多地蒸發。遇到高溫天氣時,土壤蒸發水氣上升至玉米的葉片背部,可以達到有效阻止蒸發達到水分再循環的效果,對土壤環境有著明顯的保水效果。此外,大豆的根系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一部分的根瘤菌,此種根瘤菌能夠有效地吸收并穩固土壤中和空氣中的氮元素,提升土壤的肥力,促進玉米的生長發育。玉米套種大豆的栽培時期,作物之間相互成就,友好共生,能夠有效地提升種植效益。
我國多個地區相繼開展玉米套種大豆的栽培試驗,大量的試驗數據表明:套種模式下每畝玉米的產量與單一種植模式下相比,產量數據維持平穩狀態,而大豆的產量則提升8%~10%[2]。這表明在玉米套種大豆的栽培實踐中,高效地利用了有限的土地環境,在一塊土地上同時獲得兩種作物的經濟效益,并且產量相當甚至偏高,為農戶帶來了更好的種植效益。
玉米套種大豆栽培技術的關鍵在于利用兩種作物生長發育的不同特征,結合當地的土壤和自然環境,從而更加合理地發揮套種的作用。通常,套種的栽培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第一,在自然環境特征、土壤肥力以及自然降雨適宜的地區,玉米套種大豆的栽培模式有兩種:(1)依據田塊的特征設置栽培帶,一般寬度為1.6 m。在栽培帶之上,玉米和大豆各種植兩行,玉米的行距為33 cm,大豆的行距為50 cm。(2)栽培帶寬度為2.6 m。其中,玉米共栽培4行,而大豆栽培2行。玉米在栽培時期采取二壟靠的形式,大行距為66 cm,小行距為33 cm,大豆行距為33 cm,玉米與大豆的間距為50 cm。
第二,在自然環境條件一般、土壤肥力較低、降水量較少的地區,不可采取上述的種植株行距進行套種,而應因地制宜。依據土壤肥力等條件,適當降低栽植密度。(1)以2.2 m的距離設置栽培帶,其中玉米種植2行,大豆種植4行。玉米和大豆的行距都設置在33 cm,而玉米和大豆之間的行距為50 cm。(2)以3 m的距離設置栽培帶,其中玉米的栽培2行,大豆栽培4行。玉米和大豆的行距都設置為33 cm,而玉米和大豆的行距為50 cm[3]。
首先,選擇土壤肥力水平比較好,地勢平坦并且土層深厚的地塊進行種植。同時,還要考慮大豆的種植管理需求,在此地塊中的上茬口種植作物應當是小麥、馬鈴薯、油菜等類型的作物。選定地塊后,需要對田間的土壤進行深翻,通常深度為25 cm左右[4]。深翻完成后使用農具將田塊間的土壤進行平整,確保田間無大土塊,增強土壤的疏松透氣性,能夠提升玉米和大豆的出苗效果。土壤旋耕結束之后,可以依照上文講述的種植模式設置適宜的種植株行距,選定栽培種類,有針對性地整理栽培帶,方便后期管理。
在選擇玉米種子時,最好挑選株型緊湊,并且植株高度在2.5 m以上,生長周期在125 d左右的抗逆性、抗病蟲害性較強的品種,如瑞普909、MC670、華農887等。在挑選大豆品種時,建議挑選耐陰能力強、抗倒伏能力好、豐產晚熟夏大豆種子,如晉豆24號、晉遺30號等。在品種挑選結束之后,需要結合種子的凈度進行選種,最終預留飽滿無病蟲害的優秀種粒。在播種前兩天進行曬種,打破種子休眠,提升種子出芽率,在晾曬的過程中,種植戶需要及時觀察,避免溫度過高而導致種子爆裂的情況。
在山西地區,玉米的播種時間通常在4月下旬,而大豆的播種時間一般在5月上旬。為了有效地確保土壤墑情良好,減少田間除草次數,當地種植戶有時會采取地膜覆蓋種植方式。將土壤整地結束起壟之后,運用適宜寬度和厚度的地膜進行覆蓋。在播種玉米時,可以利用機械打孔播種,此種方式既能夠保證地膜的完整度,同時還可以確保玉米種子的播種深度,提升種子出苗的整齊度。大豆種子播種時,已經生長出玉米幼苗,種植戶在播種時,盡量避開玉米的嫩苗,避免造成機械損傷影響玉米生長效果[5]。在大豆播種時,可以采取點播的方式,確保與玉米植株間保持適當的距離,確保玉米和大豆的空間搭配合理。
玉米播種1個月后,種植戶需要及時檢查田間出苗情況,針對缺苗的地塊進行補苗,補種的玉米品種應和當前地塊的玉米品種保持一致,方便管理。玉米幼苗在生長發育期間,很容易受到地下害蟲的影響。例如,地老虎晝伏夜出,在夜間會啃食玉米植株的地上部分,造成玉米的缺苗。玉米生長20 d左右以后,地老虎無法再危害玉米的生長。在此時期,種植戶可以基于每個種植穴留一棵玉米的情況,進行間苗補苗,使田間玉米均勻分布。大豆補苗則是觀察其出苗情況,發現未及時出苗的種植穴,補種大豆種子。一般情況下,玉米播種時每穴留1棵苗,而大豆的每個種植穴中留3株苗左右。
在玉米播種前可以結合土壤墑情進行噴施1次封閉性除草劑,一般用50%乙草胺乳油兌水稀釋噴施,用量以150 mL/畝~200 mL/畝為宜。封閉除草劑可以有效減少田間雜草的出芽率,同時注意在噴施乙草胺乳油溶液封閉除草時,最好在田間雜草未出芽,并且確保土壤潮濕且無積水時進行。在此種情況下,封閉除草劑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在玉米中期中耕除草時,可以結合大豆的定植進行。此時期玉米已經播種在田塊之上,因此再使用除草劑除草會影響玉米的健康生長。因此,種植戶在進行大豆定植時,可以結合挖定植穴的工作一同完成除草工作。既能夠起到為玉米疏松根系土壤環境的效果,同時還可以有效地清理田間雜草,高效播種大豆。
在常規的農作物種植過程中,農作物對施入肥料的利用率非常低,常常會隨著空氣以及水流造成肥料營養的流失。而玉米套種大豆的栽培方式,能夠有效提升施入肥料的利用率。大豆的根系會生長出一些根瘤組織,能夠有效地固定土壤中的氮元素。而玉米在生長發育期間,所需要的氮元素營養比重較高,大豆的固氮作用能夠有效地為其提供適量的氮元素,從而減少種植戶化學肥料的投入,提升種植效益。在玉米播種前期整地時,種植戶需要結合土壤的肥力水平施入適量的底肥,通常情況下每畝施腐熟有機糞肥1 000 kg、復合肥50 kg即可。如果在上茬作物秸稈粉碎還田的情況之下,施入肥料的比例可以酌情降低。有機糞肥和秸稈還田施入大田之中,能夠有效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提升土壤的松透性。
在大豆播種時期,種植戶可以結合大豆的種植過程,施入1次玉米氮肥追肥,增加玉米的生長速度。一般在每年5月,玉米生長進入拔節期,此時期需要施入1次氮肥做追肥。而此時正是大豆的播種時期,種植戶在陰雨天的情況下,可以將氮肥施入玉米根系四周,不要太靠近根系,否則容易造成玉米燒根的情況。同時也需要注意遠離大豆,避免燒苗。當玉米進入抽穗期,可以結合天氣進行1次追肥,既能夠提升玉米的長勢,還可以輔助大豆的生長發育。除此之外,在玉米的生長后期,可以運用1次葉面噴霧的方式進行葉面肥的施入,選擇磷酸二氫鉀50 g兌水稀釋加適量的硼肥,能夠有效地充實玉米籽粒,提升玉米產量。
在山西地區,玉米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玉米螟、蚜蟲、葉斑病、葉銹病等,特別是在玉米的生長后期,降水量增多,葉銹病暴發概率增加。玉米螟的發生時期主要是在玉米的拔節期之后,發生時玉米螟卷曲玉米葉,蜷曲在葉子中間,常規的殺蟲劑難以直接噴施在蟲體表面,因而難以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在進行預防時期,需要使用具有胃毒作用的殺蟲劑,如高效氟氯氰菊酯、甲維·噻蟲嗪等,在使用時依據藥劑說明兌水稀釋,霧化噴施在玉米植株上,以達成良好的防治效果。蚜蟲常常發生在玉米的抽穗期,喜歡聚集在嫩葉部位,進行蚜蟲防治時,可以使用吡蟲啉、吡蚜酮等殺蟲劑進行針對性防治。需要注意的是,在玉米揚花期間禁止用藥,以免影響產量。葉斑病主要危害玉米葉片,形成斑點狀病斑,不進行治療會導致整片葉片枯萎,同時具有一定的傳播性。葉斑病的防治可以使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化學藥劑進行針對性防治。玉米葉銹病在陰雨天傳播速度最快,可以使用粉銹寧進行防治。
大豆在生長發育期間,常發生的病蟲害有大豆食心蟲、灰霉病、黑痘病等。大豆食心蟲通常危害大豆的豆莢,造成大豆的產量和品質下降。大豆食心蟲通常是鉆蛀豆莢內部,啃食豆粒,在使用藥劑防治時,可以結合玉米螟的防治,使用同類胃毒藥劑進行噴藥防治。大豆灰霉病主要危害大豆的葉子以及豆莢,在發病部位產生灰褐色的病斑,并且帶有灰色菌絲層,傳播速度快。在防治時期,建議種植戶使用多菌靈、腐霉利、嘧霉胺等化學藥劑進行噴施。發生黑痘病時,危害最嚴重的部分是大豆莖稈,造成大豆莖稈出現圓形的凹陷病斑,并且伴隨腐爛的情況,嚴重時會造成整株死亡。發生黑痘病時,可以使用代森錳鋅、甲基硫菌靈進行綜合防治。
由于玉米和大豆套種,種植戶在藥劑噴施時,可以結合此時期兩種作物高發的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利用化學農藥的復配性,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劑進行混合使用。例如,在玉米葉銹病發生之際,大豆中出現大豆食心蟲,種植戶可以將粉銹寧2 000倍液、敵殺死1 500倍液、多菌靈2 000倍液同時進行稀釋噴施,能降低人工分開施藥的難度,同時能提升藥效。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幾種化學藥劑復配施藥期間,種植戶在稀釋藥劑時需要分類、分桶進行稀釋,充分稀釋結束之后再混合到噴霧器之中。同時,為了保證藥效,施藥的時間也要注意,早晚有露水、中午溫度高時不施藥,以免引起藥害。
應當依照種植戶的種植需求來選定玉米的收獲期,如果是為了食用鮮食玉米,那么收獲期應當提前,避免后期玉米籽粒過硬影響口感。如果是為了生產玉米加工產品或者是飼料玉米,那么可在玉米秸稈黃而不焦、玉米穗須干枯之后再進行采收。采收時,可以借助機械收割,在收割成熟玉米的同時,可以利用機械的秸稈粉碎功能將玉米秸稈還田,增強土壤肥力。大豆的采收方面,種植戶可以在籽粒變色之前采收做鮮食,也可以在豆粒完全成熟之后,變色變黃再進行采收,但是采收期不能過晚,否則會導致大豆豆莢崩裂,豆粒收集困難。一般采收后進行晾曬,繼而再進行脫粒。
玉米套種大豆的栽培技術能夠有效提升土地的利用率,提升種植戶的種植效益。當前,我國對于糧食的生產需求逐漸提升,相關農業部門應當大力推廣玉米套種大豆的栽培技術,科學合理地指導種植戶投入生產實踐,以提升當地的農業產業發展水平。
[1]楊守明.玉米-大豆間作套種栽培模式分析[J].河北農業科學,2012,16(11):16-17.
[2]李誠永,汪成法,王俊杰,等.大豆玉米間作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與效益初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7):64-65.
[3]王海霞.皋蘭縣地膜玉米套種大豆適宜密度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8(23):14-16.
[4]黃丹.我國玉米?大豆種植現狀及間作高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18(3):46-47.
[5]胡曉敏.玉米套種大豆種植技術[J].吉林農業,2017(6):42.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6.07
S513;S565.1
A
2095-1205(2022)06-20-03
吳尚英(1984- ),女,漢族,山西大同人,研究方向為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