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峰
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森林質量
陶峰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農業農村局江蘇淮安223300)
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對于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文章針對目前森林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了持續加強森林經營的意義,提出了提高森林質量需確立森林經營方案的地位、規劃好重點林業經營項目、積極發展特色經濟林工程、強化森林管理工作、提升種苗經營收益、加強林區經營技術的創新等措施建議。
森林;質量效益;培育經營;策略
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育、保護和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等經濟活動過程中,不僅能創造大量的森林資源、木材及木材制品等有形的經濟產品,從而獲得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可以帶來無形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加強林業經營,提高森林質量,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之所以森林生態系統能夠抵御外界侵襲,就是因為其內部生態是多樣化的,能夠在受到外界侵襲時進行自我修復。然而,部分林區的管理員為了提高所屬區域內的林業價值,通常會只在區域內種植單一的林木,導致森林的自我保護功能減弱。這是由于管理員的視野更多局限于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環境效益。
要想對森林資源進行可持續的開發,需要國家對其進行有效監管。改革開放后,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對林木事業加以規范,其作用是顯著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林業區域面積不斷擴大,相關法律法規也變得相對陳舊、不合時宜。因此,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當前,中國林木事業雖然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仍然有許多不足之處。在技術方面,中國林木事業發展的弊端主要在于樹種配置不均、栽培方式落后以及成活率不高等。傳統模式下的林業生產只考慮經濟利益而采取林區純種樹木種植的策略,多代連栽的情況較為普遍。雖然這種行為在提升經濟利益方面效果較為顯著,但單一樹種的林區抵御外界侵襲的能力較弱。此外,長期種植單一林木會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削弱林區的生產力。最近,為了減少森林災害的發生,我國采取了種植混合樹種的策略。但是,由于種植技術落后,還沒有產生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總之,目前林業面臨的問題是技術上的落后,導致混交林種植的計劃不能夠大范圍實施。
中國林業事業的發展和建設中都存在許多問題,這就導致許多林區存在經營管理不善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經營管理理論得不到實施的機會,從而影響林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情況下,林木管理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樹種失衡[1]。幼苗成活率較低,幼苗采購量大,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費,對林業部門后續的資金調度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時,林木種類分布不均、樹木難以適應種植環境等問題也在影響林木事業的發展。目前,人造林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滿足市場需要,這也表明要想提升林區的經營效益,需要適當優化生產管理機制以適應市場需要。
清晰掌握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支持林業經營主體的自愿行為,鼓勵社會資本的參與,這將對森林經營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森林經營不能僅僅借助政府的幫助以及受制于政府管理。實踐證明,僅僅依靠財政投入與政府的援助,并不能充分滿足森林集約經營的發展需要,要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森林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運用。森林經營逐漸由粗放式的經營模式轉變為集約化經營模式,這過程要求經營者投入更多的精力、人力和財力。只有選擇森林集約化經營模式,才能獲得更為可觀的經濟效益,激發林業經營者自主轉變經營方式,吸收更多的社會資源,實現森林經營模式的轉型。但是,在目前的森林經營工作中,政府過度干預林業經營,未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過分注重林業公共產品的屬性,從而忽略了林業的私人產品屬性和經濟屬性。由于缺乏市場激勵機制,林業經營主體開展森林經營的積極性不高。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將建設生態文明戰略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新思想、新理論,對生態文明與人類文明的邏輯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的闡釋。黨的十九大報告不僅提出解決生態文明問題的總體思想,還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總體要求,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態文明觀。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是主體,要想將林木事業發展得更好,首先需要穩定森林生態環境。只有建設高效的生態系統,才能夠讓人民安居樂業,才能讓經濟社會發展有生態后盾。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的生態環境仍有待改善。要想抓住森林文明建設,不僅需要提高森林質量,也需要拓展生物多樣性的空間。這樣一來,我國陸地生態系統才能夠擁有不竭的生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森林康養旅游等新型旅游產品逐漸受到游客的追捧,人們逐漸對綠色無污染的消費方式感興趣。但是,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上看,我國民眾的消費水平都有待提升,目前能夠提供的林業產品還難以達到人們的消費預期。因此,要想加強林木事業的建設,就需要從供給方面改善森林產品的質量并增加其種類,增加有效供給,與此同時,還能夠為林區居民帶來增加就業、實現增收的正面效益,有助于達成共同富裕的目標。在改善林區經營后,能夠實現“藏富于林、藏富于民”的效果。
森林資源是穩定國家生態的重要戰略資源。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發展林業事業。綠色、健康、高質量的林木事業對于良好生態環境的形成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國對林木材料的需求大多為剛性需求,且需求量巨大,而國內木材供應不足,木材進口量已達到使用量的50%。同時,我國的樹種多為低值樹種,產值較低,珍貴樹木品種不足,供需矛盾較突出。為從源頭上解決林木供給問題,需不斷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森林質量。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樹木種類較為豐富,許多地區都具備培育高效林地、優質樹種的優勢。近年來,我國林地面積大幅增加,種類多、數量多,森林環境改善空間廣闊,可有效增加林木產品的種類,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林地生產率,進而同步提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總體上看,我國最優質的森林資源大多集中在國有林地和林場。目前林業建設所取得的成績是不斷深化林業體制改革的結果,為了繼續穩定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需要繼續深化國有林區、國有林場改革,從實際出發,改進林場的經營發展方式。首先,要擴大林地面積。其次,要加強森林經營,提升林木質量,進一步鞏固現代林木業的基礎,增強林業發展效益。最后,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美麗生態、致富百姓為目標,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機制[2-3]。總之,要從提升林木業經營水平出發,改善林木行業的產業結構,推動林地管理的技術革新,提升林地生產力。
在經營林地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是要確定林地經營方案,并觀察其在法律層面的合法性與有效性。此外,對于方案的審批也應該做到仔細嚴謹。經營主體需要做的是落實森林經營方案并依照法律法規進行定期檢查,在實施具體方案時,應當運用鼓勵政策督促方案的落實。與此同時,還需要利用有效的調配手段進行物資調控。在依據科學方法確定經營項目后,需要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來支持該項目。為了實現合理采伐,還需要制定相應的指標進行規制。一旦出現非法違規的采伐行為,要立刻責令停止并向有關部門追責。
在全面實施采育林建設工作的同時,還要積極實施能夠快速生長的采育林建設等工作。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對干鮮果品、木本糧油等相關產業鏈的完善。除此之外,林木行業的下游產業還可以開展養殖業,因為需要充分利用森林為生物提供的休憩功能、休閑功能,充分發掘林地產業的發展潛力,森林質量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發展特色經濟林工程,不僅能夠通過經濟增收帶動人民致富,還能夠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新林區的建設。新時代下需要建設特色林業,具體可以選擇藥材種植,比如天麻、人參等中藥材都是可供選擇的種類。此外,還可以在林間進行果樹種植,比如能夠適應林地環境的藍莓、榛子等果種。
隨著林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種植技術的不斷更新,林區經濟模式亦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重種植輕管理的模式逐漸被淘汰。在當前森林樹苗的生長過程中,樹苗的成活率在不斷提升,對于新栽培的樹苗的培育和管理也在不斷走向精細化,這是當前種植狀況下主要的種植手段,能夠對經營工作進行有效提升。工作人員應積極利用先進的森林管理手段,保障森林資源效益[4]。例如遵循精細化管理理念,提前分析會影響森林質量的因素,建立應急預案,督促營林人員加強學習,遇到突發情況時,第一時間采取合理手段進行處理,避免突發情況為森林產業發展帶來不可逆的影響。針對常見的病蟲害,可設置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巡視制度,督促營林人員全面巡查林間情況,合理應用多種病蟲害防治手段,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成效。
在實際造林的過程中,管理人員為了保證樹苗的成活率,通常會選用品質較高的樹苗,這樣也會為林地種植活動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因此,為了在未來的發展中提升林地的經營效益,同時避免樹苗自身狀況不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林業基地應當采取規模化、基地化的種植手段,以達到更新樹苗品種、提升樹苗質量的效果。不僅如此,林區管理部門還可以與樹苗培育基地簽訂生產協議,以樹苗的質量作為判斷依據并制定相應的賠付措施,以便于進一步保障樹苗的質量。與此同時,未來保障樹苗基地的健康發展,除了可以采用簽訂合同的方式,還可以采取相應的市場經營戰略,拓寬樹苗的銷售渠道。
當前許多林區需要通過轉變工作理念來改善林區生態環境,不僅要重視林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要注重林區本身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面對林業未來的發展,應當采用科學的發展方式和管理理念,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林區進行全面管理,帶動林區向精細化、高效化方向發展。為達到如上發展目標,有關部門應采取相關措施,加大營林技術開發力度。首先,針對營林工作,應構建項目管理體系,完善對資金保障制度的設計,如專項資金等,將更多資金投入營林技術研發中,促進營林技術研發升級。其次,應依據實際需求,建立完善的營林科技研發、應用章程,盡可能解決營林生產的現存問題,持續推進后備資源開發與儲備,挖掘創新營林管理的突破口,爭取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動營林創新。最后,相關機構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與周邊高校合作,不斷進行技術攻關,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5-6]。
在優化森林經營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應積極響應生態文明建設號召,從多渠道入手,面向廣大群眾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在基層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增強群眾對森林經營的認識,降低亂砍濫伐發生率。例如,相關工作者可通過多種媒介向群眾普及營林方面的法律法規,應重點加強對林區居民的宣傳教育,使其自覺形成維護營林質量的意識,避免其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做出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有關部門可積極聯系當地主流媒體,搜集與森林資源保護有關的現實案例、違法案件,并進行深度報道,以樹典型的方式,增強群眾對營林工作的認識,對于嚴重破壞森林資源的事件,更是應當進行追蹤報道,借助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在社會中營造全民參與營林建設、保護森林資源的氛圍,進而保證營林工作的順利開展,促進森林質量的持續提升。
與其他產業相比,林業經營周期長,并且在處理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時有其特殊性,即林業具有公益性,亦有較為明顯的正外部性。依據相關的經濟學觀念,市場機制在森林資源的配置上有欠缺之處,但不能僅僅憑借這一不足,而否定市場在森林資源配置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從而完全采取政府代辦的方法。林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完善過程中,首先明確市場在林業資源配置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做到“有為”,這是實現“市場有效”的前提。如何做到政府有為?第一,要適度干預,預防在市場調節過程中出現調節“失靈”的現象。具體來講,政府應適當指引、規范市場的行為,調動市場主體經營的積極性。第二,政府想要做到“有為”,要讓森林經營單位合理做出森林資源開發規劃,制定相關的生態保護標準,并且要有嚴格的監督體系。第三,林業經營主體和投資人要具備長遠發展的眼光,兼顧森林經營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總而言之,只有不斷完善森林經營模式,提升經營效益,投資主體與經營主體才能持續積極參與森林經營工作。在森林經營工作中,找準利用和保護的最佳契合點,實現保護中利用、利用中保護,快速融入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森林資源的高效開發。
運用科學的森林經營模式,能夠有效提升森林資源的利用程度,也能夠對森林資源結構進行優化,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地和諧發展。因此,需要對森林資源管理工作加以持續完善,細化森林工作法規,促進森林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1]付洪巖.淺論提高森林質量效益加強森林培育經營[J].農民致富之友,2017(1):167.
[2]邱其才.提高森林質量效益加強森林培育經營[J].廣東科技,2013,22(8):152,84.
[3]張永利.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森林質量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做出更大貢獻:在全國森林撫育經營現場會上的講話[J].林業建設,2013(1):3-11.
[4]劉世榮,代力民,溫遠光,等.面向生態系統服務的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現狀?挑戰與展望[J].生態學報,2015(1):1-9.
[5]張秋根,張揚建,熊輝.森林生態系統碳匯影響因子及其江西省調控措施[J].江西科學,2015,33(5):696-702.
[6]歐陽君祥.我國森林撫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4):17-2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6.09
S750
A
2095-1205(2022)06-26-03
陶峰(1972- ),男,漢族,江蘇淮安人,大專,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