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
天津天獅學院,天津 301700
關于“雙創”教育的源起,最早可追溯到美國商人霍勒斯· 摩西在1919年創立的青年商業社,被認為是創業教育的雛形。1947年哈佛商學院開設“新企業管理”課程是大學創業教育的開始。我國關于創業教育研究起步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提出“創業教育”的概念,出現在著名學者武夷山1988年發表的《美國的企業孵化器》文章中。[1]緊隨其后,胡曉風在1989年發表的《創業教育簡論》中提出:“創業教育的目的應為培養人的創業志向、生活能力、勞動能力和創造力”,以期通過創業教育解決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2010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使得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走上規范化、專業化的道路。同時,該意見明確的對“創新創業教育”概念進行了闡述,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當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推進國家教育戰略實施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模式;[2]這一《意見》也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第一個指導性和綱領性的文件。
縱觀我國的創業教育發展歷史,從20世紀80年代“創業教育”概念的提出,到2010年教育部出臺“創新創業教育”相關政策,這期間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和改革探索。在不斷的改革實踐中得知,“創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創新”,離開創新談創業和創業教育,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創業教育”與“創新教育”必須深度融合,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研究。
創新創業教育是指面向學生設置系統的創新創業課程、開展各級各類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通過課程學習和各級各類教育活動,使學生樹立創新創業意識、具備創新創業思維、養成創新創業精神、獲得創新創業能力,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一種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3]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各大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切入點,也成為民辦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特色的重要方向。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各大高校紛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民辦應用型高校也對創新創業教育十分重視。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使學生具備創新創業人才的基本素養,樹立創新創業意識,為將來走向社會,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在這種背景下,各大高校都積極開展了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業教育。雖說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諸多問題,阻礙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民辦應用型高校更加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很多民辦應用型高校存在辦學目標定位與相關政策支持不同步的情況。首先,政策支持相對落后,特別是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政策保障機制不健全,服務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不足、缺乏專門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主要還是靠其他專業課教師兼任;其次,用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經費投入不到位。盡管近年來民辦高校都十分重視創新創業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專項資金。但是,這些工作更多的還是停留于表面,不能為大學生提供的創新創業平臺,例如,“眾創空間”“大學生創業工作室”等也是流于形式,沒有真正發揮效用。用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專項資金不足,不能滿足創新創業的實際需要,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實效性不強。
民辦應用型高校的辦學目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學科專業知識技能,還要學會從學科專業知識中挖掘創新創業教育的資源,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但目前民辦高校教師缺乏利用日常教學挖掘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意識,不注重在日常教學中將專業學科技能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學生專業學科知識學習與創新創業教育是兩張皮,這樣既浪費了教育資源,又不利于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4]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只有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施以潛移默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才能使學生具備創新創業的意識,主動地探索專業知識技能中的創新創業元素,更好地學好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目前,大多數民辦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類課程的設置,都是模仿和照搬其他公立高校的創新創業類課程設置模式,甚至直接復制現有的公立高校的創新創業類課程教學計劃,沒有根據民辦應用型高校自身的辦學特點和學生特點,因地制宜地設置符合自身特色的創新創業類課程,課程體系設置特色不明顯,創新創業類課程實踐體系不完善,流于理論學習,缺乏實踐探索。
在民辦應用型高校舉辦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文體類型的活動相對較豐富,而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實踐類的活動卻顯得不足;學校整體的創新創業氛圍不夠濃厚、特別是一些高水準的、高質量的創業活動比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學校缺少主動的價值引領,培育機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在對學生創新創業類文化活動與專業學習融合方面的指導缺位。近年來,民辦應用型高校對創新創業實踐的重視力度加強,也有意識地積極開展各種創新創業類的專題培訓、講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創新創業研究課題。但是,由于民辦應用型高校學生本身學習能力、科研能力相對薄弱的特點,學生對創新創業類的講座、培訓參與度不高,對教師的課題興趣不強,主動加入教師課題的意愿不強烈,創新創業的熱情不足。
在學生發展過程中,大多民辦高校都十分關注學生的智商、情商問題。因為這兩個要素是對學生未來發展影響力巨大的因子。在建構創新型社會的大背景下,所謂“創業”就是實現“從無到有”“從0到1”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何能讓大學生通過創業實現“從無到有”“從0到1”?換句話講,實現“利潤增值”的目的,這是一個十分有價值的問題,值得大學生深思。在未來的創業過程中,要了解如何正確使用有限的資金,利用好僅有的資源,降低創業風險,取得創業成功,“財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5]目前,財商與情商、智商已被稱為現代人類發展的三大要素。當下民辦應用型高校在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時,很少重視學生“財商”能力的培養,沒有進行科學、系統的“財商”能力培養培訓活動。教師也沒有重點培養學生“財商”能力的意識,沒有認識到“財商”能力在學生自主創業過程中的必要性,勢必影響學生未來的創業潛力。
民辦應用型高校要突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就必須加大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制定符合民辦應用型高校切實可行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建立符合實際的創新創業教育保障機制,并落實到位。一方面,學校要為教師和學生提供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良好環境,促使教師和學生樂于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教師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培訓,通過培訓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使得教師具備創新創業教育的資格和能力;同時,還有配備專職的創新創業導師,可以聘用企業、行業等技術行業的知名專家作為專職創新創業導師,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6]
學校還要制定相關監督考評機制,跟蹤監督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情況,對于沒有按照要求完成目標,重形式、敷衍了事的行為要給予一定的懲罰;對于在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中做出積極貢獻的教師給予獎賞,激勵教師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活動。與此同時,學校要加大在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的投資力度,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重要主體,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意識的提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創業教育理念的形成,不能僅僅依靠學校開展的各類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更需要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挖掘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植入創新創業的意識、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特別是在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任課教師要注意挖掘專業知識中的創新創業元素,將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挖掘學生潛在的創新創業能力,從整體上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
民辦應用型高校在設置創新創業類課程時,可以借鑒公立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設置模式。在實踐中,必須根據自身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深入研究自身學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制定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加強學科專業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突出創新創業的實踐性特點,選派一批優秀的、實踐能力比較強的“雙師型”教師、知名的企業創新人才共同研討制定創新創業類課程體系。[7]實施過程中,要隨時跟蹤學生的學習、實踐情況,不斷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形成學校自身的具有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當然也離不開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民辦應用型高校要結合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有意識地多開展創新創業實踐類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實踐基地的有利條件,引入企業的資源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將企業的素拓、團建等小型活動引進校園,讓學生參與其中,促使學生感受企業文化的同時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
學校還應定期的為學生開展符合學生興趣的創新創業類講座、培訓,并將學生參加這類型的活動納入第二課堂學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各類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活動的指導,并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宣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創新創業類研究課題,并把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類研究課題也計入第二課堂學分。學校應從制度和實施層面,雙管齊下,激發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熱情。
在未來社會,學生不再是僅僅依靠打工和就業來完成賺錢的目的,通過創業同樣可以實現人生價值。要想創業并取得創業成功,就必須學會如何投資,什么時機進行投資,如何使用資金,如何進行資本運作等一系列的創業技能,正所謂是否具備“財商”能力。因此,學校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財商”能力教育,開展系統、科學的“財商”課程,改善教學條件和環境,配備專門的“財商”課程專業教師,定期開展“財商”能力應用活動,提高學生的“財商”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財商”能力,才可以在未來的創業中獲得更強的競爭力。
綜上所述,為適應經濟新常態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民辦應用型高校對大學生“雙創”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和探索,十分必要。通過分析現存的一些問題,挖掘制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因素,并提出新的構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