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冰
奶牛高產養殖技術要點分析
滿江冰
(明水縣畜牧水產服務中心黑龍江綏化151700)
為探索促進牧場奶牛高產的養殖管理技術要點,文章分析了高產奶牛的生理和生產特征,根據其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及護理,對奶牛高產的養殖技術進行了闡述。奶牛的品種選擇、牧場的牛群結構、不同泌乳期的飼喂管理、飲水情況、環境管理情況、日常護理及擠奶操作均會對奶牛的產能造成一定的影響。高產奶牛的年泌乳量可達6 000 kg以上,年產奶量顯著高于普通奶牛(<0.05),合理控制牧場的牛群結構、不同階段奶牛的飼喂管理情況,把握科學擠奶等養殖技術要點,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的生產效率。
奶牛;高產養殖;技術要點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乳制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增,消費者對于各類奶制品的需求量逐漸增長,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前景較好。為了進一步滿足人們對奶制品的需求,黑龍江綠野畜牧業有限公司依靠松嫩平原腹地的地理優勢,投資1.7億元,爭取補貼資金0.91億元,組建愛牛牧業,建設投產9 000頭奶牛牧場,奶牛存欄量已達1萬多頭,成功躋身全省奶牛養殖領軍行列。奶牛的生產效率直接影響著養殖企業的經濟效益,為了進一步提高奶牛的生產效率,本文從奶牛的生產特點出發,通過嚴格把控養殖細節,提高牧場的飼養管理水平,降低養殖過程中各類疾病的發生率,以達到高產養殖的目標,促進奶牛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奶牛的飼料轉化率較高,奶牛對飼料中能量及蛋白質的轉化率是肉牛的4倍~5倍[1]。當前國內奶牛的平均泌乳量在6 000 kg以上,管理水平較高的牧場,大部分奶牛可以一年產一次犢,并且使用胎次高達6次及以上,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高產奶牛主要是指在305 d之內,泌乳量能夠維持在6 000 kg以上的,并且乳脂率可以維持在3.5%以內的品質優良的奶牛。不同于普通奶牛,高產奶牛的泌乳高峰期出現得較晚,通常出現在產犢后的40 d~50 d,有的奶牛可能還會后移10 d~20 d,且高產奶牛的泌乳量非常高,泌乳期長,采食量和飼料轉化利用率均比較高,其機體長期處于代謝旺盛的狀態,特別是在泌乳期內其體溫、脈搏、血壓及呼吸頻率等生理指標均高于普通奶牛。此外,高產奶牛的泌乳曲線呈較大的拋物線形,并且具有較小的傾斜角,表明高產奶牛可以持續較長時間的高泌乳量,但是要提高泌乳量需要提供更多的營養元素。因此,高產奶牛對于營養物質的需要量較普通奶牛更高。在養殖過程中,一旦出現營養物質補充不及時或不平衡的情況,則將無法維持高產奶牛的生產所需,并會導致其能量喪失。如果奶牛出現能量負平衡的狀態,就會對奶牛的生產性能造成較大的影響。
不同品種的奶牛,其生產性能和乳品質也有較大的差異。例如,當前我國常選用的奶牛品種是荷斯坦牛,這類奶牛的原產地在荷蘭,通過與我國傳統的黃牛進行培育雜交繁育后,形成了中國荷斯坦牛。中國荷斯坦牛是一種泌乳量比較高的乳用型奶牛,在牧場飼養管理條件較好的情況下,其平均年泌乳量可達7 000 kg左右,日泌乳量可達28.73 kg/頭,其中乳蛋白含量約0.90 kg/頭,乳脂肪含量高達1.09 kg/頭[2]。此外,黑龍江省明水縣地處松嫩平原腹地,擁有豐富的黑土資源,土壤有機質含量是黃土的10倍,并且地下水屬于天然弱堿水,適宜牧草生長,滋養了東北地區70萬畝的大草原,擁有發展奶牛養殖業的條件。
除了選擇優良的奶牛品種以外,還需關注奶牛個體方面的差異。養殖人員可以根據DHI、體系外面、母牛的初配年齡及生產胎次等方面進行選擇。第一,根據DHI測定,主要是對奶牛的泌乳量、乳脂率及泌乳高峰期的持續時間3個指標進行重點分析。第二,評價奶牛的體系外貌,主要根據奶牛的體形和外貌特征進行評估,一般情況下,高產奶牛的體格較為高大,其后肢部位強壯有力,表現為后軀深,前軀淺,整體呈現為三角形,同時奶牛的乳房發育結實,呈現為垂直的柱形,4個乳區分布較為均勻,且乳頭的大小適中。第三,根據奶牛的初配年齡及胎次進行評估,通常情況下,奶牛在8月齡~12月齡時就已達到性成熟,但尚未達到體成熟,配種過早容易導致奶牛的泌乳量降低,奶牛適宜的配種年齡一般為16月齡~18月齡,這一時期奶牛的體重已經達到成年奶牛的70%左右,達到體成熟;另外,3~5胎次奶牛的生產性能最佳。
為了保障牧場內牛群實現持續穩定的高產,需要實時對場內的牛群結構進行調整,使牛群結構維持在合理狀態。通常情況下,牧場成年母牛(即初產后的母牛)比例控制在55%~60%,其中,包含40%左右1~2胎次的母牛、40%左右3~5胎次的母牛及20%左右6胎以上的母牛;青年牛(18~28月齡)的比例控制在13%左右;大育成牛(12月齡~初配)的比例為9%;小育成牛(6~12月齡)的比例控制在9%左右;犢牛(0~6月齡)的比例為9%。此外,奶牛牧場還應及時淘汰年齡較大、胎次較高、體質較弱及久病不愈的奶牛,將淘汰率控制在20%~25%為宜。
充足的營養是奶牛高效泌乳的基礎條件,尤其是高產奶牛對營養的需求更高,若日糧搭配不當,奶牛的營養水平攝入不足,則容易引發奶牛出現能量負平衡的情況,而營養的攝入量過多,又容易造成奶牛過于肥胖,嚴重影響奶牛的繁殖性能[3]。此外,在不同的生理發展階段,高產奶牛對營養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要維持奶牛的高效泌乳,需要根據奶牛的生理發展階段特征,科學合理搭配飼糧。
2.3.1 干奶期的飼喂管理
奶牛的干奶期通常是指奶牛分娩前60 d左右不再產奶后到分娩前的時間,在此期間,養殖場可盡量減少精飼料的飼喂量,主要以飼喂粗飼料為主,但是在奶牛干奶后期需要提高飼喂的營養標準,以彌補上一個產奶周期所缺失的營養,同時也為奶牛下一個泌乳周期做好營養準備。在奶牛的干奶期,牧場可以將干物質的采食量控制在奶牛體重的(1.9±0.1)%,將飼糧中粗蛋白的含量以(11±1)%為宜,將粗纖維的含量提高至20%以上,這一階段飼糧的精粗比以(25~30)∶(75~70)為宜,此外還要保證奶牛每天的食鹽量不少于28 g/頭,同時還要多為奶牛提供優質的苜蓿等飼糧。
2.3.2 泌乳初期的飼喂管理
一般情況下,從奶牛分娩結束后到分娩后15 d為泌乳初期,在這一時期,由于奶牛剛經歷過分娩過程,體質和各項身體機能均比較弱,飼喂時主要以柔軟、易消化的飼糧為主。牧場可將干物質的采食量控制在奶牛體重的(2.75±0.25)%,飼糧中粗蛋白的含量以(18.50±0.50)%為宜,而粗纖維的含量以(15.00±1.00)%為宜,同時,保證攝入食鹽的比例占體重的1.00%。奶牛生產結束后3 d可飼喂2 kg/d的玉米、麩皮等飼料,逐步減少青貯和青綠多汁飼料的飼喂量,可以有效預防奶牛乳房水腫。到奶牛產后8 d左右時可結合奶牛乳房的健康情況,逐漸提高奶牛精飼料的使用量,精粗飼料的比例控制在40∶60為宜[3]。在奶牛生產過后,要注意鈣磷等礦物元素的補充,保證奶牛每天鈣的攝入量不少于150 g/頭,磷的攝入量則應維持在100 g/頭以上,以防止奶牛出現產后癱瘓等疾病。
2.3.3 泌乳盛期的飼喂管理
通常將奶牛產后的16 d~100 d定為泌乳盛期,奶牛在產后的4周~6周時可達到泌乳高峰期。這一時期的奶牛為了動員機體進行儲蓄產奶,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營養,因此養殖場要盡量維持奶牛在泌乳盛期的營養與能量水平,并保持奶牛良好的食欲,提高其采食量。在這一階段奶牛采食干物質的量宜占體重的3.50%,攝入的粗蛋白含量應以(17.00±1.00)%為宜,而粗纖維含量應保持在15.00%左右,奶牛攝入精粗飼料的比例應為60∶40,同樣需要保證奶牛鈣磷的攝入量,保證奶牛每天攝入的鈣含量為130 g/頭~150 g/頭,磷的攝入量為50 g/頭~60 g/頭。養殖場可在奶牛分娩結束后的15 d起逐漸增加精飼料量,以每天增加0.45 kg/頭為宜,當奶牛每100 kg體重進食(1.25±0.25)kg精飼料時,需停止增加精飼料量。此外,由于泌乳盛期的奶牛采食量較大,可在飼糧中混入適量的小蘇打,以維持瘤胃的最適pH值(6.2~6.8),促進奶牛的消化性能。
2.3.4 泌乳中期的飼喂管理
奶牛可維持較長時間的泌乳中期,泌乳中期通常是指奶牛產后的102 d~200 d,在這一階段奶牛的采食量會明顯增大,應較前期飼喂較少的精飼料,逐漸增加奶牛粗飼料的飼喂量,并將精粗飼料的比例調整為45∶55。
2.3.5 泌乳后期的飼喂管理
通常將奶牛產后的201 d直到干乳期的這段時間定為泌乳后期,這一生長階段的奶牛容易將飼料轉化為體脂,養殖工作人員可逐漸降低精飼料的飼喂量,增加粗飼料的使用比例,將精粗飼料的比例調整為40∶60,保證奶牛可以適時干乳,防止奶牛出現過于肥胖的情況。此外,飼喂奶牛可以選用的優質粗飼料的種類較多,如玉米青貯、苜蓿、燕麥草、象草、花生秧和稻草等均可作為奶牛理想的粗飼料,飼喂這些飼料可以為奶牛提供較為充足的蛋白質,同時還可以提高奶牛的采食量,幫助牛群減少熱應激等刺激因素,進而促進牛群的健康生長。
2.3.6 為奶牛提供充足的飲水
水分是牛乳的重要組成部分,牛乳中的含水量約87%,為奶牛提供充足的飲水量可以使泌乳量提高6%~19%,特別是在夏季,應保證每頭奶牛的飲水量為100 kg/d~150 kg/d,而冬季的飲水量則應維持在50 kg/d~70 kg/d,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養殖場可以安裝自動飲水器以保障奶牛充足的飲水。此外,應注意保持養殖場的水源清潔,可選擇不被污染的河水或井水等,進行嚴格的沉淀、消毒后再行使用。
奶牛只有在優質的飼養環境中生活,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奶牛的泌乳量。在建造牛舍的過程中,應盡量選擇建造在背風向陽、地勢較高、遠離居民區的開闊地區。保持牛舍良好的通風條件,使牛群能夠得到充足的光照,并控制好奶牛的飼養密度,以4 m2/頭為宜,同時還應為奶牛配備足夠的運動場地,合適的飼槽和水槽等,為牛群的運動、采食和飲水提供便利的條件。
由于奶牛對于高溫非常敏感,特別是當夏季天氣較為炎熱時,會影響到奶牛機體的熱平衡機制,導致奶牛發生熱應激,嚴重影響奶牛的生產繁殖性能,同時還會對奶牛的免疫機能造成損傷,增加奶牛患病的概率。奶牛飼舍的溫度以12 ℃~15 ℃為宜,飼養場應密切關注奶牛生長環境的溫度,可使用全程數字化監控程序實時監測奶牛生長環境的溫度,以便于及時進行溫度調控。當環境溫度超過32 ℃時,可使用噴淋器進行灑水降溫,噴淋器的水壓應控制在0.2 MPa,強度控制在3.6 mm/s,噴嘴最好距離奶牛背部約60 cm,每次噴淋降溫的時間可控制在10 min左右[4]。對于奶牛的運動場地,可增設遮陽棚等裝置。
奶牛的健康情況對泌乳情況有著較大影響,尤其要避免奶牛發生乳房炎等疾病。牧場工作人員在進行擠奶之前,首先,需要將使用的器具進行無菌處理,并使用干燥清潔的毛巾將奶牛的乳頭部位擦拭干凈,清除掉其表面的糞污雜物等。其次,要做好乳頭、乳房的消毒工作,可使用濃度為2%的碘甘油溶液藥浴乳頭,有效殺滅奶牛乳頭表面的病原微生物,防止致病原入侵造成感染,在消毒過程中,需要對乳頭周邊及乳房基部等部位進行徹底消毒。在消毒結束30 s后應使用無菌干燥的毛巾對4個乳頭由遠及近進行擦拭,一次結束后反轉毛巾再擦拭一遍,注意每頭奶牛需單獨使用1塊毛巾,以防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然后,在正式擠奶之前,需要將奶牛的前3把奶棄掉,并仔細觀察所擠出的奶品質,如果在其中發現有乳凝塊,則需繼續擠奶直至第9~10把,如果此時仍然存在凝乳塊,則可初步診斷為奶牛乳房炎,此時應立即停止擠奶,并對奶牛進行治療。此外,在正式擠奶之前還應仔細檢查奶牛的乳房、乳頭等部位是否存在外傷,使用擠奶器等一定要調節好使用的壓強和頻率,避免吸入空氣,出現抽空、漏氣或者過度擠奶等情況,以防對奶牛乳房和乳頭造成損傷。最后,擠奶結束后需進行消毒,在奶牛擠奶結束后仍需使用濃度為2%的碘甘油溶液對乳頭進行浸泡消毒,同時使用無菌干毛巾進行擦拭,此后再將奶杯用清水沖洗干凈,浸入濃度為0.3%的氯酸鈉溶液當中進行消毒處理,以防發生交叉感染的情況。
為防止奶牛出現過于肥胖的情況,有助于維持奶牛更高的繁殖生產效率。在養殖過程中需要保證奶牛充足的運動量,每天奶牛至少保證運動1 h以上,降低奶牛的隱性發情及持久黃體等疾病的發生率。有報道稱,圍產期的奶牛在每天的上午9點和下午4點各進行1h的3 km/h以下速度的運動,可以有效緩解高產奶牛能量負平衡的發生率[5]。此外,還要保持牛體的清潔,養殖場工作人員需要經常為奶牛進行牛體刷拭,以促進奶牛機體的新陳代謝,同時還可保持奶牛體表的清潔。
奶牛高產養殖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品種、個體健康狀況、飼養管理水平、飼糧營養供應情況、飲水健康、擠奶及日常的護理情況等,養殖人員需明確奶牛高產養殖的各項技術要點,并增強自身工作的責任心,為奶牛營造舒適、干凈的生長環境,進而提高奶牛的生產能力,并延長奶牛的使用年限。
[1]吉木斯,奧力格爾瑪,哈斯其木格.高產奶牛的選擇及飼養管理技術[J].內蒙古畜牧科學,2002(6):49-52.
[2]張夢華,尤震晨,魏趁,等.新疆地區中國荷斯坦牛和新疆褐牛生產性能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畜牧雜志,2021,57(5):246-252.
[3]沈國春,崔明珠.高產奶牛的飼養管理技術[J].養殖與飼料,2007(4):17-18.
[4]楊潤,阿衣努爾·阿不力孜,帕熱克·愛尼娃爾.奶牛高產養殖技術要點分析[J].中國乳業,2021(12):70-73.
[5]江婧,馬莉,駱巧,等.產前運動對圍產期奶牛生理代謝指標的影響[J].中國畜牧獸醫,2021,48(9):3183-319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6.11
S823
A
2095-1205(2022)06-32-03
滿江冰(1977- ),女,漢族,黑龍江明水人,本科,高級畜牧師,研究方向為畜牧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