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奎
水稻種植關鍵技術與病蟲害防治要點
王金奎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明月鎮人民政府吉林延邊133600)
利用先進的生物技術對水稻種植技術加以改造可全面提升水稻的整體品質。在水稻種植中,為了保證水稻的產量和品質,要不斷探索各類高產栽培技術,同時要明確各種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及要點。文章基于安圖縣明月鎮水稻種植情況,針對水稻相關種植技術進行分析,同時提出各類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希望可以提升當地水稻種植效益,推動當地水稻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
水稻種植;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防治要點
明月鎮位于安圖縣東北部,屬于中起伏低的山地貌區,而且氣候溫涼濕潤,年平均氣溫3.6 ℃,無霜期110 d~130 d,年平均降水量為480 mm。近年來,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也更加迫切地需要更高品質的水稻,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安圖縣的水稻種植業理應邁上新臺階。目前在吉林省,水稻種植一般都為大面積人工種植,技術水平相對較低,而且部分地區還存在種植管理不當的問題,進而導致病蟲害的發生,從而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因此,針對水稻種植的關鍵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探討,對水稻高質高產的實現有重要價值。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生產空間也受到了擠壓,導致很多地區的水稻種植面積逐漸減少,如果無法采取相應的高效種植技術,水稻的種植效益也會逐漸下降[1]。因此,種應結合當地水稻種植業發展狀況,不斷探索更加先進的種植技術,以滿足人們對優質水稻的需求。
為了有效實現水稻的高產優產,應充分掌握當地的氣候、土壤等基礎條件。首先,全面分析當地的氣候條件,種植前必須明確此類作物的生長特性。相比其他作物,高濕、高溫的環境更利于水稻生長。對于吉林等地而言,水稻的生長周期通常為一年。為了有效實現高質高產還要基于品種特征與自身生長習性進行適當調整種植技術。其次,而土壤也會決定水稻的品質和產量。因此,種植前專業人員應對種植區域的土壤進行充分測定,確保當地土壤條件可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
在選擇水稻種植環境時,要避免將種植區域選擇在大型工廠和排污通道附近,盡可能選擇在一些遠離工廠和排污通道且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的區域進行種植水稻。在城市化進程中,土地資源在不斷減少,尤其面臨經常出現的工業生產污染問題,導致土地再生能力被削弱,進而導致農業用地環境污染的加劇。
土壤質量會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比如土壤的顆粒均勻度、肥力、酸堿度都會影響水稻生產情況,如果長時間選用同一塊土地種植水稻,很可能導致土壤酸堿度和其中蘊含的肥力難以滿足水稻的高產需求,所以必須通過不斷增肥等方式使土壤養分得以保持[2]。目前,化肥的種類繁多,如果化肥質量存在問題,將導致土壤內部結構遭受破壞,進而影響水稻的種植效益。
隨著水稻產業的不斷發展,水稻品種也在逐漸增多,不同品種的水稻,產出率也會存在差異。即便種植相同的水稻品種,種植面積也會影響其產量和品質,如果種植密度過大,將難以營造出田間小氣候,進而使秧苗生長受到制約,甚至還會增加病蟲害的發生率,不利于水稻發育;如果種植密度過小,基本苗量難以得到保障,很難發揮出水稻品種的優勢,無法實現優質高產,還可能出現土地資源浪費等問題。
截至目前,我國依然沒有嚴格規定不同種類農藥的具體用量,在進行病蟲害防治時,具體劑量依然靠種植人員的經驗進行估計。如果過量使用農藥,不但會導致環境遭受污染,還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一定威脅。如果使用劑量過低,會導致病蟲害防治效果不佳,甚至還可能導致整體防治難度增加。
近年來,在水稻種植中,無公害栽培得到了高度關注,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與種子自身品質的好壞密切相關。因此,為了確保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顯著提高,必須加大對品種選擇的重視。必須選擇品質良好的種子,而且所選種子自身還要有超強的病蟲害抵抗能力。選種時,要綜合考慮當地氣候、地質水文等條件,遵循因地制宜原則進行選種,可為水稻的高質高產奠定基礎。
處理種子時,首先需對所選種子進行全面晾曬,紫外線的照射可將其中的病毒及細菌有效滅殺,一般晾曬時間在3 h~5 h即可。完成晾曬后將其放入生石灰澄清液或強氯精溶液中,另外還可將其置于多菌靈溶液進行浸泡。完成10 h左右的浸泡后,將其清洗干凈,可控制各類病蟲害的發生。處理種子時,還要對其展開催芽工作,當徹底破胸后對種芽實施淋水降溫,展開此措施時要將淋水的溫度控制在25 ℃~30 ℃。
水稻苗床面積要按照具體種植規模進行合理確定,苗床通常都是東西朝向,對寬度進行設計時,需結合薄膜的覆蓋寬度。此外要盡早挖掘排水溝并將寬度控制在18 cm~20 cm,通過排水溝直接排除苗床中的積水。種植前要針對土壤進行全面消毒,為了確保土壤的透氣性和疏松度,還可進行翻耕處理。完成處理后,直接在苗床上鋪撒水稻種子,然后在上方覆蓋濕潤的細土并覆蓋地膜。水稻出苗后要及時去除地膜,還要合理控制拱棚溫度[3]。移栽水稻的前14 d左右,需加強通風煉苗,隨著幼苗的不斷生長,在30 d后可以將其直接移栽。
在吉林等地進行水稻種植時,如果氣溫已經穩定在13 ℃左右即可展開插秧工作,此工作一般在5月中旬到下旬進行。水稻的生長溫度通常不低于14 ℃,葉片生長時最低溫可為13 ℃,而泥溫處于13.7 ℃時為最佳狀態。因水田的肥力不同,進行插秧時行穴距離也應具有一定差異,如果水田肥力適中,行穴距離為30 cm×10 cm比較適宜;如果肥力較高,此時行穴距離為30 cm×13 cm較為合適,每個穴中的基本苗,保持在3~5棵,進行插秧時具體深度需小于2 cm。插秧后不斷觀測秧苗生長情況,然后根據情況展開插后補苗。
插秧時水層要處于花達水狀態,稻田在插秧后灌水。因生長階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水層管理技術。首先返青期水層高度要控制在3 cm~4 cm,因北方的氣溫相對較低,所以處于返青期時,水層要保持在5 cm,返青期如果有寒潮侵襲,水層深可調整到6 cm~7 cm。隨著溫度逐漸升高要及時展開放水處理,然后通過常規管理技術展開相應的管理工作。當水稻種植處于分蘗期時,水層高度控制在3 cm,當到達分蘗后期時,通過排水曬田,抑制無效分蘗現象的出現。
水稻插秧后要及時對一些較深的水層展開灌溉,以此確保秧苗的成活率。當秧苗成活后將其下入落水層中,此過程中還要保證種植土壤具備一定的濕度,以此才能逐漸提高秧苗抗疫程度,同時加快水稻的分蘗速度[4]。當水稻到達抽穗期時要合理控制田間的水分,通過對土壤濕潤程度進行確保避免出現脫水情況,以此可提高水稻的產量和最終品質。當水稻真正進入發育期時會逐漸回落到水層,此時具體可應用干濕交替的方式使根系正常呼吸得以保證,利用此措施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水稻的最終產量。管理田間水分時,還要重視施肥工作,秧苗已經成活后,通常要及時施加氮肥。通過肥料效應促進根系生長。當處于拔節期、孕穗期時,也需適當施加氮肥,讓田間有足夠養分,保證水稻正常生長。
在北方種植水稻時,黃枯病是一種常見疾病,針對疾病發生因素進行分析,通常都是因為土壤pH值偏高而導致。如果土壤pH值大于7,在偏堿性土壤下會顯著增加黃枯病的發生率,在該土壤條件下,如果播種量大于300 g/m2,那么此時黃枯病發生率也會顯著增加。發病后會顯著降低心葉吸水能力,而且會表現為黃色狀態,隨著疾病發展會逐漸向整個苗體蔓延。在每天早晨對秧苗心葉進行檢查為判斷疾病最直觀的方法,明確是否在清晨出現水珠,如果沒有水珠說明此時植株已經出現枯黃病。疾病的防治和土壤pH值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要不斷針對具體數值進行全面優化調整,還要在pH值調整期間合理控制秧苗的播種量。
稻瘟病不但具有較高的發生率,還會導致水稻出現減產甚至絕產。在水稻節部和葉部出現的稻瘟病,可將其稱之為節瘟和葉瘟,在吉林等地區葉瘟一般出現在7月上旬,在每年7月中下旬疾病達到發病峰值,發病后稻葉邊緣部位會表現為黃褐色梭形狀態,特別在葉子中間部位還會出現一些白色斑點,當疾病發展比較嚴重時病斑會逐漸轉變成大條斑,而且葉片會表現得比較黏稠[5]。在北方,節瘟一般較多出現于7月下旬,8月初會逐漸到達峰值,發病后會有黑褐色的斑點出現在莖節部位而且整個莖干比較干枯容易折斷,抽穗10 d左右時會伴隨出現穗頸瘟。此疾病通常都以預防為主,利用化學藥劑和物理防治展開疾病預防。進行農業管理時,為了加強此疾病防治效果,可應用潛水間接的灌溉形式,在水中適量加入氮肥,并加入25 kg/hm2~50 kg/hm2的硫酸鉀,通過此措施提升水稻抗性。應用化學措施進行防治時,主要在齊穗期、破口期噴灑化學藥劑。
螟蟲具有較大的危害性而且種類繁多,尤其對禾本科的作物具有超強的破壞性。二化螟和三化螟對水稻都具有嚴重危害性,危害性最為顯著的是三化螟。此類害蟲通常在夜間比較活躍,而白天一般都為潛伏狀態,比較喜歡在幼嫩植株的葉片上產卵,當葉片遭受此類害蟲侵害后會出現黃色斑塊。此類害蟲依然以化學防治為主,對水稻進行收割時,利用齊泥收割可將害蟲越冬場所有效清除。應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時,可使用5%銳勁特懸浮劑兌水50 kg,按照30 mL/畝噴灑。進行噴灑防治時,還需注意噴灑的均勻性。田間的雜草要及時清除,最大限度地摘除植株上的蟲卵。
黏蟲是一種常見的遷飛性害蟲,比較常見于北方的水稻種植中,此類害蟲的幼蟲通常會將葉片作為食物,對水稻具有很強的破壞性,遭受此類蟲害影響后,水稻的品質和產量將會顯著降低。成蟲的體長甚至可以長到20 mm,而且整體都表現為黃褐色,兩個圓形斑點存在于前翅邊緣部位。這種害蟲一般會在葉鞘內側和葉尖部位產卵屬于一種晝伏夜出的害蟲。幼蟲通常都在葉片上集中并取食,隨著葉片不斷被取食最后可能僅剩葉脈[6]。當幼蟲逐漸成熟后會鉆入稻柱周圍的表層土中筑室化蛹,導致水稻的根部遭受嚴重危害。
在明月鎮等北方地區,對此害蟲進行防治時一般會應用藥劑噴霧的方式,在45 kg水中加入50%二嗪磷乳油然后按照50 mL/畝進行噴霧,另外還可通過物理防治、農業防治的方式,對此類害蟲進行防治。物理防治方面,黏蟲成蟲后,可使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農業防治方面,要在產卵盛期前,選擇一些沒有霉爛、葉片完整的稻草,將其按照8根/把~10根/把的形式,在稻田中插入30把/畝~50把/畝。每間隔5 d~7 d更換1次,以此降低蟲口密度。
水稻種植中鉆心蟲、稻飛虱等也屬于較為常見的蟲害。鉆心蟲的危害主要是幼蟲在莖稈內部取食,導致水稻出現枯心和枯穗情況。稻飛虱的危害一般是害蟲在水稻莖葉、葉鞘組織內躲藏,不斷吸取內部汁液。當水稻感染稻飛虱后,一般情況下會表現出長形褐斑,當侵害比較嚴重時,基部會逐漸轉化為黑褐色。因為吸取了大量莖葉組織養分,會導致植株無法獲得足夠養分而枯死。此類病蟲害不但可采用化學措施進行防治,還可通過生物、物理方式進行防治。比如在物理防治中,可通過振頻式殺蟲燈誘殺這些害蟲,具體可使用波長365 nm、20 W光源的黑光燈誘殺水稻蟲害。此方式可以對蟲害進行小范圍滅殺,使水稻品質和產量得以確保,且不會影響水稻自身安全性。生物防治主要是通過生物代謝產物,或生物天敵控制水稻病蟲害,在稻田中引入病蟲害的天敵對蟲害蔓延速度進行抑制,而且還可通過維持食物鏈的平衡降低蟲害發生率。此防治措施不會對人畜產生危害而且無污染,另外部分地區還會應用稻魚共育、稻鴨共育等方式展開生物防治。
全面做好水稻生產工作對水稻種植地區的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為了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必須對水稻種植的關鍵技術進行深入研究,積極探索各類病蟲害防治措施。深入挖掘水稻種植中存在的各類影響因素,尋找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此顯著提高水稻種植效益,并促進水稻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
[1]盧勝民,劉國海.北方水稻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究[J].南方農業,2020,14(30):47-48.
[2]葉李軍.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廣東蠶業,2021,55(7):73-74.
[3]董春梅,劉爽,田國龍.水稻種植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措施探究[J].南方農業,2021,15(26):3-4.
[4]王偉.水稻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廣東蠶業,2022,56(1):76-78.
[5]謝安靜.水稻種植技術的主要環節與病蟲害防治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2):98-99.
[6]陳秀容.關于水稻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分析[J].鄉村科技,2019(17):78-79.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6.15
S435.11;S511
A
2095-1205(2022)06-45-03
王金奎(1975- ),男,漢族,吉林安圖人,大專,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