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智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鎮江 212400)
“食品安全事關民生,既是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民生幸福的重要基礎;也是黨和政府工作的著力點、百姓關注的聚焦點、媒體鏡頭的曝光點。”[1]“網紅食品”并非嚴謹的學術概念,但其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已經變得司空見慣,是值得重視的研究對象和社會現象。“網紅食品的興起依托網紅經濟”[2],“互聯網吃播模式的興起帶動了網紅食品爆發式發展”[3]。顧名思義,“網紅食品”是在網絡上“爆紅”(受人追捧、趨于流行)的食品。就其狀態而言,至少包括兩種類型:其一,單一的“網紅食品”,即某個單一食品的“走紅”;其二,某名人(或“網紅”)、某企業、某商家、某地方的食品集體“走紅”,“紅”的不是一個單一的食品,可能是幾樣,甚至一系列食品。
就其本質而言,“網紅食品”與其他食品最大的區別僅在于受歡迎、受青睞、被接受(哪怕只發生在短時間內)的程度,其終究還是食品,應該符合食品的基本規定、要求。但是,由于其理念、造型、包裝、體驗、味道等中間的某個要素,在短時間內被高度聚焦、認可,漸次成為追捧的對象,造就了其“網紅”的特質。當然,這些要素并不是一個食品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正因為此,在缺乏個人或行業自律,又缺乏外在監管的情況下,“網紅食品”安全問題經常見諸媒體,成為不可小覷、不能忽視的社會問題。
“網紅食品”安全問題不盡相同,但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類。
其一,“網紅食品”首先必須是食品,但是有的“網紅食品”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將那些常人不會吃、不敢吃的東西進行加工、處理、食用。一般而言,這一過程往往會產生安全問題。問題輕微的,可能不會被關注;問題嚴重的,就會被發現,成為“安全問題”。其二,有的食品能不能食用,必須有嚴格的先決條件(如河豚),條件具備,則可食;如果忽視這些條件,極有可能出現問題,釀成苦果。其三,有的“網紅食品”為了吸引關注,往往會在顏色、味道、造型、包裝、食用方式等方面標新立異,而這個過程一旦違背科學的原則,就可能導致含量超標、配伍禁忌、化學反應等,進而造成不良后果。其四,當有的“網紅食品”沒有被及時銷售,為了減少損失,這些食品可能會重新回到生產經營流程,增加食品安全的隱患。
任何食品都有生產、加工、經營的場所,“網紅食品”也不例外。在“網紅食品”生產加工的過程中,一旦環境出現了問題,也可能波及食品。一是環境骯臟,例如,可能存在蒼蠅、蟑螂、老鼠等動物的尸體或排泄物混入食物中的現象。二是環境管控不當,也就是說為了維持環境表面上、形式上的衛生,卻采用了不科學的方法,例如,在環境中不當地使用殺蟲劑、空氣清新劑等,這些也可能讓食品安全問題多發。三是環境維護不佳,在最初進行生產、加工、經營的時候,環境尚且良好,但是時間長了,就出現了懈怠、漏洞(例如生銹、發霉等),長此以往,食品安全問題就發生了。
食品的生產加工經營的過程都離不開人,尤其是那些小門店、小作坊生產的“網紅食品”更是如此。人一旦出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就會顯著增加。一是工作人員患有不應當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疾病。一旦人出問題,食品幾乎無法幸免。二是人員在操作過程中不按照科學的原則進行,讓身體的某些部位(如手指、唇舌、毛發等)不當地接觸食物,或在出現傷口、創面的情況下,不加處理、粗糙處理后就直接接觸食品,或因為防護不當,在呼吸、交談、噴嚏等過程中,讓口水、飛沫、鼻涕、眼淚等混入食品中。此外,可能還存在工作人員在不潔操作(如玩手機、上廁所、打掃衛生等)后,未經應有衛生處理,就再次直接接觸食品,這也將顯著增加食品安全出現的概率。三是受傳染性疾病的影響,生產經營者若不小心被感染、卻未發現的時候,也可能將病毒、細菌等危險因素通過食品傳遞出去。四是生產經營人員采用不科學、不合理、不正確或不清潔的方式、工藝進行食品生產經營,導致生產經營的“網紅食品”質量難以確保,存在安全之虞。
時下,“網紅食品已成為消費市場的熱門增長點”[4]。實事求是地講,并非所有的“網紅食品”一定會存在安全問題,也并非某一食品成為“網紅食品”后就會出現安全問題。“網紅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有其緣由可循。
既然是食品,就應該符合作為食品的基本標準,如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再不濟,也應該符合民間小吃的通行做法。之所以是“網紅”,它就極有可能在這個最基本的原則上存在選擇性忽視,或某種刻意的鋌而走險。簡而言之,就是把通常認為不能吃的拿來吃,把通常認為不能搭在一起的強行混搭,以產生某種奪人眼球、引人關注的效果。這樣的“網紅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就顯著增加,如果真的涉及食品間“配伍禁忌”的話,這種安全問題幾乎無法避免。
某個食品在沒有成為網紅食品的時候,可能泯然于眾,深處尋常巷陌、無人問津。但是,一旦成為網紅,這些食品就會在較短的時間內變成眾人追捧、炙手可熱的“香餑餑”。這些食品,走紅前的處理過程可能嚴謹合規、可能中規中矩、可能差強人意,隨著一炮而紅,隨著銷量迅猛增加,一旦管理跟不上、技術趕不上,就很有可能出現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偷工減料、減少流程、縮短時間、簡化工序等,進而滋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上述操作并未產生不良后果的時候,就會促使生產經營者更加有恃無恐和理所當然起來。這種“放縱”,不出問題則已,一出問題,可能會相當嚴重。對此,不能不引起重視。
“網紅食品”和其他任何食品一樣,起碼的衛生條件和衛生環境是必不可少的。受“網紅”光環的影響,一些“網紅食品”的經營者、商家、企業更多地關注銷量、收入和眼前的“繁華”,在如何科學管理、有序經營、長效發展方面思考不多、用心不夠,甚至被勝利、榮耀沖昏了頭腦。在利令智昏之下,對食品加工環境的不管不問,對工作人員的健康狀況的放任自流,對過期食品再利用的安之若素,等等,都必然影響食品的安全。
坦率而言,哪怕媒體經常報道“網紅食品”的安全問題,我們恐怕也不能簡而言之地認為,“網紅食品”必然是安全問題的高發地,或者說“網紅食品”安全狀況一定比其他食品更差。其受到的關注更多、被曝光的概率更大,受到的責難也將更多、更為苛刻,這大概是源于“網紅”的放大效應。換言之,因為它是“網紅”,就成了輿論的焦點、就受到大眾的矚目,就會有各形各色的人去了解、認識、親近、嘗試它。這個過程就極有可能讓“網紅食品”的安全問題曝光出來。在而今自媒體高度發達的條件下,曝光的“網絡食品”安全問題就更容易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而迅速傳播、發酵,有的還因此成為公共輿論事件,進而造成某些“網紅食品”跌入冰谷、灰飛煙滅。
正因為受眾較多、影響廣泛,“網紅食品”的安全問題更應當受到重視,及時、妥善應對和解決。
相關主管部門、媒體應當通過各種形式加強輿論引導,幫助消費者形成合理消費、理性消費的認知和習慣。這個過程中,既有正確、理性消費行為習慣的教育引導,有優秀案例的展示;更應該有錯誤、盲目消費行為習慣的剖析解讀,有反面典型的呈現。尤其要引導消費者科學對待“網紅”和“網紅食品”現象,“應保持理性清醒的頭腦,不要盲目為潮流所裹脅”[5],不要輕易相信、盲從,以免遭遇損失、釀成不良后果。此外,應當引導大家多留心社會大眾、輿論媒體等對“網紅食品”的介紹、評價,在此基礎上,再選擇是否購買、食用。這樣,就能避免沖動、獵奇、從眾心理影響下對“網紅食品”的不理性消費。通過長期的、不斷的、正反結合的宣傳教育,科學文明消費的習慣就能慢慢形成。“網紅食品”的火熱程度也可以相應地降溫,潛在的影響也就隨之減少了。
按照不同的群體,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食品安全相關問題的宣傳普及教育,讓大家知道一些必知、必會的食品營養、食品消費的知識和注意事項。例如,中小學生等未成年人,主要進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家長、教師、教材、課堂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打好科學飲食的認知根基,讓大家從小就知道哪些東西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可以多吃、哪些要慎吃。對于成年消費者,則需要借助報刊、電視、廣播、新媒體的力量。近些年普遍流傳的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媒體的價值尤其值得重視。在這個過程中,相關主管部門和新聞媒體應該秉持負責任的態度多宣傳、早宣傳、常宣傳,不厭其煩、久久為功,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深化認知,筑牢食品安全的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增強食品安全監管統一性和專業性,切實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6]食品安全相關主管部門,需要總結食品安全高發、頻發的規律及存在領域。在此基礎上,劃分等級,“加強對網紅食品各環節質量的追溯”[7],實現全過程動態管理、精準監管。對于那些容易出問題、反復出問題的,要盯緊、盯牢;對于出現問題的,要及時懲戒、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應啟動退出機制;及時發現嚴重隱患,而拒不配合整改的,應依照法律法規限制甚至剝奪其參與相關行業的權利,這樣可以減少紕漏出現的概率,提升安全的堤防。對于那些可能出現問題的,要經常進行提醒、定時進行督查,根據督查的結果,進行針對性處置。對于那些尚不存在安全問題的“網紅食品”也不能放任自流,應該按照規定及時監管,引導和幫助相關機構、個人“以優質的服務和產品創造良好的口碑”[8]。為了得到最為真實的信息,甚至可以采取明察和暗訪相結合的方式,以減少相關機構、人員的僥幸和懈怠心理。
“對于網紅食品的管理是有法可依的”[9]。針對那些已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網紅食品”,應該按照相關法律(如《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甚至《民法典》《刑法》等)進行相應處理。對于造成嚴重后果和惡劣影響的,應當依照法律武器進行嚴懲,對于涉事機構、人員、平臺要進行嚴肅處理,加大違法犯罪的成本,“對違法行為形成有效震懾”[10]。相關主管部門,可以依托各級各類媒體,加強對反面案例的宣傳介紹。這樣,可以通過嚴懲一個,實現警戒一批,讓生產、加工、經營的機構和人員心存敬畏、遵規守法。對于法律中尚有漏洞的,立法機關應當盡快反應、及時應對,補齊短板、彌補缺漏,筑牢法律防線,捍衛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需要打好一場人民戰爭。應對風靡一時、炙手可熱的“網紅食品”,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應該鼓勵和引導“網紅食品”的消費者,在發現問題后,及時通過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質量監管部門、媒體等正規渠道進行反映。對于那些造成劇烈、嚴重后果的,應該及時通過撥打報警電話、尋求醫療救護等方式進行解決,避免息事寧人。當然,消費者也可以在自媒體平臺合理表達關切和訴求,讓“網紅食品”出現的問題即時曝光在輿論的監督之下,并觸發相關主管機構的介入,進而深化和推進問題的最終解決。
總而言之,“網紅食品”的安全問題,和常規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樣,需要在大家的共同參與、全面協同下才能更好解決。也只有在妥善解決問題后,“網紅食品”們才能讓大家更加信賴,才能因“網”而生、因“紅”而興,走得更好、更遠、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