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段 彬 彭慧娟 黃作喜
內江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四川 內江 641100
生物技術專業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較高,因此對人才的渴求度,相較于其他專業,有過之而無不及。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不僅需要具備較高理論知識水平,而且應具備較強技術應用能力,從而才能在有關研究方面大顯身手。但是基于實際情況,當前一些高校的技術專業并沒有加強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聯系,導致一些學生空有理論知識,而實踐能力依然不盡如人意,這就進一步導致學生愈發不重視實踐能力的提升。這一問題值得校內相關教育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視。大體而言,主要需要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提高學生的自主性[1]。
對于各大本科高校而言,由于自身凝集了區域資源,集中了各項利于辦學的資源優勢,因此,如何使得人才培養符合地區長遠發展規劃,正視當前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具有針對性地改善人才培養模式,值得引起高校充分思考。以國內某生態區域為例,該市結合自身在生態資源方面的優勢,在辦學定位上,格外強調彰顯辦學特色,從而為當地輸送人才,提高對地方的服務質量。在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方向上,不僅參考辦學實際資源條件,也充分結合了市場調研結果,進而提高人才和生物技術行業之間的適配性[2]。在校內課程設置方面,在重視夯實學生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重視為學生多安排實踐課程,加強學生對實驗教學的充分重視,提高學生實驗設計、數據記錄、整理分析等不同環節的主動性,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
若想提高生物技術專業的實踐課程比重,僅靠教學內容的改革是遠遠不足的,還需要針對課程本身進行改革,提高課程的模塊化水平,進一步促進課程體系的重組,有效整合不同課程模塊,并基于學分整體要求,提高實踐學分所占比重。在保持學生理論教學的同時,應增設諸如生物技術創新等專業課程,建立學生對未來生物技術行業的正確認識,從而深切認識自身不足,有的放矢,提高自身實踐能力[3]。
生物技術專業在辦學模式上,可以更為靈活,立足于產教融合角度,拓寬學生就業面,提高學生理論還有實踐水平。在教學模式上,可以奉行“雙導師”原則,也就是校內導師和校外實踐導師共同作用,使學生在夯實自身理論基礎的同時,增強學生責任心,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校外實踐導師應由工作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擔任,帶領學生深入生物技術行業一線工作環境,使學生及早熟悉環境。針對學生在企業特定崗位中的表現,校企各方要加強記錄,學校要召開教研會,加強對此類現象的討論,總結當前生物技術專業中存在的教學弊病,有針對性地進行改變,實現校企合作培育人才模式的創新[4]。
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領路人就是教師,沒有教師的答疑解惑,學生便無法夯實各項理論基礎。因此,高校應重視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在招聘環節,在保持學歷要求的基礎上,也應擺脫唯學歷論的思維怪圈,加強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考察。未來高校在考核教師理論水平的同時,應將教師的實踐思維和實踐能力,作為考核的重要標準,從而擴充教師團隊中的“雙師型”教師[5]。
除此之外,對于在高校中任職多年的教師,高校應和生物技術行業相關研究院或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借助企業的品牌優勢和綜合實力,使企業成為高校培訓教師的主要陣地。在定期委派教師到企業內部學習的同時,還應和企業保持溝通和交流,使高校教師接觸行業內的最新理念,把握行業技術脈搏,從而避免固步自封,教授市場上淘汰的知識,使學生學無所用。
與之相對應的,高校也應當遵循“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向行業專家開放學校大門,定期邀請相關專家到校內舉辦有關講座,吸引高校師生旁聽,接觸行業內的最新信息,樹立較高的職業道德。學校也可以和企業組織有關論壇,號召高校教師和業界精英,在論壇中暢所欲言。與此同時,應加強本校教師各項培訓工作的落實,強化教師的學習意識,實現自身實踐水平的不斷提升。對于有意愿出外學習和讀博的教師,高校應為這部分教師在相關要求上體現出利好傾向,從而樹立人才觀念,增加對人才的吸引力[6]。
1.重視獨立實驗課的設立,創新教學內容
生物技術專業是一門包羅萬象的課程,理論尚且需要細分學習,實踐課程同樣需要重視和相關課程的高度結合,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目的。針對生物信息學、生物顯微技術等課程,都需要在實驗課程上細分,即使課時較短,也需要達到專項訓練的效果[7]。
2.加強當前實驗項目的整合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根據實踐教學目標設置的一些實驗項目,需要完善的地方仍然較多,因此高校相關教育工作者不能懈怠,而是要加強對實驗項目的認識,進而總結實驗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針對性改善。具體而言,高校應通過調查問卷、隨機走訪等方式,收集學生對當前實踐教學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座談會、講座等方式,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解答學生提出的種種疑惑。結合學生呼聲最高的一些想法,以及學校自身實際辦學條件,確定后續實踐教學的改革方向。另外,針對細胞生物學、蛋白質化學、分子細胞學、基因工程、核酸化學等專業的實驗課程,應明確當前實驗課對不同專業的價值,如果可有可無,應當取消,或者減少課程排比,另換其他課程替代,以此提高實踐教學的針對性[8]。最后,如果當前實踐教學的實驗課過于形式化,也可以另辟蹊徑,通過舉辦生物技術專業的創新計劃,或者各類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重視實習比重
實習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環節,學校應當和相關企業加強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平臺,使學生可以接觸行業內的工作環境,了解相關工作是如何落實的,從而增強對整個行業的認識。對于有實習計劃的學生,應允許適當提前或延后畢業論文答辯。
為保證實踐教學可持續發展,學校應重視對實驗室主陣地的建設,具體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首先,應重視營造創新的實驗室風氣,以校園網、校內電視臺、廣播站、紙媒等形式,及時報道校內實驗室的相關情況,取得的成就、實驗室主要團隊、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相關實驗,都是報道的主要內容。另外,對于學生在實驗室取得的成就,也需要作為主要宣傳重點,從而在學校掀起實踐探索學風,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9]。
其次,應重視實驗室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使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渠道預約實驗室,并通過網絡媒介達到管理實驗室的目的。與此同時,教師應致力于擴充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總結實驗重點和題庫,方便學生課下在網上學習,鞏固實踐教學有關知識。針對師生的管理,應當重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師生可以通過相關軟件預定實驗臺,對于壞掉的實驗臺,也可以實時上報,通知工作人員及時檢修,從而避免影響正常實驗教學的開展。
再次,應強化實驗室團隊建設,相關實驗室工作應由專業團隊落實,結合實驗室學科優勢,在明確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實現實踐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高校應充分調動相關資源,為實驗室樹立專項基金,成立各項技術成果獎項。針對實驗室團隊,校內應定期展開培訓,拓展外出學習的渠道,有效激發實驗團隊熱情,實現團隊素質的有效提升[10]。
最后,應重視實驗室的環保建設。針對實驗室團隊,學校應當重視相關制度的完善,加強對實驗室人員有關操作的考核。針對實驗室所用原料,應以不同類型和用途進行區分,例如,對于危險藥品應當嚴格控制儲存條件。每個進入實驗室的人員,無論工作經驗如何,都應當重申安全操作規范,并基于個人,落實安全責任,一旦出現問題,依照制度要求進行追究。
當前一些高校的實驗課程,很多都是基礎性實驗,或者針對課上已有知識,讓學生再次通過實驗進行驗證,但是此類實驗通常難度較低,難以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起到立竿見影的提升效果。因此,高校應重視實現基礎性實驗到綜合性實驗的過渡,旨在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承擔的角色,將不再是引領,而是引導;學生也不會對教師的教學任務亦步亦趨,而是要充分發散自身思維,從而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11]。
在專業實踐層面,傳統實踐教學往往和畢業論文未能形成有效聯系,很多學生忙于畢業論文,常常會在實踐教學中顧此失彼,難以達到預定教學成果。因此,可以通過改革專業實踐的方式,充分發揮企業的價值,將傳統由校內導師指點論文的現狀,轉變為校外實踐導師共同參與指導,進而實現學生從校內到企業的無縫銜接。另外,關于學生畢業問題,應在其中加入實踐教學的比重,提高學生對實習的重視程度,聯合企業加強實訓,避免學生剛進入社會的不適應情況,也可以減少企業的培訓成本,從而實現人才質量的提升。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方面,考核方式將不僅聚焦于學生平時成績、畢業論文等方面,也會更看重學生的實習效果,并且提高實習在教學質量評定中的比重,進而避免學生過于重視理論而輕視實踐教學的現象[12]。
綜上所述,生物技術專業由于學科專業性較強,因此格外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應對此引起充分重視,在校企聯合的大背景下,加強和企業之間的聯動,組建一流的師資團隊,革新實踐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提高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從而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