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天祥 李學蘭
(安徽科技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在互聯網發展背景下農產品銷售范圍不斷擴張,周轉量也不斷擴大,這對我國農業物流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近十年來,我國的交通基礎設施得到快速發展,逐漸完善以水、陸為主的交通網。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到2020年,鐵路營業里程從9.32萬公里增加至12.4萬公里,年均增長率為5.14%;公路里程從410.64萬公里增加至519.81萬公里,年均增長2.65%;河運里程從12.46萬公里增長至12.77萬公里,年均增長率0.27%。完善的交通網絡使貨物周轉率也得到了質的提升,貨物周轉量近十年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68%,我國近年來的農業生產總值也不斷攀升,農業經濟的年均增長率為8.3%。但是,農業物流尚未能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從經營主體到平臺建設都存在許多問題。農業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農業物流在生產、運輸、倉儲等環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使得農業物流流通難度較大,與其他配套體系銜接需要解決的問題較復雜。隨著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多措并舉,增長農業經濟成為主線。提高流通效率,發展農業物流,是農業農村高速發展的重要途徑。綜上所述,可見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探索農業物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當前學術界對農業物流的相關研究可大概分為兩種,第一種致力于研究農業物流和農業經濟的關系,第二種專注于研究農業物流體系的發展建設。比如在第一種研究中,張建軍、趙啟蘭(2017)基于2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發現農業物流的發展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影響較大,技術投入與農業資本可以顯著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受農業物流發展水平長期波動影響。孫澗橋(2020)從區域農業的角度發現影響物流產業影響因素中,物質資本的投入是最主要因素。張琳(2019)從農業物流與農業經濟的耦合互動機理出發,認為農業物流的發展會使農產品附加值增加。江建秧(2018)分析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的問題和兩者之間的關系,通過農產品物流的影響因素,提出使兩者協調發展機制的措施。在第二種研究中,提升農業物流體系是學者研究的重點。舒旭麗(2016)提出從物聯網技術來完善農業物流信息平臺,建立農業電商配套的物流體系與農業物流園區等方面入手,完善農業物流體系建設。姜閥、李玉華(2014)通過對比國內外農業物流發展模式,提出構建適用于我國的農業物流評價體系和發展模式。舒輝、胡毅(2020)分析了江西省近十年的數據,運用復合系統耦合模型發現農產品需求、物流服務水平等因素對江西省農業物流生態圈耦合發展有重要影響。陳德寶(2014)從農業電商在農業物流基礎設施、作業系統、信息系統、市場主體、供應鏈體系、保障體系的角度出發,對農業物流體系的完善提出建議。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是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幫手,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與農業現代化還有著很大差距,農村基礎網絡建設和物流配送體系存在代溝,這使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無法得到保障,相關瓶頸無法突破,更無法建立相應的體系。資金流、物流、信息流是電子商務的必要活動,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必須要農業物流的支持,當前農業物流配送安全性、時效性和優質性還不能滿足農村電子商務的要求,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有待解決,電商物流配送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隨著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信息平臺的迭代發展,部分鄉村已經建立農業網絡信息平臺,但目前看來,農業物流信息平臺建設還不完善,信息網絡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農民獲取相關信息不便利或失真現象,未能及時改善,且無效信息現象頻發更阻礙了農民對農業物流信息平臺的信任,農村信息網絡共享水平較低等問題,使信息無法有效地支持農業物流運作,抑制了我國農業物流的發展。
在我國農村形成了以供銷合作社、郵政為主體,多家大中小型物流公司為輔的農業物流經營主體共同完成農業運輸的任務。不同物流公司的積極競爭對我國農業物流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但這種多家參與、服務同質的現象也使惡意競價、壓價,甚至排擠的行為頻發,造成市場集中度較低,阻礙了我國農業物流的發展。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缺少專業化網點,物流公司在網點布局重復,網點專業性弱、利用率低,降低了物流運轉效率。由于農產品物流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大部分物流主體綜合實力較差,設施裝備相對落后,經營也比較粗放。
近幾年,我國已重視起農業物流的發展,但是農業物流發展現狀與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當前,有的農村地區存在著村級物流站點建設緩慢,農村公路技術等級偏低、總量不足,無法形成良好網狀交通結構,農村道路效率低下、人車混雜、通而不暢等問題。這種交通運力不足的現象導致農產品運輸形式比較單一,無法與其他運輸形式銜接,制約了農產品的生產及銷售。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使農業物流的市場效率較低,增加了生產者的經營風險,增加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難度、農民進入市場的成本,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瓶頸。另外,在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中,機械化設備建設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限制了我國農業物流的發展,未能更加有效地促進農業經濟。
農產品冷鏈設施設備問題是農產品發生損耗的重要因素。專業的制冷、制冰設備是支持冷鏈物流發展的基石,在我國農村僅有三成使用冷藏車,大部分仍使用敞篷式運輸方式,冷藏車、制冷制冰設備也普遍面臨老化問題,并且冷藏車也只是對溫度進行簡單控制,不具有分類進行冷藏、冷凍的功能。很多農業物流企業的物流配送方式還是傳統模式,服務不專業,造成生鮮產品變質,從而產生極大的浪費。由于監管難度大,冷鏈物流信息化覆蓋率低,有些企業為了節約物流成本,未采用全時段控溫,出現間歇式的冷藏方式,這極大地影響了農產品生鮮質量和運輸安全,還有些企業只關注經濟效益高的信息化監控,而冷鏈物流的倉儲和運輸等環節達不到要求。目前,銷售企業的自營物流仍是農產品物流的主要方式,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農產品物流領域相對滯后,這使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專業化服務無法在農產品冷鏈物流乃至農業物流方面充分發揮作用。
農業物流與電商相結合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趨勢。構建農業電商零售供應鏈體系,實現農產品低成本流通,形成農產品資源在多電商平臺的統一調度,是發展農村電商的必要條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方式,較高的信息化可以提高農業物流的運輸、倉儲效率。搭建農產品信息收集機制,有助于實現農產品資源的優化整合,給農業物流用戶提供優質、高效的信息服務,從而使農業物流的發展實現高效化、規模化、信息化。借助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可以加快農產品信息的流通,使滯銷品更有機會流通到市場中,實現農民的增收致富,從而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完善平臺農產品物流信息監督系統,實現透明化管理,使農產品運輸可以全流程監控,確保農業物流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為農業經濟增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進一步推動農業物流的整體發展。
第一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源調控,資源調控過程中市場發揮著主要的作用,但還需要政府部門進行合理調控資源配置。現階段,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指引,農業現代化也需要政策的指導,在農業物流領域,政府部門應分析實際情況,對資源情況進行合理規劃。針對我國農業物流處于起步階段的整體特點,調整當前農業物流布局,使農業物流資源能夠充分利用,從而改善農業物流領域存在的問題。通過建設多樣化市場,保障市場的穩定運行,做好合理定價,讓農業物流發展更有活力,可以結合當前我國實際發展進程,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對當前現代化布局進行合理規劃,完善農業物流的整體建設。充分調動物流企業發展農業物流的積極性,促使生產力因素的充分流動和合理配置,讓大型物流公司積極參與農業物流的業務。重點加強在縣域農業物流業務比較專業、集中的農業物流經營主體,提高經營主體的管理水平,使其能更好地在農業物流市場競爭環境中生存。城市物流和鄉村物流的調控需要著眼全局,做好城市、鄉村物流的銜接,合理完善兩者的關系,提高農產品物流的運輸效率,使農業物流能夠保質保量地將農產品準時運輸到市場中去,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從而帶動城鄉經濟發展。
完善的農業物流基礎設施是帶動城鄉經濟,使農產品在城鄉高效流通的物質保障,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政府部門應該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對農業基礎建設做好規劃,加大對農業物流的財政和物流設施投入,針對相關工程保障資金供應。實現統一建設,提升鄉村道路建設,完善鄉村道路管理,構建延伸到城鄉的公鐵聯運、空路聯運等高效、立體的現代化運輸方式,提高農村通信設施水平,增加農村地區互聯網覆蓋率。其次,政府部門還需推動企業對物流設施的建設,加強管理和標準制定,為實現統一有效的整合做好引導工作。再次,通過信貸扶持,給予農業物流企業稅費優惠政策等方式,支持物流企業相關農業物流站點建設,引導資金投入到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上,例如,在人口較為集中、基礎條件較好的農村,建設農村物流集散配送中心,是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方式。鼓勵物流企業做好各項工作,加速農產品產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建立農副產品專線業務,提高專業性區域性的物流中心建設,實現社會物流資源與農產品物流的有效對接,不但可以形成不同企業的聚集效應,還可以降低物流企業成本,減少流通環節,推進農業物流的快速發展。
冷鏈物流為農產品的整體品質、快速運輸提供了必要保障,冷鏈物流在現代農業物流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冷鏈物流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冷鏈物流技術的發展,而保障冷鏈物流技術的發展則需要對各種現代化技術的合理運用。完善現代化物流冷鏈系統的建設,需要加強技術突破和應用,促使冷鏈技術能合理有效地運用在運輸、倉儲等每個環節中,以保證新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應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尤其需要關注冷鏈物流企業。冷鏈物流企業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方向,專業的人員設備和針對性的物流服務,使他們的運作體系可以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冷鏈物流企業應提升智能化應用水平,保障生鮮農產品在運輸、倉儲環節的穩定、安全,將生鮮農產品在流通中的損耗降至最低,智能化的應用還能使冷鏈物流的監管更加便利。此外,政府部門還需加大對冷鏈物流技術的財政支持,提高冷鏈技術研究的積極性,激勵農業物流企業對農產品冷鏈物流實行一站式服務,實現冷鏈流通過程中的封閉性,積極優化流通的各個環節,提升冷鏈物流的服務專業性。最后,還應結合實際情況,使相關部門構建出較為完善的現代化農產品物流冷鏈系統,加強冷鏈物流體系管理,對農產品冷鏈流通環節進行實時監測,明確各個工作環節的責任,保障流通環節的規范性,提高冷鏈物流流通效率和供應鏈上下游的有效銜接,使農產品冷鏈物流能夠滿足市場的需要。
鄉村振興的實現離不開農業經濟的增長,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離不開流通、生產效率的提高。今后應當不斷完善建立農村電商配套物流體系,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強資源調控能力,培育農業物流經營主體,加強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冷鏈物流水平,提高運輸效率,優化農業物流環境,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