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豪 于 婧 任 凱 張 凱
黃河流域特色農業發展路徑探析
李嘉豪于婧任凱張凱
(山東石油化工學院文法與經濟管理學院山東東營257061)
黃河流域是我國北方重要的農業發展區域,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在人口人才雙重稀缺和疫情沖擊的壓力下,特色農業的持續發展是黃河流域現代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現實選擇。文章結合國內特色農業發展經驗,通過分析黃河流域特色農業發展現狀,提煉出土地分散難成規模、農產品品牌退化嚴重、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產品同質化嚴重、品牌競爭力弱、城鎮化水平低、產業過度集聚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要協調好地區政府和特色農產品經營主體之間的關系,推廣農村電商,打造知名品牌,健全產業標準,加強企業扶持,鼓勵產品出口,推動產業融合,強化人才建設,為黃河流域特色農業的發展尋求一條可行道路。
黃河流域;特色農業;農村電商;融合發展;提升路徑
2022年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提出,要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強化品牌打造,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加快農業品牌標準體系建設。同時強調要培育地區特色產業,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促進與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平臺精準對接。黃河流域特色農業資源豐富,更好地響應中央號召,發揮黃河流域各省市在當地農業發展中的帶頭作用,滿足消費者對特色農產品的需求,對于推動農民增收,助力產業發展和產業融合具有重大意義。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全長約5 464 km,流域面積約752 443 km2。黃河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形狀呈“幾”字。黃河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同時開發、保護和治理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流域指黃河及其支流水系所影響的地理生態區域,習慣上,人們多把黃河流經省區的相關面積泛稱為“黃河流域”。黃河流域地處中國中部及北部,流域總面積為79.5萬km2(含內流區面積4.2萬km2)。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在黃河流經的9省區中常住總人口42 180.15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30.05%,國土總面積356.84萬km2,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6.91%,常住人口密度為118.04人/km2,地區生產總值247 407.66億元,占全國生產總值的25.11%,地區生產總值平均693.33萬元/km2。2020年,黃河流域總耕地面積3.82 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9.9%。其中灌溉面積1.23 億畝,占全國灌溉面積的11.8%,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1]。黃河經過多次治理,黃河流域農業發展連同工業建設齊頭并進,生產和管理手段進步更新,孕育出黃河上、中、下游三大片區農業、牧業、林業和漁業多達五十多類特色產區。黃河因其上中游多支流、下游地上河的特性以及地形、氣候等因素影響,整體呈現出中上游畜牧、中下游種植的空間發展概念。發展到如今,為黃河流域的特色農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憑借優秀的農業基因,黃河流域孕育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近三十年來,受益于各類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黃河流域堅持培育發展特色農業,已形成蔬菜、糧食、畜牧、苗木、果品、水產、加工七大優勢產業集群。加之國家多年的幫扶引導政策,黃河流域的特色農業在整個區域構建了鮮明的區域化格局,各地區均有培育出符合省區特色的優勢農產品。農業的產業結構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調整規劃,已初顯成效,全域形成了以糧食、蔬果、畜牧三大優勢主導產業為主,以苗木、水產、加工等其他產業為輔的農業業態。隨著農業實力逐年雄厚,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也開始發展出口。其產品輻射到整個東亞南亞,同時也出口至歐美,已經成長為成熟的農產品基地。
黃河流域農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農業建設的縮影。2019年黃河流域人均耕地面積約2.01畝,高于全國的人均水平(1.36畝)47%左右,人均糧食產量約為567 kg,僅高于全國的人均水平(472 kg)20%[1-2]。黃河流域地區人均耕地面積較大,但糧食產量與耕地面積比例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幅員遼闊、地廣人稀。黃河流域農業種植多以農村地區為主,農戶分散經營,不愿將土地出租,導致當地的合作社、規模企業難以爭取到農民土地,不便于進行規模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同時,分散的土地規模不利于現代高效農業技術的推廣,也不利于按照標準化要求統一進行生產組織。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各類不合理耕作、水土問題導致流域內耕地退化較為嚴重。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顯示,黃河流域內耕地質量主要等級為4~6等,綜合耕地質量排名中后等,部分區域耕地地力退化,土層淺薄,肥力低,產量少,相對效益差,耕地綜合生產力有待提升[3]。黃河流域的特色農產品栽培歷史悠久,培養方式比較成熟,種植、培育區域相對固定,但由于地理環境、過度開墾等因素,導致了土壤鹽堿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土質問題,同時還伴隨棉鈴病、褐腐病、炭疽病等病蟲害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黃河流域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和商品性。近年來由于種植區域和地塊相對固定,導致重茬連作現象越來越嚴重,土壤微量元素缺乏,病害加重,造成黃河流域以棉產品為首的各類特色農產品品質下降。傳統種植區生產的特色農產品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新增種植戶因生產經驗不足,種植技術不到位,加之生產技術標準體系不完善,推廣環節薄弱等因素,制約了特色農產品品質和成品率的提升。
黃河流域特色農業快速發展至今,已陷入標準化降低的發展瓶頸期。黃河流域城市化率平均值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上中游地區和下游灘區的多數地區屬于欠發達地區,部分區域的農業生產仍然以分散經營為主,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較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滯后,缺乏完整的產業鏈體系,農業結構有待優化[4]。此外,大部分農產品為了保證新鮮,需要全程或半程冷鏈運輸;而黃河流域特色農業的種植皆散布在農村地區,農村的物流體系尚未完全健全,缺乏冷鏈條件,制約了優質農產品的發展。
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同質化問題十分嚴重。自21世紀初以來,受益于農產品生產技術的發展,我國各類農產品種植規模迅速擴大,黃河流域作為農業大區,壓力較大,農產品不再以質量為標準,逐步出現以數量取代質量的問題生產觀念。同時,由于黃河流域農業發展歷史悠久,農產品生產設備多以老式設備為主,更新迭代成本較高,導致設施裝備更新慢,這嚴重制約了特色農產品產業優勢的提升。此外,雖然黃河流域各類特色農產品擁有眾多注冊品牌,但缺乏行業內尖端品牌和在全國范圍內的高知名度龍頭企業,農業品牌的創新能力差,品牌優勢不明顯、附加值偏低,致使大部分農產品知名度低,僅能在本地區售賣,外地市場流通較少,資源優勢有待發展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品牌建設需要持續加強。
截至2020年年底,黃河流域總人口約42 120.81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9.84%,而城鎮化率僅為59.5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37%,城鎮化、現代化水平低[5]。從長遠發展來看,城鎮化水平低將導致地區內農村優質勞動力資源外流至其他高水平地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區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同時也不利于吸引優秀人才返鄉,導致黃河流域農業生產水平原地踏步。2019年,以耕地面積測算,黃河流域人均單位面積產量為282.09 kg/畝,全國人均單位面積產量為347.06 kg/畝。這一落差反映出黃河流域農業生產水平及效率較低。這兩個主要原因致使黃河流域的農業人才發展受到制約,形成惡性循環。
特色農業在黃河流域中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區。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政策的實施,我國南部和東部地區不斷加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我國種植區域逐漸北移。根據2020年《中國統計年鑒》和黃河流域各地區統計年鑒核算,2019年黃河流域總產量2.34億噸,全國總產量6.6385億噸,黃河流域占比35.25%。四川、內蒙古、河南、山東四省市產量1.9203億噸,占流域產量82.06%,占全國28.93%。同類型產業的過度集聚,導致地區水土資源緊缺,土地肥力下降;同時也不利于特色農產品開拓市場。
黃河特色農產品產業脫穎于農業的雄厚基礎和歷史積淀,有充足的驅動力來發展農產品電商。特色農產品作為電商產品,具有單品質量高、附加值高等優點,同時也具有綠色食品、外觀精良、口感優質等特色,適合作為主打產品開拓農村電商市場。隨著電商形式的逐步發展,除了傳統電商,還可以選擇通過直播帶貨等新型銷售模式擴大銷售范圍;政府、合作社可以聘請專業電商營銷人才進行全面化發展指導農村電商培訓;個體種植戶也可以通過O2O打造周邊城鎮社群電商。同時還要構建適合特色農產品運輸的物流模式,縮短運輸時間,并提升打包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物流對特色農產品外觀、口感、質量等方面的影響。此外,還可以通過產品精深加工,創建高價值特色的農產品品牌。
品牌質量是產業發展壯大的生命線,因此需要提升黃河特色農產品的品牌競爭力,圍繞特色農產品的特點打造品牌。一是要建立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機制,按照“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薦一批”的原則,積極打造特色農產品行業領先的高端品牌。二是發揮特色農產品產業技術創新組織的作用。以黃河各段主要城市的農業科學院等相關研究部門聯合農技推廣部門、農牧林高校、種植基地和流通企業組成特色農產品產業技術創新組織,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促進特色農產品產業加快發展,推動特色農產品品牌和品質提升。三是發揮政府作用,加大力度保護現有特色農業品牌,探索建立品牌質量保證體系、誠信體系和防偽溯源體系。四是積極開展宣傳推介,通過部門聯動、政企聯手、市場運作的方式,搭建特色農產品對外宣傳平臺,提升市場對黃河特色農產品的認知度。
積極開展改良、創制特色農產品新品種工作,改良和創制優良新品種是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應在收集、評價、保護的前提下,進一步選育出整齊度高、商品性好的新品種。
提升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水平,加大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和推廣力度,提高標準化生產技術應用率。首先,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產品,以改善特色農產品品質為著力點,開展不同設施不同播期不同品種栽培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等的試驗研究和集成推廣,修訂完善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產品外觀、內在品質等標準,并全面推廣應用。其次,創建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例如各類特色農產品品牌大賽冠軍得主),鼓勵引導具有一定規模、環境良好、標準健全、制度健全的特色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標準化生產示范區集中,增強集群發展能力。
為了推動企業疫情后的恢復,促使企業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研發投入,政府需要加強對個體種植戶、規模合作社、地區企業的政策支持。對于個體種植戶,政府要加強對市場的調節,做好產前指導,避免農戶出現大虧損和擾亂市場的現象;對于規模合作社,政府要加強監管力度,并定期組織活動,激發個體種植戶和規模合作社的生產研發;對于地區企業,政府要加強政企合作,通過工資擔保、貸款貼息、調節稅收力度等手段,激活企業的帶頭作用。出口方面,政府需要起到引導作用,幫助農業從業者進行出口貿易。
加強對特色農產品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推廣,加深特色農業和旅游業的融合,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積極舉辦不同類型、不同產品的相關活動,開展特色農產品書畫、電影、歌曲、曲藝等創作活動,講好黃河故事,豐富黃河農產品文化表現形式和內涵。同時,推動農旅產業融合發展,發展農戶莊園農家樂、農業基地觀光、農業采摘園、蔬果度假園、休閑牧場、生態旅游、農林康養體驗相融合的新業態,拓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空間和農民增收渠道。
加強黃河流域助農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黃河流域人口流動量較大,人口流失率較高,針對這類情況,域內各地區一是需要通過提升務農人員待遇、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從而強化本地人才凝聚力、對外地人口的吸引力、對外出人口的召回力;二是要將黃河流域內的科研單位、設計單位建設成為培養人才的基地,為人才隊伍建設奠定基礎,為跟蹤世界科學技術前沿、解決治黃科技難題提供重要人才保障。
發展現代化精細農業,培養黃河流域內農村農民精耕的思維與意識,減少對黃河流域土地的傷害。黃河流域經過幾十年的過度開墾,逐漸出現上游荒漠化嚴重、中游水土流失嚴重且含沙量大、下游土地鹽堿化嚴重等問題,需要可持續發展地實施保護措施。實施精耕農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業發展對耕地面積的依賴,讓更多的土地資源投入到環境保護的事業中。上游退耕還林還草,減少放牧,治理荒漠化;中游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減少水土流失;下游改良灌溉方式和種植技術,治理鹽堿化。治理好黃河,才是黃河流域農業發展的前提。
黃河流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物產豐碩,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本文在強化鄉村振興、高效治理黃河的大背景下,對黃河流域優質農產品的發展現狀、制約因素、路徑選擇進行了研究,通過文獻分析等方法得出黃河流域優質農產品的發展現狀,總結黃河流域特色農產品發展的制約因素,并提出營銷策略及推廣模式,以期促進黃河流域特色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
[1]國家冰川凍土沙漠科學數據中心.2015-2019年黃河流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EB/OL].(2021-03-17).http://www.ncdc.ac.cn/portal/metadata/c848ab1c-8e56-4ff3-8559-a404c93c80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
[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EB/OL].(2020-05-06).http://www.moa.gov.cn/nybgb/2020/202004/202005/t20200506_6343095.htm.
[4]方琳娜,尹昌斌,方正,等.黃河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路徑[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12):16-22.
[5]任保平,鞏羽浩.黃河流域城鎮化與高質量發展的耦合研究[J].經濟問題,2022(3):1-12.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6.37
F327
A
2095-1205(2022)06-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