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新成 畢慧芳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一六三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新疆 塔城 834700)
小麥隸屬禾本科植物,是我國重要的種植谷物之一,其用途廣泛,可被作為主食和飼料,經過發酵以后還可制成飲品或生物質燃料,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塔額墾區屬于我國新疆的西北部,海拔為435~1400m,是溫帶大陸干旱氣候區,也是新疆種植小麥的主要地區,為進一步提高小麥作物的產量,實現經濟效益和滿足當地人口糧食需求,應就地理位置條件,研究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就小麥的生長階段而言,對溫度和光照的要求較高,我國種植小麥的類型有三種:一是冬性小麥,二是半冬性小麥,三是春性小麥。在我國北疆地區,多種植的是冬性小麥。小麥要經歷的生長環節有:發芽-出苗-分蘗-越冬-返青-拔節-孕穗-抽穗-開花-灌漿-成熟。小麥營養生長階段是指小麥從播種出苗至分蘗越冬的環節,這一時期小麥作物主要的營養器官為根、莖、葉、蘗,7天左右便可出苗,當氣溫穩定在3℃左右,麥苗在地上的生長就會基本停止,然后進入到越冬期,在生產的過程當中,要保證小麥爭早苗、全面、壯苗,這是后續小麥狀桿大穗的基礎[1]。
小麥的營養生殖生長階段,是指小麥從返青期、拔節期到孕穗期的時期,這一時期小麥的生長較為旺盛,其主要體現在根部、莖部以及葉部。麥穗的分化和發育過程,也會在這一時期開展。隨著溫度的升高,其返青期麥苗在根、莖、葉以及蘗的生長量也會加大,就分蘗而言,高分值會在拔節前的15天左右開始有兩極分化的結果。這一時期,是培養合理群體以及鞏固麥穗數的關鍵,可以幫助小麥形成較為粗壯的桿,能在最大程度上結出較大的穗粒,為提高麥穗粒重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麥的生殖生長階段,主要是指抽穗期到灌漿成熟之后的生長時期,這一階段的麥株在開花和受精之后,小麥的籽粒和灌漿就會逐漸成熟,小麥的根部、莖部、葉部以及其他營養器官的生長都會處于停止狀態。這個階段由于決定著小麥所結出的粒數、籽數重量、籽粒產量以及品質,因此十分關鍵。需要經過養根保葉的環節,進一步延長后期綠色葉片的功能期,這樣就能提高小麥的日常光合作用效率,實現穗粒數和粒重的增長。可以通過色澤、外觀、氣味以及滋味等方面,判斷小麥質量的好壞,優良的小麥體態較為飽滿,大小也較為均勻,并且無雜質和病蟲的侵害[2]。
構成小麥產量的因素,涉及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每畝的麥穗數量;二是小麥每穗的粒數;三是粒數的重量。在計算時,可以通過以下公式進行,即:畝產量(公斤)=每畝穗數×每穗平均粒數×千粒重(克)1000×1000。這三個因素受到小麥品種特性、生長環境以及種植環境和栽培技術的影響。因此,想要提高小麥的產量,要著重從這幾方面入手。小麥在不同的生長和發育階段有著不同的生長特性,因此在不同環節,要根據小麥的生長情況,制訂具有針對性的生產計劃,例如,選擇優質的小麥品種,增強種植土壤的肥沃能力以及結合種植氣候,來調節肥水的供應情況等。
不同的生長條件和種植技術對于小麥的產量和產量結構有著極大的影響,部分地區的種植土地肥沃能力較差,其光合作用的面積也較小,因此就會影響到小麥的生長和發育期,造成產量低下的情況[3]。因此,要在種植之前選擇條件較好的田地,通過人工施肥以及灌溉為小麥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例如,適量增加肥料,擴大光合面積,改善土壤肥沃力等方面。增加肥料,能夠提高小麥的產量,以避免部分小麥出現隔日倒伏或營養不良的現象;而擴大光合面積,能夠提高小麥整體的光合生長能力,并且可以加大經濟效益;還可以通過降低基本苗的方式,在保證足穗的基礎之上,保證小麥全面均衡地生長和發育。
小麥群體物質生長以及分配,也是小麥產量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經研究結果表明,小麥的干物積累,主要是源于光合作用的產物,其源于土壤之中的無機鹽成分占比還不到10%左右,所以,想要提高小麥的產量,需要提高小麥的光能利用率,并且培養整體的高光效結構。采用因地制宜的辦法,通過研究小麥的特性,有針對性地提高種植水平和生長條件。制定科學的生育指標和產量目標,結合氣候、土壤情況以及生長情況,控制群體的生長,以便實現小麥的高產。
1.灌溉條件
為保證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在栽培前期,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農作物的灌溉工作是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強對于灌溉工作的精準化控制,以保障后續工作的良好開展。灌溉條件的創造應通過四方面來進行:用水溫度、pH值、含鹽量、澆水時間控制。就水溫而言,應控制在28~35℃最為適宜,水的pH值在5.5~8.5之間最佳,其全鹽量應在每升小于等于1000毫克,而澆灌時間應控制在入冬前澆灌1次,到開春和灌漿期時節澆灌4~5次水即可[4]。
2.品種選擇
種植品種的選擇決定了小麥的質量,在同一種植條件下,不同種類的小麥其種植出來的結果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為了保證收獲時節以及小麥的生長統一性和經濟效益的提升,此環節定不可忽視。影響選種的因素有兩點:一是種植條件;二是品種類型。基于高產栽培的需求和當地較為干旱的種植環境,應選擇耐肥抗倒的中桿大穗型品種。其選擇的類型可為:新冬17、新冬18、新冬32號、新冬33號等。
3.生產目標
在準備種植之前,要對生育指標和生產目標進行規劃,可根據市場供需關系或者種植面積來確定。在生產過程之中,可以通過三個方面開展:第一,冬前壯苗指標;第二,群體動態指標;第三,產量以及產量結構指標。由于新疆塔額墾區屬于西北部,氣溫較低,所以大多種植的是冬小麥,在越冬之前其主莖葉齡應為5~6片,小麥單株的莖數應為3~5個,單株次生根在5~8條。群體的動態指標應為每畝25萬株左右,產量成穗數為每畝40萬~45萬。
1.土地準備
土壤環境是決定小麥生長好壞的關鍵因素,因此要選擇相應的土壤環境以及建立精準的土壤條件,通過后期的整地工作,完善基礎種植環境的創設。首先,應選擇中等以上肥力的條田,其土地前茬作物,應為綠肥、豆類以及油菜為主,連續作業不應大于兩年[5]。之后,要將土壤進行整平,保持結構的完好,土壤有機質含量應在1%以上,其中的堿解氮含量應為50PPM以上,速效磷在18PPM以上,pH值應在7~7.5之間最佳,整地深度為6~10cm適宜。
2.種子準備
種子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種子質量檢測;二是種子的處理工作。就種子的質量而言,其種子的純度要不低于99.0%,種子的凈度要不低于99.0%,其發芽的概率要不低于85%,其中所含水分應小于13.0%,包衣的合格率要不低于95%,可以通過先進的植物檢疫無損檢測技術來對種植質量進行檢測。在種子處理方面,首先要選擇優質的種子包衣劑,為降低小麥黑穗病的病發率,應選用5多醇等種子包衣劑。
3.農機準備
隨著現代科技不斷發展,農機也越來越向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因此,為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和更好地適應大面積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應采用先進的自動化農機,像切桿機、旋耕機、收割機等等進行勞作。當前,農機變化發展較大,也出現了一臺機器多種功能的情況,其主要是依靠網絡和計算機作為媒介,通過提前的設定,能夠實現精準化作業,避免了在傳統種植作業過程所出現的效率低和種植不精準的現象,能夠有效利用種植資源。
1.播種期
進入播種期,首先要進行拌種工作,此環節是為了提高種子的成活率,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并提高小麥的質量。藥的用量要根據不同病種進行配比選擇,例如,小麥銹病、白粉病可用25%三唑酮結合可濕性粉劑,按照種子重量的0.15%藥量進行拌種工作。防治黑穗病,其拌種的藥用比例為,每100kg種子,使用40%衛福200FF,懸浮劑200~300毫升。可以使用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200毫升進行拌種,播種的時間在9月15日-10月5日之間最佳。
2.播種量
適宜播種期的土地,其播種量應在每畝18~22kg,隨著播種期的推遲,播種的量也應適當加大。晚播的小麥每推遲1天,每畝的播種量應增加0.5kg。播種日的平均溫度,要達到17~18℃左右,或者在入冬之前不低于0℃,有效積溫為450~570℃,此為最佳的播種環境。為保證土地能夠適應此播種量,并有助于種子養分的吸收,要充分做好施基肥的工作,從灌水量的角度來講,每畝的灌溉量在70~80m3,施腐熟優質農家肥2000~2500kg,純氮6~8kg等。
3.播種方式
在播種方式上,主要是采用小畦(0.9~1.2m)15cm等行距進行播種,其寬行為20cm,窄行為10cm,使用條播方式最佳。其播種的深度為4~5cm,假如是在坡度較大的田塊區域,可采用4溝6行或者6溝4行的溝植溝播方式進行種植,最后采用機械條播播種、施種肥磷酸二銨或者三料5kg外加尿素2kg。除了要注重播種的方式之外,還要把控播種的質量,其播行要端直,下種時要均勻,播種的深度保持充分一致,接行之間要準確,鎮壓1次性完成。
1.冬前管理
小麥的冬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補種;二是冬前灌溉;三是禁止放牧。針對補種環節而言,應在播種完的3天之內進行,并將毛渠開好,可采用格田的種植方式,將田埂規整,在此過程中,要做好查漏補缺的工作,以避免缺行斷壟的現象發生,如有發現,應及時地在遺漏處進行補種。當氣溫到達3℃時,便可以開始冬季的灌溉工作,其灌溉的量為每畝60~80m3。小麥的越冬期是關鍵生長時節,因此,要禁止在種植田中開展畜牧工作,以防止牲畜對麥苗的破壞。
2.返青期至灌漿期管理
在返青期至灌漿期時節,耙地松土以及灌溉工作仍是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關鍵。小麥的返青期主要是指早春麥田半數以上的麥苗心葉長到1~2cm的時期。在小麥返青期以前,為了避免種植區域的土壤產生結塊現象,應采用耙地松土的方式,增加保墑的溫度,促進小麥更快地達到返青期。而灌溉時,要根據田間的積雪和積水情況進行選擇,當土壤含水量較低的時候,其田間的持水量應補充維持在60%左右。
3.追肥環節
追肥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保證小麥的生長,以及對于養分的吸收,在小麥返青時節進行追肥工作最佳,但也要根據小麥具體的生長情況加以實施。假如是較弱的麥苗,每畝追施尿素量為3~4kg,對壯苗和旺苗,為了防止營養過剩,應停止進行追肥,利用施肥機條施的方式,結合雪上或者雨前進行追肥。春季頭水灌溉,每畝追加尿素的施肥量在3~4kg,結合春季的灌拔節水每畝再追加尿素12~13kg。在追肥時,一定要注意量的使用,以及肥料的選擇。
4.適時化控
適時化控的意思就是采用化學調控的方式,對小麥生長期間的形態和質量進行人工調節。其小麥的生長調節劑的實施標準應當符合GB/T8321。長勢較旺的小麥田和株高偏高的小麥都容易出現倒伏的現象,進而影響到小麥的生長情況,因此,在小麥的拔節期,要采用化學藥品對其進行生長調控。可采取噴施矮壯素的方式開展,其用量為200~250g,并兌25~30kg的水,調制成噴霧噴施。亦可以采取每畝用50%矮壯素水劑150g,兌15kg的水進行噴施。
5.葉面施肥
為了延長小麥功能葉和灌漿期的壽命,保證麥粒的重量,預防干熱風等問題,應采用葉面施肥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小麥的生長質量。在進行葉面施肥工作時,需要結合病蟲害防治工作一起開展,這樣能夠有效降低小麥的發病率。實施的時節,應在小麥的孕穗期或者灌漿的初期進行,使用磷酸二氫鉀結合尿素兌水進行藥劑的配比,其用量分別為100~200g/200g/30~45kg,將藥劑配比完之后充分噴施于小麥的葉面之上即可,這樣也便于后期的灌漿工作。
6.雜草防治
在小麥生長階段,應展開雜草防治的相關工作,目的是保證養分的集中供給,便于小麥充分地吸收養分,能夠更好生長。大多是采用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式,物理防治主要是由機器和人工拔取,針對小范圍的雜草處理較為見效。而大面積的雜草防治工作,其除草劑的使用應符合NY686-2003與GB/T8321。除草的時間在小麥返青期至拔節期最為合適,麥田雜草的種類較多,為了保證防治的準確性,應根據不同性質的雜草,配比不同種類的藥劑。
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主要在小麥的返青期以及拔節期開展,其主要的防范對象為麥蚜蟲、白粉病和銹病。加入小麥蚜蟲百穗在500頭以上時,每畝地使用藥劑及用量為: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g或者采用3%啶蟲脒乳油40~50毫升,加水45~45kg調制噴霧進行防治。假如小麥的白粉病以及銹病病葉達到10%以上時,每畝藥劑以及用量為: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30~35g兌30~45kg噴霧進行防治。當小麥的生長進入到孕穗期至揚花期之后,就要開始做好麥蚜、小麥皮薊馬等病的防治工作。
小麥的收獲環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收割準備;第二,適期收獲;第三,收割質量。針對收割準備而言,首先要平好毛渠,準備好收割農機,部分收割機還要進行檢修工作,以防止在收割過程中出現問題。收獲的時期,應在小麥黃熟以后的一周以內處理完畢,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粒重下降較多,或者因大風天氣將穗粒刮掉,從而影響產量。就收割的質量方面而言,脫凈率要達到98%以上,破損率要降低至2%以下,小麥割茬的高度不能超過20cm。
綜上所述,基于新疆塔額墾區常年無霜期較短,氣候變幅較大以及積溫不足的地理條件,較為適宜小麥生長的背景之下,應通過精細的種植前期準備工作,不斷優化小麥高產栽培環境,以保證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在進行田間管理時,通過分析周圍的種植環境以及氣候變化,采用科學的種植方式,不斷提升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成效和小麥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