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國徽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農業和農村發展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50)
富錦市處于黑龍江省三江平原腹地,是黑龍江省耕地面積最大的縣市之一,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國家重要商品糧種種基地、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區、先行區,是“中國大豆之鄉”“中國東北大米之鄉”,享有“黑土綠谷、北國糧都”之美譽。富錦市立足資源優勢,找準主導產業,致力于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保護并重,積極推進農村產權改革,不斷探索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六大“富錦經驗”。
通過延伸拓展糧食加工產業鏈推動產業結構升級,2021年富錦市一、二、三產業比重為42.5:12.6:44.9,優于2015年的55.4:16.8:27.8。產業結構優化趨勢明顯,推動現代農業由單一或低層次的種植和加工向全面產業化方向轉型。富錦市成功引進糧食加工企業,是深化產業鏈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關鍵,建立綠色食品產業園,形成了糧食加工產業集聚。
一是糧食加工企業專注產業發展,拓寬糧食產業鏈,增加了附加值。自2014年起,富錦市陸續引進多個糧食加工企業,形成了玉米產業集聚化發展,涵蓋上游種植、肥業,中游糧食收購與倉儲,下游深加工、物流服務與貿易等業務板塊。通過搭建綜合化種植服務平臺,并采取多種形式與農戶及合作社開展合作種植,形成以銷帶產、協同發展的格局。
二是注重產業合作,推動“三產融合”發展。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產品銷售于一體的綜合現代農業企業,與合作社簽訂訂單,嚴格約束水稻種植的品種和種植技術,開發不同品質和價格的大米產品,并銷往全國各地。全面實行標準化控制,產品從加工、包裝、倉儲、運輸等環節都有嚴格標準。打造“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現代服務主體+渠道客戶”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稻米產業,以安全、綠色、有機、優質的高端稻米產品實現其價值增值。
三是產業鏈合作,以產業分工提高經濟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通過引入下游產業鏈,依托象嶼食品醫藥生化產業園,圍繞玉米淀粉全產業鏈,引進一批“新字號”加工企業,由生產淀粉、胚芽油、飼料等初級產品,向生產淀粉糖、氨基酸、生物制藥等高附加值產業轉變,努力形成以象嶼金谷生化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產品銜接、功能互補、合作共贏的產業集群。
富錦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確權工作促進了農村土地流轉,以鄉村資產股權量化,合理確定股份,盤活農村資本市場,推進現代農業規模經營,實現了現代農業經營方式轉變,涌現出現代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多種經營主體,增強農業發展活力。
一是土地經營權確權推動現代農場和合作社迅速發展。產權制度改革推進了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發展。以土地確權為代表的土地承包權的確認,搞活了土地經營權的轉讓,繼而使得家庭農場和各類合作社的迅速發展,實現了土地經營方式的和土地經營權的重新組合,實現了經營方式和產權結構的現代化。
二是土地制度變革吸引工商資本介入現代農業。工商資本參與現代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內容,進一步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1)工商資本具有資金、技術實力。相關企業通過簽訂訂單并向合作社提供資金、生產資料、種植技術等,實現產品標準化供應。目前,已為12家合作社提供生產資金6500萬元,解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經營規模的融資難問題,有效彌補了合作社生產資金不足。(2)推動糧食加工產業精深加工發展。象嶼金谷從事糧食倉儲、加工,不斷深化玉米產業鏈,已實現十幾種加工產品。(3)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象嶼金谷糧食倉容量達500萬噸,據估算,可滿足全國人民10日的口糧供應。(4)工商企業解決了農民實際問題。農產品加工企業解決了農民賣糧難、儲糧難和加工增值難問題,并形成了糧食聚集效應,形成了健康有序的糧食市場。
三是產權明晰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富錦市錦山鎮洪州村是省級貧困村,發揮鄰近富錦國家濕地公園、別拉音子山風電場等景觀景區優勢,積極發展旅游服務業,集群式發展特色餐飲、家庭旅館、果蔬采摘、特產經銷。在鄉村建設方面側重于生態休閑,打造“山水田園洪州村,邀君把酒話桑麻”旅游村莊。以產業引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洪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折股量化合作社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并配股給每位股東,以承包、入股、聯營等方式參與市場競爭,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加股份財產性收入;以村集體產業帶動村民致富,形成集體經濟帶動個體經濟發展的格局。洪州村成功脫貧的經驗充分發揮出集體經濟的活力和影響力,體現了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發展的重要內容。農村產權制度變革和土地承包權確認成為富錦市農業現代化轉型的制度基礎,推進了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產生和發展,加快富錦市農業產業化進程。
富錦市擁有豐富的黑土資源和濕地資源。黑土較高的有機質有利于作物生長,是保證糧食產量和糧食安全重要基礎性資源;濕地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蝕、補充地下水、調節氣候、維持碳循環等極為重要的生態功能,是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區域,被譽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黑土資源和濕地資源因農業生產及人類行為的影響出現耗竭、退化問題,對此富錦市采取了相關措施加以保護,確保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轉型的資源環境基礎。
1.黑土資源保護成效初顯。化肥農藥及薄膜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結和有機質含量降低,黑土流失問題嚴峻。富錦市水稻種植面積372萬畝,需要大量育苗土。按30厘米厚土層計算,每年需要使用超過1500畝耕地的土壤用于水稻育苗,雖然部分土壤回田,但仍造成黑土的流失。秸稈的不科學利用也影響耕地質量,就地焚燒污染環境、熟化土壤,還田不當不利作物生長。
富錦市不斷探求保護黑土資源的做法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1)以秸稈肥料化實現黑土保護。引進秸稈肥料化利用企業,將秸稈碳化處理后經過一定工序形成肥料。可實現年處理秸稈10萬噸,年產生物炭基肥10萬噸,實現了秸稈還田肥田。(2)尋找水稻育苗基質的替代品。秸稈基質可以一定程度替代土壤基質,目前處于嘗試推廣階段,由于運用成本高,推廣還存在一定困難。(3)農藥使用減量化。農業生產中減少化肥農藥和塑料薄膜的使用,降低土壤損害程度。(4)使用先進的技術實現土壤保護。金瑪農業采用先進的降解技術降低了土壤化肥農藥殘留,保護了黑土的有效成分。
2.濕地保護與旅游開發并舉。農業開發利用導致濕地被過度開墾,濕地生物多樣性喪失,農藥化肥的使用也在破壞濕地生態系統。對此富錦市采取以下政策措施治理:(1)退耕還濕,恢復濕地面積。市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公安、法院、環保、保護區管理局等10多個部門為成員的濕地保護領導小組,制定了保護濕地資源、退耕還濕等一整套具體實施方案,到2008年富錦市內濕地已初步建立起較穩定的生態系統,退耕還濕成果被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確定為“全國退耕還濕示范區”。(2)濕地旅游開發和保護宣傳并舉。據《富錦市濕地資源情況介紹》,富錦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2200公頃,2009年被批準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2013年被晉升為4A級旅游景區。宣傳教育濕地保護,建立濕地博物館,對濕地知識進行普及教育。富錦濕地宣教館被授予“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稱號。
近年來,富錦市農村居民收入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多元化趨勢,由單一的農業經營收入向土地租賃、入股、分紅、打工收入等多渠道、多領域收入發展。這種變化源于農村勞動力收入渠道和就業領域的拓展,從而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1.土地經營權流轉增加財產性收入。目前富錦市流轉土地面積289萬畝,流轉土地產生收入達到8億元左右,此部分產生的全市人均收入達3000元以上。
2.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增加工資性收入。一方面,土地流轉和農業機械化所形成大量剩余勞動力部分轉移到家庭農場而賺取了勞務收入。興隆崗鎮喬楚種植家庭農場水稻種植覆蓋面積20000畝,流轉200余戶農民耕地,固定雇傭工作人員20余人。根據水稻作業季節性人力需求,喬楚家庭農場在育苗、插秧、施肥等各類田間管理和勞動力需求量較大,這種零散用工超過1000人,根據工作內容和工作量情況,人均日工資300-800元不等。另一方面,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企業就業增加了打工收入。糧食生產、存儲和加工的農業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強,固定工作人員超過2000人,月收入超過3000元。同時,糧食倉儲運輸及加工過程中需要大量勞動力,有6家勞務服務公司,年用工量巨大,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增收的機會,有效地吸納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3.參與合作社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股份分紅收入。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合作社入社成員89戶,當年實現土地入股收入600元/畝,年終分紅收入378元,通過合作社入股和分紅實現增收。洪洲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以資產折股量化形式并配股給每位股東,實現股權再分配,實現集體股占22%,個人股653份占70%,機動股占8%,盈利后以股份分紅的形式增加農民收入。
富錦市鄉村發展歷史、鄉村生產生活、鄉村管理和建設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推進鄉村治理和鄉村文明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1.鄉村文化傳承促動鄉村自治。富錦市大多村落有百年歷史。在一定歷史時期,來自河北、山東等地的貧苦人民遷移至黑龍江拓墾荒地,逐漸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村落。村落居住的幾代人從遷移定居、開荒耕種、協作生產以及日常生活等形成獨特的“拓荒精神”和具有黑龍江特色的移民文化。“拓荒精神”內涵豐富,包括勇于開拓敢為人先的精神、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團結友愛協同創業的精神、豁達包容重義守信的精神、顧全大局共同富裕的精神。“拓荒精神”的核心是一個“拓”字。這種銘刻在骨子里和融化在血液中并經村民世代傳承的“拓荒精神”積淀成為寶貴的拓荒者文化底蘊。“拓荒精神”是一種精神和文化的傳承,有效促進了鄉村自治。在村莊建設、村莊綠化、環境管理及村民互助方面充分體現出“拓荒精神”,實現了村莊自治功能。二龍山鎮西鳳陽村黨支部書記顏萍帶領全村黨員和村民修建村內砂石道路,黨員和村民提供運輸工具并免費勞動,充分體現敢于開拓、敢為人先、顧全大局的拓荒者精神。
2.村規民約規范鄉村治理。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修訂《村規民約》,村規民約規定村民責任義務,形成對村民約束和管理的重要公約。“愛樹木,清道路,門前三包要管護;倒垃圾,不隨意,磚瓦雜物擺整齊;糞便堆,及時清,家家戶戶好環境;清冰雪,要主動,積極參與路暢通”,朗朗上口的《村規民約》對農民自身責任義務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從而調動農民自發管理村莊環境的責任心。與此同時,實施門前“三包”的村莊管理模式,并與村民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三包”指的是“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將村內每條道路、每顆樹木的管護都落實到人頭,形成美麗鄉村建設管護共擔、成果共享的長效管理機制。
3.文藝活動豐富鄉村業余生活。結合自身實際,積極組織開展廣場舞、秧歌表演、書法繪畫、下棋打球等各具特色、貼近群眾的文體活動,舉辦“農民春晚”等節目,讓廣大村民成為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讓更多的農民群眾在文化參與、文化享受中愉悅身心、陶冶情操,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宋店村擁有自己的秧歌隊、廣場健身操隊伍,還成立了文體隊,下分編導、鼓樂隊、秧歌隊、健身操隊和籃球隊。健全的文體活動有效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富錦市農業現代化轉型在市、鎮、村三級黨組織直接領導下實施,即富錦市一級負責宏觀農業經濟現代化產業定位和生態資源產業選擇,鄉鎮一級負責經濟主體培育和農業資源產權確權,村級負責集體經濟發展和鄉村治理。市、鎮、村三級黨組織的引領和組織實施是農業現代化順利轉型的強有力保證。
1.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在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各級黨組織扮演著戰略制定者、發展方向掌控者、各項事業推進者和經濟發展重要參與者的角色,而農村基層黨組織則是維護團結穩定和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從富錦市農業農村發展的實況看,重視基層黨支部建設,配齊配強支部書記、第一書記,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動員和組織作用,推進和引領全市村一級的農業發展。西鳳陽村發揮基層黨支部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由村支部書記顏萍和村內黨員領辦蔬菜大棚42棟,并以蔬菜種植為基礎建立醬菜廠,帶動村內婦女進行醬菜加工,所得收益50%歸村集體,50%給農民分紅。村基層黨組織引領村經濟的轉型發展,依托本村的主導產業,增加了集體和農民個人收入。
2.良好的政治生態促進地區發展。富錦市各級領導干部嚴格遵守在長期執政中形成的富錦從政文化,即:履職不忘“本”,為民干事;履職不越“度”,規矩干事;履職不推“責”,擔當干事;履職不離“實”,求真干事;履職不失“廉”,干凈干事,簡要概括為“本、度、責、實、廉”五字從政文化。在這種文化引領下,各級領導干部都能踏踏實實為民辦事,勇于開拓推動新產業新事物發展,真正成為富錦市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洪州村省級貧困村脫貧并逆轉為富裕村就是市領導踏實踐行政治生態的典型案例。富錦市委主要領導深入了解洪州村情況,結合該村區位優勢,確定該村發展思路是大力發展果木、采摘、餐飲等產業,從發展規劃、建設風格、產品銷售方式等方面都親自指導,提出洪州村的發展理念是打造“山水田園洪州村,邀君把酒話桑麻”旅游村莊。富錦市委對洪州村發展的指導充分體現了富錦市“本、度、責、實、廉”的從政文化。
3.農村黨員成為鄉村建設和治理的依靠力量。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中充分發揮黨員的責任擔當作用,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引領村民自主、自愿、積極參與到鄉村建設和治理中。西鳳陽村黨支部以全體黨員參與決策和建設的形式推動該村的發展,在村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以黨員帶頭作用實現了自掏腰包、出工出力出工具的方式修建村內道路和道路養護。宋店村黨員助人為樂、自主參與村內環境管理維護、不計勞苦參與村內環境治理和綠化工作,以自身行為帶動村民積極主動地參加村莊建設、治理和維護。
富錦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經驗是貫徹落實中央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部署的具體實踐,是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努力奮斗的積極探索。富錦農業農村現代化經驗為我省乃至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是發揮資源優勢,選準主導產業,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貫徹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政策制度,要與本地優勢資源相結合,富錦市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把山、水、林、田、湖、草保護放在農業發展環境建設首位,嚴格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濕、退耕還草等工作,為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立足糧食生產優勢,選準糧食深加工作為主導產業,實現主導產業推動農業現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充分體現出主導產業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地位作用。
二是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推進產權改革,實現經營制度創新。富錦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速了土地流轉,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能力和水平,是農業現代化的依靠力量。富錦市規模運營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和農業企業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隊伍不斷壯大,帶動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89萬畝,規模經營面積超過420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3.68%)。富錦市洪洲村以改革為動力,率先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為富錦市第一個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樣板村,形成了可推廣的“洪洲模式”,為全省鄉村產權改革提供借鑒。鄉村股份制改革和經濟運行機制有力促進了鄉村經濟制度創新。
三是借工商資本之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創新農業經營方式。依托資金實力、企業化的運營模式、經營理念和營銷策略來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借工商資本之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模式。富錦市金瑪集團、象嶼集團、錦城菌業等一大批企業通過與合作社、家庭農場簽訂訂單形式形成生產資料供應、農機服務、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緊密關聯的農業生產經營關系,實現經營方式的創新,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形成了以工商資本介入形式的農業現代化模式。
四是依托農業企業,優化農村勞動力結構,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近些年,富錦市引入大量農產品倉儲、運輸、深加工企業入駐,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創造了大量機會。生產性服務行業隨之興起,勞動力就業結構也呈現出多樣化。富錦市農業剩余勞動力找到了就業出口,勞動力就業本地化趨勢明顯,逐步形成增加勞動力就業數量、優化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模式。
五是挖掘傳承鄉村文化,提升鄉村文化建設水平,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富錦市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充分挖掘當地悠久的傳統農耕文化資源、民族文化、鄉村發展史等,不斷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以鄉村文化史館建設、鄉村文化展示長廊、鄉村民族文化手工藝品傳承、鄉村娛樂文化等形式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不斷探索鄉村文化為切入點的農村現代化模式。
六是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成為現代化建設“領頭雁”。農村發展靠好的帶頭人,黨組織在農村能否發揮領導作用,既發揮政治功能又發揮經濟功能,不斷創新工作局面十分關鍵。富錦市始終牢牢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努力培養鄉鎮和村級干部這個關鍵,構建服務型基層政府體系,極大地改善了農民與政府關系,對富錦市深入發掘農業、農村和農民潛力,發揮了積極作用,走出了一條由基層黨組織帶動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