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凱軍 柳玉紅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9)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的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但結合農村金融發展實踐來看,目前,農村金融還存在諸多問題,尤其對農業經濟的支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針對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的機制及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對我國農村金融和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都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對于農村金融的概念,學術界有廣義定義和狹義定義之分,狹義上的農村金融主要是指以提供農業信貸服務為主要的農業貸款和結算服務;廣義上的農村金融則是指除了農業信貸服務外,還包括與之相關的投資、財政、保險等一系列的經濟活動。
本文關于農村金融的范疇主要是以狹義農村金融的農業信貸服務為主,同時加上農業財政和農業保險等經濟活動,這三項經濟活動基本涵蓋了當前農業經濟當中與金融相關的主要經濟活動。也就是說,本文界定的農村金融依然將農業信貸服務放在基礎和核心地位,同時為了體現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將農業財政支出和農業保險也納入研究范疇。基于此,本文將農村金融定義為“農業經濟發展中提供貨幣資金支持的主要經濟活動”,用以滿足不同農業經濟發展主體的資金需求。
1.資本優化配置功能
在農村金融市場中,金融機構具有一定的中介屬性,借助規模優勢或政策優勢,金融機構獲取農村區域資金需求信息的成本和難度相對較低,從而能夠將資本以組合或分散的形式來進行合理的投資,減少了對農村地區投資的盲目性,這種投資機制相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大數法則有效地規避流動性風險,再將小部分資產投入到高流動性項目的基礎上,將大部分資產投入到流動性差,但成長性強的項目中,農業項目就屬于此類項目。同時,金融機構還可以利用一系列的規避風險產品和工具來降低流動性風險,在保障投資收益的基礎上,實現資產的優化配置。
2.交易支付功能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農村地區積累的資本規模越來越大,農村市場對資金交換和支付的需求更加旺盛,而農村金融正好能夠提供交易和支付功能,且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推廣,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交易和支付服務會更加便捷。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大多在農村市場中作為信用中介,這可以使農村地區資本持有者降低機會成本,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能夠實現快速的貨幣交易和流通,資本運作效率大幅提升,這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
3.促進儲蓄轉化功能
隨著金融市場規模的逐步發展,金融機構在地域覆蓋面上也會逐步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曾經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貧乏的狀況,農村地區的社會閑置資金通過儲蓄的方式,被金融中介集中起來,金融中介將這些閑置資金進行高效的組合投資,實現了儲蓄投資的轉化。
隨著農村金融市場的完善,金融機構會進一步降低吸儲和放貸過程中的交易費用,加上政府對農村地區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一些相對寬松的農村金融政策,會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對資金的運作效率,進而更有力地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各類村鎮銀行及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紛紛在農村地區開設網點。隨著金融機構經營網點的不斷增加,農民能夠體驗到的金融儲蓄產品也呈現出多元化態勢,農村金融機構吸納農民儲蓄存款的能力也越來越強。而隨著農村金融機構吸納存款規模的增大,能夠發放貸款的規模也隨之提高。
大量實踐研究表明,金融發展規模的擴大能夠有效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二者之間呈正向關系(Raymond w.Goldsmith,1969)。無論從橫向,還是縱向比較看,金融發展越好越完善的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向農村居民提供的理財產品、儲蓄產品及其他產品和服務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吸儲能力也會隨之增強,儲蓄規模的擴大帶動投資規模的擴大,農業生產和鄉鎮企業所能獲取的資本規模也會隨之提升。產業鏈逐步擴大,發展水平逐步提高,農業經濟必然呈現出增長態勢。
作為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之一,金融發展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表現出了較強的資源配置作用。在農村地區,農業經濟資源主要受到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杠桿的調動,各農業產業內部生產要素的分配也隨之改變,當農業經濟資源配置效率得到最優配置時,農業經濟必然會呈現出穩定增長的態勢。
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代表著農村金融機構覆蓋面的擴大,農村居民存款和貸款的過程更加簡單便捷,存款規模和貸款規模也會有所提升。同樣,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越高時,農業產業和鄉鎮企業能獲得的貸款規模也會隨之提高,其獲取收益的期望值也會隨之提升,從而有效地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排除其他影響因素的前提下,農村金融發展的資源配置效應也會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農業保險需要應對的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類型風險,農戶農業收入也會受到這些風險的影響,保險公司向農戶提供農業保險服務,農戶只要花費少量的保費來投保就可以降低農業生產風險,避免出現“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的狀況,從而實現農業產業穩定發展,提高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這即是農業保險的經濟效應所在。
大量研究表明,農業保險身為農村金融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與第一產業增加值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即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高,第一產業增加值也越高,這就體現出了農業保險的保障作用,也就是說,農業保險對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戶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從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發展經驗來看,政府的補貼最終將會與農產品的價格脫鉤,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保險將是穩定農業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和科技水平的提升,農業生產的模式正在逐步發生改變,在這一過渡階段,農業生產表現出了高投入、高成本、高風險等特性,在政府大力支持規模化、標準化、組織化生產以及對農業資源、環節約束漸緊的當下,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越來越多,農業經濟對金融市場的需求更加旺盛。而在農業直接補貼的基礎上,還需要政府通過財政支出和發布農業政策的形式,來提高金融市場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
在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中,財政和金融具有顯著的協同效應,財政支農政策通過金融杠桿實現效應放大,保證金融系統在農業領域中的風險控制與成本彌補,從而有效地滿足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也就是說,良好的農業財政政策,通過積極的運用市場機制和投入激勵機制,引導信貸資金、民間資本等投入到農業經濟發展當中,有效地促進多方位、多元化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格局的形成,從而進一步拓展農村經濟發展動力,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1.強化農村金融產品創新
針對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措施,應基于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關于農村金融創新的思路來制定,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一是可以積極拓展農村抵押貸款業務,抵押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農村居民宅基和住房財產權、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大型農機具所有權等;二是可以擴大涉農企業的融資渠道,積極探討涉農企業在證券市場的融資模式,包括但不限于上市、發行債券、兼并重組等,同時,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還可以鼓勵和引導具有資質的各類型金融機構發行針對“三農”的金融債券,此外,還可以加快建設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的步伐,鼓勵涉農企業通過一系列的農業金融創新產品來規避風險。
2.擴大農村金融服務供給
在強化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基礎上,擴大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具體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第一,在現有農村金融機構的基礎上,鼓勵其他金融機構來對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進行有效的補充,同時,形成合理的市場競爭態勢,通過市場競爭來促進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積極投入到改革與創新當中,增強市場活力;第二,引入其他金融機構的同時,還應構建一個專業的投融資平臺,實現其他金融機構與市場的合理對接,同時制定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在確保其他金融機構能夠正常運營的同時,實現對其他金融機構的監管,最終實現為農業經濟共同服務的合理格局,進一步擴大民間資本在農業經濟中的投入規模,提升民間資本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效益。
1.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功能
政策性金融作為金融支農的主力軍,其在優化農村金融發展的資源配置效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性支持的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業發展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應當在現有業務的基礎上,逐步向其他涉農領域拓展業務,如農田水利建設領域、農業科技研發與改造領域、農業產業化領域、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領域等,通過向以上領域拓展業務,實現對涉農領域的全面覆蓋。此外,還可以與政府相關部門共同探討農業貸款擔保體系、農村金融組織結算體系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共同構建農村金融信息系統,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促進農村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
2.實現農村金融與其他金融的功能互補
在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與到農村金融市場的基礎上,政府應通過相關政策來激發其他金融的信息資源優勢,進一步平衡農村金融市場的供需情況。同時,在不同的領域當中,充分考慮和利用農村金融機構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比較優勢,讓農村金融機構和其他金融機構資源的應用都有側重點,實現二者資源和功能的互補,全面提升農村金融交易的水平和質量。在具體的操作當中,應當適當側重二者的互補性,不應過分強調替代性,以確保二者能夠有效利用各自的金融資源來調動相應的農業經濟資源。
1.積極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
目前,農業保險市場上,商業性涉農保險產品較少,政策性農業保險仍是主要供給品,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當進一步深入研究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強化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障力度。首先,政府可以設立與農業發展銀行類似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以財政收入為保障,設立農業保險基金,用于賠付涉農產業的保險,同時,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還應承擔農業保險知識的宣傳義務,普及農戶的保險意識。其次,政府還應加大與商業保險公司的合作力度,通過制定財政補貼或降低稅收的方式,來提高商業保險公司參與涉農保險市場的積極性。
2.創新農業保險產品
針對農作物品種多的實際情況,涉農保險機構應當根據農作物品種的不同,創新不同種類的農作物保險產品,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對養殖環境、發育規律較為接近的品種進行歸類,以減輕產品研發工作量。同時,由于區域的不同、主要農作物品種的不同,存在許多不同的農業組織形式,這些農業組織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涉農保險機構在創新農業保險產品的過程中,還應向這些農業生產組織宣傳風險分散機制,以組合產品的形式,來引導這些農業生產組織科學合理地規避農業生產風險。
1.創新財政金融支農途徑
政府和相關部門可以實行項目化的操作模式,通過具體的支農項目,來實現農業財政與農村金融的對接。同時,一方面通過構建財政金融支農平臺,發布財政支農項目的具體信息和財政支農的相關政策,如針對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服務的貼息政策、擔保政策等,并以農業財政支出資金為依托,構建涉農金融風險基金,提高農業財政支出資金的運用效率。另一方面,在合理的市場競爭機制之下,政府的支農政策和農業財政支出能夠積極調動農村金融市場上的優質資源,并決定這些資源的走向,使這些優質資源能夠傾斜到最需要、利用效率最高的領域,二者之間能夠通過農業財政政策實現合理的配合,發揮協同效應。
2.合理規劃財政金融支農資金的使用規則
有必要對財政金融支農資金的使用規則進行優化,以提高農業財政支出的使用效率。首先,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當結合轄區內農業產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來制定具體的使用規則。其次,政府應當在現有監管部門當中,設立一個農業財政支出管理辦公室,主要職責是監督農業財政支出的流動與使用情況,以此來防止農業財政支出資金截流和浪費的情況出現。同時,辦公室還應做好對農業產業需求的調研工作,合理調動農業財政支出資金使用范圍,進一步提升農業財政支出資金的使用效率。
綜上所述,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所在,金融系統是國家經濟運轉與發展的根本保障,無論是哪個產業、哪個行業想要得到充分的發展,都不能離開金融的資金支持。因此,推動地方農業經濟快速發展,應當盡可能地調動農村金融資源,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