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反思是一種深度學習,能讓學生飛得更高、看得更遠. 基于此,文章提出讓反思成為學生解題的一種習慣,即引導學生對解題結果進行反思,引導學生對解題思路進行反思,引導學生對解題方法進行反思,引導學生對解題規律進行反思.
[關鍵詞] 反思;解題;結果;思路;方法;規律
反思是一種心理活動,更是一種學習行為[1]. 數學反思指學生對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思路、方法、結論和規律等加以質疑、歸納、總結和推廣等.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反思是一種深度學習,能讓學生飛得更高、看得更遠. 因此作為教師,應該讓反思成為學生解題的一種習慣.
引導學生對解題結果進行反思
有些學生解完一道數學題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愿再加思考,而其答案卻往往與正確答案或“一步之遙”,或“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究其原因是學生解題時缺少對解題結果的反思. 因此,解題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學生的錯解“現身說法”,讓學生感悟反思解題結果的重要性.
例如,許多學生在解函數問題時,往往不考慮定義域,于是造成錯解. 因此,筆者擷取學生的“錯解”,引導學生反思.
案例1 因忽視定義域而致錯.
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同學們,請反思這個結果對嗎?
學生靜默,忽然有人舉手:老師,這個答案不對. 我舉個例子,當a=4時,發現2-4x∈[-2,2],此時關于x的函數y=log■(2-ax)在[0,1]上不一定有意義,談何單調!
師:很好!當我們做完一道題時,一定要反思你的計算結果是否合情合理. 比如,讓你計算兩個二次根式之和的最大值,你卻算出了一個負數……因此,忽略解題結果的反思可能鑄成大錯. 那么這道題的解法錯在哪里?
生:解題中雖然考慮了對數函數與一次函數的復合關系,卻忽視了函數定義域的限制,單調區間應是定義域的某個子區間,即函數應在[0,1]上才有意義.
師:有道理!函數問題,應優先考慮定義域.
經過教師引導反思,學生知道了錯誤的原因,也就順利地改正了錯誤:(接“學生之解”)當x在[0,1]上時,y=log(2-ax)才有意義,u=2-ax又是減函數,所以x=1時,u=2-ax取最小值u=2-a,只要2-a>0即可,所以a<2. 綜上可知,所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是(1,2). 通過對本題結果的反思,學生深刻感受到了函數定義域的重要性.
引導學生對解題思路進行反思
有些學生思維活躍,但由于考慮不周,看似合理的解題過程,也會出現錯誤. 為了提升解題效能,教師應引導學生梳理解題思路,掃清思維誤區,警示思維盲區,概括解題思想,讓解題思路明朗化、多樣化,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解等比數列問題時,學生經常會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一不留神,這些錯誤就會“悄悄溜走”,假如讓學生解完題后再對解題思路來個“自我反思”,那么這些錯誤會被消滅在“萌芽狀態”.
教學中,通過對解題思路的反思,學生知道等比數列中,所有的奇數項同號,所有的偶數項同號. 同時也深深體會到:學習需要反思,反思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學習,能讓我們從失敗走向成功.
引導學生對解題方法進行反思
在解題教學中,應該重視對解題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對解題方法自我總結和自我反思,通過總結與反思,深化學生對數學的深刻領悟. 當解完一道題后,教師應該向學生追問:這種解法是否最好?還有其他解法嗎?哪種方法最優?尤其是對于單選題,更要向學生追問:你是“小題小做”還是“殺雞用了宰牛刀”?
例如,數學中的最值問題,一直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果教師能選擇恰當的例題引導學生反思解題方法,那么真能達到“通過一題,收獲一片”的教學效果.
案例3 一個代數問題的一題多解.
題:已知x+y=1,求x2+y2的最小值.
教師引導學生反思解題方法:同學們通過消元法把二元最值問題轉化為二次函數最值問題,很好!但大家有沒有想過,能否用其他方法來解答呢?
反思1:已知一次式x+y=1兩邊平方后與所求的二次式x2+y2有密切關系,因此所求的最小值能否由等式轉換成不等式來求解?
反思2:配方法是數學解題的一個法寶,那么本題可以采用配方法嗎?
反思3:依據題干中表達式的特點,能否將本題轉化為解析幾何中的相關問題呢?
師:幾種解法都有特點和代表性. 解法1是基本方法,解法2、解法3、解法4、解法5都緊緊地抓住了題干的特點,與相關知識聯系了起來,所以具有靈巧簡捷的優點,特別是解法4和解法5形象直觀,值得推薦.
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解題方法,通過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道數學題,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知識,又開拓了學生的解題思路,達到了開發潛能、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引導學生對解題規律進行反思
數學問題可謂千姿百態、變幻多端,引導學生掌握解題規律才是“王道”. 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研究基于現有問題而衍生出的“形異而質同”的問題,加深對這些問題本質的認識,以防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從而實現“解一題,通一類”的目的[2].
例如,關于函數零點問題中的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問題,學生不知如何布列不等式組,教師可以通過題組研究,讓學生找到解題的規律.
案例4 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問題.
通過上述四個相似問題的解決,教師引導學生反思:解決這類問題一般采用的是何種數學思想?什么時候不需考慮對應二次函數圖像的對稱軸和判別式?什么時候一定要考慮對應二次函數圖像的對稱軸和判別式?解答這類問題,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學生通過反思與總結,認清了這類二次函數根的分布問題的本質是二次函數圖像與x軸相交的問題,于是采用數形結合思想與函數思想布列不等式(組),圓滿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通過對同類問題的分析和解題規律的總結與反思,在教學中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反思,是一種學習行為,更是一種學習習慣. 好的習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靠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加以積極引導,只有這樣,才能讓習慣成為自然.
參考文獻:
[1]? 張詩瑩. 例談數學核心素養框架下的解題實踐與反思[J]. 中學數學,2021(13):56-57.
[2]? 封越光. 淺論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J]. 上海中學數學,2020(z1):75-77.
作者簡介:仇智杰(1979—),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從事高中數學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