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婧雯


關鍵詞:藝術歌曲;黃自;演唱技巧
一、作者介紹
(一)詞作家龍七
龍七,本籍江西萬載縣,出生于1902年,龍七本名榆生,又名沐勛,也被人稱為“忍寒居士”,1948年更名元亮。“龍七”是自稱,與其在家排行有關。在詞學方面,他頗有造詣,其成就與唐圭璋等人相當,在20世紀詞學家之中是影響力較大的一位。龍七在年少時,喜歡恬靜的田園作品,在二十歲時受到黃季剛先生的啟發,開始研究詞學,之后專攻詞學。1924年之后,他的職業生涯步入了新時期,先后到廈門集美大學、上海國立音專、中山大學等名校任教,于1929年開始嘗試著撰寫詞學論文。他的論文別具風格,沒有像其他學者一樣只是對作品進行點評,而是用輕松的語言向人們介紹詞的起源與發展、創作歷程與藝術成績,并以部分作品為例進行深入探討。唐宋年代的詞作品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對他開展詞學的鉆研和研究作出了有力的貢獻。《研究詞學之商榷》這篇文章于1934年正式與廣大讀者見面,龍七先生對詞學內涵進行了精準界定,回顧了清代傳統詞學的研究情況,將其梳理為圖譜、詞韻、校勘、音律、詞史五個方面,認為要從八個方面入手開展詞學研究,新增了對目錄、批評、聲調之學三大板塊的研究,為詞學研究作出了極大貢獻。
(二)曲作家黃自
黃自出生于1904年,中國作曲家,江蘇川沙人。從小家庭環境教育良好,在音樂方面有著較高的天賦,再加上從小接受音樂教育,年幼的他在唱歌方面有著不俗的表現。12歲時,只有小學文憑的黃自,進入北京清華學校,開始接觸西方音樂知識,隨后在學校童子軍笛鼓隊中擔任單簧管演奏,不久之后在男高音方面也展現出過人的實力。在校的八年學習生涯,為他后續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由于在這里接觸了大量西方音樂文化,激發了他對音樂的熱愛,也使他更加堅定地把音樂當成畢生追求的夢想。后來,他來到歐柏林音樂學院,專門學習音樂理論作曲。不久之后,又到耶魯大學繼續進修,成為耶魯大學音樂學院的一名優秀學生,在這里他接觸了大量作曲理論,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成為音樂學士。不久之后,《懷舊》作為他的畢業作品被推出,贏得了全校師生的認可,這標志著我國作曲家也擁有了創作交響樂作品的能力。在中國早期音樂文化傳播過程中,黃自貢獻了巨大力量,產生了極大影響。回到祖國之后,他潛心于音樂人才的培養,陳田鶴、江定仙等人都是他的得意弟子。在執教的同時,他也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代表作包括《長恨歌》《抗敵歌》等,每一部作品都展示出他不俗的音樂實力。黃自于1930年來到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在這里擔任教務主任一職,也承擔著教學任務,除了要編寫教材以外,還負責《音樂史》等課程的教學。黃自在該校任教的八年中,學校音樂理論教學水平提升到新層次。然而,1938年5月,這位年僅34歲的偉大音樂家卻在上海不幸因病逝世。
二、藝術歌曲《玫瑰三愿》的創作基礎及背景
(一)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是聲樂藝術的一種獨特體裁,其特征與西方室內樂較為相似,在18至19世紀之交時期盛行,具有較強的抒情性。藝術歌曲出現于浪漫主義時期,到了19世紀之后,在舒伯特的努力之下實現了進一步發展。隨后,以舒曼為首的一眾音樂家致力于藝術歌曲的發展,將浪漫主義時期的一系列時代特色融入其中,使之擁有了獨特的表現形式。情歌與敘事歌在12世紀就已經存在,在這一時期,法國吟唱詩人、游吟藝人數量持續增加,促進了其發展。到了14至15世紀,德國戀詩歌手、名歌手讓“戀歌”深入人心。到了16世紀,牧歌得以誕生并大量創作,對歌曲整體的寫作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回顧每一個歷史時期,雖然藝術歌曲的創作理念、方式、形式、風格等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從優秀的詩歌作品中取材,并加以鋼琴伴奏,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之下,每一首作品都體現展現出獨特魅力。到了19世紀,俄、英、美等國的許多作曲家都投身于藝術歌曲的創作,相關優秀作品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
藝術歌曲特點鮮明,多采用詩歌的形式,曲調有著較強的表現力,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人物的情感與內心。在藝術歌曲創作中,鋼琴伴奏有著較為突出的地位,與演唱一同形成了完整的音樂曲調織體。作為一種室內音樂,藝術歌曲明顯不同于流行歌曲,與民歌之間也有較大的差異,在創作中要體現出良好的專業性,在內容方面要具有文學特色,形成優雅的風格,演唱與鋼琴伴奏是兩項重要的構成部分,不僅形成了鮮明的個性,而且有著美好的寓意、高雅的格調,因此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在每一首優秀的藝術歌曲中,音樂與詩歌都渾然一體,通過音樂線條、節奏和框架的配合,將詩歌所體現的精神、思想、情感和意境再現。正因為藝術歌曲具備上述特征,在藝術審美方面向普通愛好者、專業演唱者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欣賞藝術歌曲的過程中需要再次進行創作,不僅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能把握住歌曲的內涵,也要感受到其藝術特色,與表演者實現情感交融。藝術歌曲的審美特征體現在音樂、結構、形態、歌詞等方面,靈活運用旋律、調式、和聲等,把一部優秀的作品立體化地呈現給人們,能讓人們的審美需求得到極大滿足。
(二)《玫瑰三愿》的創作背景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處于動亂之中,激烈的社會矛盾一觸即發,許多仁人志士勇敢地站了起來,為了讓苦難中的人們走向光明而努力抗爭。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明顯把民族解放當成取材重點,《玫瑰三愿》就誕生于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中,伴奏樂器為鋼琴、小提琴,是一部易于抒發感情的獨唱曲。
“一·二八事變”結束之后,黃自先生重新回歸校園,看著往日嬌艷欲滴的玫瑰散落一地,他帶著傷感創作了這首歌曲。當人們聽到這首歌時,眼前就會浮現出一位女子形象,她像風雨中的花朵一般脆弱,卻不愿意接受命運的安排,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希望,迫切渴望得到關愛。在優美的旋律中,曲調、歌曲的聯結緊密而自然,再加上力度與速度安排得十分合理,只要演唱者具備一定的水平,就能更好地通過這首歌曲展現才華。
在我國藝術歌曲中,《玫瑰三愿》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如同珍珠一樣不會被時代掩蓋其光芒。在創作中,黃自先生除了展現古詩詞的韻律美,也融入了德奧藝術歌曲的元素。盡管這首作品篇幅較短,但讓人感受到其精致、典雅。自古以來,詩歌與音樂如同并蒂蓮一般同時出現在不同的國度,可朗誦可吟唱,優秀作品代代相傳。這兩種藝術形式存在著相似之處,都是抒情的重要載體,講究韻律與節奏。藝術歌曲同時用這兩種方式傳遞情感、塑造音樂形象,詩與樂交織在一起,如同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給人帶來了無限的藝術享受。《玫瑰三愿》這部作品完美地把詩與樂整合到一起,是東西方文化共同孕育的瑰寶。
三、藝術歌曲《玫瑰三愿》的創作分析
(一)曲式結構分析
《玫瑰三愿》這部作品歌曲旋律細膩流暢,歌詞細致典雅,凸顯出了黃自藝術歌曲創作的獨特個人風格。它的曲式結構是兩段式,E大調,6/8拍,這首曲子比較短,樂段只有兩個,前4個小節為引子,第5-12小節、第13-29小節分別為A樂段、B樂段。為了產生前后呼應的良好效果,在引子部分就出現了主題旋律,這成為整首曲子的基調。A樂段,也為E大調,結構完整、旋律高雅,動機和自由模進,清晰凸顯了主題特征,旋律中的附點的節奏型如嘆息一般,演唱時應表達出憂傷的情緒。B樂段,旋律跨度較大,呈大山型,“我愿”出現了三次,以這種方式增強了旋律線條的完整性,與A樂段對比鮮明,通過大跳層層遞進,讓人感受到這位女子的情緒越來越激動,歌曲迎來了高潮。在演唱這首藝術歌曲的過程中,一定要投入充沛的情感,通過音樂感受、力度把握等多種形式,盡力塑造出作品的音樂形象。
(二)歌詞分析
《玫瑰三愿》是一首讓人能產生凄婉之感的曲子,旋律并不華麗夸張,卻有余音繞梁之感,能把人們引入無限的遐思之中。其結構布局嚴謹,旋律線條極具抒情之效,表達了作者無奈與憂傷之情,贊美了玫瑰花爛漫盛開的景象,作者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創作歌詞,玫瑰花將自己的美好愿望娓娓道來,希望自己能芳華永駐、自在絢爛,隱晦地表達了春思,歌詞中“爛開在碧欄干下”的“爛”字別具一格,獨具風味。表示燦爛,這也是玫瑰花最美的時刻,這一瞬間它美得無法掩蓋,但這是短暫的,爛開之后將會迎來無法逃避的凋謝命運。連續出現的三個“我愿”,既能讓人意識到這是花朵的內心獨白,也是她真情的流露,更是對所有美好事物的贊頌,寫出了國家破碎之下知識分子的無奈與悲傷,讓人體會到他們對弱者的悲憫、對邪惡勢力的痛斥。歌詞寓意雋永、深邃、耐人尋味,具有女性的性格特征。
四、藝術歌曲《玫瑰三愿》的演唱分析
(一)情感的表達
《玫瑰三愿》中的第一段為敘事部分,此處的音樂祥和、明朗,只有4個小節的引子過后,出現了一個有著方整結構的樂段,而歌詞中“玫瑰花”的多次反復,仿佛一遍遍地傾訴,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地喚它的名字。演唱時要表達出作者看到玫瑰花一片片凋落時對心中青春年華的喜愛與不舍和對美好事物的眷戀。“爛開在碧欄干下”是第二個樂段中的一句,通過這一句的演唱要讓人感受到玫瑰的嬌艷,要塑造優雅的音樂形象。演唱時要表達出玫瑰容貌姿態的嬌艷美麗,一邊盡顯玫瑰不久便會凋零的不舍與擔憂,同時也害怕青春如同白駒過隙一般匆匆而逝。到了第二樂段,玫瑰把自己的愿望吐露給人們,此時的音樂要充滿熱情。第二段中有三個樂句,盡管后面的兩句就是對前一個樂句的模進,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情感表達,第一個“我愿”要唱出心中的激動,這是因為玫瑰遭受了無情的風雨;第二個“我愿”要唱得無比溫柔,這是因為玫瑰在哀求游客們不要因為喜愛自己而攀摘;第三個“我愿”要唱出心中的熱情,因為自己盡管紅顏卻容易凋零,這也是整支曲子的高潮部分。在音區與力度上,這三句迂回而上,高潮部分的音區會展向兩端,讓人心生感慨。到了慢板部分的“好叫我留住芳華”,要唱出此時的玫瑰心中充滿了悲傷,讓人感受到之前的傾訴只是聊以自慰,對自己的身世充滿了無奈。“芳華”永駐,實際上就是對“爛開在碧欄干下”的緬懷。
這是一首結構簡單的歌曲,前一段是在向人們輕聲低訴,后一段則充滿了渴盼,以模進、重復的旋律把情緒推上了最高點,然后快速落入中低音區,到了最后一句要誠摯而真實地流露情感。
(二)演唱技巧
《玫瑰三愿》融合了詩與樂,對于藝術歌曲而言,在音樂的輔助之下,詩歌有了更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審美價值不斷提高,詩歌也因為音樂的運用能更加精確地傳遞情感。藝術歌曲同時有詩與樂之美,詩詞、情感整合到一起,創造了良好的審美意境。要想把這首歌唱出韻味,最需要注意的是分句與氣息。然而,較長的詞句對于演唱者來說挑戰較大,一句詞一般無法一口氣唱出來,中途需要換氣,如果在這方面出現了失誤,就難以產生良好的意境,也會引發誤解。所以演唱者需要呼吸穩定從容,保持氣息的連貫性,喉嚨始終保持開放的狀態,加以運用鼻腔共鳴,始終保持呼吸狀態統一,確保咬字準確,吐字時位置不能發生改變。A樂段是敘事,開頭的弱起,不能用太強的氣息去表達強烈的情感,而B段的三個“我愿”與A段所表達的情緒不同,情緒開始激動起來,第一個愿望中的“妒”演唱時值較長,要保證氣息充足,做好支撐,確保情感表達的連貫性。第二個愿望中的“愛”演唱時也要保持氣息的充足,以表現深情優美的基調。第三個愿望中,因為“紅”是全曲中的高音,時值較長且要放慢速度,所以在“紅”字之前快速換氣,此句借助玫瑰的自述,表達作者以及人們對青春年華的不舍,想要紅顏常好,想要青春永駐,想要留住這短暫且朱顏青鬢的芳華年月。因此,這首歌曲能否成功表達情感,關鍵看能否找準換氣的呼吸點。如果呼吸方法得當,應該將其放在動、名詞的前面。例如“雨,莫吹打”,“紅顏,常好不凋謝”等。這樣一來,不僅能靈活地運用氣息,也能提高樂句的表現力,還可以控制好“無情”“常好”的力度,從而使整首歌的氣息的保持更加游刃有余。氣息是長句演唱中最重要的內容,要在準備充足的前提下演唱,確保換氣合理,才能保證作品的完整性。
五、結語
《玫瑰三愿》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在整個20世紀的音樂發展進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這首作品進行仔細研讀與學習,不但可以提高演唱者的文化底蘊,提升演唱技能,還可以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地把握藝術歌曲的情感表達。可見,要想學好、唱好藝術歌曲,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加準確地表達歌曲的內容,進一步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