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良,劉 杰,王 麒
(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
巍山縣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北接大理,東接彌渡,南接南澗、鳳慶,西連漾濞、昌寧,屬云嶺橫斷山脈的南延部分,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北段,縣城距下關51km。巍山是南詔國的發祥地、茶馬古道重鎮和彝族尋根祭祖圣地,擁有文獻名邦、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彝族祭祖圣地、中國彝族打歌之鄉、中國民間扎染藝術之鄉、中國名小吃之鄉、中國最佳旅游魅力名縣等多項殊榮。巍山彝族左氏土司崛起于元朝晚期,興盛于明清兩朝,是文獻記載云南土官中統治時間最長,轄境較廣,勢力較強的土司之一。
巍山左氏土司是在南詔滅亡近500年后,在大理地區崛起的又一彝族統治勢力。左氏土司是南詔王族蒙氏的后裔,南詔滅亡時,他的祖先為了免遭鄭買嗣集團的殺害,將“蒙”姓改為左、茶、字、余等姓。據傳“茶、字”二姓有不忘祖的意思,因二字保留了“蒙”字的上部草頭和寶蓋。“余、左”二姓是為免遭殺害而“蒙”改漢姓。到元朝后期,巍山的彝族又興盛起來,左土司的先祖左政子先后在大理、曲靖任過武官,其子左天與任過蒙化州土同州,孫子左青羅任過順寧府(今臨滄地區)的同知(知府助理),左青羅的兒子左禾成為添摩牙九部火頭(首領)。土官轄境曾包括今巍山縣全境和南澗、漾濞、彌渡縣的大部分地區。左土司從元朝開始至清道光年間共21人,其中元代3世3人,明代10世11人,清代7世7人。清末至民國年間,左氏雖然沒有繼續承襲土官制度,但仍然管理著蒙城、新興、安遠三鄉的廣大地盤,還有一定的實權。民國初年,國民黨政府將蒙城、新興、安遠三鄉裁歸流官管理,僅留隆城邑、左三村、谷波羅、楓木橋、左家村等村由左家管理①參見清乾隆年間修撰的《蒙化左族家譜》,刻本。。
左氏土司雖然已淹沒于歷史的長河中,但今巍山縣城依然留下不少左氏土司的文化遺產,如左氏主持或參與修建的書院、橋梁、寺觀、亭、塔、橋梁等,清乾隆年間修撰的《蒙化左族家譜》《蒙化左土官記事抄本》,以及歷代左氏土司家族留下的詩文、碑記。這些文化遺產對于研究左氏土司家族史以及西南邊疆民族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巍山左氏土司家族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對元末至明清西南邊疆民族民族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1986年巍山縣原縣志辦主任薛琳相繼發現《蒙化左族家譜》(清乾隆木刻本)和《蒙化左土官記事抄本》(乾隆年間)。2008年楊世鈺、趙寅松主編《大理叢書·族譜篇》全文收錄了《蒙化左族家譜》和《蒙化左土官記事抄本》,以及薛琳對《族譜》和《抄本》的研究文章,由此引起學界對巍山左氏土司家族文化的關注和研究。2013年張晗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視閾下的土司制度初探——兼評云南巍山蒙化彝族左氏土司的“武功”與“文治”》(湖北民族學院學報)一文,通過對巍山彝族左氏土司“武治”和“文治”的研究,探析了左氏土司在中華民族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的歷史貢獻。2020年納張元、納文潔撰《云南彝族左氏土司家族詩文述論》(民族文學研究)一文,從親近山水、歆慕田園、悠然出塵、醉心禪趣、樂觀豁達等審美角度探析了左氏家族的詩文內容和特色。就目前看,學界關于左氏土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左氏土司的歷史、土司傳承制度等方面,而從家族文化研究民族關系的成果還較少,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本文擬以清乾隆《蒙化左族家譜》和《蒙化左土官記事抄本》及相關碑刻資料為研究對象,對巍山左氏土司家族文化與西南邊疆民族關系作一探討,就教于方家。
巍山彝族左氏土司家族之所以能夠不斷壯大,歷時五百多年,原因何在?筆者認為是與左氏重視家教、自強不息、思利及人、與時俱進、家國同構意識等分不開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左氏土司后裔自獲得世襲土官開始,就把修家譜當作家事和國事來認真對待,并于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左東朝開始主修家譜,可惜已失傳。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左熙俊纂修《蒙化左族家譜》,族譜分為以下幾部分:第一部分是“譜序”。第一篇譜序為蘇霖渤所寫,蘇霖渤(1694-1771)為彌渡進士,曾任貴州開泰知縣、刑部主事、江西道監察御史、主講五華書院,為官清廉,秉公辦事,治學嚴謹,育才甚眾。請這樣的大家寫序,必然使家譜蓬蓽生輝。第二部分為“蒙化左氏宗族譜”,內容包括譜辨、譜規和人物三個部分,其中譜辨對“左氏衛”“左氏鼻祖源流”“祖齊、祖衛源流”進行了介紹說明。譜規列左氏土司族規十條。人物部分簡述了從元代蒙化開祖左政子到十六世左麟奇等左氏人物的學籍、官位和要籍,彰顯了左氏人文炳蔚,科甲蟬聯,馳名鄉里的社會地位。第三部分是各朝皇帝或朝廷給蒙化左氏的誥軸,記載了元、明、清三朝對蒙化土知府、父母、妻子的封令敕文,內容豐富詳實,從中可以了解左氏家族和各代王朝之間的臣屬關系。第四部分為左氏受姓前,有丹陽珥陵左氏源流和“左氏受姓源流圖”及說明兩個部分,從中可以了解從蒙化左氏族譜之前,左氏受之祖齊公子到二十二世鄴逢橋始祖的受姓情況。第五部分“蒙化左氏宗族世系譜總圖”,詳細介紹了從蒙化開祖左政子到十七世左元生各世的子孫和分支情況。這部分較為詳實,它既是左氏嗣續繁昌再現,又是明清王朝監督左氏世襲土官的重要依據。第六部分“左氏祠堂規制、儀節、世翰”,內容豐富,從中可以知左氏家族在祠堂修建、崇祖、祭祖等方面都具有嚴格的規制和儀式。
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一個家族要發展壯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質條件外,還需要足以“強宗固族”的精神條件,而良好家風的形成,正是這種精神條件的基礎和內容之一。在家規、家訓中,左氏以“敦孝友、勵廉恥、謹婚姻、世先業、省先塋、時祭祀、崇節儉、禁非議、開自新”作為族規,來加強左氏家族的內部管理。在左氏族規中,倫理綱常禮教作為其理論基礎占有中心地位,三綱五常、孝悌忠信的內容占全部內容的大半,這是中國家譜的共性。但族譜中的“謹婚姻”要求族人“按舊譜,婚姻必擇門第相等,聲氣攸同。吾宗先世嫁娶皆故家右族,不茍慕富貴而厭貧賤也。蓋夫婦人倫之首,一有不慎,貽玷不小,勖我同宗,尚知所擇哉”。這一族規對于封建社會的名門望族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在中國古代社會,婚姻問題都講門當戶對,即不僅要求年齡、相貌、生辰之類的大致相符,更強調男女家族之間經濟地位、社會地位、文化地位的大致相當。而作為名門望族的左氏土司,不僅將“謹婚姻”列入族規,而且還身體力行,實屬不易。
還有族規“崇節儉”條載:“夫財,本于耕附于工商,而裕于節縮。按先世詩書之外,惟工惟口,家用日給,吾宗其反樸還淳,約財省費,勤業務本,用康乃家而后可。”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左氏族規將節儉具體化,有效促進了左氏經濟實力提升。族規“禁非議”條載:“夫族以故家稱者,非以人類之繁也,以其能蹈仁守義,范己黜污。比貴顯如檜,知者羞以為袒;富厚如陶,談者不多其族。於戲,彼以富貴而有不義,猶不免君子之口,則夫貧賤之為奸宄,為盜竊者,其何齒于人哉!譜成矣,吾宗其澡思浴德,毋為茲譜之玷。”要求族人不要責備、指責別人,說他人長短。這一要求,不僅可以少樹敵,還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減少內部矛盾。族規“開自新”條載:“夫譜之修,凡不義既大書以黜,而子孫茍力於為善,以仰蓋前人愆,如欒盈之能善于黡,則史豈以父之不善而遽棄子孫哉。”這條族規要求左氏族人不要滿足于現狀,不要吃老本,要自強不息,每天都要有新發展。
明清兩朝對于土官的承襲制定了嚴格而完備的制度。其承襲順序是“嫡子嫡孫承襲,無嫡子嫡孫,則以庶子庶孫承襲,無子孫則以弟或其族人承襲;其土官之妻或婿有為土民所服者,亦準承襲。蒙化左氏土司承襲是:左青羅—左禾(子)—左伽(子)—左剛(子)—左琳(子)—左瑛(弟)—左銘(子)—左正(子)—左文臣(子)—左柱石(子)—左近嵩(子)—左星海(子)—左世瑞(子)—左嘉謨(子)—左麟奇(子)—左元生(子)—左長泰(子)—左長安(弟)—左蔭曾(左長泰子),左土官共承襲18代,19人,除第五世土官左瑛、十七世土官左長安兄弟相襲外,其余皆為父子相傳,可見,嫡長子繼承制是左土司家族承襲中嚴格遵守的法則。族譜中《蒙化左氏宗族世系譜總圖》載:“此世系譜派,特就剛、晏二公子孫親支嫡派順次而書,合為世系總圖。此外有同姓不同宗者,概不收錄,防亂宗也。至于十七世子孫,尚有年幼未娶妻,年幼未生子者,今但即已經受室臚列三十余人,其余俟長成婚娶,子孫繁衍,陸續增補。譜成編號發給。須知修譜之意,原是要子孫存好心,行好事,忠孝友弟,做好人。前列譜規,原當遵守,后列教條,尤宣謹戒,不得倚勢越次而亂倫,不得借口讓官而滋訟,如有犯此二件及違悖譜規,許合族鳴鼓而攻,叫至祠堂,重責不貸,儆不肖也。凡我同宗,凜之慎之。”①參見清乾隆年間修撰的《蒙化左族家譜》,刻本。從文中可以看到左氏土司在土官承襲過程中,不僅遵守國家的律令,而且家族內部也有較為嚴格的要求。
左氏土司族規中第十條“開自新”要求族人不斷奮發有為,為家族發展做貢獻,為社會做貢獻。族人做到了嗎?如果做到,他們又是怎么做呢?《蒙化左族家譜》和相關碑刻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1.修建宏大的土司衙門,以此提高左氏的地位和權威
左氏土官建有規模宏大的衙門,是其權力的象征。土官衙署既是土官處理軍政事務的場所,也是土官親屬家眷居住生活之地。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明王朝在蒙化設衛置城后,左禾就在蒙化衛城北門西面開始興建土官府,后經歷代土官修建完善,民間稱為左衙。左衙占地七十余畝,建筑規模宏大,設施齊全。清咸豐年間,左衙遭兵燹,據說左衙被燒時,大火一直燒了三天三夜〔1〕。可以想見其規模之大。
2.支持文化建設,促進人才發展
自明以來,伴隨移民戍邊政策的推行,大量漢民遷入巍山,儒家文化在當地文化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漢文化”成為左氏土司家族文化發展的主要趨向。更重要的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漢文化是歷代封建王朝統治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礎,作為少數民族首領的左氏土司,要鞏固地位,贏得中央王朝的信任和倚重,表明自己忠于朝廷的向化之心,必須主動接納漢族文化。因此,左氏土司在家族和區域治理中,充分利用儒家思想推進家族和區域文化發展,積極參與文化教育事業建設。如明成化年間巡撫周洪謨撰《重修文廟記》載:“蒙化學在府治東,國朝洪武中創置。舊規東向,今南京國子助教吳憲,天順中為是學教授時,捐俸市地,以拓舊規,易以南向。高大其門,門之外樹垣,表題曰泮宮,大成殿廡卑隘且圮,憲與前土官知府左琳、巡檢左晏,蒙化指揮使葛升、楊杲、楊能,同知張武、施瑞,僉事周輔,鎮撫百戶馮福、周清,及諸耆老高旻、王診各出資相事,以葺禮殿,欞星門舊為民居所礙,乃世居增置,東廡為官廄所侵,憲又移檄以達,當道者移廄建廡,殿廡既備,并繕廚庫及飾先圣四配像位。成化九年冬,今土官知府左瑛偕訓導賀游楊遇興,重修明倫堂、興賢、育才二齋廨舍。并飾十哲兩廡像。十六年瑛又與通判姜永賜、經歷何孟浚重修明倫后堂,甃前月臺。數十年間,賴諸君子時加葺理,以致完美。”③參見蔣旭《巍山蒙化府志》,載于《云南大理文史資料選輯》,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1983年版第218頁。文中左宴是巍山左氏第五世土官左伽的嫡子,喜好詩書,不驕于富,尤好老子,因號守元,正統間,率兵參加王驥三征麓川,以功授浪滄江巡檢,敕授登仕郎。左琳是巍山左氏第七世土官,明天順年,世襲蒙化府知府,誥授中憲大夫。左瑛于明成化年世襲蒙化府知府,誥授中憲大夫。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蒙化土知府左銘又在巍山城北邊創建了“崇正書院”,為縣內第一所書院。在左氏土司大力支持下,巍山文化教育事業得到了大發展,明清兩朝人才輩出。據《蒙化志稿》記載,巍山地區明清兩朝共出進士23人,舉人220人。而左土司家族就有進士3人,舉人8人〔2〕。由此可見,左氏土司不僅重視家族文化教育,也重視轄境內的文化發展。
3.支持佛道寺觀建設,促進區域社會和諧
左氏土司除了利用軍權和族權加強地方管理外,還特別重視利用宗教的影響來鞏固土司統治。在宗教建設方面,他們或自建寺觀廟宇,或成為當地寺觀的大施主,有效推動所轄區域的宗廟宮觀建設。如明永樂戊戌年土官左伽出巨資修建等覺寺。萬歷三十五年鄉進士王執中撰《重修等覺寺碑記》載:“開南郡古蒙詔地郡治東隅,名等覺寺,始建獅象殿,為始規制未弘。迨皇明永樂戊戌,有僧無用自應天溧水來,存心覺路,謀諸土守左公伽,衛帥葛公升暨大族善緣助金辟地,聚材鳩工。前為山門天王殿,中為大雄寶殿,后為諸天殿,又后為苦行佛殿,左右為齋堂禪室,庖湢咸備。至正統丁巳始,莊嚴金身,寶像紺宇,香基巍乎,與山川相映。”①參見政協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巍山金石錄》,內部資料,2021年版第74頁。從碑文可知,左氏土司崇信佛教,于明永樂戊戌年(公元1418年)積極支持應天府溧水縣來的無用禪師創建等覺寺。
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土官知府左琳又出巨資修建等覺寺東西二塔(今南詔博物館東西二塔)。明成化元年六月大理府儒學教讀陳清撰《等覺寺東塔碑記》載:“等覺寺雙寶塔者,亞中大夫蒙化府土官知府左侯琳之所造也。侯在幼沖之年席祖宗之職,以德禮道濟于民,民俗丕變,安且樂矣。侯之母夫人張氏,賢德而好善。一日,私謂侯曰:‘汝未生之初,吾與爾父祈誕賢胤,當許建造寶塔,果應,所禱輒感娠生汝及弟瑛。汝父蚤世,今而汝之長成,得以叨享祿位,世膺榮懷,雖曰承先世之余慶,荷圣上之洪恩,亦莫非斍皇慈蔭之庇佑也。汝當繼志以述其事,口獨以答佛天感應之機,抑且不負汝先人之盟也。’侯遂遵母命,爰小地于本寺四天王殿中門之左右,鳩匠建造二大寶塔,高五丈許,縱廣丈余,其規模制度堅且麗焉。塔之頂冠以金蓮寶蓋,四面風檐金鈴和鳴,經始于成化紀元正月之甲寅,告畢于是歲六月之己未,所費萬緡皆出侯之私資,不勞民力之毫末也。于是,聞者見者莫不稽首而贊曰:大哉賢守!母子之行善有如是哉!”②參見政協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巍山金石錄》,內部資料,2021年版第76頁。從碑文可知,左琳在任土官期間,不僅以儒學、道學來教化民眾,而且還以佛教熏陶民眾,提高民眾的向心力。就修二塔而言,左氏不給人民增加負擔,而是自己出全資修建,此舉不僅體現了左氏土司的經濟實力、社會地位,而且還為地方民眾提供了一個精神的歸宿。特別左琳母親的一席話,在民眾中自然形成了左氏土司世襲不僅來源于國家的封賞,還源于“神”的護佑,形成“君權神授”的意識。在科技不發達的封建社會,左氏土司利用宗教思想促進區域和諧和凝聚民心,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左氏土司不僅信仰佛教,也崇信道教,還大力支持道觀建設。明宣德年間撰《玄珠觀記》載:“蒙城之東山數里許,舊有玄珠觀基,蒙□□□□也。舊之創始無考,相傳唐之中葉……仲玄乃市材鳩工,謀于今太守左侯禛之祖,即古觀基構尊禮玉皇之殿,鑄其像則,他門廊廡舍,凡觀之所宜有者,豪右之家,亦多義而助之,不數年間,巨細畢舉,又構數屋,集郡中學老氏者居之,以奉其祀,扁曰玄珠,還其舊也。”②參見蔣旭《巍山蒙化府志》,載于《云南大理文史資料選輯》,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1983年版第171-172頁。
由上可以看出左氏土司在治理蒙化府過程中,不僅重視儒學教育,而且還充分利用佛教和道教的教化功能,以此促進區域文化發展和社會和諧。
巍山彝族左氏土司歷經元明清三朝而不衰,不僅得益于家族治理的成功,更得益于每一任土官都能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積極擁護每一王朝的統治。關于這一點,在《蒙化左土官記事抄本》和“蒙化左氏簪纓人物圖”“蒙化左氏歷代誥軸”中記述較多。如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傅友德、沐英、藍玉三位將軍統率明軍挺進云南平定大理時,明軍采取歸順者重用,負隅頑抗者進行打擊的政策,巍山彝族左氏家族抓住機會,左禾率部歸附明軍,協助明軍平復巍山,隨后又到紅巖招諭了段氏高天惠部下的“蒙化羅羅人”,瓦解了高天惠的部隊,為明軍收復大理立下了大功,受到明軍的嘉獎。明代《土官底簿·云南土司》記載左禾歸附時說:“蒙化府知府左禾,大理府蒙化州羅羅人,系本州火頭,洪武十五年大軍克服,仍充添摩牙等村火頭,十六年正月投首復業,總兵官擬充蒙化州判官。十七年實授,續該西平侯奏,據里長張保等告保,左禾授任二十余年,夷民信服,乞將升任。永樂三年,奉圣旨,他做判官二十余年,不犯法度,好生志誠,升做著他封印,流官知州不動,還掌印,欽此。”以上史籍說明,左氏家族不僅幫助明軍打擊了當時的段氏總管,收復了大理,而且左禾還趁機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在明王朝的加封下開始了對所轄區域的全面統治。
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左禾的兒子左伽承襲蒙化州土知州,為明朝屢立大功,受到明王朝提拔升遷,將蒙化土官制度推向極盛時期。明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左氏土司參加了明軍“三征麓州”之役,左伽自帶糧餉和兵器,率蒙化兵馬一千余眾,先后戰于大侯(今云縣)、猛痛、鎮康等地,屢敗傣族土司思任法的軍隊,收復大批失地,戰功卓著,受到蔣貴、王驥的嘉獎。明正德《云南志·左伽傳》載:“永樂間襲父職,從征大侯,麓川等處,屢立功,又捐己資助軍餉,升臨安府同知,尋升大理府知府,仍掌蒙化州事。正統間,升州為府,遂以伽為知府。”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六月,升蒙化州為府,編戶三十五里,升左伽為蒙化府知府,官從三品,誥授中憲大夫。左伽任職,是蒙化左土官鼎盛時期,從左伽起,左氏扶搖直上,平步青云,世代承襲蒙化土知府,受到明王朝的重用和保護。又如八世祖左文臣、九世祖左柱石先后被征調參加征伐武定(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屬縣)鳳朝文和鳳繼祖兩代土官的戰斗,因平叛有功,分別受到統兵副使周僉事和總兵官沐的嘉獎。左柱石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八月精選部兵三百名。派其叔父左文器統兵追風繼祖至會理州(今川西南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斬獲鳳繼祖并余黨首級。蒙化左土官奉令出征次數頻繁,每任土官少則五六次,多則十多次。如十世祖左近嵩在任職期內,從明萬歷十一年至萬歷四十七年的三十多年中。抄本就記錄他奉令出征十六次,屢立戰功,巡撫贈送給他匾額一塊,上書“英勇”二字。抄本對左土官的文治情況也作了如實記錄,如十世祖左近嵩“勸勉族人左重、左宸、左壂勤學應試,節中鄉科,蒙撫院陳給匾“睦族崇文”,又蒙巡撫按李給匾“愛士興文”①參見清乾隆年間抄本《蒙化左土官記事抄本》。。
從上可見巍山左氏土司在處理家族與國家關系上是獨具慧眼的,具體表現在:一是在王朝更替過程中,不“愚忠”,能觀時變,與時俱進,沒有讓家族走向末路,這是需要一種大智慧和勇氣的。二是對新的王朝能“盡忠”,顧全大局,堅決擁護朝廷的權威,盡職盡責發展生產,保一方平安。三是左氏土司武治與文治兩手都硬,無論是區域社會秩序的維護,還是在國內外的平安治理中,只要國家需要,都能英勇善戰,屢立戰功。如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到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左氏家族為了提高自身實力,擁護明王朝平定大理和維護邊疆穩定,重心放在武治上。這個時期左氏襲替的土知府都善于征戰,以武功出名,如四世祖左禾、五世祖左伽、六世祖左剛、七世祖左琳和左瑛、八世祖左銘曾多次被明王朝征調,參與保衛云南邊疆的戰爭,以武功治政而顯赫朝野,得到了明王朝的封賞,大大提高了左氏土司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3〕576-577。和平時期,左氏土司將重心放在文治。如從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到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左氏家族主要以文治著稱,世襲土官左正、左文臣、左柱石、左近嵩、左星海、左世瑞、左嘉謨、左麟哥、左元生、左長泰、左蔭曾11位都偏重于文才,以文治政。明正德年間,左正主動把蒙化府大印交給流官掌握,和流官共同治理巍山,他主要管民,流官主要管軍戶和武裝,深得流官和明王朝的好評。他廣納人才,任人唯賢。當時在蒙化府做官的一班官員,多數是一些有知識有才能的人,這與他的選拔任用分不開,從左正開始,進入左氏家族文化極盛時期,左氏門宗有不少貴族子弟從科舉場步入官場,分散在全國各地。如果左氏土司自身缺乏文治武功,是不可能達到五百多年長盛不衰的〔3〕578-579。當然,如果左氏土司不能正確處理好家族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那么無論家族多么強盛,也必然早衰。
在左氏統治蒙化地區的五百多年中,為維護體制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左土官及其家族成員始終與明、清各王朝及其流官、周邊各地土官、郡內名流等保持著較為密切、和諧的聯系和交往。左土司家族及其成員還通過聯姻等途徑,與周邊地區土官、地方紳士、富豪和平民百姓保持著正常的交往,少有摩擦和紛爭。
明清時期,左氏先后與麗江、景東、永勝、云龍、南華、大姚、鄧川等地的彝族、白族、納西族、傣族土官聯姻,結成血親關系,經濟上相互往來,政治上互為依靠。九世土知府左正的正妻木氏就是云南麗江木土官的獨生女。清乾隆“蒙化左氏歷代誥軸”載:“云南蒙化府土知府左正妻木氏,恪遵婦儀,善相父子,修職奉貢,久而益虔,爰舉彝章,用光閨壺,茲特封爾為恭人。”①參見清乾隆年間修撰的《蒙化左族家譜》,刻本。十世土知府左文臣的正妻是云南縣(今祥云縣)縣令楊訓的長女。十三世土知府左星海娶十二長官司李祚昌的女兒為妻,并將自己的三個親生女兒分別許配給北勝州(今云南永勝縣)土官知州高志、姚安府土官同知高映、云龍州土官州判字世曼為妻。左禾之妻為適姓之女適海,左伽之妻為謝氏,左晏之妻為施氏,左重之妻為黃氏,左星海之妻為李氏,左世瑞、左嘉謨之妻均為高氏。《鄧川州土官知州阿氏墓表》載:阿氏第四代知州阿昭的二女兒妙清嫁給了蒙化府土舍左相為妻〔4〕。萬歷年間的蒙化文化名人左承恩(左禾八世孫)的正妻周氏是大理衛千戶周庶之女。明清時期,蒙化的豪門望族如范姓、姚姓、陳姓、劉姓、李姓等都和左家有過婚姻往來。其下屬官佐也與改姓后的支庶通婚,據巍山大倉鎮甸中村委會有食村字氏祖廟《碑記》記載:“祖琮娶祖母,日李氏諱適……敕封蒙化世襲土官把事李白溪之女也。”〔5〕
在家族與朝廷關系上,明清兩朝,左氏土官一直和朝廷保持著政治上互相依靠、經濟上往來不斷的緊密關系。中央王朝通過不斷支持左氏土官,實現了統治蒙化地區各族人民的目的,保持了這一地區的長期穩定,使蒙化真正成為鞏固滇西南邊疆的前沿和據點。同時,左土司及其家族成員與朝廷至蒙化任職的歷任官員都保持了團結共事、和睦相處的關系。而左氏家族通過聯姻,既密切了相互之間的聯系,促進民族團結,也加強了左土官的封建領主地位。
蒙化彝族左氏土司能在云南歷史上傳承五百多年時間,主要得益于左氏土司家族成于武功,守于文治的策略。家族成員中文人比比皆是,多洛肯、朱明霞所撰《明清彝族文學家族谫論》曾將左氏科第之盛以表格的形式總結梳理,而諸彝族文學家族中,蒙化左氏是科舉之最。據現存作品看,所寫詩作內蘊豐富,志趣高雅,文采飛揚,可讀可賞性較強。如左明理,明庠生,左正族叔,清康熙《蒙化府志》中說左明理“究心詩學,不辭功苦,題詠甚富”〔6〕。左正,字龍圖,號三鶴,云南蒙化土知府,能文工詩,尤長于畫,有魏晉風,好尚高潔〔7〕。左文臣,字黃山,生于正德八年,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承襲土知府,征戰時陣亡授“中憲大夫”。清康熙《蒙化府志》云其“有老萊之風,喜晉書,撫彝民不受貨饋,民甚德之”〔8〕。左文彖,庠生,深受其父影響,喜歡詩詞,工于文翰,韻致清逸,不事鉛華,其詩選入《滇南文略》卷五〔9〕。左世瑞,字輯鄉,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承襲土知府職,誥贈中憲大夫。在職期間,“持躬雅潔,好士崇文,兼工書畫,與張退庵、彭心符一時唱和,藝林稱之”〔10〕287。左熙俊,中乾隆己卯副榜,選平彝教諭,所著有《省身集》《曉堂詩》①參見《云南通志》卷二百二十一·孝友傳六。。左章照,嘉慶壬戌(公元1802年)進士,官麗江府教授,著有《玉溪詩集》〔10〕465。還有左元生、左長泰、左蔭曾等,可以說每一任土官都偏重文,以文治政。左氏土司家族成員的文學成就,不僅贏得了文化界的尊重和敬仰,而且也為區域社會治理儲備了智囊團。
土官制度是中原王朝在祖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政策的產物,它是封建國家政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國家統一、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進步起過重要作用。崛起于元朝晚期,興盛于明清的巍山彝族左氏土官,是史籍記載云南土官中統治時間最長、轄境最廣、勢力最強的三大土司之一。巍山左氏土司歷經元明清三朝,時長五百多年。在這漫長的歷程中,左氏土官創造了輝煌的成就,為西南邊疆的穩定與發展、民族交流和交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那么左氏的這些成就來源于什么呢?筆者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重視家教。家族文化是一個家族的靈魂,是一個家族“軟實力”的體現。巍山彝族左氏土司通過不遺余力地強化家族教育,來維系和提升整個家族力量。在承襲土官制度、祭祖、修譜等方面都嚴守族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左氏把共同的家族文化內化為家族成員的自覺意識,從而建構和鞏固了家族的權力文化網,獲得了家族成員對家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而將家族成員緊緊地團結起來,推動左氏土司家族的繁盛。
二是與時俱進,忠而不愚。左氏土司獨具慧眼,審時度勢,在王朝更替過程中,不愚忠,能與時俱進,讓族人平穩過渡。在王朝更替之后,又能盡心盡力為當朝效忠,讓左氏家族不斷走向輝煌。
三是武治與文治的有機結合。左氏土官在區域治理過程中,非常重視文治與武治的協調統一,僅只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有所側重。如在王朝更替時期和外族侵略時偏重于武治,在和平時期偏重于文治,但總的來說左氏家族歷朝歷代都能將二者有機協調統一。
四是重視文化教育。左氏土司不僅重視自身文化修養,而且還想盡辦法改善民眾教育條件。如擴建學宮,建學堂,讓民眾接受儒學教育,鼓勵民眾參加科舉考試,外出做官。在左氏土官的倡導和支持下,明清時期,巍山崇儒習文,人文蔚起,人才輩出,構建了一個強大的治家、治國人才隊伍。
五是關注民生。巍山左氏土官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全心全意為地方民眾服務,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擁護和愛戴。如土知府左世瑞多次興修水利,重農積粟,每年捐輸稻谷10石,存常平倉備賑。境內人民遭饑饉瘟疫,多困離散,他多方撫集,捐給牛種、衣食、醫藥等,使人民安居樂業。修復文廟,鼎建成賢士、養士兩坊,捐資辦學,禮士崇文,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是政績卓著的土官之一,備受人民尊敬和愛戴。再如左嘉謨,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二月襲任土知府,在位期間,善于安撫屬民,重視農桑事,常督修水利,政績較嘉。這些措施,讓民眾真正得到好處和實惠,有效提高了民眾的向心力。
六是重視民族團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和繁榮的內在動力。巍山左氏土司不僅重視家族內部的團結和所轄區域內的民族團結,更重視以通婚、物流等形式處理好與其他民族的友好關系,為區域和平穩定創造了條件。
七是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它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系,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超越。“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巍山左氏歷任土官對“家”與“國”之間的關系認識很到位,并身體力行。如在和平時期,修身、齊家、造福百姓。在國家發生社會動亂時,左氏土官都能服從朝廷安排,勇于擔當,奉命征戰、剿匪、戡亂,不惜一切代價,為朝廷效忠,屢立戰功,每一任土官都受過朝廷的封賞,不僅使國家穩定發展,家族也繁榮昌盛。可以說,巍山彝族左氏土司五百多年的家族史演繹的就是一部家國同構的歷史,于今依然值得認真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