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中的非國家行為體

2022-11-24 02:51:49馬忠法梁晨穎
大理大學學報 2022年7期
關鍵詞:綠色

馬忠法,梁晨穎

(1.復旦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433;2.上海公安學院法律教研部,上海 200137)

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要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實現碳中和)、環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努力,需要公平合理的綠色技術轉移法律制度的保障。“綠色技術”概念最初由Braun等提出,Braun將其定義為“減少環境污染及原材料和能源使用的技術、工藝或產品的總稱”〔1〕。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綠色技術”的內涵日漸豐富,但一般指減少污染、降低能耗、改善生態的技術體系〔2〕。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推動綠色技術轉移國際制度的完善,特別是對促進非國家行為體發揮作用的制度建設將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該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全人類未來發展的偉大構想,是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全球治理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2018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式入憲,標志著中國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向國際社會宣告全球治理及國際法治的中國方案〔3〕。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各國人民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綠色技術的獲得與運用,是構建“美麗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共同體”的密匙。綠色技術對生態建設的價值已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然而,綠色技術在南北國家間的不均衡性凸顯。具有迫切發展需求的“后發國家”一方面囿于綠色技術的欠缺,不得不繼續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又因對環境的負影響遭受發達國家的聯合指責甚至打壓。來自國內、國際的雙重壓力相互悖反,陷發展中國家于進退維谷之窘境。誠然,發達國家在國際條約中反復承諾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綠色技術,但現實卻是,“巴厘島路線圖”、哥本哈根會議目標等愿景淪為泡影。究其根本,在于作為技術實際擁有者的跨國公司在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中的功能缺位與責任逃逸。并且,近年在全球環境治理領域興起的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出現愈演愈烈的錯位與越位現象,沒有發揮對綠色技術國際轉移的應有功能。

通過國內、國際層面的制度設計,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理論依據,以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為視角,構建國際法與國內法的良性互動機制,促進非國家行為體在綠色技術國際轉移中的責任承擔、自發參與性及功能再定位。此外,可運用中國智慧解決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體系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失靈,強調中國在“一帶一路”等實踐中對綠色技術國際轉移中的貢獻,并探索中國經驗、中國方案的國際推廣路徑,以構建蘊含中國元素的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

一、非國家行為體的內涵

有學者認為,國際領域“去國家中心化”趨勢出現,非國家行為體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得到廣泛關注〔4〕。其實,“去國家中心化”不是非國家行為體在全球治理中作用凸顯的主要原因。隨著人類社會面對的公共問題日漸增多及其后果日趨嚴重,傳統上國家作為解決國際問題的最重要主體地位的事實并未改變,但其作用日漸式微,很多問題單靠國家是無法解決的,非國家行為體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氣候變化與公共健康危機的應對等,不僅需要政府制定適當、有效的政策和法律等,更大程度上依賴技術分享和轉讓,而全球范圍內的技術分享和轉讓需要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的積極介入和推動:政府手中沒有技術而多數技術在跨國公司手中,非政府組織如全球環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在該過程中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那么,何謂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s)?其內涵及外延為何?非國家行為體具有怎樣的性質?綠色技術國際轉移視閾下,非國家行為體又有怎樣的研究向度?國內外學界存在分歧。Josselin進一步提出“非國家性”要件,主張與國家存在高度資金輸送及控制關系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亦應排除〔5〕。趙斌認為非國家行為體指不具正式國家地位,但對國際政治產生影響力的行為體,包括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國際媒體、宗教團體等〔6〕。可見,國內外學者對非國家行為體的內涵、外延、性質等未達成共識,有待厘清。

首先,作為國際法層面的研究對象,非國家行為體應具跨國性。所謂“跨國性”并非指機械的成員跨國或活動地域跨國,而是指其活動實際影響力的跨國性與跨國界互動的可能性。隨著西方社會環境激進主義(Environmental Activism)的興起,市民社會行為體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影響力日趨增強,它們通過國內輿論等方式影響國家行為,對國際政治走向產生影響。由市民社會行為體組成的壓力集團,如能夠產生國際層面的影響,也應歸于非國家行為體范疇。其次,非國家行為體應具備非國家性,即與國家不存在直接、持續的資金輸送及控制關系。政府間國際組織以國家為組成單元,活動資金源于國家的會費及捐贈,其作為“獨立”行為體的國際活動無外乎是成員國博弈結果的外在表征,應當排除于非國家行為體外。再次,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個人屬于非國家行為體。Kegley等學者主張,非國家行為體須具團體性〔7〕。團體性要件的依據是什么?Kegley未給出有說服力之論證。從非國家行為體詞義本身,難以推出其須以團體形式存在。只有在傳統國際法視閾,個人得以產生的國際影響力微弱,一般難以滿足影響力跨國的要求。然而,得益于近50年來的人權運動,公民作為個人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大門已被打開。如今,個人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擴散至全球環境治理領域。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通貝里因發起“星期五為了未來”運動而在全球走紅,她受邀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會議演講,受到英國、德國等多國首腦接見,甚至在西方國家掀起大規模以罷課、罷工為手段的環保示威。盡管通貝里因過于極端的觀點與行為而毀譽參半,但她卻對各國政府,尤其是西方國家政府,產生較大影響力。

綜上,本文所說的“非國家行為體”指與國家不存在直接、持續的資金輸送或控制關系,且能夠產生國際層面影響力的行為體。本文在厘清非國家行為體概念的基礎上,根據“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這一研究向度,聚焦于掌握綠色技術的跨國公司、具有國際話語權的非政府組織、產生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媒體、由市民社會行為體組成的表達部分民眾意愿的集團及個人等。

二、綠色技術轉移中非國家行為體的缺位、錯位與越位

(一)跨國公司在綠色技術國際轉移中的功能缺位、責任逃逸與動力匱乏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國際條約、文件(例如京都會議、馬拉喀什會議、巴黎會議等文件)指出發達國家負有提供技術資金,并采取其他措施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綠色技術的義務,也倡導私人部門在技術開發、轉移及氣候資金募集中的作用發揮。《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也明確規定其目標: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實施“應有助于促進技術革新及技術轉讓和傳播,有助于技術知識的創造者和使用者的相互利益,并有助于社會和經濟福利及權利與義務的平衡”;而其原則之一是成員方“需要采取適當措施以防止知識產權權利持有人濫用知識產權或采取不合理的限制貿易或對國際技術轉讓造成不利影響的做法”。該協議還規定發達國家成員應鼓勵其領土內的企業和組織,促進和鼓勵向最不發達國家成員轉讓技術,以使這些成員創立良好和可行的技術基礎。盡管有這些條約的規定,但發展中國家綠色技術匱乏的困境依然凸顯,綠色技術國際轉移的窒礙并未消減,反有愈演愈烈之態。國際規則的碎片化、原則化、零散化、可操作性不足固為成因之一,但究其根本,乃發達國家在國際法、國內法層面的邏輯悖反,導致跨國公司在綠色技術國際轉移中的功能缺位與責任逃逸。

在國際法層面,發達國家表現出對全球環境治理的莫大熱誠,承諾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綠色技術。但是,發達國家的承諾往往簡單籠統,對何時履行、如何履行、未履行有何后果等實質問題避而不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利用區域性經貿協定鞏固其固有利益,拉大與發展中國家差距〔8〕。

事實上,絕大多數綠色技術的實際擁有者,并非發達國家本身,而是其身后的跨國公司。發達國家在國際條約、文件的承諾,倘若撇開跨國公司,實際效果微弱。在國內法層面,發達國家又轉而強調綠色技術作為知識產權這一“私權利”的排他性、專有性、壟斷性,將綠色技術國際轉移視為完全由跨國公司自愿進行的市場交易。然而,在國際技術轉讓中,技術供方與技術受方存在先天不平等,難以在所謂“形式平等”條件下達成自愿、公平、合理的技術轉讓交易〔9〕。跨國公司往往將設備高價賣給發展中國家,對核心技術密而不售或附加種種不合理條件。

并且,跨國公司欠缺轉移綠色技術的內生動力。跨國公司以營利為目的,追求最大限度的減低成本、提高利潤、實現資本增值。衡量資本成功與否的標尺在于它創造價值的多寡,而非環境污染等外部成本〔10〕。跨國公司個體利益與全人類共同利益的失衡是其內生動力匱乏的根源。誠然,我們常常看到跨國公司大肆宣揚對環境保護的熱衷,但這種漂綠(greenwash)的本質,仍是討好消費者以獲得更大的資本擴張空間。正如布坎南指出,環境等公共領域在資本自由運作下必然會產生市場失靈,須由政府以非市場手段強行介入〔11〕。

此外,跨國公司通過隱性話語權介入國際規則制定,將其意志與訴求外化為國際規則的一部分。跨國公司作為資本與技術的掌握者,擁有強大的生產性權力。表面上看,大部分先進技術被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壟斷,但實際上,技術的真正擁有者乃發達國家背后的跨國公司。國家在稅收、社會福利、經濟增長等方面對跨國公司依賴度較高,使跨國公司能夠影響政府決策,并借此影響國際規則的制定。《反假冒貿易協定》的談判中,來自谷歌、易貝等跨國公司的代表向美國白宮施壓,主張增強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以實現這些跨國公司作為知識產權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跨國公司的資本優勢還使其有機會雇傭、收買相關領域的專家為其發聲。專家群體被視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性,其意見能夠影響全球對氣候議題的認識。專家群體在其專注領域的專業知識與認可度令其能夠參與、影響國際規則的制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草案最早即由杜邦、IBM、孟山都等跨國公司的代表組成的知識產權委員會提出。跨國公司隱于國家身后,借由資本、技術、專家等優勢推動,甚至主導國際知識產權規則的制定,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等國際條約強調對知識產權的強保護,在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必要技術上的規定原則籠統,缺乏實質約束力。

(二)非政府組織、國際媒體、個人等非國家行為體的錯位與越位

在全球環境治理領域,“去國家中心化”趨勢凸顯。非政府組織、國際媒體、個人等非國家行為體通過宣言倡議、共同行動等形式展開國際活動,以軟性方式滲透全球環境治理〔12〕。例如在華沙氣候談判中,非政府組織不滿以傘形國家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立場“倒車”,集體退場以示抗議。在國內層面,由于公共政策的推進越來越依賴利益相關者的配合,政府在政策制定中開始更多地聽取公民社會及非政府組織的意見,政策制定不再是政府單獨決策,而是與利益相關者討價還價的結果。非政府組織密切關注國家對全球環境治理的貢獻,并發揮信息傳遞功能。

然而,在西方社會環境激進主義的浪潮下,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影響力過度膨脹,軟性施壓質變為強行脅迫,出現功能錯位與越位。它們不再滿足隱于國家背后,僅以軟性方式滲透全球環境治理,而是希望打造全然“去國家中心化”的全球治理體系,獲得與國家對等的地位,激進者甚至主張非政府組織取代國家管理模式〔13〕。當其意見未被政府采納時,它們通過游行示威、罷課罷工甚至暴力抗議等方式對政府施壓,迫使政府就范。在2019年,“反抗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不滿于各國對人類未來“不作為”,在全球發起連環示威,要求政府進入“氣候和生態的緊急狀態”,其支持者強闖機場、攀爬高樓、噴灑道具鮮血,造成道路封鎖、機場癱瘓〔14〕。這種越位現象的根源在于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定位偏差。它們專注于環境保護、減少貧困等特定單元功能,在專注領域具有較高的專業度和靈活性。但是,它們在特定領域的專精也導致其很難全盤考慮經濟走勢、國際形勢等復雜因素,因而其意見往往過于絕對化、理想化。而對國家而言,國內政策與國際立場均須權衡本國實際與國際環境,平衡本國利益與全人類共同利益,并兼聽各領域利益相關者的訴求。誠然,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排放量令環境激進主義者不滿,但這可能已經是其在現有綠色技術水平下的最大讓步。相比排放量等表象,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綠色技術才是實現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考慮問題的單一性在所難免,它們有權利表達訴求,但不能夠也不應當通過暴力脅迫,迫使國家遵從其過度理想化的環保訴求。

三、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的完善路徑:非國家行為體的作用發揮與功能再定位

(一)跨國公司在綠色技術國際轉移中的作用發揮與責任承擔

1.綠色技術轉移的國際法制度設計與國內法落實

綠色技術轉移的推進需要跨國公司的作用發揮與責任承擔〔15〕。首先,應促成適當傾斜于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法制度。國際條約中涉及綠色技術國際轉移的內容過于原則、碎片、零散,欠缺對跨國公司的約束力。現行綠色技術國際轉移機制囿于市場經濟的固化思維,完全由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技術供方與以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的技術受方在形式平等的條件下“自愿”達成交易。然而,處于技術落后地位的技術受方在談判中居于天然的被動、弱勢地位,跨國公司則具有技術、經驗等方面的優勢,所謂的“自愿”交易實際對發展中國家嚴重不公。查士丁尼曾說:“正義乃是一種使任何人獲得其所應得的東西的不間斷的、永恒的意志。”亞里士多德將正義分為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前者強調形式公平,后者則強調通過恢復和補償達成實質公平。矯正正義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環境治理中履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理論基礎。應通過適當傾斜于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法制度設計,矯正綠色技術國際轉移中的“先天不平等”,構建契合實質公平與矯正正義的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

其次,對于解決緊迫性突出的全球環境問題所必需的綠色技術,應通過強制許可的方式實現綠色技術國際轉移。部分發達國家的學者堅持綠色技術不適用專利強制許可,聲稱綠色技術和藥品存在本質區別,藥品領域往往只有特定藥物能達到療效,而綠色技術則具可替代性〔16〕。但是,對綠色技術適用強制許可的正當性基礎并非所謂的不可替代性,而是全球環境治理的公共性和緊迫性。為解決迫在眉睫的全球環境問題,實現人類共同體的公共利益,對部分能夠解決緊迫性突出的全球環境問題所必需的綠色技術適用強制許可,具有正當性、合理性。

上述國際法制度設計面臨來自傳統知識產權理論的挑戰。傳統知識產權理論強調對技術作為私權利的保護,而在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中,我們強調綠色技術的普惠性與特殊公共屬性。私權利與公共利益是否矛盾?個體營利性與社會公益性是否沖突?能否對兩者進行協調,讓知識產權為公共利益服務?其實,綠色技術國際轉移和知識產權保護乃同一共同體之兩面。表面看,綠色技術國際轉移主張的普惠性與知識產權的排他性不符。但實質上,兩者非但不互為抵牾,反而相互耦合。知識產權保護的直接目的是保障私人短期、直接利益,制度宗旨則是激勵創新,實現全人類技術進步。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旨在保護全人類的共同家園,在短期內可能損害部分私主體的直接利益,但從長遠看,不但有助于促進技術后進國的技術更新與創新,而且有利于私人長期利益的實現。

最后,應當通過國際法與國內法互動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將國際承諾以國內法形式落實。發達國家在國際條約中作出的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綠色技術的承諾缺乏對綠色技術的實際擁有者——跨國公司的直接約束力。而發達國家的國內法強調綠色技術作為“私權利”的絕對性。發達國家在國際法、國內法層面的邏輯悖反是跨國公司在綠色技術國際轉移中缺位的根源。在國際談判中,中國可以緊緊抓住發達國家未實際履行承諾的“短板”,為中國爭取主動權,并要求發達國家修改相關國內法,通過國內法落實其國際承諾,產生對跨國公司的法律約束力,推動跨國公司等非國家行為體的技術轉讓活動。

2.市場化機制:PPP模式的多重優勢

除強行性規則外,政府可以通過以PPP模式為代表的市場化手段吸引跨國公司主動轉讓綠色技術,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協調私益與公益的沖突。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指政府與社會資本間形成伙伴式合作關系,共同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物品〔17〕。PPP模式具有自愿參與性與互益性的特點。前兩個“P”代表政府與社會資本,第三個“P”則代表自愿達成的合作關系。政府以融資幫助、制度優惠等手段吸引社會資本主動投入綠色技術、設備及資金,社會資本從項目中獲得經濟利益,政府則在合作中取得綠色設施及技術。并且,PPP模式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可供選擇的合同類型多樣。社會資本根據個性化需要選擇合同類型,進行融資、設計、建設、運行等。此外,PPP模式通過引入社會資本,能夠填補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資金缺口,緩解政府財政壓力。

隨著PPP模式的發展,其運用范圍延伸至綠色技術國際轉移領域,并在該領域具有獨特優勢。首先,PPP模式以市場化方式激發跨國公司內生動力,吸引跨國公司主動投入、轉移綠色技術。PPP模式具有不同于傳統知識產權模式的多重激勵,可以使綠色技術所有者在項目合作中獲利、推動公共投資、激發私人部門在綠色技術領域的創新。常見模式有風險投資模式(venture capital model)和聯合研發模式(joint research model)。前者由政府為具有技術創新潛力的新興企業提供綠色技術研發資金。這些企業處于發展初期,資金短缺、融資困難,且由于綠色技術從研發到投入使用的周期較長,難以及時“變現”,加劇企業資金壓力。由政府提供穩定資金來源,能夠防止本可以問世的綠色技術因資金短缺而中途“夭折”。作為交換,政府會在合同中約定綠色技術在一定年限后的轉移等事項,促進綠色技術推廣。聯合研發模式則將綠色技術從政府轉移至企業,由企業將技術商業化,最大程度發揮技術的市場價值。其次,PPP模式“去國家化”的運行方式有助于解決國際條約難以達成的困境。國際條約的簽署需要取得各締約國共識,各國立場、利益錯綜復雜,意見難以統一。PPP模式則無須取得各國共識,只要東道國政府與私主體協商一致,即可開展。最后,PPP模式的即時性有助于彌合全球環境治理的緊迫性和國際聯合行動的遲緩性之間的矛盾。環境污染日益加劇,亟須開展行動。然而,多邊共識難以取得,公共資金到位困難,國際聯合行動遲緩滯后。而PPP模式可以在短時間內開展,社會資本的到位也更為容易。

PPP模式的優勢發揮需要完善配套法律,提供易理解、可操作、有預期的規則。在中國PPP模式的推廣中,財政部、發改委等部門進行大力宣傳,以期引入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但是,由于規則缺位、政府公信力不足等原因,社會資本心存疑慮,PPP模式的推進未達政府預期。并且,中國R&D經費投入不足,分配忽視工業企業。R&D經費不到位阻礙了政府風險投資等PPP項目的順利開展。因此,在PPP模式的后續推廣中,應加強制度供給與政府信用擔保,對項目參與者提供合同文本指導,并提升R&D經費的投入強度與分配均衡度,解決工業企業R&D普遍經費不足的問題。

(二)非政府組織、國際媒體、個人等非國家行為體的功能再定位

非政府組織、國際媒體、個人等非國家行為體錯位、越位凸顯,亟須進行功能再定位。它們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功能發揮應回歸軟性滲透方式,即通過開展國際活動、國內宣傳倡議、即時信息傳遞等方式對國家施加影響,而非通過暴力示威、罷工罷課迫使國家妥協。具言之,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的功能主要有二。

首先,非政府組織、國際媒體、個人等非國家行為體具有協調南北國家觀念差異的內生優勢。它們原則上不受狹義國家利益約束,并擁有公民社會的廣泛支持,能以較為中立的態度協調南北國家觀念差異。南北國家對綠色技術國際轉移的正當性、必要性等理解不同。發展中國家認為,發達國家在先發優勢的積累中消耗世界上超七成的資源,排放超過現有污染量半數的污染,對污染治理責無旁貸〔18〕。發達國家理應將綠色技術以低廉價格轉移給發展中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降低經濟發展的環境損耗。但是,發達國家則強調當前各國排放量,對其自身在發展過程中造成的污染避之不談。對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兼顧發展需求與環境治理的綠色技術,發達國家傾向于強調技術的私有性,反對以強制許可等方式轉移綠色技術。南北國家的觀念差異及差異背后的利益沖突,導致各方難以在綠色技術轉移制度方面達成共識。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在協調南北國家觀念差異方面具有“非國家性”的立場優勢。它們更容易跳出狹義國家利益的藩籬,兼聽南北國家利益訴求。并且,它們更多代表公民社會的利益,而非政府或財團的代言人。在全球公民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它們擁躉眾多。它們的號召倡議更容易被發達國家民眾接受,從而通過國內輿論等方式使發達國家承擔全球環境治理的主要責任,主動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綠色技術。以西方“青少年環保領袖”格蕾塔·通貝里為例,如果她不再執著于排放量的表象,而是關注綠色技術獲得率這一根本因素,很可能影響西方社會對綠色技術國際轉移的態度,進而影響發達國家的國際立場。而發展中國家在獲取綠色技術后,也會加大對全球環境治理的認同感與參與度,與發達國家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此外,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應充分運用其專注度與專業性的優勢,在特定專注領域發揮智力來源作用推動技術轉讓。它們往往專注于環境保護、貧困治理、人權促進等特定單元領域,在該領域內具有較高的專業度。其在特定專注領域的專業知識或地方性知識,能夠以提案、建議等方式,成為該領域國際規則制定的重要智力來源〔19〕。

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的中國元素

(一)中國貢獻:國內制度完善、南南合作深化與RCEP推進

作為全球環境治理的倡導者、實踐者、推動者,中國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貢獻突出。首先,中國完善國內立法,破除技術轉讓的制度壁壘,激發跨國公司等私主體的技術創新潛力與技術創新動力。中國立法代表人民利益,而不像部分西方國家那樣由利益集團操縱。中國一方面修訂涉及綠色技術轉移的國內法,制定政策激勵綠色技術的研發、許可使用、轉移,另一方面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以稅收減免、貸款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進行綠色技術的研發創新。

并且,中國企業在“走出去”中積極發揮非國家行為體對綠色技術國際轉移的推動作用。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合作研發綠色技術〔20〕,而且積極開展南南合作,鼓勵中國企業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將綠色技術帶往沿線國。綠色技術的南南合作空間巨大〔21〕。在“一帶一路”實踐中,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去”,將中國的先進綠色技術帶往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帶動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更新。例如河北冀東發展集團在南非承建曼巴水泥廠項目,通過產能合作,將純低溫余熱發電、低耗能的設備引入南非,帶動南非水泥業在綠色技術領域的更新換代。

此外,中國積極簽署、批準《巴黎協定》等全球環境治理領域的國際條約,履行國際承諾,并在多邊條約談判中積極推進國際技術轉移的相關規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即為區域技術轉移提供基本規則。反之,在中國等新生力量崛起的浪潮下,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已然搖搖欲墜。執政黨為迎合選民,以疫情為借口進行了一系列遏制中國的戰略部署〔22〕。美國的貿易霸凌主義在未來幾年有愈演愈烈之勢,加劇“逆全球化”趨勢,阻礙全球經濟、技術合作的推進〔23〕。美國妄圖主導全球價值鏈的行為又惡化了全球價值鏈攀升受阻的困境。而RCEP區域價值鏈的建構能夠促進PCEP經濟體價值鏈攀升,有助于深化RCEP經濟體在綠色技術開展上的合作,并推動RCEP框架下綠色技術轉移規則的構建〔24〕。中國在“一帶一路”、RCEP等實踐中的貢獻在全球范圍通過技術溢出方式已經展示出積極的技術轉讓效果與較好的示范效應。

(二)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國經驗的推廣

正如習近平所言:“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由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跳出“原子”思維,發揮跨國公司等非國家行為體對綠色技術國際轉移的推動作用,弘揚正確“義利觀”,促進全球環境治理的重要理論依據。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解決氣候變化等全球治理失靈問題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全球環境治理已達成“奧斯陸原則”,認同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落實為有約束力的規范,但各國仍囿于“原子”思維窠臼,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跳出“原子”思維的關鍵〔25〕。“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人類”本身超越了“國家”的單一維度,關注跨國公司等非國家行為體的作用發揮。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義利觀”尊重國家及跨國公司各自之“利”,即這些行為體在綠色技術國際轉移中的利益訴求。但同時,這種“利”超越單個國家和民族的局限,延伸至全人類的高度。國家、跨國公司等行為體應秉持“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則,共同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筑于中西方文明的共同價值取向之下,能夠包容不同文化。國外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研究較少,但存在“人類共同繼承遺產(common heritage of mankind)”“‘對一切’義務”等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相通之處的概念,側面反映出國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同。早在1958年聯合國海洋會議,泰國代表就使用了“人類共同繼承遺產”的表述。詹寧斯也提出“‘對一切’義務”的概念〔26〕。詹寧斯所稱“對一切”義務指為維護人類基本道德和國際共同利益所必需的、絕對的國際法律義務。上述概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兼容聯通,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人類文化共源性與國際推廣可行性。不過,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推廣中,應注意各民族的語言、文化差異。正如Martin Albow指出,當“人類命運共同體”被翻譯成英文“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時,可能無法向世界傳達其完整的理論精髓,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七個中國漢字本身就包含了更多的哲學智慧〔27〕。

此外,中國在自貿區建設、PPP模式探索、“一帶一路”倡議、RCEP推進等實踐中,創新制度框架,深化實踐探索,積累了諸多可推廣的經驗。中國在“一帶一路”中引入PPP模式,發揮私主體的資金優勢,解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龐大資金需求。并且,中國與許多沿線國簽署技術合作協議,依托“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平臺,加大綠色技術的研發和國際轉移。RCEP的簽署為將“一帶一路”技術合作對接至RCEP區域價值鏈帶來機遇。中國可以利用RECP區域價值鏈開展綠色技術培育的國際合作,推進RCEP框架下多邊綠色技術轉讓協定的制定,并對全球范圍內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的構建提供規則指引。顯然,這些制度的實施離不開各種積極進取、公正有為的非國家行為體的參與和支持。

最后,中國應當加大對自己國內非政府組織、國際媒體等非國家行為體的扶持和溝通,以充分發揮它們在促進全球綠色技術轉讓方面的積極作用。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的國際影響力在新時代及高新技術的作用下愈加凸顯。它們原則上不受狹義國家利益的約束,但事實上,諸多非政府組織、國際媒體等都存在政治傾向性,它們往往借助于相對獨立的地位,對國際政治、經濟、商事等貿易活動產生不同的影響。前段時間瑞士良好棉花協會對中國新疆棉花生產的不實指責甚至是污蔑,就給中國新疆的棉花產業及相關企業的產品帶來了極其負面的影響。目前,來自西方國家的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社會占據主導地位,立場偏向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訴求缺乏共情。在國內層面,中國應通過財政撥款、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大對中國非政府組織的扶持力度〔19〕,以發揮它們在國際社會針對中國的不公行為及時給予有力反擊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借助它們對那些對中國帶有偏見實體(如跨國公司、受他國政府控制的非國家行為體乃至某些國家的政府機構等)的不公平行為,通過它們獨立第三方的地位進行調查、揭露和批判。在國際層面,中國則應以包容、互惠的態度與來自西方國家的那些真正從事有利于促進人類進步及正義事業(如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治理、慈善活動等)的非政府組織、國際媒體等非國家行為體建立友好合作及互動關系。增加它們對發展中國家綠色技術供給不足的理解,引導它們將焦點從排放量、減排指標等表象轉向綠色技術國際轉移這一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根本路徑上。

綜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一偉大構想的實現有賴于綠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運用。但是,綠色技術在南北國家間的獲得率與使用率存在明顯的不均衡性,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運行不暢。這一問題的癥結在于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的缺位、錯位與越位。發達國家在諸多國際條約、文件等均承諾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綠色技術,但是,“巴厘島路線圖”、哥本哈根會議目標等承諾均淪為泡影。究其根本,在于作為技術實際擁有者的跨國公司在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中的缺位。跨國公司以追逐利益為根本目的,欠缺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內生動力。跨國公司的隱性話語權及發達國家出于本國狹隘利益在國際法、國內法層面的邏輯悖反導致跨國公司在綠色技術國際轉移中的功能缺位與責任逃逸。應構建更為公平的綠色技術轉讓國際法制度,并通過國際法與國內法的互動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將國際承諾以國內法形式落實,進而推動跨國公司等非國家行為體的技術轉讓活動。除強行性規則外,以PPP模式為代表的市場化機制能夠激發跨國公司轉讓綠色技術的內生動力與自發參與性。此外,非政府組織、國際媒體、個人等非國家行為體影響力的過度膨脹導致其出現定位偏差與功能越位。它們應以軟性滲透方式協調南北國家觀念差異,并在專注領域發揮智力來源作用以推動技術轉讓。

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人類命運走向何方提出了中國方案,具有人類文化的共源性與國際推廣的可行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蘊含中國元素。作為全球環境治理的倡導者、實踐者、推動者,中國在南南合作、RCEP中的貢獻在全球范圍通過技術溢出方式已經展示出積極的技術轉讓效果與較好的示范效應。中國在“一帶一路”、PPP模式等實踐中的經驗具有推廣價值,能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綠色技術轉移國際法制度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猜你喜歡
綠色
節儉綠色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綠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綠色環保
品牌研究(2021年31期)2022-01-25 06:41:46
綠色環保
品牌研究(2021年36期)2022-01-21 09:29:28
綠色環保
品牌研究(2021年34期)2022-01-18 10:54:04
綠色環保
品牌研究(2021年35期)2022-01-18 08:45:18
綠色環保
品牌研究(2021年20期)2022-01-11 04:07:56
綠色環保
品牌研究(2021年27期)2022-01-04 06:41:14
綠色環保
品牌研究(2021年17期)2021-12-09 05:06:54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97狠狠操| 成人小视频网|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成人日韩欧美|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福利国产在线|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靠逼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1视频精品| 亚洲三级a| 四虎影院国产|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国产精选自拍| 天堂网国产| 欧美成人区| 久久夜色精品|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国产AV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欧美影院久久| 亚欧美国产综合| 99伊人精品|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伊人91在线|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九九久久99精品|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最大|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色国产视频|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亚洲不卡网| 亚洲黄色成人|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99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久久男人资源站|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国产91丝袜| 最新国产网站| 青青青草国产| 欧美精品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