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高端裝備制造業列為重點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要大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為了適應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指出,必須加大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開發力度,統籌抓好包括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在內的人才隊伍建設。
目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印發《制造業技能根基工程實施方案》,指導各地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
產業轉型升級是產業結構從低級化向高級化的轉變,從經濟增長模式向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是提高產業的整體結構技術現代化和管理模式的改進,是指行業中主要企業的技術水平、管理模式、產品附加值達到新的水平,從而形成新的、更完善的產品產業結構。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企業由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逐漸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逐漸轉變,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制造業是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是國家發展的支柱產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互聯網的興起與廣泛應用,加深了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相互融合,促進了制造業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發展進程。新能源與新材料的大規模發展與應用也給制造業的發展帶來了深刻變革。
制造業轉型升級既是落實國家戰略的關鍵舉措,也是區域發展的要求。產業轉型升級要求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提升,實現技術的迭代和產業的變革,這離不開人才的強有力支撐。當前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從生產方式變革、人力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河北省制造業總量連續14 年位居全國第六。2019 年,河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為6 年來最好水平,居全國第17 位,比2018 年前進2 名。鋼鐵產業規模“超萬億”,連續15 年居全國首位,鋼產量連續18 年位居全國第一。裝備制造業不斷壯大,2016 年增加值首次超過鋼鐵,改變“一鋼獨大”局面,SUV、皮卡汽車等產品產量居全國首位,輕型輪轂市場占有率位居世界第一。石化、食品、紡織、建材等產業規模均“超千億”,乳制品、平板玻璃、輕革等產品產量保持全國第一。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約900 億元,中藥注射液、維生素C、青霉素等產品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2020 年河北省GDP 實現36206.9 億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80.1 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3597.2 億元,增長4.8%;第三產業增加值18729.6億元,增長3.3%。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0.1:38.3:51.6,調整為 10.7:37.6:51.7。
但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河北省制造業仍有不小差距,制造業研發強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創新能力與產業規模體量不匹配。河北省工業內部結構中,基礎設施和資源型工業占比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低、起步晚、規模小,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沿海地區經濟總量占比低,臨港產業起步晚。雖然在承接北京產業轉移上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承接項目大多為傳統產業,真正利用首都技術、人才等優勢催生的新興產業項目還不多。河北省領軍企業少、規模小,且行業分布不均衡,在中國企業500 強中,我省只有26 家。制造業產品中普通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原材料產品多、終端消費少,配套產品多、集成產品少。制造業發展拼的是資源、環境和投資。因此河北省制造業發展急需轉型升級。
截至目前,河北省技術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046.6 萬人,技術技能人才總量比2017 年翻了一番,但只占總就業人數的20.29%,而且我省技能人才中,中、低技能人才占72.11%,高技能人才只占27.89%,大約有309.7 萬人。因此技能人才結構不合理問題突出,弘揚工匠精神,推進技術技能人才提升層次的任務非常緊迫。技術技能人才人心浮動、年齡老化、年輕人才跳槽頻繁等,因此我省技術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現狀凸顯,我省正處在歷史性窗口期和戰略性機遇期,推動高質量發展,亟待建設一支擁有現代科技知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有助于優化河北省制造業整體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河北省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政府行為指的是政府利用國家賦予的各項基本權利進行管理和服務的活動。政府行為具體體現在政府的公共管理相關職能的完全發揮和與外部環境進行的協同作用,是對社會的一般性公共事務進行必要的引導和管理的行為。政府行為主要分為直接手段和間接手段,直接手段包括頂層設計中的法律制定、行政執法控制等。
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深入分析我省和全國制造業產業結構的發展態勢、發展規模、人才需求和人才結構,據此決定專業的類別和數量以及招生人數,在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調控引導和服務保障的職能。通過規劃發展、政策制定等手段對產業升級背景下我省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進行引導、支持監督和規范,可在工資、落戶、晉升方面向技術技能人才傾斜,落實人才培養的相關政策支持,主要包括財政金融政策、人才引進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
政府應鼓勵校企攜手創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加快創新型人才、交叉型人才、實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速度,建立服務新時代背景下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的技術技能多方面人才庫。
為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由條件成熟的制造企業和行業協會組建產業人才聯合聯盟,充分發揮人才、技術、項目、信息等資源共建共享優勢,加快形成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推廣應用于一體的制造業重點產業人才集群。
行業協會組織通過協調政府和企業的關系,為政府各項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推動力,服務為企業搜尋行業信息和做出科學的戰略決策;企業作為產業行為的主體,以技術研發和創新為主任務,企業主要實現規模經濟、推動資源在產業間的高效配置,河北省制造業可通過兼并來擴大企業規模,更要重視企業合并后管理方式、生產工藝、企業文化等,來提升河北制造業的行業集中度,增強制造業的競爭力。這一過程離不開將所擁有的知識與技術運用到工作中的技術技能人才,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技術技能人才是制造業競爭力的核心,因此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是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
校企合作加強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從專業設置、課程模式和教材開發的科學性方面協調發展知識、能力和素質,構建企校協同人才培養形式、建設信息化教學模式、優化復合型人才培養內容,實現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與產業對接、與就業銜接更加緊密。
加強技術技能人才定期培訓。在制造業轉型升級背景下,離不開具有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技術技能人才,所以企業的技術技能人才應具有應變、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對員工進行職業道德素養、理論基礎、實操能力、制造業先進技術等加強定期培訓,是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技術技能人才開展培訓可以采用企業實訓基地和院校培訓基地“雙基地”,企業導師和院校導師“雙導師”的培養模式。
(1)重新定位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的培養依靠的是教育,而制造業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需要職業院校的培養。職業院校必須主動適應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以校企合作為抓手,深化產教融合,按照我省產業鏈發展的類型、特點,根據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要求調整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專業設置、教學機制,為制造業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持。
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為應用型人才、復合型技能人才,在專業定位方面除了傳統制造業引入云計算、智能制造、工業大數據等課程內容,還要重視新設備理論知識的納入。結合我省制造業發展現狀來制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規劃,為河北省制造業轉型升級奠定良好基礎。
依據制造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發展需求設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后,加強開展校企合作和頂崗實習等方面的轉變與改革。職業院校與相關企業訂立所需的專業人才培養的方案,并建立相應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和企業對崗位所需人才和相關技能的要求,做到有效的銜接。職業院校通過實行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把學校的教學與企業的生產有效地結合,將企業先進的技術與生產工藝引入到校內,由學校和企業共同開發相應的課程資源,共同完成教學任務與生產任務,還可以實現專業課程和職業標準的對接。校企交流合作,以企業先進的技術應用做為重點,由此把企業的各種資源引入校內,構建出教學設計和實施以及評價的教學資源庫。工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明確行業的發展特點以及對人才的需求標準,進一步提高企業與職業院校更加深度的合作,共同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由此提升技術和工藝,最終促進科技成果轉變并保證人才培養符合制造業轉型要求。
(2)改善學生的專業課程內容,建立人才培養的協調機制
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的精準培養,最核心的是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針對制造業智能化、服務化的發展趨勢,在職業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進行專業整合調整,進而是相關課程的整合和相應職業資格標準的修善;再者,為增強課程內容的豐富度,可增添一些新型技術并調整實踐教學比重,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可播放企業實際生產的流程視頻,豐富教學資源,實現高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質量培養。
按照“共建共享,互利雙贏”的基本思路,依托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探索建立“校企一體、共育共管”“校中廠”“廠中校”,引進和共享企業生產設備、技術人員、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在“協同教學”的模式下實現實訓實習管理機制,完善人才培養。學校與企業行業共建教學團隊,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從而保障協同教學順利進行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針對產業轉型升級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校際之間、校企之間共建技術創新聯盟、工程技術中心和成果轉移平臺等形式,促進創新要素和技術資源的共享,加速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的轉化,同時充分發揮校企各自優勢,避免校際之間專業的重復建設,加快人才培養進度,形成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合力,互利共贏、協同發展,共同助力我省當前對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
(3)積極采用信息化教學機制,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被應用到制造業的各個領域,在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機制,開發信息化技能培養培訓考核規范,推進信息化技術技能人才評價工作,開展信息化技術技能類職業競賽。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度融合,不僅整合人才培養的資源,還培養人才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學習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激發技術技能人才的學習興趣和內生動力,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升培養質量。
制造業相關專業是工科學科,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難免枯燥乏味,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方便學習及理解,而且有助于培養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還能實現資源共享,滿足人才多方面的學習需求。
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大環境、大背景下,河北省積極承接京津產業轉移,2014 年-2019 年,全省累計承接京津轉入單位9000 多家,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工業基地,制造業產業規模、集群效應較為明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逐步推進過程中區域制造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北京作為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有優質大學、研究院等資源,天津是制造業基地,因此可以嘗試在北京研發、在天津綜合測試、在河北省進行成果轉化的制造業轉型升級,京津冀協同培養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逐步實現三地政府補貼職業培訓項目共建共享、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面向三地開放、互認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結果、京津優質職業院校的對口幫扶,搭建京津冀校企合作平臺,在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大與國內國際的交流力度、加強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實現京津冀制造業持續高質量的發展。
技術技能人才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增長的關鍵之舉。當前河北省制造業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企業只有加快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轉型升級中站穩腳跟,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需要強大的創新與技術技能人才的支撐。
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人才的強有力支撐,探索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職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加快培養制造業轉型升級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既是時代的呼喚又是促進勞動者就業選擇的需要,更是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