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秋
(江蘇省豐縣趙莊中心小學,江蘇 豐縣 221723)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更需要教師向教研要質量、向課堂要高效。小學語文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明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的語言能力、語言知識、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通過文言文教學不但能夠讓學生從小就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一提到小古文,大部分教師都會認為,文言文不好教,學生感到陌生,不好讀,難以理解。在教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古文字、詞、句的解釋上,并認為學生能夠逐字逐段把全文翻譯出來就算是達到了教學的目標。因此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會經常出現教師先帶領學生進行多種方式朗讀,再逐字逐詞逐句進行翻譯解釋,最后指導學生背誦的步驟。這種傳統的方式只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小古文的興趣。小古文到底要怎樣教呢?筆者以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為例,探究小古文的教學策略。例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關于文言文,在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24 課《司馬光》是第一次出現,《守株待兔》是第二次出現,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語言特點以及朗讀方法雖然有了初步認識,但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守株待兔》改編自《韓非子》中一文,講的是古時候一個種田人,他非常辛苦在田里種地,偶然看到一只野兔撞死在樹樁上,從此他不再種地,整天守在樹樁旁邊等著野兔再次撞樹上,他還想再白白撿到一只兔子,結果再也沒有得到野兔,田地因此也荒廢了。故事雖然簡短卻非常有趣,能給人以啟發,還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
小古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反復地讀中慢慢體會古文的韻味。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反復誦讀,不做過多的闡釋,可以讓學生的讀書有表演的性質,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沉浸式的閱讀,或者自我陶醉式地誦讀,要讓學生讀進去,還要再讀出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造讀書的機會。
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有梯度的,因此教師設計讀文也要有層次,以讀促教,引導學生逐步實現對全文的理解。如《守株待兔》一課可以這樣分層次指導朗讀。一讀:出示圖片,猜寓言故事導入,讓學生初識小古文,感受小古文簡練卻難讀懂的語言特點;再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白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指導學生運用借助注釋、組詞理解、聯系生活、結合圖畫的方法理解詞、句意思,進一步品讀課文。二讀: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重點讀文中的多音字、生字。三讀:引導學生讀出節奏,在三年級已經學習過《司馬光》文言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語感標出節奏嘗試讀,對照教師的節奏進行訂正再讀。四讀:試著讀出韻味,在這里教師的范讀少不了。文言文注意“語斷氣連”,也就是“聲斷而意義相連”。這種朗讀方式可給人意猶未盡之感,從而讀出小古文的韻味。雖然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個要求比較高,但還是可以試著讀一讀。五讀:多方式去讀:學生練習讀、齊讀、個人讀、男女生配合讀。六讀:在進行《守株待兔》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先出示沒有標點的文章,并告訴學生:“古文都是這樣沒有標點,但仍能讀出節奏感,你們會讀嗎?”學生有了學習的基礎,讀出停頓不難,并且給古文劃分節奏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教師適時告訴學生,讀小古文時標點藏在自己的心中,憑借自己讀文的語感給古文劃節奏。接著,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豎版古文,讓學生再誦讀,從中感受文言文語言精練的特點。七讀:試著背誦古文。教師在指導背誦的時候,需要方法的指導。先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主要有幾個情節,就可以把每一個情節提前繪制成一幅圖片,教師展示圖片,學生背誦對應的課文語句。最后,語文教師可以配以古箏等彈奏的傳統樂曲,讓學生或者學著古人閉著眼睛搖頭晃腦地背誦,或者邊表演邊背誦。學生仿佛穿越幾千年的時光,在古曲中走進美文,品鑒古文,玩味古文。
在小古文的教學中,依然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途徑,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力求給學生成長發展提供最大的空間,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發現、分析、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對于小古文的理解,教師沒必要逐字逐句翻譯,學生只要理解故事大意即可,因此,教師一定要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設計教學環節。例如《守株待兔》這則白話文的寓言故事三年級的孩子并不陌生,而教師的重點是“授之以漁”,讓學生用借助注釋、圖文對照、組詞法、換詞法、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并做好批注。
在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主動性,不要代替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習正在發生。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自己嘗試著理解課文大意,在匯報時,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強化這些方法的運用,可以讓學生先說說故事大意,再說出是利用是什么方法理解的。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主問題:農夫為什么被宋國人笑話?組織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再對照原文找相關文言文句子,這樣反過來理解既關注了學生學情,也讓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了。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梳理課文,提煉出文中的關鍵詞指導朗讀。最后,再讓學生根據關鍵詞講故事,從而熟讀成誦,在理解的基礎上嘗試背誦課文就水到渠成順其自然了。在教學過程中,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很鮮明,又是以富有戲劇性和哲理的故事居多,很適合學生進行模仿和表演。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中的人物,討論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讓學生試著說一說、演一演,激發興趣,領會主旨,鼓勵學生大膽上臺展示,在展示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表演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并學會自己歸納學習小古文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則要帶領學生融入情境,誦其文,會其意,悟其情,適時點撥,時讀時誦,讓學生既體會到了文言文的閱讀樂趣,又領略到了文言文的韻味,真正將課堂教學時間還給了學生,讓學生真正獲得健康主動的發展。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守株待兔》作為一篇小古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核心。
教學時,通過篩選學生的問題,教師提煉出問題:“農夫為什么被宋國人笑話?他究竟錯在哪?我們假設你生活在跟他同一個時代,正巧遇到了這位依然在樹樁旁邊等待兔子的農夫,你會怎么說服他呢?”教師先讓學生體會農夫僥幸的心理,感受其做法的可笑,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找例子,進行“勸說”的言語訓練,讓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深刻自然。學生只要能說清楚“不要把偶然的事情作為必然,不要存在僥幸的心理,要主動靠自己的雙手勞動”這樣的意思即可。這些問題在訓練學生語言建構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再讓學生比較一下古文的語言與翻譯后的語言,體會古文語言極其凝練、含義豐富的特點,體會文言文的語言美,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了學生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一篇小古文學完了,并不代表結束,教師可以“以文帶文”進行拓展補充及課外閱讀書目推薦。在《守株待兔》教學結束后,又讓學生自學《鄭人買履》,并推薦《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使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既擴大閱讀量又豐富了積累,激起學生繼續閱讀寓言的興趣,以一篇帶多篇,實現課標要求的“多讀書、讀整本書”的目標。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學情,以學生為本,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的引導要緊緊圍繞語文核心素養,在目標的層層推進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文言文作為閱讀教學的一部分,伴隨著“雙減”政策落地,教師應遵循閱讀教學的規律,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并靈活地運用于教學組織之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對古文的語感,讓孩子真正愛上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