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俊
2022 年8 月19 日至20 日,以“后疫情時代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新變化、新方式、新技能”為主題的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在天津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肯定了職業教育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加人民福祉等方面的重要意義,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當下社會對中職教育發展產生焦慮,甚至發出非理性的“取消中職”的呼聲;還存在以“職教升學”作為提升中職發展信心、緩解社會對中職焦慮的“靈丹”的又一個極端。新時代中職的堅守與超越要在職業教育的內部規律與外部規律之間、主體與對象之間、社會與個體之間、學校與家長之間、學業與發展之間、順應與引領之間、當前需要與未來需要之間尋求平衡點,既要滿足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
如何讓中職教育真正“香起來”“熱起來”?審視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形成的《天津倡議》等共識,筆者認為,應該賦予“普職協調發展”政策與中職發展以時代意蘊,辯證地看待以下三對關系。
《天津倡議》認為,職業教育是創造價值、幫助人們獲得技術技能的教育,是以能力為本位、需求為導向、貫穿人一生的教育。面對中職發展現狀(《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表明,2017—2021年中職招生分別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2.13%,41.27%,41.69%,41.70%,35.08%),行政推動與管理必須站在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和時代進步的角度堅定落實“普職協調發展”政策,推行分類指導、分區域推進的差異性發展策略。
當前中、高職和職業培訓共同構成了我國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供給主體。在教育結構方面,應從人才需求側出發,統籌考慮中、高職和職業培訓的規模。應在全國語境中賦予“普職協調發展”新內涵,避免“一刀切”式的硬性分流。
首先,區域上結構協調。職業教育是提升產業效能、促進持久包容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也是促進充分和生產性就業的重要途徑。有學者通過研究世界銀行數據發現,職業教育在校生數與普通教育在校生數之比和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之間存在“倒U 形”關系。對于東部經濟發達、工業化水平和現代化程度高的區域,普高規模可適當高于中職,應把發展重心向普通高中教育傾斜,實現普高教育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則應逐步轉型升級,向高職延伸。而對經濟欠發達、工業化和現代化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而言,在注重高中教育發展規模的同時仍然要強化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以提升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適應性。
其次,縱向上貫通協調。強化中職的類型特征,加強中職內涵建設,在加強專業對接崗位的教育基礎上,加大文化課的教育力度,提高學生的文化綜合素質;搭建職教高考、五年制高職一體化培養、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等人才培養多樣化“立交橋”,暢通中職學生成長、成才通道,提升中職的吸引力,使中職成為學生的主動選擇。
最后,橫向上融通協調。落實新職教法,鼓勵和支持普通中小學增加職業教育相關教學內容,開展中小學職業啟蒙與職業認知教育;在初級中學設立職業體驗教育基地,讓學生接受初步的職業體驗活動,推進生涯規劃教育前置;整合中職優質課程資源,開發針對中小學的職業教育課程包,通過職業活動周、校園開放日、專題講座等方式進行職業啟蒙、職業認知、職業體驗,開展職業規劃指導和勞動教育,真正從社會層面厚植職業教育發展土壤,從而引導學生在普通高中和中職之間進行理性選擇。
人才結構的合理性是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而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17—2021 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持續增高(分別是45.70%,48.10%,51.60%,54.40%,57.80%),以全國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學率70%為高估數據,到2022 年,近30%的普通高中畢業生不能直接升學,而要選擇就業。退一步講,即便這批普高生都升學成功,也有很大可能仍舊升入高職院校學習。這是當前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的客觀事實。可見,在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過程中,“中職”仍然是當前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
為此,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需求,明晰中職促進就業與職教高考(升學發展)并重的辦學定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生涯教育。
其一,“學籍”互轉。中職和普高一年級的課程學習內容相同,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中職與普高“學籍”之間自由轉換,給學生提供多元成才與發展通道。
其二,“課程”互認。普高在開設高中規定課程之外,可開設職業應用類課程并制定相應課程標準、畢業要求和考試制度,中職在教育內容上兼顧高中文化課程和職業課程要求,為所有學生提供學習普通課程和職業技能課程的機會,從而建立普高與中職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機制。
其三,“平臺”共建。中職與普高要構建網絡雙向互動選擇平臺,構筑數據互通的信息化選課與學生自主學習網絡系統,為學生在平臺選課、尋找資源、觀測學業發展情況與及時選擇就業或升學等方面提供云數據支持。
其四,“資源”互用。在教育資源上建立普高和中職之間課程共享、教師共享、教學設備共享、實訓場所共享等方面的互通有無機制,讓學生(家長)對在中職和普高之間調整轉換有信心、有歸屬感,從而化解“中考分流恐慌”,真正提升高中階段普高、中職“雙向”育人質量。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類型,受社會系統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2018 年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加速完善現代職教體系,打出了辦好職業教育的政策“組合拳”,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國家如此重視職業教育,經濟社會發展如此需要職業教育,然而,大部分學生和家長仍不愿意選擇職業教育,多是出于“分數只夠上職校”的“苦衷”。這表明,目前的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但根本性問題還是職業教育質量不高、中高職體系銜接不暢通、職普融通還未真正實現。
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中職唯有做到質量的大體相當,才能真正保證規模的大體相當,否則會降低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獲得感,甚至會背離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初衷。
首先,培養理念上應體現“全納性”。“德技并修”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學校應以培養“德技藝道”共融發展的人為核心,注重中職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強化新時代匠德、匠技、匠心、匠魂的培育。
其次,課程體系上應體現“融合性”。基于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PGSD 能力分析模型,優化適應中職生多元發展的“崗課賽證、層類交互、多導多選、學用融合”課程體系,形成中職和普通教育之間、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之間、技術技能和文化藝術之間、素養培養課程與勞動教育課程之間、就業課程與升學課程之間本源為一體的“課程MALL”生態。
再次,教學上積極倡導“數字化戰略行動”。當前新基建作為數字化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為中職教育教學模式變革帶來了創新契機。要依托數字化重塑中職教育新生態,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行動導向教學,構建“云+網+端”技術支持下的人機協同的“智能+”混合教學模式,推行虛實融生的協同生成學習,強化數字技能、綠色技能培養。
最后,評價上注重“增值性”。“尊重差異、注重基礎、關注過程、強調發展”,增值評價的應用是破解職業教育發展評價難題、克服職業教育單一的結果評價弊端的有效教育評價方式。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教學標準為引領,以教學診改為載體,構建縱橫兩大“增值”評價體系(升學評價體系與1+X 證書資格溝通體系),注重育人環節的管理,真正有效把關育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