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浙江:溫州市龍灣區海城第二小學)
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涉及多個學科,而且內容比較豐富。這些內容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有關天氣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物理環境與植物生長狀態的關系等。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教師需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并基于學生實際狀況和教育目標,科學設計實踐內容,以保證實踐活動的深度和廣度,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小學科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從20世紀以來就被納入小學教學領域。其主要目的是通過科學探索活動提高學生的認知,通過開展相應的實驗和觀察活動,讓學生深入探究,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由于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涉及多個學科,而且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加上這些知識比較零散,如果不能有機整合,就會大大降低教學價值,不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因此,教師必須凸顯科學實踐活動的教育價值,合理設計教學活動。
課程,是指學校根據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學科總和,對其進行分解和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學科,如,語文、數學等,而廣義的課程概念,是指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學科的總和,如,小學課程、中學課程等。課程化是對課程性質的轉換,可以理解為使之成為一門課程。基于小學實踐活動課程化的概念,是指將小學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進行教學。本研究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分支進行分析。
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涉及多個學科,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具有專業的知識結構,并且能夠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但是目前很多小學教師專業知識不豐富,甚至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他們可能本身是體育老師、語文老師或者班主任。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或者農村地區,由于學校規模小、師資力量薄弱,只能由其他教師臨時組織科學教學活動。由于教師專業知識及教學能力不足,導致科學實踐活動無法發揮應有的教育價值,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學校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文理知識和道德素養的教育,這就使得課時安排比較緊張。當前我國很多小學對于科學實踐活動并不重視,課時安排比較少,往往一個星期一兩節課。教師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理論知識教學,導致科學教師無法利用課堂時間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因此,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時主要以理論講述為主,實踐活動安排時間不足,更不要說帶領學生走出學校開展實踐活動了。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很多教師已經具備了新的教育理念,并且對教學方法進行積極創新。但是仍有一些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比較傳統、單一,無法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科學實踐活動中,有些教師由于沒有認識到科學實踐的教育價值,教學態度不夠嚴謹。有的教師會讓學生自由活動或者自主閱讀,或者安排學生寫其他學科的作業,導致科學實踐活動無法開展,難以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課程化科學實踐活動是以一種體系化的方式開展的,因此要實現高效課程化科學實踐活動,就必須解決教學資源問題。當前,我國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教材不夠豐富,而且缺乏系統性,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教師在開展科學實踐活動的時候,只能依據自己的經驗進行。由于缺乏統一的教學體系的指導,使得科學實踐活動的效果并不理想。
在開展科學實踐活動時,教師必須建立課程化體系,并利用教材和教學資源進行構建。課程化體化系作為獨立課程構架,讓教師有據可循,提高教學活動效率。需要注意的是,課程化體系的建立不是簡單地對科學實踐活動進行總結,而是需要對學生認知發展能力進行分析,科學安排實踐活動。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小學生,要設計不同的科學實踐方法。就一二學年級生而言,實踐活動的主要價值在于引發學生對化學、物理、生物的喜好,強化學生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魅力,使其在日后能夠深入學習;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科學意識,幫助學生奠定基礎,為學生高效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建立課程化體系時,教師需要著重考慮學生需求以及教學目標,并深入調查學生的科學水平,根據不同年級的實際情況,科學設計實踐活動和項目。在教學中,還要科學設計實踐活動和理論知識的占比,以理論知識為基礎開展實踐活動,可以大大提高小學生科學實踐活動的教育價值。
為了實現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的課程化,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準備教學資源。教師要搜尋相應的素材,開發教學資源,解決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小學科學教材的編制雖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但是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必須積極開發教材資源,以豐富科學實踐活動。另外,學校也可以建立科學課程資源開發評價機制,并對教師進行量化考核,以激發教師學習教學積極性。此外,學校還可以建立家校合作機制,設立班級委員會和家長委員會,使他們成為科學實踐活動的助手。這樣可以有效提高科學實踐活動的效果,有效豐富科學實踐活動內容,以便教師更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另外,學校還可以開辟教學基地,通過與其他組織或單位聯合,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以保證小學科學實踐活動得以落實。例如,學校可以以少年宮為中心,設立科學宮,確定無線電生物、航模智能實驗等科學活動項目,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以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和科學知識。對于鄉村小學而言,學校應該與農村企業進行聯合,積極搭建理想的科學實踐平臺。學校可以將周邊的養殖場以及農田作為生物考察基地,或者把周邊工廠作為現代科技發展考察基地,引領學生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奠定科學知識基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建立科學的教學模式。通過設計實驗步驟,引領學生進行實驗。在課程化的指導下,教師要關注學生實際情況,并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調整。就實踐教學活動而言,教師要積極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并根據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在教學小學三年級《植物新生命的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觀察水稻、大蒜、種子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引導學生探尋一種草本植物,讓學生進行觀察。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并在家長的帶領下進行植物播種、澆灌,觀察植物的生長歷程。為了提高科學實踐教學效率,教師可以積極采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呈現植物生長規律,以及植物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的過程,豐富學生對植物生長的認知。在教學之后,教師需要布置相應的課堂總結任務,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整理和總結,以便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系統,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
小學科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因此必須有專職的教師進行教學。學校需要對教師教學成果進行評價,實現優化管理。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學校需要招聘專職科學教師,解除臨時或者兼職教師,以保證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的教學價值。年輕的教師可以作為任課教師,但是在實踐活動中,可能由于經驗尚淺,無法有效開展科學實驗活動。因此,學校必須聘請經驗豐富的科學實踐教師,作為教研組負責人,并參與實踐課的學科建制。學校需要基于科學實踐課的發展,調整管理模式,如,合理安排教學課時,制定相應的教學規范。通過優化教師管理,可以提高教師教學積極性,使他們將全部精力投入科學實踐課程組織和建設中。學校必須加強對科學實踐教師的技能培訓,以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和知識儲備,為學生科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打下基礎。學校也可以派遣科學教師去教育學院研修,或者組織校內教師自修,通過各種方法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能,為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化開展打下基礎。
科學課程資源無處不在,學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發現并利用可用的教學資源,以豐富科學實踐內容。關注學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學校中的實驗設備、環境布置、花草樹木等都可以作為科學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對學校種植的植物進行觀察和研究,了解植物生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并了解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條件,以及四季變化對植物產生的影響。這些都可以作為科學實踐內容,引領學生對自然植物進行科學思考。優化地方資源。學校可以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開展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參觀環境垃圾處理廠、農科所,以及植物動物基地,以提高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整合社區資源。在科學實踐教學活動中,學校可以將社區文化站、工廠、企業、養殖場、科普室作為實踐基地。或者開展參觀考察活動,組織學生課后對社區進行考察,提高學生對社區的認識,也可以拓展科學實踐內容。
總而言之,在開展科學實踐活動時,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實際需求,深度挖掘科學實踐資源,并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利用多方面的資源豐富科學實踐內容,使科學課實踐課程化的發展更加完善。另外,學校也應該建立專業課程體系,并加強對教師的管理,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以保證科學實踐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發揮科學實踐活動的教育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