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榮(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梅堰實驗小學)
小學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時,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它可以將科學知識和現實生活有效結合,使學生對各種科學知識形成更為充分的理解,更為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有效拓展思維,優化師生關系,使科學教學具有更強的實用性和靈動性,實現科學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時,合理設置課堂導入環節是整體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對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狀態具有決定性影響。而科學設置導入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夯實知識基礎,使學生以較好的狀態開展學習。小學教師在進行科學教學時,需要合理設置課堂導入環節,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導入新知識,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新知識,基于各種生活事物理解新知識。引導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確保教學工作順利開展。例如,教師在講解《熱在水中的傳遞》一課時,需要在課堂伊始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共同探究熱水的來源,引出燒水現象,并結合該話題合理設置相關問題:大家用什么的壺具燒水?水壺底部接觸電磁爐、燃氣灶等加熱設備時,是如何將熱傳遞到壺內,對水進行加熱的?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現象科學導入,可以使學生產生主動探究的興趣。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新課導入,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更大的興趣,強化學生探究欲望,為順利開展新課教學創造良好條件。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時,需對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進行有效激發,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更大的興趣。與此同時,該種方式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和科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大大縮短生活和科學的距離。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新媒體技術展示雪糕融化、茶壺燒水、蠟燭燃燒等現象。茶壺燒水可以向學生展示水的汽化過程,而雪糕融化現象則可以向學生展示冰吸熱升華的知識。教師在解釋科學現象時,還需要合理融入安全知識,使學生充分意識到電、水、火的危害。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自然科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一些科學現象的解釋,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小學階段實施科學課程教學時,對學生科學思維進行有效啟發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師需重視,使得學生能夠結合相關科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并有效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夯實基礎。小學科學教材中引進了大量生活素材,但是教材是靜態展示各種生活素材,而小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缺乏動手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師需要對其進行科學引導,結合教材內容,深入挖掘相關生活素材,使學生對教材內容產生更為充分的理解,深入學習科學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食物中的營養》一課時,可向學生展示橘子、香蕉、蘋果、洋蔥、番茄、米飯、饅頭、面條等各類食材,然后結合教材內容介紹其營養成分。教師通過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科學應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常見素材,將實際生活和教材內容有機結合,使教學生動形象,促進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
小學科學教材中的部分知識在生活中較為常見,但是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無法理解相關知識。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結合生活實際設置教學情境,對學生的好奇心進行有效激發,使學生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能夠更為高效地學習科學知識。教師在教學時,要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與教學相關的動畫、圖片和視頻。同時,還可以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究,確保學生能夠更為高效地解答問題。例如,教師在進行《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課教學時,部分學生對光合作用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缺乏正確認識,教師便可結合植物設置生活化情境,以促使學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豌豆苗生長的實驗視頻,使學生了解光合作用對豌豆苗成長的作用。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觀學校的花園,使學生充分了解植物生長和光合作用的關系,縮短課堂教學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可以實現學生認知程度的有效提升,使新課程改革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
在小學階段開展科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驗機會,使學生利用科學知識有效解決生活問題,確保學生能夠走出課堂,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在現代素質教育發展中,教師要突破課堂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引導學生主動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科學問題,確保科學知識可以為學生的現實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務。教師在教學時,通過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可以使學生充分體會科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進行有效培養。科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尋找探究性實驗,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組織開展相關實驗。同時,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需要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科學設計探究實驗的步驟。在開展實驗活動之前,需要對其可行性進行科學驗證,確保學生能夠高效地參與合作式探究。例如,在向學生講解《聲音的傳播》一課時,教師需要科學設置探究實驗,為學生準備相關儀器設備。部分學生無法熟練操作各種測量儀器,教師需要科學改良科學實驗,使其能夠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兩人一組制作“土電話”:利用一根線穿起兩個紙杯,一名學生將其中一個杯子扣在耳朵上,另一名學生則需要對著杯子講話。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對聲音傳遞進行科學驗證。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實現學生的生活化體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塑料繩、包裝紙、吸管、紙盒等多種材料進行實驗。在保證實驗效果的基礎上,可以降低實驗難度。
小學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效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確保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使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和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教室,科學應用各種生活案例,對學生社會經驗的不足進行有效彌補。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知識進行有效鞏固,使學生可以更為深刻地記憶課堂所學知識,強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使學生能夠將課堂所學知識融入生活實際。例如,在講解“噪聲”時,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去食堂、操場、廣場等有較大人流量的地方辨別不同的聲音,并對其進行歸類,然后組織學生對分類情況進行綜合討論。課后作業具有較大彈性,但是可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組織開展課堂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共同探究真理。教師要改變以往教學中的單一考核方式,強化實踐測試。利用生活化作業,可以使學生有效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強化教學拓展,同時還可以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進行培養。
科學課中有很多實驗,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較高要求。因此,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要組織學生進行科學實驗,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更大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而通過動手實驗,學生可以更為全面準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同時還可以培養科學態度,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而教師在設計實驗時,需要嚴格把控實驗難度,在鍛煉學生實驗能力的同時,有效保障學生的安全。在開展實驗活動之前,教師需要親自示范。生活現象中存在很多科學知識,對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會設置一定的考核規定,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驗。但是以往的考核方式具有單一性,無法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進行有效考查。針對此種情況,教師要科學引進生活化方式,改進教學考核方式,通過為學生設置生活現象或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進行嚴格考核。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生活化問題:在切洋蔥時,哪種方式可以讓自己不流眼淚?為什么在開罐頭之前需要先向下拍幾下?利用生活現象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進行考查,可以使科學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有機結合,確保學生更全面地掌握相關知識。
小學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時,通過優化課堂導入、應用生活現象、挖掘教材內容、設置教學情境、開展實踐活動、布置課后作業、組織實驗練習、優化考核方式,能夠科學地開展生活化教學,使科學知識和現實生活有效結合,確保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學知識,可以基于科學角度認識各種生活現象,并在實踐活動中有效應用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