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永剛(甘肅:廣河縣排子坪小學)
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順利開展離不開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支撐,教師要在深度挖掘教學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同時,也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因此,打造高效課堂是數學課程信息化的目標,教師要發揮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學整合的多樣化優勢,構建多元化教學體系,提升教學質量,體現出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為學生增添學習動力的價值。
小學數學課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特征,在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體系時,應當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針對學生理解存在難度的內容進行簡化處理,帶領學生積極學習知識、深度理解知識,實現為教師教學活動提供鮮活動力,為學生愉快學習提供重要保障。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教育和小學數學教學融合,是進一步提升數學質量與效果的重要前提。筆者通過對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教學的融合狀況進行剖析,尋找影響信息技術應用有效性的因素,并為優化信息技術應用而累積經驗,從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各環節的有效性,推動小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教師是知識的講解者,學生學習知識的指導者。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工作的核心要義,是對教學方式的創新優化,幫助學生突破數學學習的困難,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應當依據數學課程中的多樣化教學方式,將重點放在知識內容的生動呈現,借助信息技術這種高效手段,有針對性地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但在教育實踐中,教師缺乏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相結合的觀念,只重視講解課程知識,而忽略對學生學習觀念、學習方法的指導。由于教師缺乏對信息技術應用和理解,無法將直觀、具體的知識內容呈現內化成學生的數學素養,這樣就會影響學生的成長,失去信息技術應有的教學功能。學生學習困境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就容易產生惰性心理,對參與課堂探討、互動和實踐產生影響,難以達到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基本要求。
融合創新是發揮信息技術應用優勢、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基本保證。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與實踐教育的改革創新。教師要從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新模式出發,不斷精進打磨課堂教學方式,保證教育信息化有序發展。目前,盡管在信息技術對教學發展不斷滲透的背景下,部分教師依舊無法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在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只停留在表面,新的教學方式與課堂教學的結合不夠緊密,課堂教學整體缺乏活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由此可見,在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融合的實踐中,部分教師缺乏科學指導、創新意識不足,缺乏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等教學要素,僅限于在技術層面的應用,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價值難以體現。
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是教師巧妙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指導的基礎保證。為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工作思路,真正發揮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優勢,構建高效數學教學課堂。
教師要發揮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結合的引導、鋪墊和點撥作用,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全新認知,開展深度學習與探究。在傳統數學課堂的導入環節,教師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呈現抽象的知識和概念存在困難,而融入信息技術,打破以往只能通過口頭闡述數學知識的局面,將重難點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內容,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提升數學思維能力。此外,學生在直觀地理解數學知識和原理后,能建立起自身的學習體系,在不斷地思考和探索中強化數學思維。
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數學教學工作,具有多種方式,可以根據實際教學的數學知識內容,選擇較為合理的信息技術應用形式,讓學生輕松學習、理解和探究知識,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在數學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以多種形式呈現知識內容,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地、專注地理解知識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為此,教師將教學媒體作為輔助工具,是為了向學生生動傳遞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奠定基礎,提高數學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幫助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重點知識,促使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中,突破知識難點。
借助信息技術打造學生專屬學習的教育平臺,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布置相關的知識復習板塊和實踐板塊,讓學生選擇相應的教學資源進行鞏固學習。網絡化的教育平臺,突破了傳統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符合學生的差異化、個性化發展需求,促使不同學習能力和素質的學生,在網絡化教育平臺上掌握數學知識、數學技能和數學方法,為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提供了途徑。從實際情況看,巧妙結合學生學習發展與成長需求,科學運用信息技術平臺創造溝通與交流的機會,較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數學教學思想,起到了以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法、拓展教學空間、延伸學習途徑的作用,確保了信息技術支持下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指導,從而提升教學有效性,也為增強教學策略的及時反饋和調整提供重要幫助。
信息技術應用在小學數學導入環節中,是為了做好引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信息技術在導入環節的應用,要符合數學課程教學目標,以豐富的手段和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要確保導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全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例如,教師以趣味動畫的導入形式與指導方式,引入與教學內容緊密貼合的素材,就能實現充實數學教學內容、優化數學教學模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有關“圓”的知識時,為豐富導入方式,教師將學生喜歡的動畫導入課堂中,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示抽象的內容,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如,教師用動畫的方式對圓進行展示時,從圓的半徑、直徑以及周長演示動畫呈現出發,重點是結合學生對圖形概念的認識,讓學生理解圓的特征,降低學生對數學的學習難度。此外,圍繞學生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為核心,教師可以借助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呈現,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公式,教師可以將圓平均分成4 份、8 份、16 份、32份的動畫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觀察不同等份所拼成的近似平行四邊形的差距,引導學生想象在繼續分下去拼成的圖形將會接近什么圖形。通過課前導入環節讓學生觀看生動形象的動畫演示,學生對圓的轉化過程形成深刻的理解,讓學生經歷推導圓面積公式的過程,體現出數學轉化思想和方法的價值。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在小學數學課中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就應重視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可以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安排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教學情境的吸引下,積極融入教學活動,進行知識的學習與探究。為了實現理想的情境教學,教師要對小學數學課進行適當的安排,應當結合學生感興趣的事情、熟悉的環境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有效的課時內學到重要的知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有關“軸對稱圖形”的知識時,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和教學設備,將動態的圖片和視頻作為教學資源融入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對圖形的認識和移動形成良好的知識感知。教師可以借助動態圖像展現圖形的基本移動、平移、旋轉等知識后,讓學生在電子白板上實際操作圖形的各種變化,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如在電子白板上以動態畫面呈現出一個小正方形向上移動6 格,向左移動3 格的路徑,讓學生在小正方形移動后對正確位置進行標記。由于學生通過觀看動畫已經初步具備了圖形的基本移動、平移、旋轉等知識,不僅能直觀地看到圖形的移動路線,還會對知識掌握得更加透徹,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另外,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的目標,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師適當選擇一些難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團結合作下進行突破。教師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難點加以理解與分析,并借助信息技術輕松攻克難題。
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搭建網絡化學習平臺,借助學習平臺延伸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運用信息技術安排教學訓練,讓學生在及時檢測以及鞏固的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根據教材內容、學習情況和信息技術應用特點等因素,設計出符合教學引導的學習平臺,實現優化學法、教法的目的,促進學生由易至難地學習、理解、應用知識,最終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中理解和探究更多的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有關“梯形”的知識時,教師有針對性地在學習平臺上設計課后訓練問題、實踐探究活動,或者構建師生交流平臺,將信息技術手段與知識教學與實踐指導相結合,讓學生圍繞數學“梯形”這個知識點進行學習與探究,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比如:可以先從圖形特征、圖形計算題等入手,進行知識點復習,學生不懂就問;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發展的問題,確保習題訓練在合理安排下,檢測學習效果的方式得到持續優化。借助合理新穎的習題訓練,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與應用的興趣;可以將習題訓練模式制作成智力大比拼的競賽,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數學訓練的競爭力、持久力,進而發揮出運用信息技術搭建學習平臺的作用。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信息化教學,創新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實現對教法的革新,符合新課改的發展目標。為順應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信息化改革的發展趨勢,我們要合理設計信息化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借助信息技術實施具體的教學策略,從提升學生參與小學數學課的活躍度出發,拓展傳授數學知識的渠道,提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形成對數學知識學習、理解、探索的認識,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以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