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桐 趙鵬博 河北金融學院
傳統的稅收征管模式是基于實體經濟實施的。但是,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大數據等全新型的信息技術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不斷融合,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應運而生,形成了不同于傳統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的經濟形態。經濟形態的改變,使得征稅主體虛擬化、多元化愈發凸顯,對之前的稅收征管模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1年3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的文件,文件明確提出,要不斷深化“智慧稅務”建設,全面推動基于信息技術的稅收征管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是提高我國稅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在智慧稅務背景,運用其理論內涵和實際經驗將有利于提升治理效能,實現稅收征管現代化,但相應的問題也顯露出來,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稅收征管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不利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本文基本智慧稅收的背景下對于當下的稅收征管模式的問題,進行相應探討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我國的稅收征管系統正在加快與數字經濟緊密融合的步伐,全面推動稅收征管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提高與數字化轉型大趨勢的適配性。目前,在稅收大數據共享和應用、智慧稅收建設等方面已有一些思路和實踐。
稅務大數據庫平臺逐步走向成熟。2016年,國家稅務總局全面啟動“金稅三期”項目,新增值稅發票系統、網上稅務局等新平臺不斷涌現。稅務機關內部數據在“大融合”的道路上輕車熟路,為大數據應用提供了極大便利。2018年,中央將國稅與地稅合并,也促使金稅三期數據庫與征管模式達成一致,征管數據信息更加準確全面。目前納稅系統的功能可以讓納稅人足不出戶就可以處理稅款,而“非接觸式”稅務處理可以讓納稅人更積極地處理稅務事宜。2022年啟動的第四期金稅增加了對非稅業務的控制,增加了與各部委、中國人民銀行的信息渠道,核實企業相關人員的稅務狀況、注冊等情況,為智慧稅務處理提供了條件。從第三階段金稅到第四階段金稅的轉變,使我國稅收征管從發票控稅轉變為信息控稅,表明我國正逐漸提高稅收征管的信息化水平。
稅收風險體系正在推進。在全面推進智慧稅務建設要求的指導下,各地方稅務機關依托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優勢,將大數據優勢和稅務融合。河南省稅務局研發了增值稅發票數據應用分析系統,可用于建立風險識別模型,然后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納稅人的發票征收、納稅申報和涉稅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實現及時預警。廣東省稅務局技術部通過自主研發,成功創建了“全景一戶”監控系統,并投入實際使用。通過采集電子賬本、出口退稅、稅收征管和外部系統四大核心數據,實現納稅人納稅申報信息、關系分析信息和開票信息的統一征管,準確描繪納稅人的“納稅肖像”,全面對企業各環節涉及的各稅種進行實時監控。
另一方面,我國實行由直接稅和間接稅構成的雙主體稅制。在間接稅中,增值稅和消費稅所占比例最大。過去三年我國稅收收入中,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國內增值稅和消費稅占總稅收的75%以上。金稅工程的不斷升級,不僅提高了國內增值稅和消費稅的征管效率,同時,隨著稅收征管中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的征管理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稅收征管已經成熟,我國的稅收征收管理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只能通過共享實現增值,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公民信息由不同的政府職能部門收集。當公民從事與稅收有關的活動時,他們就成為納稅人。雖然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實施了“五證合一”,讓稅務機關和其他政府職能部門可以共享信息,但仍遠遠不足以提高稅務機關的稅收征管效率。信息共享外部協調困難,信息共享不制度化、規范化,阻礙稅務部門全面獲取信息。在現實中,納稅人在納稅申報時不需要提供部分信息,這可能會導致納稅人有兩種信息:稅內信息和稅外信息。納稅人在不同部門進行不同的業務申報時可能會使用不同的材料,這是對每個部門的一種損害。稅務機關在將信息共享給第三方機構的同時,可以對同一納稅人的相同信息進行比較,以發現異常并對納稅人進行監督。在中國,也有許多稅務機關通過比較納稅人信息收回稅款的例子。可以看出,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就我國的現狀而言,稅務機關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還處于初級階段,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在中國,保護納稅人信息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納稅人涉稅保密信息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然而,關于保護納稅人信息的規定仍然相對粗糙,并且可操作性不強。目前,討論最多的是個人信息匿名化。個人信息匿名化的主要目標是將風險最小化,而不是100%消除風險,并平衡個人隱私和數據再利用之間的關系。就我國而言,在稅收征管中匿名處理稅收信息這一方面還不成熟。
稅收征管需要依賴具有高真實性和完整性的數據,從實踐角度來看,稅務機關在全面準確地獲取數據方面存在不足:首先,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和平臺經濟的興起和發展,以及國家出臺的各種鼓勵創業創新等政策的支持,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界限正逐漸變得模糊,作為交易主體的自然人數量迅速增加。一方面,稅務機關面臨的稅收和費用相關數據呈幾何爆炸式增長。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帶來的新的經濟形式使納稅人的經濟活動呈現出分散化、商業模式多樣化、交易虛擬化、電子會計等特點,這增加了稅務機關識別納稅人、算出應納稅額的難度,界定稅收管轄權;其次,基礎信息薄弱,缺乏專業的數據分析團隊,稅收風險識別方法相對單一,導致稅務工作人員分析和處理稅務相關數據能力相對有限,導致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充分挖掘和合理使用數據。
一方面,基層稅務機關是稅收征管現代化的具體執行層面重要保障,其具體表現為于人民的稅務服務體驗是否改善,民眾的遵從成本是否有所下降,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稅收收入。進入“十四五”階段,稅收征管體系和稅務系統現代化取得長足發展,逐漸趨向完善,管理、考核機制也逐漸與新型技術相結合,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時代化的發展變革。但當前稅務系統仍存在著人員素質管理機制的些許問題,在稅務機關中缺少具有扎實理論基礎的專業性人才,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為本科的學歷,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數量相對較少,使得整體呈現出稅務人員專業素質水平相對較低的問題。除此之外,稅務部門中熟悉財稅和相關法律條文的人員相對不足,導致稅務人員無法為納稅人提供滿足其需求的法律服務,進而無法有效解決納稅人遇到的棘手問題,使得稅務征管工作落實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影響稅務機關的形象,進而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大部分基層稅務機關的數字化管理程度仍處在較低水平,同時也缺乏相應的數字化管理人才來進行處理。在數據分析利用這一塊,盡管基層稅務機關已普遍設立風險控制中心篩查涉稅風險指標,但如何在海量的涉稅信息中挑選出存在遵從風險的內容,并且通過催報催繳、風險評估等方式提醒納稅人主動納稅,基層稅務人員無法直接通過智能工具深入挖掘涉稅信息的內在邏輯,進而以成熟的數據分析模型提供切實可行的稅收決策方案,熟悉業務人員更多的是依靠主觀判斷。
數據共享是指各部門之間共享和使用屬于其他部門的數據,以及將納稅人的涉稅數據與第三方數據(與納稅人有直接交易的另一方的數據)共享,第四方數據(與納稅人沒有直接交易但可能因某種原因了解納稅人相關信息的相關部門的數據)和第五方數據(前四類除外,如媒體和公眾提供的相關數據)應進行驗證和比較。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門很容易獲取納稅人的相關信息。通過與這些部門的信息共享,稅務機關可以更好地監督納稅人的相關涉稅業務,從而降低稅收征管成本。同時,在互聯網交易平臺上建立“數據交換”機制也可以解決稅務機關在互聯網交易中面臨的交易數據不對稱問題。
作為一個法治國家,2021年,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這促進了“個人信息匿名化”的實現,為個人信息匿名提供了法律保護。但是,為了盡最大可能降低個人信息被泄露的風險,也有必要建立一個有效的個人信息匿名標準。個人信息的不同目的所需的匿名化處理也應當不同,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可能遵循統一的個人信息匿名化標準。信息匿名化并不意味著數據將完全無法識別,其并不能完全消除信息共享帶來的風險,而是盡可能地降低風險。畢竟,所有風險都不可能消除。即使是匿名信息也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匿名信息與個人信息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的過程。稅務機關需要做的更多是評估數據的可識別部分,被暴露的可能性以及對納稅人造成的損害,并將損害降至最低。
第一,注重提高數據收集的數量和質量。首先,通過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對納稅人涉稅信息進行收集、篩選和整合,形成系統化的數據體系。其次,嚴格制定數據采集的標準、流程和范圍,加強數據的篩選和篩選,規范輸入行為,從源頭到全過程嚴格控制數據質量。
第二,要深入挖掘涉稅數據的潛在價值。稅務機關應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加強數據的整合、分析、比較和篩選,找出數據與其背后的規律之間的相關性,將數據轉化為生產力,形成的稅收治理的優勢資源。
稅務部門可以進一步加強對畢業生的宣傳,優化稅務機關的選拔機制,貫徹落實好基層招聘活動,改善人才供給結構,更好地為大數據稅收征管模式改革注入新鮮血液和力量。對于新進員工,精準對接他們適應多維度發展人才培養機制,幫助這些優秀的應屆畢業生快速了解相應的稅務工作,實現自身的價值。同時,通過人才培養、大數據競爭、公務員招聘等形式,選拔和培養優秀人才,加強大數據應用人才建設,提升大數據應用軟實力。進一步優化新聘公務員的安排。對于數據、信息技術等專業干部,需要安排到信息化建設、大數據等部門,確保人才和崗位充分適應,發揮人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