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鵬 上海市錦天城(深圳)律師事務所
在IPO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前后,通常會發生個人股東、法人股東及有限合伙企業的股權轉讓行為,IPO企業的新老股東之間或老股東內部轉讓股權(份額);IPO企業也會發生未分配利潤轉增股本,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轉增資本公積,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盈余公積轉增股本等情形;為符合IPO要求進行的資產分割、股權轉讓或增資甚至減資、債權債務轉讓、債務豁免、公司合并與分立等資產重組;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與稅務有關的問題。
在IPO企業由有限責任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情況下,需查驗自然人股東在整體變更過程中是否需要繳納所得稅,以及是否存在稅收違法的情形。IPO企業股權交易對價一般有三種:經評估的公允價值、經審計的凈資產及平價(注冊資本),為防止出現低價或平價轉讓公司股權,稅務部門有權按照股權轉讓過程中有關個人所得稅收取的相關規定,確定股權轉讓收入是否合理、公平、符合轉讓交易的原則。對于交易股權的溢價部分,轉讓人就有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義務。
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轉增股本的行為實際上是IPO企業將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通過股息紅利的方式先向股東進行一次分配,再由股東將自己所得的收益進行二次分配對企業進行增資,即增加了企業的注冊資本。對于自然人股東,股東分紅僅涉及印花稅與個人所得稅,對于印花稅,“營業賬簿”對應的應稅金額為企業的實收資本加資本公積的總和。在前述的盈余公積等企業營收轉化為企業的股本時,實收資本的金額增加,故應當以轉增的金額按照“營業賬簿”萬分之二點五標準繳納印花稅;對于個人所得稅,根據投管部門針對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征收的相關規定,發行人將企業的利潤和公積轉增自然人股東注冊資本的,應當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以轉增金額為計算基數適用20%的稅率,由企業代扣代繳。
新股東高溢價增資后形成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的,視同老股東受贈獲益,需要繳稅,此前稅法不明確,現在明確要繳稅,但多數稅務部門會對當地IPO企業給予遞延緩交政策,但少數稅務部門對遞延緩交需要大股東做成兜底承諾。
在企業一方單方面高溢價增資擴股使得新入股東獲得了產生大額的資本公積,再由原股東一方將這一部分資本公積轉增至企業的注冊資本的情況下,此時的資本高溢價應當被視為新老股東之間的溢價行為。按照相關規定,除股票溢價發行收入形成的資本公積轉增資本不征收個人所得稅之外,包括受贈資產、撥款轉入等形式的資本公積轉增注冊資本均應征收個人所得稅,原股東個人取得的轉增股本應繳納個人所得稅。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的性質,也類似于分紅,涉及印花稅與個人所得稅。資本公積的數額減少,實收資本金額相應增加,但總和并沒有變化。故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無須繳納印花稅。公司將資本溢價形成的資本公積轉增自然人股東實繳資本,國稅總局對是否征收所得稅目前暫時沒有明確規定。公司將除股本溢價發行外的其他資本公積轉增自然人股東注冊資本和股本的,應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即轉增金額乘以20%稅率來納稅,由公司代扣代繳。這里要特別注意有的企業擅自將未分配利潤轉入資本公積,冒充資本溢價形成的資本公積來偷逃稅款,這時需要審核原始憑證判斷來源是否源自資本溢價。
在公司將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等直接計入資本公積,將凈資產折合為股本的情況下,這時的自然人股東,就產生兩類納稅義務:一是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等留存收益轉增股本,要按有關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二是凈資產折合股本后的余額計入資本公積,這時轉增的資本公積應當被視為公司的利潤轉化而形成的資本公積,按照有關部門關于轉增注冊資本征收個人所得稅規定,留存收益計入資本公積時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納稅義務應當在資本公積再次轉增股本的時候征收。
對于自然人股東,根據相關規定,我國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以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資本公積向個人股東轉增股本時,個人股東因為客觀原因在不能一次性就繳清個人所得的情況下,可以自行制定一個分期繳稅計劃,但分期繳納的期限不能超過五年,并且分期繳納的相關材料必須在稅務部門進行備案,確保有檔案記錄。
經主管稅務機關備案,對于需繳納相關企業所得稅的,企業可根據財稅2014年116號文的規定分五年緩繳;對于需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個人可根據財稅2015年41號文分五年緩繳。
然而,在目前經辦的具體案例中,也有的稅務機關對于企業資本公積轉增股本時,如企業不屬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此產生的所得稅不同意給予遞延繳納的待遇。
如果轉讓方企業的交易符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相關部門關于企業重組業務進行過程中企業所得稅處理的相關規定,可以按相關規定免稅處理。兩個文件的主要要求是,在企業重組業務完成后目標公司在連續的一個自然年內仍然進行企業重組業務前的經營活動;且企業重組業務完成后取得股權支付收益的原股東在連續的一個自然年內沒有將股權轉讓給其他單位或個人。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才能夠按相關規定免稅處理。
股權轉讓工商變更登記完成后,如果交易雙方降低轉讓對價,轉讓方可申請退稅;如果解除原股權轉讓合同且收回轉讓的股權,被征收的個人所得稅不予退還;如果因訴訟或仲裁導致股權轉讓行為未完成的,繳納的稅款應予退還。
依據有關部門出臺的在我國全國范圍內推廣稅收試點政策的相關規定,全國范圍內的未上市以及未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從2016年1月1日起以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資本公積向個人股東轉增股本時,個人股東因為客觀原因無法一次性繳清個人所得稅的情況下,可根據自身情況自行安排分期繳納計劃并向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
從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即“新三板”掛牌企業經北交所轉板滬深交易所上市企業的稅收政策有不同的規定,北交所上市企業轉板前后涉及的印花稅、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保持不變,但在個人所得稅上要按照新三板掛牌企業的稅收規定,這與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個人所得稅政策有顯著差異,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以及董監高在向滬深交易所轉板前后分別轉讓其原始股票、限售股票均需繳納個人所得稅;如果股東持有的是非原始股票,他在轉板前轉讓無須繳納個人所得稅,如果該股東是高管在轉板后轉讓限售股票,那他就需繳納個人所得說。
應關注出資資產是否為公允價值,是否存在評估虛高的情形,自然人股東可遞延至股權處置時點而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如企業得到大額專利出資的,企業入賬做無形資產每年攤銷抵扣企業所得稅,這時應予及時糾正,可由股東補足出資,同時企業做納稅調整,主動補繳少繳的企業所得稅。
也有這樣的情形,公司大股東以從IPO企業受讓的股權去員工持股平臺作為LP出資,在第一個股權受讓環節轉讓方沒有繳納個人所得稅,隨即以此股權為員工持股平臺出資,此時第二環節覆蓋了第一環節的納稅義務,只是第二環節出資的原始成本相應變高了,例如第一環節的股權成本為1元,以2元對價轉讓,溢價1元部分沒交所得稅,第二環節以4元交易,所得還是按差額3元繳稅,第二環節覆蓋了第一環節的納稅義務,應納稅額沒有少繳,只是因推遲少支付了滯納金。
非上市公司多以限制性股(票)、員工股權激勵計劃形式給予員工激勵,其實質上是以非現金形式獲得的激勵、獎勵或者補償,原來是按有關部門出臺的關于個人股票期權所得的個人所得稅征收規定中“工資、薪金所得”的相關條款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取得股權所對應的市場公允價值減去所支付的成本費用后的余額即為應納稅所得額,最高稅率為45%,員工取得股權后再行轉讓的,則按20%的個人所得稅稅率(通過境內持股平臺的,則可能適用最高為35%的生產經營所得稅率),這種高稅率且不確定的稅務成本對公司員工達不到真正的激勵效果。因此,2016年國家稅務有關部門出臺了一項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的完善規定,該文規定了符合一定條件的非上市境內居民企業的股權激勵的遞延納稅政策,通過搭建持股平臺的有限合伙企業,而員工作為有限合伙企業的有限合伙人,直接持有的是合伙企業份額,間接持有公司股權,多數公司所在地的稅務機關只接受員工直接持有公司股權進行財稅101號文備案,而不接受以持股平臺的合伙企業進行財稅101號文備案。此外,按照現行稅法的規定,自然人從合伙企業獲得的收益,應按照經營所得,適用5%-35%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而非簡單按20%所得稅率征收。部分地方稅務部門在員工通過合伙企業持股平臺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不認可員工為直接持股,所以對限售股解禁后從上市公司獲得的股息、紅利,享受不了差別化稅收優惠政策。
合伙制私募股權基金屬于合伙企業,本身沒有納稅義務,但仍要在合伙制私募股權基金層面核算合伙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再根據“先分后稅”由LP層面繳納所得稅,合伙制的私募股權基金在推出的過程中,法人機構LP、個人LP兩種形式股權轉讓收入才是私募基金的主要收入,法人機構LP按2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個人LP按“經營所得”納稅,稅率為5%到35%,超額累進。而且,在合伙制私募股權基金已取得收益但LP未實際獲得分配時,LP就產生了納稅義務。另外,在合伙制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符合創投基金的條件且備案為創投基金的情況下,可由創投企業自行選擇核算方式,如果創投企業選擇按單一的投資基金核算,其個人LP按20%稅率從股權轉讓和股息紅利當中繳納個人所得稅,如果創投企業選擇按年度所得整體核算的,其個人LP應以“先分后稅”,即先由企業支付個人所得,隨后再將個人從創投企業當中取得的收益按照“經營所得”的所得稅征收規定征收個人所得稅,稅率為5%到35%,超額累進。
以市場慣用的對賭協議來約定投資人與融資方的融資安排時,主要關注公司在一定的時間內是否可以達到約定的經營業績或相關經營管理目標,當公司經營達標時,投資人將繼續持有股份,融資方獲得對賭帶來的高額公司盈利分配回報;如經營未能達標,則融資方需按本金加利息的溢價回購投資人股權作為對投資人的補償。照此安排,融資方如未完成業績目標,在以自有資金補足投資人時,此前被征收的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可以退稅;取得與股權轉讓相關的包括違約、補償等所得的收益亦應視為個人所得應稅收入,不得規避或逃廢。
IPO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是否存在:一是通過關聯交易、非公允定價規避企業所得稅,有的為得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15%的優惠稅率,有的為了不同地區企業間調劑納稅金額,采取內部關聯銷售,關聯交易價格明顯偏低,成本倒掛,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例如今年寧波一彬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IPO反饋中被問到:報告期內,發行人子公司數量較多,請發行人具體說明母、子公司之間業務劃分及定位情況,說明發行人在報告期內內部交易情況,內部交易定價是否公允,是否存在通過不公允交易定價規避稅負的情形。二是偷稅、虛開發票、騙取出口退稅、私人銀行卡收付等稅收違法行為,企業采取欺騙、隱瞞的行為逃避納稅,如少報瞞報應當納稅的項目、銷售收入和經營利潤,虛報成本,違規攤派費用,降低應繳納的稅額等;明知且協助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外銷收入不合理或與出口退稅又會的金額不匹配;通過個人賬戶流入、流出的資金性質及是否規避稅務監管。三是IPO企業是否真實、合法符合稅收優惠的政策,是否利用稅收優惠虛構事實進行偷稅,企業是否合法享有財政補貼,是否按規定用途使用財政補貼,是否存在財政補貼不入賬,有無繳納企業所得稅的情形。
企業在IPO過程中除了上述稅務問題,還在企業分紅、對內對外借款等方面存在,在IPO實務中,有的稅款必須及時清繳,有的如上述稅款可以申請遞延繳納,有些情形下,與稅務機關充分溝通,能爭取到一定的優惠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