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慧
“雙減”政策實施已經一年多,“作業管理的強化、作業設計的優化、課后服務質量的提升、課堂教學的提質”四大重點任務逐步落實,教育本質逐漸回歸,教育生態不斷優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逐步得到落實。隨著“雙減”更深層次的推進,新的問題逐步顯現。如何優化時間管理,如何重構空間場域,如何在原有課程基礎上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解決這些問題有利于“雙減”瓶頸的突破,有助于“雙減”政策的走深走實。
如何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激發辦學活力?學校就這個問題向教師發放調查問卷80份,向學生和家長發放調查問卷1500 份。教師問卷內容是“‘雙減’后,你主要遇到了什么問題,有什么好的建議”;學生和家長的問卷是“‘雙減’后在學校的時間變得更長了,可以做很多好玩的、有意義的事情,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兩份問卷采用開放性的問題隨機進行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教師更關注上班時間、教研活動、生活服務;家長和學生更關注課程設置,關注未來發展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學校對問卷進行歸納整理、統計分類,發現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希望每天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時間,可以有午休時間,可以增加戶外活動時間,讓每天的校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大部分教師希望每個月有“零星事假”半天,不計入考勤,用于處理家務;每周有彈性上下班時間;每天食堂晚餐時間可以適當調整,分成兩個時間段,讓不參加課后服務和參加課后服務的教師按照工作節點用餐;希望能有比較集中的教研時間進行研討,用于提升專業素養;盡量不要占用雙休日開會或舉辦活動。
在校時間延長,如何讓校園變得更加有吸引力尤為重要。家長、學生希望能夠開放圖書館或者漂流圖書角,形成閱讀的氛圍;希望提供更多展示才藝的舞臺;希望走出校園,參加勞動實踐,開展研學活動。教師建議在適合的地方打造生活吧,美化環境布置。
在調查問卷中,大部分家長和學生希望學校圍繞“一生一特長、一生一興趣”的目標開設課程,增加社團活動,并提出了開設項目學習的建議,如“舒特爾魔方”“24 點”“華容道”等思維類項目,“成語接龍”“以字提詩”等語言類項目,“中國民俗”“歷史故事”等文史類項目。
在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中,時間延長是起因。時間延長后如何管理,教育空間如何重構,學校課程如何建設,這些問題對進一步推進“雙減”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學生時間:讓學生在閑暇和課程中成長
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家長、學生意愿,我們嘗試把學生在校的9 個小時重新架構,分為閑暇時間、國家課程時間和學校課程時間3 個時間段。國家課程時間統一安排,閑暇時間和學校課程時間,我們作了具體探索。
一是給學生自由創想的時間。學校以一張精細化的課程表安排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根據家長和學生意愿,學校將中午時間段設計為學生自由規劃時間段,學生根據個人需求自主安排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學生可以在教室午休小憩,可以到學校綠色創想大道展示自己的才藝,可以到學科展示區域討論最近研究的小項目,還可以到學校主題閱讀空間挑選喜愛的書細細品味。
二是讓學生在“高光時刻”登場。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學校設計社團課程方案,一共設計了84 個班級社團課程和29 個校級社團,還邀請了第三方進入精品社團。根據每個社團的人數和可用場地錯峰安排,盡可能在一周中讓每個學生至少能參加兩個社團。同時,學校將這些社團課程發布到線上選課平臺,讓學生和家長自主選課。
2.教師時間:讓教師在生活和工作中賦能
根據教師調查問卷提出的改進建議,學校嘗試讓每個教師能合理支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兩大時間段。
要給教師“打理自己”的時間。學校首先創新管理機制,全方位滿足教師的基本需求,為教師“減壓”。一是解決生活上的后顧之憂。一方面,學校通過實施彈性上下班制度,設置暖心假、臨時假等,解決教師工作時間延長的難題;另一方面,學校為教師提供一日三餐,關心教師在學校的生活狀態;食堂配餐經常聽取廣大教師意見,不斷改進菜品質量,合理調整用餐時間。二是聯合其他學校開展籃球、乒乓球等聯誼賽。三是工會組織“‘雙減’背景下最美身影”攝影大賽、惠山古鎮打卡、品嘗無錫美食等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四是對必要的會議時間做適當調整,教師的下班時間推遲了,集中會議的時間就盡量挪到中午。
要還教師潛心研究的時間。作為獲得無錫市首批“四有”好教師團隊榮譽校,學校充分利用“至善教師成長學院”“后備骨干成長營”“青年骨干教師培訓班”等專業發展共同體,開展書記項目“紅黃綠青年先鋒工程”研究,為教師搭建各種交流展示的平臺。教務處盡量排出每個學科半天的集中學習時間,開展集體教研活動,邀請專家進校開設講座。
1.整合學校庭院,讓每個庭院洋溢育人氣息
根據家長、學生、教師意愿,學校結合“打造綠色創想學園,為每個師生生命奠基”的辦學愿景,在原有布局上進一步整合每個庭院的功能:“入口廣場”,開闊亮眼;“校園文化”廣場,書香濃郁;“農耕文化”庭院,農趣四溢;“明禮文化”庭院,弘揚和傳承中華禮儀。學校閱讀區、休閑區、漫步區的設置更增添了書香、恬靜和沉穩的意味。
2.重構創想空間,讓每個空間成為育人場域
為了滿足“雙減”后的課程開設,學校重構課程場域和育人空間。綠色創想學園將“五育并舉”的育人理念融入其中。學生走進明禮門,明禮啟智,開啟六年的“綠色創想”之旅。學科展示區域以“童年、童趣、創造、創想”為主題,呈現了很多透明的方格展示區和學科互動翻轉板。藝術創想區域設置藝術作品旋轉框,以移動拼接的座椅,分合隨意。體育魅力舞臺將學校特色課程“足球”“網球”元素融入其中,在這里可以定期發布賽事,展示校園體育明星。
3.拓展校外場地,讓每個地方發揮育人作用
“靶向型”作業。如“好家風”作業項目群中,如果學生抽到的是“家訓”,就可以和家人一起收集家訓,用繪畫、書法等藝術手法或者以講故事的形式分享給大家,力求作業內容的個性化展示。
“創想型”作業。學生通過作業主題或內容的自由創想,延伸思維廣度,培養創造力。如“解碼奧運,能源計劃”活動,隊員們來到校外實踐活動基地開展研學活動。他們通過采訪工程師,了解冬奧能源密碼;自制節能電燈,為“碳中和”助力;組成公益小隊,宣講節能常識。
學校根據育人目標及師生調查問卷意愿,打破目標、內容、時間和空間對于兒童學習的局限,進一步完善活動課程,開設特色課程。
1.完善活動課程,滿足需求,發展素養
學校活動課程有“文學鑒賞、審美趣味、體育健康、生活勞技、科技創新、學科素養、體育健康”7 大類44 種。目前,主要開展故事鑒賞、泥塑、書法、繪畫等活動。
2.開設特色課程,發展特長,彰顯特色
一是以“綠色·創想”文化特色為抓手,對國家課程進行創造性、校本化解讀、實施與創新,探索“五育融合”課程與教學日常化的基本路徑,推動學校課程文化創新。二是以“四季”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每個季節的課程圍繞氣候、勞作、民俗、詩文、歌曲、美術、體育等開設。課程體系以學生成長課程為主干,分“春種、夏長、秋收、冬夢”四個主題單元,其中,以二十四節氣為重要節點,開展相關節氣活動課程,讓學生走近自然、了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