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卓 郭媛媛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強調:“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主題式學習活動,是指在一定的時間里,圍繞一個中心內容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這種活動課程的設計理念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各種學習內容圍繞同一主題開展。南京市逸仙小學(以下簡稱“逸仙小學”)將兒童初入學的第一周課程進行了系統規劃,用綜合性的主題活動替代分科學習,以科學規律引領幼小銜接,從理論和實踐的雙重邏輯構建入學適應課程,以促進兒童學習能力、社會性、心理、身體的持續發展。
學校從兒童本位出發,以素養為導向,促進兒童心理與身體發展的良好銜接。主題式入學適應周課程的育人目標,不僅關注兒童在與同伴平等的交往、探索和交流中獲得與主題相關的知識和經驗,也關注兒童的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維、實踐創新等綜合素質發展。
以教育部頒發的《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為依據,針對入學適應重難點,逸仙小學從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學習適應四個方面,將第一周主題式入學適應課程進行了整體架構,為兒童營造安全舒適的身心環境。身心適應包括認識新校園(校園探索、感受文化)、身體健康(隊列訓練、安全自護)與情緒管理(認識情緒、表達情緒、管理情緒);生活適應包括時間管理(時間感知、課間十分鐘)、保護眼睛(認識眼睛、保護眼睛、合理使用電子產品)與就餐自理(文明就餐、好好吃飯、餐后衛生);社會適應包括融入集體(我的名字我來畫、我的校歌我來唱、我的規則我設計)與人際關系(認識我的新朋友、夸夸我的新朋友);學習適應包括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傾聽、提問、表達)。
課程目標是課程和素養之間的橋梁,直接影響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過程以及課程實施的方向。逸仙小學入學適應周課程的設計特別關注目標的素養導向,而非停留于知識掌握的數量與程度。
例如,“認識校園”主題式課程的目標設置不止于認識小學校園,還做了進一步擴展:熟悉校園環境,認識教室、廁所、教師辦公室等區域所在位置與功能;在探索校園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分析和表達自己的發現;在與小伙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造性地總結校園生活的注意事項;初步感受校園文化氛圍,能夠喜歡學校,培養共同愛護校園環境的責任感。
主題式入學適應課程目標的設定體現幼小銜接的連續與進階。它不僅關注兒童知識的獲得,而且關注兒童在學習過程中觀察、分析、溝通、合作、創新能力和責任意識的培養,由此促進了兒童的入學適應,也促進了兒童的全面發展。
主題式課程改變了傳統的分科教學方式,教師將兒童入學適應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主題式設計,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兒童運用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新的校園生活中的問題。一方面,課程設置通過階段性學習方式、學習經驗的銜接,緩解了兒童在新環境中出現的多種不適;另一方面,通過跨學科的聯結與整合促進兒童學以致用,獲得持續發展。
例如,生活適應板塊“課間十分鐘”,傳統教學大多采取直接告知方法加以引導和訓練,收效甚微。逸仙小學充分考慮兒童能力的進階,融入真實情境,從驅動性問題“課間十分鐘可以做什么”開始,引導學生分三個板塊開展學習和研究。
第一板塊“時間的感知”,讓學生在游戲中從體驗1分鐘、3分鐘、10分鐘開始,再通過同伴交流強化對時間的長短感知;第二板塊“課間十分鐘的體驗”,讓學生自主體驗課間十分鐘的安排;第三板塊“合理安排課間十分鐘”,讓學生結合自主體驗情況,通過四人小組討論來確定合理的安排方案,全班進行展示交流及總結提升,最后還有機融入課間游戲的設計與安排。
主題式課程與幼兒園同類課程相比,更有意識地融合了多學科的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不僅幫助學生解決了入學適應問題,還有效促進了學生的溝通表達,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擔當意識。
主題式入學適應課程的實施將靜態的頂層設計和動態的兒童經驗有機整合,更好促進兒童自然而有力的生長。
首先,課程設計為兒童經驗的融入預留空間,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我的規則我設計”子課程,以真問題開啟:“有的同學不能文明如廁,把衛生間弄得臟兮兮的,怎么辦呢?”由此引發兒童對于“廁所文明公約”與“班級文明公約”的討論,有利于兒童自主建立規則意識,學會處理伙伴沖突。
其次,教師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促進兒童的主動參與。將更多的學習內容融進小組活動中,調動兒童更多的經驗,使他們在與教師、同伴的交流分享中,建立自身經驗與知識的鏈接,構建內在的經驗體系。
最后,教師依靠細致觀察給予兒童恰當的引導。教師細致傾聽和觀察兒童在嘗試中的各種表現,包括討論交流中的各種情況,了解他們的興趣、困難以及能力的生長點,恰當地給予引導和支持,以促進兒童學習能力、決策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自然生長。
兒童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紙筆化測評不符合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也與幼兒園自由探索的學習產生較大反差。逸仙小學進一步探索過程性、多元性和發展性的學習評價,以促進兒童的入學適應。
逸仙小學入學適應周的課程評價除教師評價外,還關注兒童的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每個主題活動后都會帶領兒童回憶自己行為表現的優劣之處。
例如“粒粒香”課程,兒童總結出文明就餐的禮儀規范。兒童根據教師拍攝的就餐照片,進行自我評價與同伴互評。兒童不只是被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一方面能避免兒童因承受教師評價結果產生的壓力和不良情緒,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兒童的學習積極性。某些課程還邀請家長參與評價,通過親子互評促進親子關系,提升兒童學習的熱情。
一是以形成性評價促習慣養成。形成性評價是教師對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給予的判斷,是指向過程性、發展性的一種動態的生成性評價。例如“大耳朵”課程,是基于音樂知識學習而進行的傾聽能力培養的課程。所有任課教師都會對兒童傾聽、表達等習慣的養成給予評價,以積分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日反饋、周總結、月獎勵的方式進行鼓勵。教師觀察兒童的學習表現,收集記錄信息評價兒童的學習。形成性評價也是一種激勵的方式,可以幫助兒童養成會傾聽、愛表達、善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還能幫助兒童看到自己的進步,更加明確努力的方向。
二是以診斷性評價促有效提升。診斷性評價利于教師對兒童遇到的困難給予有針對性的幫助。例如,開學一個月后學校組織收納比賽,比賽包括收拾書包、整理抽屜、鞋套等。在兒童眼中這是有趣的生活能力比賽,在教師心中也是完善習慣養成的診斷性評價,便于和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提升兒童融入小學生活的能力。
持續兩年的實踐顯示,逸仙小學入學適應周的課程實施和評價,增強了兒童在入學適應期間的舒適度、安全感,促進了兒童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