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永健
(北京大學 體育教研部,北京 100871)
團隊精神是團隊的成員為了實現團隊的利益和目標而相互協作、盡心盡力的意愿和作風[1]。團隊精神的本質是團隊成員將團隊意識轉化為團隊行為后展現的協作能力、凝聚力和士氣等團隊精神特質。團隊精神是每一名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思想政治品質,團隊精神的培養往往依靠體育活動來實現[2]。從團隊精神本身而言,一切都是以人為出發點,教學中所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發展學生的身心素質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3];《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各種類型的體育活動,要精心組織、加強引導,吸引群眾參與,以健康向上、團結拼搏的氛圍,激發人們的團隊精神和愛國熱情。[4]”
從組織角度看,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團隊精神的道德價值是優秀的體育團隊取得優異成績的士氣展現,認為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運動素養水平較低展現的團隊精神有理論缺失。團隊精神是組織的靈魂,是團隊完成任務能力的升華,團隊沒有完成任務的能力,團隊展現的是“假象團隊”。團隊只有提升解決問題與完成任務的能力后展現出的進取士氣,才是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團隊精神,才是可以不斷傳承和延續的團隊精神。
從個體角度看,不論是教學目的還是團隊精神本身的價值,都可以通過體育運動對人的鍛煉提升團隊精神。從團隊精神解決的根本問題而言,最根本的目的是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時,培養學生更地好適應社會的能力和人際交往中互相理解的心態[3]。從“個人與團隊匹配”的角度詮釋個人對團隊精神有求同需要和求異需要,即個體在“認同性感知”與“獨特性感知”達到均衡時才是“最佳狀態”[5],個體最佳狀態對創造組織高績效和打造團隊精神有同頻共振的作用。
本文基于課程個案記錄、理論考察試卷與調查問卷相結合的方法。從2005—2020 年32 學期的4 449 份試卷和調查問卷中進行比較分析,結合整體觀察和個案分析,對北京大學(以下簡稱“北大”)拓展訓練團隊精神的培養進行分析。
團隊的定義是由具有多種綜合技能、懷著共同的信念和為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務而一起工作的一群人組成的工作單位[6]。團隊來源于英文TEAM 這個詞,人們用TEAM 這個詞來表示套在一起耕耘的牛,因為這種聯結的方式效果比較好,由此引申出TEAM 的另一個含義——協同工作的團隊[7],即大家配合取得更好成績(Together Everybody Achieves More)。北大拓展課是按照自主選課原則選項目、選老師、選時段和選學期等,學生年級、性別和專業等具有較好的多樣化,“多種綜合技能”有利于問題解決時的技能互補。選取的162 個班級中,本科生每個班平均由13 個院系的學生組成,研究生由11 個院系的學生組成。按照管理學中“控制幅度理論”和戶外活動應對挑戰的“難度與能力匹配分析”,將每班28 人分成2 個團隊,14 人左右組成一個團隊,選定隊長,創編隊名、隊歌、隊訓和隊徽,建立團隊愿景與使命等團隊文化。
拓展訓練源于海員求生訓練,通過模擬高山瀚海的情境讓學生們參與體驗。個人生存技能的培養與團隊應對危機、解決困難和完成任務的能力是主要內容,讓團隊中所有人在“危險的任務中獲救”,只靠個人能力有時無法完成,需要群策群力解決問題。結合情境模擬生存危機類的團隊任務,探索團隊建設發展路徑,反思分享團隊學習心得,并將其應用于團隊實踐之中。按照“關注任務本身,也要關注做任務的人”來增強學生的人際互動能力,通過高效協作凝聚團隊增長士氣,展現團隊成員在技能互補、目標一致和共同努力等方面對團隊定義的深度認知。
拓展訓練通過體驗式學習將合作、溝通、執行和信任等抽象概念通過活動現象具像化。親身體驗具體事件的解決過程,通過反思和分享融合團隊精神中的“概念要素”,結合“是什么?為什么?該怎么做?愿意去做嗎?承諾踐行”的漏斗引導法則,提高團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團隊解決問題的自信心,為團隊面對下一個活動賦能,為個人面對未來工作提供有價值的經驗,這個過程也符合“體驗學習圈理論”的體驗、反思、整合與應用流程[8]。
傳統講習可以讓概念入心,體驗學習通過現象和概念聯結可以“入魂”,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和內化。求生電網、求生墻等活動,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需要在求生壓力下通力合作,將個體目標與團隊目標融合,以完成團隊任務為最終目標,通過團隊成功實現個體價值。在“電網求生”中一個人獨自嘗試觸網屢次受挫,逐漸發展到互相照看網眼與互相抬人運送的執行方案優化,形成依靠團隊完成任務的意識,這種意識的不斷擴大,就是團隊精神的真實體現。
拓展訓練的項目設置受場地、天氣、上課時間及男女生比例等影響,活動按照團隊進展法則循序漸進,合理設置心智、地面、低空、中空和高空等多種類別的項目。拓展訓練學習的遺忘過程符合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體驗活動遺忘的過程是波動減弱的過程,就像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一個石塊,水面的波紋在向遠處延伸時不斷遞減。項目設置和項目引導時要能夠準確判斷波峰和波谷的位置,在波浪上升期給一個向上助推的力,就可以輕松地形成更高的波浪,在波浪下降期給一個向上助推的力,反而會讓波浪更快地趨于平靜。能夠在波浪上升期連續施加上升助力,波浪就會不斷變大甚至成為蘊含巨大能量的巨浪。團隊學習時發現榜樣的力量并適時地給予表揚、團隊激勵的連續應用等,都可以連續加大團隊學習在波浪上升期的效果,將團隊學習的成果通過團隊精神進一步展現。
拓展訓練是借助于精心設計的特殊情境,以戶外活動的形式讓參與者進行體驗,從中感悟出活動所蘊含的理念,獲得知識改變思維或行為,實現可趨向性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9]。拓展訓練團隊精神的培養通過完成任務的能力得到驗證,和只參加半天拓展培訓的團隊比較,學期末學生完成“團隊七巧板”和“求生墻”項目,完成效率和取得成功的概率分別提升了40%、29%,七巧板得分從平均600 分提升到1 000 分,求生墻平均用時從45 分鐘減少到32 分鐘。對于體現團隊精神理論知識點及解決團隊問題的實際經驗,在畢業求職、職場適應和創業帶領團隊中,都有較好的成功反饋。學生畢業后推薦所在單位繼續組織拓展培訓,在上課時的學習社交群定期分享互動等,都是團隊精神在學習后的驗證。
北大拓展訓練一個學期的16 次課,以團隊挑戰為主的項目8 次課,以個人與團隊配合相結合的項目2 次課,團隊激勵下以個人挑戰為主的項目4 次課,理論課與考試2 次課。按照“塔克曼團隊發展階段”觀察團隊發展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分析學生在活動項目中出現的沖突與困難,活動結束后進行反思與整合,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規律。
北大拓展課對學生團隊培養精神主要依據三大原則,即“以人為本的原則”“實踐性原則”和“長期性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就是運用正確的觀念認識人、用正確的態度對待人、用正確的機制激勵人,用正確的方法管理人和用正確的途徑培養人[10],以人為本的原則“強調”用正確途徑培養人“學會區分”“正確地做事”和“做正確的事”,通過對當代大學生身體、心理與社會適應性等的細致分析,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和不同地區生源等因素,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活動,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之中求同存異,形成有利于團隊發展的團隊精神。
(2)“實踐性原則”是“做中學”的習得性學習原則。團隊精神的培養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工作,需要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將團隊意識整合后自覺表現在行為上,做到能夠適應團隊、融合團隊、發展團隊和帶領團隊,能夠將團隊行為作為能力展現在不同的團隊發展之中取得催人奮進的團隊精神。
(3)“長期性原則”是學習成果行為化的過程。通過“課內課外一體化”安排課外任務鞏固團隊訓練成果,有的團隊在課程結束多年后組織聚會,有的團隊回學校植樹紀念團隊組建,有的團隊共同照顧生病的隊友等。對于團隊活動的喜愛,對于團隊模式的認可,對于團隊理念的應用,通過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參加團隊活動等,都是團隊精神持久性展現和拓展訓練參悟之后的“學習能量波”。
北大拓展訓練團隊精神的課程特點包括團隊思維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團隊奉獻精神與團隊行為在拓展活動中的學習展現。
1.創建心理契約
團隊隊員之間是一種心理契約關系,組建“全價值契約”團隊,要求為團隊發展貢獻最大力量,在“挑戰基于選擇”指導下作出適合自己的角色貢獻。
2.尊重個人發展
團隊尊重個人的特點和興趣,尊重個人在團隊里的需求和角色。尊重團隊成員的合作態度,培養敢于擔負責任并愿意為完成目標奉獻的特質。
3.培養團隊思維
團隊思維講究“團隊意識與團隊行為的一致性”,合理認知個人目標與團隊目標間的關系,在實現團隊目標時獲得個人目標的自我實現,反映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
4.創造高效業績
團隊精神在拓展活動中以創造團隊業績為目標,展現積極的進群精神,同時兼顧團隊的和諧發展。團隊精神要求有進取的高目標,互相信賴,適度協調,建立統一的團隊文化理念。
5.正確對待沖突
包括課程設計中制造的沖突和任務解決時自發的沖突,發現問題并通過團隊熔煉過程解決問題,明確協作意愿和協作方式,產生了真正的內心動力。
方法是完成一定任務、達到一定目標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
(1)拓展訓練培養團隊精神的常用方法有:理論學習,認知入腦;案例分享,知識入心;體驗反思,能量入魂;實踐運用,精神入世。這是一個學習、體驗、反思和應用的過程,充分展現拓展訓練體驗學習的特征。
(2)具體教學方法主要運用理論輔導法、示范教育法、活動體驗法、沖突緩釋法、圓桌分享法、團隊決策法、挫折訓練法和精神激勵法等,方法沒有優劣之分,以達到學習效果的可能性作為選擇方法的原則,在教學中運用一種方法或多種方法組合。
(3)拓展訓練培養團隊精神的方法在不同項目中靈活應用,不同的項目中有所側重?!扒笊娋W”用道具資源鍛煉團隊決策是必須掌握的方法,在“信任之旅”中用引導法讓學生感受信任與感恩;“盲人方陣”運用切斷感覺訓練練習溝通能力,“高空斷橋”運用情景模擬即將下沉的船上人員營救到另一只船上感受危機面前的自我挑戰與團隊幫助。
拓展訓練新鮮、刺激、歷奇、挑戰、成功和挫折等多種學習元素,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積極參與的愿意和態度。態度決定一切,用積極的心態參與團隊學習,感受團隊精神的力量。本科生班的郭同學在課后感悟中寫到:團隊合作是素質拓展課最為重要的主題,我有幸加入了“奪寶奇兵”隊,和我親愛的隊員們一起全勤參加課程學習,克服困難、挑戰極限,完成了許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研究生班“獵鳥隊”的肖同學組織隊友輪班陪伴患病同學走完人生最后一段,生病同學導師說:“因為有你們這些同學的陪伴,她生命的最后階段有了尊嚴?!边@是課上和課外展現團隊精神在學習態度上的升華。
當代大學生,自我中心的意識較強,自我個性過強不利于人際關系的發展,影響團隊合作和人際關系的處理。一名學習優異但不合群的研究生鄭同學在活動初期和隊友們發生了兩次強烈沖突,隊友們和她交往總是小心翼翼的,感覺她是一個孤僻和不合群的人。在一學期有目的地影響和幫助下,鄭同學在學期末邀請全體隊友和老師去她實驗室吃荔枝,同實驗室的同學們也為她的改變感到高興,后來實驗室的同學們都選了拓展訓練課。
學生畢業面對職場選擇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話題,北京大學的學生在經過努力學習后,專業知識素養毋庸置疑。優秀的專業能力結合團隊合作的知識,可以提升面對就業時的自信心。團隊精神中正能量激勵的價值、團隊行動一致性的檢驗、團隊中榜樣的力量和團隊中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理念等團隊知識儲備,可以避免“你不行,我來”的團隊合作“本能陷阱”,展現出“有合作意愿也有合作能力”的團隊素養,對應對職場中的團隊協作做好提前儲備,出現類似場景時可以避免錯誤。
團隊建模之初,由于團隊各學生成員的個體特征差異,團隊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不同風格,團隊成員通過觀察不同團隊發現其團隊的差異,理解不同風格的團隊文化存在,并從主觀學會愿意接受并適應團隊文化,對于許多個性很強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尤其在團隊建設的震蕩期,沖突表現得異常明顯,經過兩次以上沖突解決的經歷,學生們適應能力明顯得到提高。
快速融入團隊并成為團隊歡迎的成員,這是團隊精神的一種深層次體現。不論何種風格的團隊,能夠快速融入并投身其中,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能夠成為一名受歡迎的團隊成員,除了具有團隊需要的能力外,這也是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的最直接考驗。每一名成員都有這個層次的需求,這也符合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他們愿意在拓展訓練課上為此努力,內省與再認識自己,尋找與改正不足之處,能夠取長補短發揮能力、樂于合作、勤于奉獻、敢于承擔責任、真心鼓勵與幫助他人等習慣的養成,自然會受到別人的歡迎與尊重。
拓展訓練是一門培養大學生團隊精神的體驗式課程,拓展訓練的團隊建設符合團隊學習的特征,拓展訓練的體驗式學習方式可以讓團隊精神入心入魂。拓展訓練實踐內容、實踐原則和實踐方法能夠培養北大學生的團隊精神。
北京大學的拓展訓練課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學習態度、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和交往能力、獲得應對職場的經驗、適應不同風格的團隊文化、幫助快速融入團隊和掌握多種溝通方式和換位思考的能力。
北京大學作為全國最早開展拓展訓練課程的學校,積極推廣和普及拓展訓練的教學經驗,幫助拓展訓練在全國高校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北京大學的拓展訓練課在“大體育,大文化”的體育發展中,既能很好地演繹體育的基礎功能,讓學生的身體得到更多鍛煉,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調節心理、適應社會和增強職業素養方面得到幫助,拓展訓練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座橋,是個人融入團隊的精神展現,是在團隊中得到支持獲得成功的重要一課,這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