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貴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因為詩詞和我們相隔久遠,而且具備表達內斂、內涵深厚的特征,所以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障礙。面對考試及教學任務,由古詩文內容的背誦,逐漸延伸為背誦詩詞理解,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會采取大意復述、賞析方法以及主旨歸納的機械化模式[1]。久而久之,學生一方面難以體會到詩歌的獨有魅力;另一方面分析的也千篇一律,導致學生喪失對詩歌學習的熱情。面對這樣的情況,教育工作者應該回歸到詩詞本質,借助誦讀法引導高職學生感受詩文中的“風騷”之美。體會結構之美、韻律之美和情感之美。
從整體上進行作品分析的閱讀方式,正在逐漸取替以往分解式的方法。誦讀教學則要立足整體性[2]。在沒有采取誦讀教學法時,課堂教學主要將古詩文劃分成若干層次,在此基礎上概括各個層次的核心思想,從而對古詩文的主題進行總結。教師在此過程中將古詩文肢解為字、句和段,然后詳細分析每個部分,著眼運用的寫作手法、細枝末節之處進行古詩文分析,再將以上的部分相整合,從表面來看的確是進行了文章分析,可本質上學生卻把完整的古詩文分解了。誦讀教學法,便要求能夠在整體角度進行誦讀。這種整體性能夠讓學生更為完整、直接地體會古詩文的內容及語言形式,與此同時在整體上掌握詩文內涵,可以達到“瞻前顧后”的效果,從而助力高職學生整體語感的提升。
縱觀我國閱讀教學的整個發展進程,在《閱讀教學論》中提出這樣的觀點:讀教學囊括者閱讀讀物、教學者以及閱讀者,這幾大主體是相互聯系和促進的,直接決定教學的價值、內容與目的,另外它們之間還夾雜一些矛盾,以上的矛盾相互交叉而構成一個系統,這便是閱讀教學系統。該觀點和心理學、閱讀學視角對閱讀教學的定義存在一定差別,其在哲學視角對閱讀教學基本內涵定義。因此,誦讀教學等同于一個對話過程,通過誦讀實現文本、教師、學生彼此間相互作用聯系,而且這種教學方法也需是“有聲過程”。
古詩文中蘊含著不同的情感,便會有不同的節奏韻律。“大弦嘈嘈”十分鏗鏘有力可卻相對簡短;或是“小弦切切”,猶如一唱三嘆。若是單純從文字表象進行分析,并不能達到具象性效果,學生能夠明確的是情感指向,未能形成深刻清晰的體會[3]。由于古詩文關鍵在于內涵,因此在誦讀過程中,應該調動全部感官,學生在誦讀的同時開放思維、展開聯想,將古詩文的弦外之音讀出來。詩歌語言擁有自己的韻律和節奏,應該和詩人想要表述的內容保持一致,古詩文中的節奏變化能夠體現出詩人出現的情緒態度變化。在誦讀時便是體驗這種節奏的一個過程,是體會詩人思想情感的一個過程。在古詩文的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需要消化的部分教師已經處理過了,其中帶有教師一定的主觀意識,可實際上文學十分靈活,和習題不同沒有固定的結果與解法。古詩文的美感在于文學的靈活多樣性,關鍵在于讀者是怎樣進行解讀的。解讀之后的詩詞無法避免存在一定的主觀色彩,可是主觀色彩并非源于學生,因此學生難以形成情感共鳴。在誦讀中如何將學生自己和古詩文相結合,便會形成身臨其境之感,感受人物的哀怒喜樂,這和處理之后的文字相比會更為直觀。
何為“不求甚解”的誦讀,也就是讓古詩文教學之初,組織學生進行自由誦讀,旨在讓學生可以將古詩文閱讀的朗朗上口,一方面針對古詩文的內容懵懂初識;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不得其解的疑惑[4]。學生在此狀態下學習古詩文,能夠為后續教學奠定良好基礎。誠然,教師需要在環節中提供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誦讀古詩文的習慣。例如誦讀詩詞需要重視題目、注釋而且要和寫作背景相聯系等。
以《野望》這首古詩為例,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閱讀詩題,在“望”字中,便能讀出詩詞內容會包含著所望之景,而在“野”字中摻雜些許野趣,由此對理解詩人之所以縱酒避世、不拘禮教,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再比如學生誦讀《水調歌頭》時,教師應讓學生重視詩題下面的小序:“丙辰中秋……,兼懷子由”。因為這里提及“子由”,所以學生便能快速將主旨把握住,那便是懷人。在古詩文的初讀階段,學生可以不求甚解,雖然還未行路可卻能明確方向。
因為古詩文的讀,并非僅是對作品本身的誦讀,詩人詞人處在的時代背景、人生經歷等,均屬于遷移閱讀,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從更深地層次理解古詩文的本身,更是文學素養的積淀。
以《相見歡》這首詞為例,教師可以提供《浪淘沙》和《虞美人》等作品構成“群文誦讀”。再比如詩詞中當中的“愁”運用和體現,引導學生區分辨析“杜甫之愁”“李煜之愁”“易安之愁”,即教師應該注重詩詞之間的聯系,組織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經典。另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對專題進行自我歸納等,將“讀詩讀詞”可以拓展至課外。
古詩文的語言魅力主要體現在含蓄溫婉,精當凝練[5]。基于感性朗讀,學生可以“披情入詩”,針對詩詞整體形成一個初步認知,教師應在整體朗讀的同時讓學生清楚誦讀的重點,也就是要做到斟字酌句,深悟詩詞中夾雜的感情。指導學生誦讀的方法如下:
第一,誦讀意象。情感表達通常會依托相關意象,在進行詩詞教學時,讀意象也不乏為詩歌解讀的有效方法,更是將詩詞讀準的重要抓手。例如《錢塘湖春行》,一方面學生需要讀題,將詩中的“最愛”讀出來;另一方面還要讀中詩“新燕”“亂花”以及“淺草”等代表早春時節的意象,在誦讀中充分展現西湖初春時節的勃勃生機,由此烘托“最愛”,增進學生的情感理解。以《浣溪沙》為例。教師可讓學生反復誦讀“花落去”“夕陽西下”等相關意象,讓這首詞讀起來更有韻味。在誦讀古詩文的過程中做好積累,能夠對意象有效掌握,讀到“月亮”便知道以此表達針對朋友親人的思念之情,而“燕子”則代表春天的到來。
第二,誦讀“詩眼”。其主要指的是詩詞當中擁有最極強表現力最強、極具概括性并能將詩詞主旨揭示出來的詞句。以《江城子· 密州出獵》為例,學生通過自由讀和逐句讀,已經可以初步體會到這首詞的基調,而教師如果可以在誦讀賞析中把握住“狂”字,引導并讓學生自己設計這首詞的朗讀方案,重音便會放置于“卷”“擎”等,將蘇軾的“狂氣”讀出來,將詞的靈魂讀出來。
第三,誦讀結尾。以《新樂府序》為例,這首詩的結尾兩句足以表露作者的胸懷和志向,這也是詩詞中常用的表現方法,一句話或是一個詞將主旨點明,能夠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再比如《黃鶴樓》,學生需要將重點放置于詩句最后,也就是“”賞析結束后便要明確誦讀的語速,應拖長“何處是”,讀出“愁”的重音,學生情感的迸發自然會水到渠成。在進行《行路難》教學時,讀出結尾的堅定信念與昂揚奮發。通過以上讀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詩詞。“品”與“讀”屬于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雙方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品鑒能夠將讀提高到下一個層次,在學生能夠頓挫準確的基礎上,依據詩詞之美進行誦讀方案設計,以此幫助學生更為深刻精確地把握感情。
古詩文擁有精美凝練的語言,一方面是賞讀詩文的切口;另一方面也能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間。呈現詩詞情景,不僅要通過課堂教學,還應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文誦讀的翅膀便是想象,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敢于想象,將詩詞中的意境體現出來,激發身體的不同感官,從而將學生個人的詩詞感受不斷豐富。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例,“瀚海闌干百丈冰,……,掣紅旗凍不翻。”,激發學生的聽覺與視覺,嘶吼的寒風,演奏胡琴和羌笛,烏云漫天與紛揚白雪,在心中形成一幅豐富畫面,在畫面中體出現作者不舍惜別,和那份豪邁的激情。教師也可以通過恰當的音樂幫助學生聯想。例如進行《天凈沙· 秋思》的教學,選擇基調哀婉的背景音樂,在悠揚的音樂中被感染,從而在學生的腦海中出現這樣的畫面:夕陽綴掛在黃昏的天空,枯樹上面的藤蔓緊緊纏繞,在古道上一個游子騎著一匹瘦馬繼續奔波。此時,引導學生將眼睛閉起來吟誦,而學生吟誦的亦是學生在腦海中浮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不能知曉古詩文創作的時代背景,其針對古詩文中的情境、人物乃至于詩人表達的情感均會產生疑惑,若要在誦讀中讓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也是十分困難。若是教師能夠給出相應的背景知識,會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到詩人豐富的情感內心世界,通過創設相應的誦讀情境促進想象思維的發展。
例如進行《定風波》這首詞的教學,學生如果在誦讀前不清楚蘇東坡此時由于“烏臺詩案”貶謫到黃州。誦讀完這首詞更多感受的是,蘇軾雖然遇雨可卻不感到焦躁,能夠在雨中漫步的悠閑之感。但是難以理解詩人即便被貶卻未因此而頹廢,讀出蘇軾的胸懷曠達。若是在進行誦讀賞析前,學生能通過自己描述出詩詞情境,便首先要讀懂詩詞中的環境、人物及情節,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力,由此形成一幅幅畫面。這樣學生在具體誦讀中才會更好地融入詩詞情境,基于作者的視角在誦讀中感受意境。依然以《定風波》為例,在學生誦讀前,依據詩詞內容構成這樣的畫面:明媚晴朗的天氣,詩人與友人在酒后一起去逛山林,蘇軾讓書童首先帶傘先上山,這兩個人一邊散步一邊高談闊論。突然天色大變,遠處傳來滾滾雷聲,山風大作突然落下豆大的雨珠,此時雨傘沒有在身邊,而且和山頂相距一定路程,此時友人催促蘇軾快點跑。可是蘇軾覺得既然身上已經淋濕,無論是跑還是走均會被澆濕,那么不如灑脫點,在悠閑散步中欣賞山間雨景,聆聽雨珠穿林打葉的聲音。走著走著覺得風漸涼,抬頭一看原來是云散雨停,回顧來時的路,雖然淋著雨也已經走完了。類似這樣的故事情境,學生在沒有讀之前,便能看到蘇軾的灑脫,學生再次誦讀時,針對詩人當時的心態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以《長恨歌》為例,這首詩將楊玉環與唐玄宗的愛情故事展現得淋漓盡致,詩詞不僅剛柔并濟,字字句句都感情飽滿,因此是常用的誦讀教學范例,在全詩的最后兩句通過男生、女生輪誦,可以把情感推到高潮,在傾聽中逐漸形成感情共鳴。還可以進行集體朗誦,借助舞臺演出讓學生誦讀較強感染力、氣勢磅礴的作品。由于是舞臺表演,在進行誦讀時可融入對誦、領誦與合誦等形式。與此同時,還要遵循“專業而異”的基本原則。例如藝體類專業,選取的篇章內容不應過于深入,教師將誦讀法的技巧講透,并留出充足額的時間讓學生展示;如果是文理類專業,在學習教材中古詩文的基礎上,適度增加例如先秦諸子散文等篇章。
古詩文教學絕對不可以隨波逐流,要以古詩文浸潤心靈,回歸到古詩文教學的實質,能誦讀千遍而不覺厭倦,讀出最美的高職古詩文課堂教學音符。
據相關教學實踐表明,古詩文誦讀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能在強化審美能力、提高創造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從而為高職學生步入社會生活奠定堅實基礎。古詩文誦讀,一方面幫助高職院校更好地進行文化傳承;另一方面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也能推動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進程,提升高職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關于誦讀法的理論研究及教學實踐有很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希望通過本文提出的幾點誦讀法應用路徑,讓高職校園充滿瑯瑯書聲,讓古詩文誦讀,能夠在高職教學工作中繼承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