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娟
鄭州商學院,河南 鞏義 451200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由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在教學、心理健康、職業決策等方面都起到相當的作用。他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1]。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于自身能力評估后展現出的信心,而并非個體的真實能力。其對自身能力評估后,會影響到個體對于任務所要投入的努力程度,并且也會在特定的任務中體現出特有的能力。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是對自身具有極強的自信,對完成任務總是充滿信心,愿意對任務的圓滿完成付出努力,個體的信心隨著任務的圓滿完成也有了一個質的提升;同樣的,自我效能感低的個體在面對挫折和困難后會讓自己沉浸在喪失動力中,最終結果就是面對失敗,自信心由此愈加降低。
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個體在面對困難時的表現,影響到個體的行為,影響個體其在面對具體的事物中所展現出的思維模式,影響個體在活動中的情緒。對于現代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教師應從學生的已有學識水平,外在環境的創設和學生的真正多實踐結合起來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社會學習理論創始人班杜拉把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分成四個方面:個體過去的成敗經驗、他人的成敗經驗、語言或社會勸說及個體生理與情緒的狀態。
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對于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極為重要。如果將不可控因素歸結于外在,有效感不會提高,如果不可控因素歸于內因,則不一定會降低有效感。因此,其形成是受到歸結于內因或者外因的影響。
個體對自我效能感的期望來源于觀察其他人的替代經驗,即我們的很多經驗和知識可以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來獲得。當個體觀察到與自己相仿經驗的人獲得了成功,個體就會加強自身的自信心。反之,如果看到這些人屢試屢敗時,他會降低自身能力的評估,不愿為任務付出更多的努力。此時榜樣的作用得以體現。
言語勸說是對自我效能的客觀評價,使人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積極、客觀的認識,從而不壓抑或限制自己發揮的能力,同時也不會對自己有一個過高的評估,這樣就不會受到結果反差的打擊。當被自己信任、具有威望的勸說者對其進行勸說后,會使該個體信心倍增。這種影響因素在現在被廣泛應用,但是如果應用的個體缺乏經驗基礎那么也是收效甚微。
在社會學習理論創始人班杜拉“去敏感性”的研究中我們能夠發現,自我效能感受到情緒喚醒的消極影響使學生的專業成績下降,只有人們不被外界消極情緒影響時才能夠更期望成功。人的生理及心理因素會對其能力的認識與評估產生重要影響。如焦慮、害怕或緊張等情緒容易降低自我效能感[2]。
摩根、柯林斯等美國學者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和學業成績、能力提升等學習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自我效能感的強弱會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成績,強者會更加容易獲得較好的專業成績,能夠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反之對于弱者來說,自我調節的能力較弱。
自我效能感對于學生存在著行為選擇的功能影響,學生更傾向于選擇自己能夠完成且簡單的任務,而對于困難且復雜的任務來說,他們的選擇大多都是逃避。
自我效能感的強弱影響學生決定行為的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對于自身的決定有更大的努力程度,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反之。因此,自我效能感對于大學生來說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讓大學生能夠做出一個積極選擇,并為之努力。
從自我效能感的內涵可以看出,它是青年學生對學習及學習期望的信心表現,是對自我能力的主觀感知。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學生相應對學習寄予較高的期望,他們相信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夠實現與自己能力水平相符合的學習目標[3]。對于這類大學生來說,他們對于學習的主動性更高且充滿自信心,希望成功,因此也具有積極、端正的學習態度,會從學習中培養興趣。自我效能低的大學生就會有相反的表現,他們對于學習就沒有那么大的積極性,從而對學習的動機和態度趨向消極,導致其在學習結果方面不如意。
培養并提升青年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主要有:增加努力歸因、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讓學生制定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創造競爭氛圍,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營造愛的氛圍,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多元化評價給學生帶來成就感這六種方法。
大學生在經過高考順利進入大學后,一定程度上讓其有了自信和較高的自我,這就需要增加努力歸因,要求學生要學會在其產生的結果背后都是歸因于自身的努力。學生在學習中有了進步,同時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時就需要教師對情況及時反饋,并強調努力因素,讓學生繼續保持好自身的成績并不斷進步;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需要與學生共同分析失敗結果,讓學生掌握把努力因素放在第一位,其次對其學習上進行指導。通過這樣的歸因訓練,能夠讓學生對未來有信心,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結果,在失敗的結果出現時不會全盤否定自己,在實踐中,必須做出更大的努力來保持最終的成功。
馬斯洛認為學生本身有發自內心的內在學習動機。作為一名教師,重要的是要為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自主學習,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他認為要想高層次需求發揮激勵作用,就要滿足低層次的需求。
作為學生,最迫切的是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它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源動力。因此,要保持較高的學習動機,應從學生的內在需求出發,結合外部教學條件,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和諧、情感支持、積極的學習環境。從生理學角度看,每個學生的潛能是無法估量的,在生活中教師不僅應以期待的心理看待每一個學生,而且要善于捕捉閃光點,于平凡細微之處看到學生進步,及時表揚。教師在表揚與批評學生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學生自身情況了解不同個體差異,做到既客觀又公正,教師同時也要做到以理服人,用自身的最大限度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讓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是幫助他們對未來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認識。一個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能以自己選擇的方式生活。尼采說:“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4]。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學生設立目標、帶來希望,從而突破自己,最終實現幸福人生。
1.生涯規劃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根據社會需要不斷改變
當代的大學生總是從自身出發,而沒有考慮到社會是在不斷地前進與改變。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不僅僅要適應社會的需要,同時也要把自身的興趣與社會需要相結合,合理恰當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2.職業生涯規劃要考慮到超前性和超越性
一方面,大學生要掌握基本的預測和判斷的能力,對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屬于自己的前瞻性,我們必須放眼未來,盡可能地設定屬于自己的學習目標。另一方面,大學生也要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克服缺點揚長避短,從而產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要注意在具體實現職業規劃的行動中不斷地超越自己,步上臺階腳踏實地的完成。
3.職業生涯規劃要切實可行
對于大學生來說,職業生涯的規劃要與自身相結合,不能高估也不能過低,制定適合自身的并且可以不斷進步的規劃。如果目標定得太高,結果很難實現或損害自尊,甚至影響身心健康。學習目標可以用STAR法來編寫一個成就故事,幫助學生分析其中所反映的個人技能。
魏書生曾說過:“大腦處于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很多,即使對毫無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間接的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之中去。”[5]因此,在開展活動時將其放到競賽的環境中去,讓學生在競賽取得成績的滿足中來增添樂趣。以鄭州商學院為例,我校執行嚴格的學生管理量化考核系統,我們可以依靠這些評比,如五星宿舍衛生、教室衛生采取競賽的方式,在班級張貼光榮榜,讓墻壁會說話。經過實驗后,效果良好,同學們都想成為標兵宿舍,不僅增強了宿舍之間的感情,各項量化評比也都得到了良好的成績。
設計個人成長記錄,專門記錄學生參與過的活動、得到的榮譽、嘉獎等,樹立正面典型,向榜樣學習,從中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每月開會總結,讓“榜樣”談自己的體會,使同學們自覺加入提升自己的行列中。同時,可以通過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自身成就的平臺,例如成立一些興趣小組,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通過實踐讓學生能夠更深刻體會自身成就帶來的自信,通過策劃活動來充分展現自己。
對于學生的心理狀態來說,其影響非常廣泛,如若不及時疏導,就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后果。針對學生心理狀態的變化導致的原因很多,例如學生對老師產生某些想法就是因為教師的一些言行,社會因素對學生的影響,同學間的矛盾產生的嚴重后果,與父母間的情感問題或其他因素的產生等等。
曾經所帶的班級中,一名女孩越來越安靜,她的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上課時積極發言卻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全班只有她一個人積極發言,形成“一言堂”。跟其他同學們交流時發現,同學們認為她故意炫耀,就看著她一人回答。生活中,該女生性格外向,卻得不到大家的喜愛,競選班干部低票落選。了解清楚所有情況后,與她持續談心,找到原因陪她慢慢改進,后來可以和班級同學融洽相處。這個案例中,針對班級同學心理狀態,采取班委寢室長聯合管理制,及時將學生的狀態匯報給老師,讓學生感受到同學與教師的關心。在學生中間營造一種愛的氛圍,相互補臺好戲連臺,達到雙贏甚至多贏的結果。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人的智能是多元結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能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對學生必須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渠道的評價,實現對學生評價的多元化,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形成完整的智能結構[6]。
在教師的實際工作中,可以加入學生成長記錄袋的模式。學生根據自己的安排以一周、一月為時間段,認真總結、反思自己,將個人階段內學習進步的標志性作品收入記錄袋,填寫《學生階段性榮譽表》。內容可以以學科知識的單元和模塊為時間段,總結課程標準達成情況。這種模式對于學生來說是對自身的一種全面的評價。學生自己參與到記錄袋的建立當中,自己收集在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這樣學生會以一種主人翁的責任感投入到大學生活中去。這樣的模式不僅僅會使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全方位了解,同時也會促進其快速成長。
評價的多元化還可以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自信對于自我效能高的人來說是其一大特點,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也有自身的肯定與認可。相對的來說,自卑是自我效能低的人的表現,他們會自我貶低、自我懷疑,做事會不努力爭取并且遇到事情就讓自己躲起來。
自我效能感對于青年學生的影響是不可小看的。它影響到大學生的成才,影響著大學生對學習任務的認識與完成程度。可以從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角度出發,重新認識自我效能感的本質、影響因素以及大學生如何成才,探索出自我效能感對于學生的提升途徑,讓大學生能夠有提升自己的借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