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迎
(1.長沙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長沙 410022; 2.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長沙 410081)
政治建設是指政黨和國家為了確保自身政治上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事關黨和國家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上所開展的一系列政治方面的實踐活動。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由黨而生,其歷史發展和演變表現為過程性和階段性的統一,是其自身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不同階段和形式之間的自我發展,是一種既有共同前提又有具體發展、既有歷史傳承又有變化創新、既有不同特征又有統一本質的邏輯關系。從歷史邏輯來看,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百年發展演變呈現出“不變”與“變”的發展規律。一方面,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政治建設就一直或隱或顯地存在于黨的建設實踐中;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不同歷史階段的中心任務發生變化,政治建設的戰略定位、具體內容、實施路徑等也會產生相應的調整。這一歷史邏輯為當前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1]提供了正確指引,也為新時代全面深入推進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建設提供了歷史借鑒和基本遵循。
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由黨而生,貫穿黨的歷史發展全過程。可以說,一部百年建黨史也是一部黨的政治建設發展史。建黨百年來的歷史充分表明并將繼續證明,注重自身政治建設是中國共產黨改造外部世界并不斷取得偉大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黨保持自身肌體健康并煥發勃勃生機的“政治密碼”。
從歷史上來梳理和分析,政黨本身是近現代民主政治的產物,它是國家和社會有效銜接的一個重要紐帶和橋梁,其本身源于社會并從社會當中剝離和獨立出來。但是它不同于形形色色的其他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它天然的政治屬性和政治特質決定了政黨必須要注重自身的政治建設,這是政黨的本質使然。歷數近代以來世界產生的政黨,不管是長久存在發展的政黨抑或是生命短暫的政黨,不管是在野黨抑或是執政黨,不管是人數眾多的政黨還是人數較少的政黨,這些政黨基本上都有其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沒有政治上的紀律和規矩作為約束和規范就難以成其為政黨。在西方國家,那些主要政黨在政治方面也有具體規范和嚴格約束。從一般意義上來看,一個政黨由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組成,這就要求政黨內部的各級黨組織和成員都應當遵守和執行該政黨的政治主張、政策路線,履行相應的政治責任和政治義務。如果一個政黨連自己內部成員都無法做到思想、政治和行動上的步調一致,那么這些成員就成了散兵游勇、“烏合之眾”,這個政黨就會呈現出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那么這個政黨就會無序運轉、分崩離析,最終走向覆滅。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一點就是蘇聯共產黨的政治綱領和政治路線偏離了正確航向,大多數黨員干部的政治信仰動搖了,政治紀律失守了。由于喪失政治底線和政治原則,蘇聯共產黨最終被蘇聯人民所拋棄、走向滅亡,這是歷史的必然。事實上,放眼中外歷史,諸多政黨之所以最終走向沒落,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整個政黨缺乏應有的政治規矩和明確的政治方向,政治腐敗與經濟腐敗等相互交織。
從理論上來審視和看待,“講政治”是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年的工人運動中,就深刻意識到無產階級要想在決定關頭贏得與資產階級較量的勝利,就必須組建一個強有力的政黨,并且充分認識到無產階級政黨講什么樣的政治、什么時候講政治、怎樣講政治。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也是區別無產階級政黨與其他政黨的重要因素。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應邀合作撰寫的《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政黨應當公開承認自己的政治使命和政治綱領,即推翻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同時進一步明確提出無產階級政黨應當發揮自身在無產階級革命以及未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中的領導作用,應當具有嚴明的政治紀律和嚴肅的政治生活,要及時清除自身肌體上的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完成政治理想的目標應然。后來,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失敗的緣由時,提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巴黎公社運動自身缺乏有組織的集中和權威,缺乏統一領導。而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執政70多年的世界性大黨,尤其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如果不進行政治建設和“不講政治”,那么在政治上就會“褪色”或者“變質”,演變成各自為政的“私人俱樂部”,甚至蛻變為資本主義政黨,那么長期執政的目標就只能是空談和夢幻。因此,加強政治建設是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擁有70多年執政歷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現實必然,也是“大黨”轉變為“強黨”的現實要求。
從實踐上總結和梳理,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主張“思想建黨、政治建軍”,革除黨組織、黨員干部和部隊身上殘留的“思想流毒”和“政治病菌”,力圖“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2]92,并且主張“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鞏固黨”[3],這是黨完成當時重大政治任務的一項關鍵性因素。同時,“一切軍事建設要首先從政治建設做起”[4]。長征期間張國燾“另立中央”分裂黨的卑劣行徑和抗戰期間王明主持長江局企圖“篡黨奪權”的重大陰謀,使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強化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維護革命領袖在全黨和黨中央的核心地位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由局部執政走向全國執政,黨面臨的具體形勢和主要任務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對黨的政治建設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5],如果做不到全黨思想上的團結統一,那么其他政治上的任務也將無法順利完成。同時針對新中國成立以后恢復和發展經濟需要政治方向上的“把舵”,明確了“政治工作永遠是一切工作的靈魂和統帥”[6]。這不但表明中國共產黨作為剛剛執掌國家政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高度重視黨的政治建設的戰略定位,而且明確了黨的政治建設能夠為黨的其他各項工作提供方向指引。“文革”期間,黨的政治建設出現了重大失誤,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遭到嚴重破壞,“政治掛帥”成為黨內政治生活和國家各項工作的主題,階級斗爭擴大化,從而改變了黨在“八大”上所確立的正確政治路線。
改革開放以后,黨中央汲取了“文革”期間“政治泛化”的深刻教訓,推動包括政治建設在內的黨的各項建設逐步實現撥亂反正,圍繞和聚焦黨的政治路線來推進黨的各項工作。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改變了過去就黨建論黨建的做法,著眼于從政治高度審視經濟建設。
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和反思了建黨百年政治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尤其是一段時期以來黨的領導弱化、虛化和邊緣化,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紀律松弛,一些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不講政治、空談政治等問題。同時立足于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首次明確其統領性和根本性的戰略定位,并全面系統論述了黨的政治建設的科學內涵、主要目標、問題指向、實踐舉措等。
總之,通過建黨百年的歷史回顧,不難看出,黨的政治建設的具體實踐一直或潛隱或凸顯于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并且與黨的中心工作之間實現良性互動與耦合,有力保證了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
黨的政治建設不是空洞抽象的符號,而是有著具體實在的內容;不是靜態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尤其是在戰略定位、實際內容、方法途徑等層面。從歷時性的維度來看,黨的政治建設貫穿于黨的建設始終;從共時性的維度來審視,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都會依據黨的中心任務而進行相應的調整。這不僅是黨的政治建設發展的辯證法,而且是黨的政治建設百年歷史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
綜觀建黨百年歷史,可以發現不同歷史階段黨所面臨的中心任務和目標決定著政治建設在黨建布局中價值定位的變化情況。但是黨的政治建設在建黨百年的黨建總體布局中一直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由它作為政黨的本質屬性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所決定的。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處在局部執政的地位,自身力量相對弱小,黨員的成分極其復雜,大多數黨員并不像歐美和蘇俄的共產黨員那樣來源于產業工人,我們黨的絕大多數成員主要來源于占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階級。農民階級天然的無組織性、保守性等就決定了黨的建設首要問題是解決思想上和政治上入黨的問題,而不是單純的組織上入黨,這是民主革命時期將黨的思想建設放在首位、政治建設內嵌其中的主要原因。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掌全國政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領導一切”貫通于黨治國理政的各方面。這就要求在黨的領導下全體黨員和全國人民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心同向。因而,“黨的團結和統一是黨的生命”就被適時提出并逐步成為全黨共識。后來,由于黨中央對當時的政治斗爭形勢估計過于嚴重,對黨的政治建設理解狹隘,“政治泛化”現象開始在黨內外泛濫,以致給黨和國家帶來重大政治災難。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基于“文革”期間“政治代替一切”和“政治掛帥”的經驗教訓以及改革開放之初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滲透到黨內政治生活中所帶來的深刻警醒,提出要“走一條不搞政治運動,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設的新路子”[7]54,通過開展各種黨內集中教育實踐活動,從思想上建設黨,從制度上治理黨。
總之,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前,黨的政治建設內嵌在思想建設中。實質上,也就是我們所認同的思想建設和政治建設合并為一,居于黨的建設中的“首要位置”。另一方面,黨中央對于黨員干部腐敗問題,認為主要是思想、作風、制度上出了問題,遭受到封建主義落后思想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以及制度不健全、作風不端正等,并未把這一問題上升到政治高度來看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提到“政治問題,任何時候都是根本性的大問題”[8]。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在黨建總體框架中居于統領性位置。可以說,一方面,把政治建設獨立出來并明確其“根本性建設”的戰略地位,從思想和認識上突破了長期以來將思想建設與政治建設并列的思維慣性,深刻抓住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根本性問題。同時明確,首先要從政治的高度審視全面從嚴治黨,改變過去對于腐敗問題歸因的片面認識,強調“不能只講腐敗問題、不講政治問題”[9]。另一方面,從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角度審視黨的政治建設的戰略地位,認為“四個偉大”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邏輯關聯,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在其中起著關鍵性、決定性作用,并且強調黨的政治建設“事關統攬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10],改變以往就黨建論黨建的歷史局限,真正把黨自己“擺進去”,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政治建設目標決定著其具體內容,而具體內容又體現和服務于政治建設的目標和任務。作為一個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會依據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聚焦黨的中心工作和中心任務,適時地調整黨的政治建設的具體內容,從而確保相應完成不同階段的目標。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政治建設主要集中在政治領導、政治路線、政治生活等方面。一是在堅持和加強黨的政治領導方面,明確提出“要經過它的政黨實現對于全國各革命階級的政治領導”[2]262,并且規定中國共產黨應當“領導一切其他組織,如軍隊、政府與民眾團體”[11]。二是在制定和執行黨的政治路線方面,中國共產黨會依據不同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及時調整黨的政治路線,以服從和服務于革命形勢的需要。如先后提出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相統一、土地革命階級路線、全面抗戰路線、土地改革總路線等。三是在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方面,提出了“黨內生活政治化”和黨支部會議“要政治化實際化”等重大命題,為初步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提供了明確指引。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政治建設主要包括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政治路線、黨內團結統一等方面。一是在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工人階級政黨在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后,要確立自身在各方面的領導功能。因而,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應當“在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它的正確的領導作用和核心作用”[12]。二是在確立政治路線方面,黨中央適時提出了過渡時期的“一化三改”總路線,有力保障了黨的政治任務和目標的順利完成。三是在推進黨內團結統一方面,明確團結統一是黨的生命,要注意同各種詆毀和分裂黨的行徑做堅決斗爭。
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政治建設主要集中在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推動黨內政治生活規范化和制度化等方面。一是在政治路線方面,明確提出黨的基本路線,并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絕不能有絲毫動搖,必須貫穿于改革開放全過程。二是在黨的領導方面,強調“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13],而政治領導是“把總”的,具體是指“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政治方向的領導”[14]。三是在黨內政治生活方面,首次明確提出推動黨內政治生活規范化和制度化,并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從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抵制家長制作風、嚴格遵守黨的紀律等諸多方面做了詳細的要求與規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總結從嚴管黨治黨的經驗基礎上,基于新的實踐變化不斷賦予黨的政治建設新的內涵。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對黨的政治建設基本內涵進行了論述,主要包括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黨的政治路線、黨內政治生活、民主集中制、政治價值觀、政治能力六個方面。結合黨的政治建設的新認識新實踐新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把黨的政治建設的具體內容進一步聚焦到政治方向、政治領導、政治根基、政治生態、政治風險、政治本色、政治能力七個方面。2019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是新時代加強和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綱領性和指導性文件。它從“目的論”角度闡釋了黨的政治建設新的科學內涵,主要涵蓋政治信仰、政治領導、政治能力和政治生態四個層面,這事實上是“目的論”與“本質論”的有機統一。同時針對這四個方面,又從十六個層面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闡述。這些重要論述和有關文件進一步拓展了黨的政治建設的時代內涵,把我們對于黨的政治建設具體內涵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政治建設作為黨建總體框架中的極其重要的一環,本身有其“自運行”的閉環系統。中國共產黨在推進政治建設百年發展過程中,依據黨的中心任務的不斷變化,適時調整和改進自身的方法和途徑,以此滿足黨自身發展需要,這是黨的政治建設發展需要和黨自身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領導人民群眾奪取革命政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其中心任務就是推翻三座大山,奪取全國政權,贏得國家統一和民族解放。因此,在堅持黨的政治領導方面,主要是通過黨內積極的反傾向斗爭,糾正黨內“左”和“右”的錯誤思想,逐步確立黨的領導核心,進而達到全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團結統一,最終實現黨對革命的領導權。一是在黨的政治路線方面,主要是從革命的具體實際出發,在同各種錯誤路線的積極斗爭中不斷調整和貫徹執行。二是在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方面,主要是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貫徹民主集中制以及以黨章形式規定黨員的權利與義務等方式來實現。
新中國成立以后,作為執掌全國政權的政黨,我們黨的首要任務就是動員一切有利因素和積極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因此,一是在強化黨的政治領導方面,通過建立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組織運行體系來強化黨中央的領導權威,比如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相結合的民主集中制、黨對國家事務實行的“歸口管理”制度等。二是在執行政治路線方面,一方面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條塊型”的政治架構和組織體系來保障黨的政治路線能夠得到層層落實,另一方面借助自身強大的組織動員力、政治宣傳力等保證政治路線貫通到黨組織的“神經末梢”。三是在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方面,通過多次黨內集中性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干部的率先垂范以及制定相應的黨內法規制度等方式來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改革開放以后,黨的歷史方位和時代主題的轉變,迫切要求黨必須正視自身的政治建設,以此保證黨的堅強領導和團結統一。一是在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方面,強調必須樹立黨中央權威,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保證黨內令行禁止、步調一致,尤其是提高黨的領導和執政的科學化、制度化水平。二是在堅定政治路線方面,強調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堅定不移地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和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確保黨的政治方向不偏、政治路線不變。三是在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方面,一方面開展有效的黨內集中教育,另一方面制定和執行黨內法規,雙管齊下,協同聯動,確保黨內政治生活規范有序。
黨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屆黨中央聚焦現實問題,以具體目標為引領,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加強和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積極舉措。一是突出重點和整體推進相結合,強調突出抓“關鍵少數”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注重系統思維,從黨內政治教育、組織體系、政治生態、政治能力、制度機制等方面整體推進;二是堅持剛性約束與柔性規范相結合,強調既要把建章立制貫穿于政治建設全過程,又要通過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等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三是堅持高層示范與基層落實相結合,既強調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努力成為黨的政治建設的引領者、實踐者、推動者,又強調各級黨委(黨組)要認真研究部署,大力推進落實;四是堅持落實領導責任與加強監督問責相結合,強調既要健全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工作責任制,又要做到失責必問,問責必嚴。總而言之,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既注重思想方法上的與時俱進,也突出工作方法上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創新性。
探尋建黨百年政治建設演進的歷史邏輯,本質上就是揭示其歷史必然性。當前,總結和概括建黨百年政治建設發展的內在規律及其歷史必然性,對于進一步抓好黨的政治建設、緊緊圍繞黨的政治路線來開展黨的政治建設以及與時俱進地強化黨的政治建設舉措具有深刻啟迪。
“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15]不抓緊、抓實和抓好黨的政治建設,黨的建設就失去了“根”和“魂”,黨的其他各項建設就容易迷失正確的政治方向且難以取得良好效果,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開展自身政治建設的一條深刻啟示。黨的政治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思想認識上的正確才能保證行動上有的放矢和舉措上有效得力。當前,要抓好黨的政治建設,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要確立不靠搞政治運動而靠改革和制度的管黨治黨新思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的歷史征程中,曾在開展黨的政治建設過程中留下深刻的歷史教訓。“文革”期間,“政治掛帥”、“突出政治”演變成“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空頭政治”。“政治代替一切”、“政治沖擊一切”貫穿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政治掛帥”變得形式化、簡單化、庸俗化。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吸取了“文革”期間“政治泛化”現象給黨和國家事業帶來嚴重損害的教訓,提出要走一條“不靠搞政治運動而靠改革和制度”的黨建新路子。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思長期以來治黨管黨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認為其根本癥結在于政治建設沒有抓緊、抓實和抓好,黨內政治不純的問題大量存在。這些都迫切要求進一步強化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制度供給,大力推進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改革創新。
二是要正確認識黨的政治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地方黨委和政府沒有正確理解黨的政治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的辯證關系,片面地理解“經濟建設是當前最大的政治”這一重大政治論斷,錯誤地把經濟建設當作黨的唯一工作,致使一段時期以來黨的領導弱化、虛化、邊緣化的現象大量存在,黨內政治生活出現了娛樂化、形式化的不良傾向。因而,一方面,當前仍要堅持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作為黨的中心工作,把黨的政治建設作為首要性任務。進一步明確黨的政治建設在內的各項工作都應當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并且深刻認識到黨的政治建設的最終落腳點就是贏得民心和民意。因為歷史和現實都已經充分證明,民心和民意是最大的政治,是最穩固的江山,抓住了民心,就守住了江山。另一方面,黨的政治建設根本上就是保證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而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的鞏固和加強,最根本的就是贏得民心和民意。抓政治建設不是“空談政治”,而是要將其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中。因此,當前乃至今后我們黨都要處理好黨的政治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的關系,在堅決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黨的建設首位的根本前提下,圍繞并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即經濟建設來開展和推動黨的其他各項工作。
“黨的建設必須按照黨的政治路線來進行,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來展開。”[16]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和中心工作確立不同的政治路線,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政治建設的一條根本規律。建黨百年歷史反復證明,一旦離開正確的政治路線,我們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一旦制定并堅定執行正確的政治路線,我們黨的事業就會欣欣向榮。因而,一旦我們黨“不講政治,離開了自己的政治綱領、政治路線和政治目標,也就不成其為一個政黨了”[17]。當前,對待黨的政治路線,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全黨必須堅決捍衛、堅定執行,絕不能有絲毫偏離和動搖。
一是全黨必須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疫情防控的全球戰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妄圖瓦解和分裂我們黨。同時,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任務重、矛盾多。這就要求全黨必須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和強大的政治定力,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政治路線;樹立“看齊”意識,在具體工作的思路部署和對策舉措方面,自覺同黨的政治路線對標對表,及時校正思想認識和工作實踐中的偏差,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更要“自覺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7]84;把堅決貫徹和執行黨的政治路線上升到堅定“政治信仰”層面,把對“政治信仰”的篤定和踐行見之于政治路線的貫徹和執行當中。
二是全黨必須堅決捍衛黨的政治路線。建黨百年歷程中,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質疑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思潮和力量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只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表達方式、針對的具體問題有所變化”[18]。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歪風邪氣面前,敢于“亮劍”,勇于發聲,學會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來剖析和回擊一些詆毀和污名化黨和國家的不正確言論和不良思潮,克服不愿意參加偉大斗爭的“軟骨癥”、不敢于進行偉大斗爭的“恐懼癥”,以及不會開展偉大斗爭的“無能癥”。
新時代孕育新問題,新問題呼喚新舉措。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具有先進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然會根據主客觀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創新和發展黨的政治建設。黨的政治建設作為黨的一項根本性建設,本身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須常抓不懈,守正創新。回顧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既承繼了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優良做法,又聚焦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主題和中心問題予以創新。當前,立足黨的政治建設的新實踐新要求,必須堅持黨的政治領導這一最高政治原則,筑牢政治信仰和政治生態兩個基礎,抓好政治擔當、政治能力、制度體系三個環節。
一是必須堅持和強化黨的政治領導這一最高政治原則。其一,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做到“兩個維護”主要是在思想認識、履職盡責、日常言行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最核心層面是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黨和黨中央的核心地位。其二,完善黨的政治領導的方式。一方面,建立健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體系,尤其是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另一方面,通過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強化群眾工作本領、堅持依法執政的領導方式等來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
二是夯實政治信仰和政治生態兩個基礎。其一,突出政治信仰的“政治指南針”功能。當前,應當用黨的創新理論來武裝全體黨員干部的頭腦,使廣大黨員干部能夠堅定執行新時代黨的政治路線,并且能夠堅決站穩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從而鑄牢黨的政治建設的思想根基。其二,發揮政治生態的“基礎性”作用。具體而言,可以從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四性”(1)黨內政治生活的“四性”是指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第一次提出“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的重大命題和明確要求。、建設健康向上的黨內政治文化、明確選人用人的政治標準等方面來營造良好的從政環境。
三是抓好政治擔當、政治能力和制度體系三個環節。其一,強化政治擔當和責任擔當。黨的政治建設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必須落實到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中,這就必然要求其做到勇于擔責和敢于問責。具體而言,應當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責任制,明確黨的政治建設主體的政治責任,尤其是“關鍵少數”的政治責任,做到失責必問,問責必嚴。其二,注重提升政治能力。推進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關鍵是要提高各級各類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政治能力”[10]。政治能力的錘煉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進行政治歷練、思想淬煉和實踐鍛煉。對于各級各類組織而言,注重發揮政治功能、彰顯政治屬性尤為重要;對于黨員干部而言,更重要的是強化“政治三力”(2)“政治三力”是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20年12月底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首次提出的。。其三,推動形成黨的政治建設的制度體系。在制度觀念、制度規范、制度運行、制度監督、制度評價等方面建立全方位、一體化的制度體系,確保制度體系內部各要素間有效銜接、高效聯動。
回顧和總結歷史,絕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大肆炫耀,也不是為了一成不變地沿襲照搬,其目的是知古鑒今,古為今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19]。當前,我們黨推進自身的政治建設,一方面應當從黨的政治建設百年發展歷程中汲取豐富經驗和深刻教訓,進而找尋出百年黨的政治建設的內在規律;另一方面應堅持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統一,既承繼不同時期黨的政治建設的優良做法,又依據時代變化和現實需要予以調適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