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乃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對共同富裕進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刻闡發,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就是堅持人民至上,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新時代的特征,在新時代將有實質性進展,新時代我們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馬克思主義,促進共同富裕,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將基本實現。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在堅持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高質量發展走向共同富裕的問題上,堅持新發展理念是關鍵和核心。新發展理念是應時代發展而提出來,需要以此來解決我們面臨的發展問題,要以此布展新的發展格局。同時,新發展理念是我們邁向共同富裕過程中社會經濟發展各個方面需要落實的,尤其在一些新的重大問題上要落實新發展理念。進一步來說,新發展理念和共同富裕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成果。新發展理念是發展哲學的關鍵內容,共同富裕是當代歷史唯物主義的應有之義,新發展理念和共同富裕是內在統一的。
新發展理念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經濟發展理論方面最為重要的創新。就如習近平指出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盵1]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中,發展哲學的最新發展、最新形態和內容。在今后很長時間以內,我們必須將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去,為黨、國家和社會事業的繁榮做出努力,為共同富裕做出努力。
首先,發展階段發生了變化,我們到了新的發展階段,從高速度發展到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其次,原來發展方式遇到困難,一個明顯的困難是環境污染等為特征的發展條件變化;再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最后,傳統的發展也遭遇到一些外部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比如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也迫使我們做出發展調整。內外諸因素的作用為新發展理念的形成和出場形成了有利機會。
新發展理念的形成是黨做出的重大戰略研判。習近平對此有明確和深刻地闡發,2021年1月11日,在《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講話中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挺進,“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就歷史依據來講,“新發展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 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盵2]就現實依據來講,“我們已經擁有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物質基礎?!盵3]所以新發展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新發展理念是根據發展新趨勢、新階段和新矛盾而形成的。習近平指出:“實踐告訴我們,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發展環境不會一成不變,發展條件不會一成不變,發展理念自然也不會一成不變。”[4]所謂的理念,就是古人說的: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盵5]在西方哲學史上,理念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人們對于事物和事物的根本的看法。在柏拉圖那里,理念是事物的根本;在康德那里,理念是人們創造事物的一個根據;在黑格爾那里,理念就是事物的源頭。剝去這些唯心主義的外衣,理念內核實際上是對事物發展的深刻洞察。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第一條說的,現實、感性的來源是現實的工業活動。人的活動是有主觀和主體尺度的。人的理念有物質和社會的基礎,但更多的是,人以活動將這種意識和觀念轉化為現實,形成現實。在我們看來,理念實際上是看法、思想、思維活動的結果,是人們行動的指南,雖然是理論、觀念,但是具有更大的現實性,經過活動,就變成現實?,F實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的、自發的,而需要人的活動。在人的活動中現實發生了變化。這就是歷史上關于能動性和客觀性爭論中的辯證法。這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斗爭的一個焦點,不能以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理念,必須以辯證的、唯物的、歷史的和實踐的唯物主義來看待這個問題,必須重視人的主體性在社會活動中的重要性。新發展理念的理解也要這樣。
從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角度,我們也能夠進一步理解新理念的深刻豐富的含義。正如2020年10月29日,習近平在《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講話中指出的:“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6],加強政策協調配合,使發展的各方面相互促進,把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實踐不斷引向深入。這就是將理念內在的豐富內涵在現實中展示出來,通過社會活動的主體掌握新發展理念,轉化為活動,變成現實。理念是整體,所以需要系統觀念,理念是未來活動的指導,所以有前瞻性;理念遵循全局性謀劃,需要戰略性布局,需要整體推進。政策和理念不同,它更加具體和有針對性,理念是指導和遵循。理念的實現方式之一就是指導制定相關政策。有了圍繞理念的主體、政策、活動,理念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新發展理念針對的是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只有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我們各項事業才會蒸蒸日上,黨、國家和社會的各項事業才能夠繁榮昌盛,才能夠實現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完成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新發展理念有非常明顯的針對,也有豐富的內涵,是發展觀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性的變革。
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提出新發展理念,后來多次進行了闡發、豐富和拓展。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深入學習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中,習近平從理論和宏觀的角度對新發展理念做出了精彩闡述。
第一,創新發展要解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充足的問題。只有發展才能夠富起來、強起來?!鞍褎撔聰[在第一位,是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盵7]創新發展解決的關鍵問題是發展動力。雖然發展動力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創新是關鍵和核心,堅持創新發展“是我們應對發展環境變化,增強發展動力、把握發展主動權,更好引領新常態的根本之策?!盵8]“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盵9]中華民族要完成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個過程中,創新發展是一個必然的要求。
第二,協調發展要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皬漠斍拔覈l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出發,我們要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盵10]這種理念在落實上,需要做好區域、城鄉、兩個文明、經濟和國防發展等的相互協調。尤其從當下的發展看,我們要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布局,做好區域經濟的安排,從“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到支持老少邊窮地區,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還有工業與農業、不同收入差別的人之間的關系,都需要協調發展。協調的根本在于相互之間能夠達成匹配,形成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形成良好的現代經濟體系。區域、城鄉、收入的不平衡,是百年共同富裕的難點、熱點。只有協調發展,只有做好收入的分配包括第三次分配,才能夠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
第三,綠色發展要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11]綠色發展是一個引起發展觀變化的重大問題。近代以來,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升,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強。但是,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人類從自然中獲得的財富是有限度的,人類生產也是應該有限度的。人口過度增長,消費無限膨脹,需求大肆擴展,會導致自然的支撐力下降,形成土地沙漠化、全球氣候變暖、水資源污染、生物多樣性危機等危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問題。富裕不僅僅是有很多的GDP,而是需要有更多的優質的空氣、水,有更好的景觀,有充足的陽光,環境污染是不能實現綠色發展、人和自然和諧的結果。美好的環境應該是美好生活包括富裕生活的重要方面,甚至是標志。
第四,開放發展要著力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我們是怎么富起來的?中國改革開放形成了中國發展的奇跡。這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一次艱辛探索,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探索之旅。近代以來,世界不斷由孤立、分散走向整體,更高水平開放的中國應該與世界共謀發展。中國只有在開放發展中,形成新的開放機制,形成新的開放局面,才能夠充分發展自身,為中國和世界做出應該有的貢獻。中國現在在很多方面還需要借助國際條件來發展自己。在當代全球化的條件下,沒有開放發展,是不可能有發展的。就像習近平指出的:“ 一個國家能不能富強,一個民族能不能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看這個國家、 這個民族能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歷史前進的主動權?!盵12]這就是開放發展理念的深層次意蘊。
從近代史看,清末中國貧困落后的原因之一是中國長時間地閉關鎖國。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國家的發展水平也比較低,和國際上聯系比較少,除了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們實施封鎖、圍困等策略以外,我們自身也未能做好開放工作,對社會主義發展的模式認識不夠,簡單割裂了中國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聯系。這個教訓是很深刻的。在任何時候,在任何條件下,我們必須重視開放發展。在新時代,我們必須進入新的全面開放時代。不僅僅有經濟,還有科技、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的開放。在開放中與世界相遇,在開放中學習,在開放中引領。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應該樹立與世界謀大同的開放發展理念,“將自身前途命運與世界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為完善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彰顯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國胸襟和擔當?!?1)蔣斌.為世界謀大同彰顯中國共產黨人的風范擔當[N].光明日報,2019-12-13(006).
第五,共享發展要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是復雜的歷史事件,其中為什么人是關鍵問題之一。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共產黨執政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主體,是國家主人。發展的目的從根本上就是為了人民。發展從來也是一個時間、空間有差別的發展過程。在改革開放之初,由于各個地方、區域、主體的發展條件差別很大,起點、手段、處境、占有的資源,一言以蔽之發展條件不同,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后隨著發展的變化深入而先富帶后富,共同富裕。經過四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重大變化,所以,需要我們從共享的角度來理解發展,來推進發展。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從小康走向全面小康;從富裕走向共同富裕。
新發展理念內容非常豐富,需要我們深刻領會,聯系實際,在各項工作中落實。
堅持新發展理念,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一條原則。同時,貫徹新發展理念與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都是黨和國家立足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我們都需要做好新發展理念的貫徹執行。自從提出新發展理念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都將新發展理念和我們的發展事業聯系起來進行了探討。這里我們追尋這些探討的足跡,以例舉的方式,探討我們在社會經濟各個環節的重大的問題上,如何落實新發展理念,從多個方面來分析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向共同富裕。
首先,做好供給側結構改革。2016年12月14日,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盵13]中國的經濟建設已經取得驕人成績,在世界上也占據重要地位。隨著我們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新發展布局。經濟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首先要形成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這是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當前發展的深刻洞見。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這些要素和傳統的需求側的要素如出口、投資、消費等要素不同。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本身面臨的問題和資本主義經濟是不同的。中央最近關于強調共同富裕、整頓電商平臺、規范引導資本發展等,都表達了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視。新發展理念重視勞動力、資本的關系,重視制度創造和創新。這些新理念指導下的經濟建設,為將來中國經濟新的進步做出了很好地鋪墊,對共同富裕的實質性進展必然形成積極的促進。
其次,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7年5月26日,習近平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的講話中指出:“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盵14]可以說,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本身是發展觀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在新條件下推進新發展理念的貫徹執行,也需要重視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創新性,切實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第三,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習近平在2017年10月18日《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講話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F代經濟體系是一個涉及各個環節、層面、領域的經濟有機體。至少從建設的角度包括了以下方面:實體經濟為主的產業體系;創新為第一的發展動力體系;鄉村振興、三農優先發展的戰略體系;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全面開放體系。[15]
第四,全方位對外開放。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過程,邁向強起來的過程,就是一個開放到全面開放的過程。新時代開放是全面的,中國開放的門不會關閉,而是會越來越大。我們有重大舉措來促進這種全面開放,比如開啟“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開放的事情上容不得半點含糊。習近平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盵16]對外經濟的大格局是建設“一帶一路”。中國參與其中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各個參與主體共商、共建、共享,能夠在大的區域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局面。為中國經濟、世界經濟包括亞洲、歐洲和非洲的經濟發展、人民幸福做出貢獻。在這個過程中,“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盵17]對外開放需要全方位、高水平的開放。從空間、行業、主體等多個方面都實施開放政策。
第五,做好非傳統安全和傳統安全工作。隨著社會發展,非傳統安全問題突出,和傳統安全問題交織在一起,需要全盤考慮;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等都要統籌安排,針對性解決安全問題。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那樣,這些安全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和類型:第一,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和國家利益的統一;第二,宏觀經濟平穩,防止大起大落;第三,資本市場基本穩定,進出有度,防止大進大出;第四,糧食、能源和中藥資源上要確保供給安全;第五,確保產業鏈供應穩定安全;第六,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野蠻生長;第七,防止大規模失業;第八,防止大規模公共安全衛生事件不可控制;第九,有效化解各類群體事件。[18]
新發展理念涉及到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需要在各個方面、各個層次上貫徹執行,這是國家重大戰略決策。只有發展起來,發展得更好,只有有了充分的物質基礎,我們才能夠實現發展上的跨越提升,才能夠為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為共同富裕、國家強盛、社會發達和高度文明打好基礎。
協調發展和共享發展既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也是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是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集中表達,這是為什么人發展的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首先,共享發展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求共同富裕;其次,協調發展和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化解有直接的關系。因為我們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發展理念中,共享發展與協調發展值得我們從共同富裕的角度再次仔細考察,以便對共同富裕有更深的體會和理解。
第一,人民至上。關于共享發展,習近平在2016年1月18日《深入學習領會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的發展理念》講話中指出,“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盵19]共享、以人民為中心、共同富裕在一定意義上是統一的、不能分割的。中國自古就有重民、愛民、富民的民本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群眾觀更具有科學性特征,且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
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們提出共享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繼承和發展,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共享發展理念,其內涵主要有四個方面:即從覆蓋面、內容、實現途徑和推進進程而言,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漸進共享。[20]這些論述深刻、全面、務實。共享從主體看是全民;從內容看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建設成果;從實現途徑看是共同建設;從進程而言是逐漸的。
2021年1月28日,習近平在《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講話中指出:“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盵21]
第二,城鄉融合。共同富裕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解決我們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共同富裕發展中需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協調發展。所以,協調發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發展指南。不平衡不協調發展狀態,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是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互矛盾的。協調能夠解決我們面臨的這些問題。習近平指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盵22]我們要逐步解決各項差距,首先是地區差距,其次是城鄉差距,再次是收入差距。同時,要堅持發展和保障與改善的一致,就業、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和扶幼的統籌。
城鄉融合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由之路,“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盵23]整體看來,需要農業、工業、城鄉整體統籌;著力形成融合的城鄉新型關系;目標是權益平等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產業融合化。在新的條件下,需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解決行業上的隔離、排斥和不公平對待問題。這些情況也和整個經濟發展有關,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業的地位受到重視。這些年來,國家花了很大力氣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的大政方針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推進新型城鎮化;一個是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讓城市更加宜居、包容,鄉村振興提升鄉村發展水平,這讓城鄉關系更加和諧,讓更多農民工融入城市變成市民。城鄉關系的改善,是協調發展的重要表現,也是發展理念所針對的現實情況,對于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也是關鍵因素。
城鄉關系首先關涉城鎮化問題。城鎮化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城鎮化或者城市化水平不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以快速城鎮化、大量新城出現為特征,獲得了城鎮化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一些其他問題,比如很多兼備農民和工人的身份的勞動者,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流動。一個方面很多人進入城市,但是另外一個方面,這些人和原來在城市已經工作和生活的人在發展機會、社會福利、就醫居住和受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差別,形成了典型的二元差別的關系。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如果城鎮化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能走出一條新路,將有利于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經濟和生態環境也將從中受益?!盵24]習近平提出推進城鎮化的四原則: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其中以人為本就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優化布局就是解決城鎮關系中的合理關系和協調關系:“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盵25]其實,“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過程。沒有農村發展,城鎮化就會缺乏根基?!盵26]習近平2015 年 4 月 30 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我們一定要抓緊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統籌城鄉關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要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盵27]
另外,鄉村振興也是一個關鍵。鄉村振興是近年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解決城鄉不平衡不協調關系的重要路徑。習近平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對鄉村振興做出高度概括:“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盵28]在脫貧致富以后,甚至在今天全面完成小康社會以后,需要我們繼續振興鄉村,推進鄉村建設。堅持農村優先發展、走鄉村振興道路、持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三農”問題的解決標志就是: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這樣我們就逐漸走向協調發展、共同富裕。
總的來說,遵循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質量發展,在共同富裕方面形成實質性的進展,是人民期待的偉大事業。遵循新發展理念,推進共同富裕,兩者之間內在關聯。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中,應該如此把握、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