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濤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機關服務中心
財政資金績效審計是監督和管理我國財政資金績效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審計的核心內容。財政資金績效審計是獨立審計機構和審計師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對財政資金使用者的經濟、社會公共資源的責任、分配、使用和管理的績效進行考核、考評、分析和評價的一種方式。財政資金績效審計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高效發展、協調發展[1]。
從公共資源所有者的角度來看,財政資金績效審計屬于資源所有者對代理人的保護機制。從公共資源管理者的角度來看,財政資金績效審計具有強大的預警和建設性作用,因此,財政資金績效審計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已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未來,這種模式也勢必會成為我國開展全面預算績效管理的主流趨勢。
黨的十九大明確了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的要求,強調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具有重要作用,建立現代金融體系,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表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將在現代財務制度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為突出國家審計為國家治理服務的職能,我國目前正在完善財政資金審計的法律環境,推進財政資金績效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財政資金績效審計評價體系正在逐步完善,財政資金績效審計信息化建設也在不斷完善[2]。
事業單位是政府利用國有資產設立的,其收入方式也是按照國有資產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實現的。因此,事業單位的大部分資本收入將納入國家財政收入,事業單位由政府出資建設,由行政機關直接領導。
在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事業單位所需資金主要由政府財政支出提供,事業單位主要涉及社會公益領域,如衛生、教育、文化等。事業單位分為盈利和非盈利單位兩種,非盈利事業單位的資金由國家財政支持,盈利事業單位則需要財政和事業單位共同承擔經營成本,保障國有資金的安全性,做好財政資金的運用和審計工作。事業單位用于申請和建設的費用和可能產生的效益,通常直接計入國家財政資金審計項目。
需要注意的是,事業單位不是政府機構,但其運行管理方式與政府類似。事業單位公益性強,經營管理一般不盈利,主要靠政府財政支持。例如,工作人員的工資支付由財政撥款。比如公立學校是最典型的事業單位,它既不屬于政府機關,也不屬于工商企業;教師不是公務員,也不是企業員工。但是,教師工資來自財政撥款,學校基礎設施也由政府撥款。同時,公立學校的所有資金使用都需要經過國家審計機構的審計,要求其財政收支公開透明。
雖然多數事業單位都屬于公益性質,但是開展的部分工作是需要獲得回報的,否則在缺乏回報的情況下難以形成經濟循環,也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公立學校也不可能完全免費,不過與營利性企業相比,事業單位的盈利目標更低。
事業單位運營管理費用間接來自財政稅收,政府的財政稅收來自納稅人。新時期,每一位生產者、消費者都是納稅人,因此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的實際提供者是納稅人,這些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事業單位公益性的最好體現。事業單位的財政資金績效審計,可以推進單位財政收支的透明化、公開化,便于納稅人監督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的使用情況。
事業單位的財政資金主要用于公益方面,常常與納稅人切身利益相關,比如政府持續加大在文化教育領域的投入是為了滿足人民對文化、教育的基本需求[3]。比如在偏遠地區教育設施匱乏的情況下,政府就會通過財政撥款的方式興建學校、圖書館,為人們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加強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的審計,監督事業單位是否將資金款項用到實處,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利益需求。財政資金審計是政府行為,納稅人是政府財政稅收的主體,也是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的投入主體。
事業單位的財政資金績效審計,必須有明確的審計目標。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審計機關開展財政資金績效審計工作,傾向于事后評價,對事前、事中的績效審計較少。在績效審計中,對財政資金預算績效管理、設立目標的合理性缺少關注,在事業單位使用財政資金的過程中沒有全過程跟蹤。在事業單位正常運營中,財政收支始終離不開審計機關的監督,要求事業單位內部做好嚴格把控,確保相關工作順利開展,但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在財政資金績效審計中,審計機關監管出現缺失,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機制存在一些亟須改正的問題,這不僅會制約事業單位發展,還會影響財政資金使用的透明性、公平性。
審計機關在審計財政資金時很容易受業務限制,導致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明確界定相關領導的財政責任,加之財政資金審計多為事后監督,很容易導致對財政資金績效審計結果的處理受既往經驗影響,難以及時糾正財政資金使用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現階段,隨著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國家對事業單位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事業單位發展過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財務管理機制,積極采用先進手段,制定合理對策,從根本上提高事業單位的核心競爭力[4]。
目前,在國家審計定位與審計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審計機關面臨著人員結構、人員素質等方面的挑戰,導致審計機關在對事業單位的財務資金使用進行審查、監督的過程中,缺少高素質人才保障。
同時,國家審計要求全面落實審計全覆蓋的要求,但由于審計機關現有人員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與實際工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審計機關長期面臨著人員匱乏的問題,導致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績效審計處于滯后局面。
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績效審計涉及對象繁多,目前還沒有建立一套完善、成熟的財政資金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同一審計項目經常會出現多種衡量標準的情況,審計機關在財政資金績效審計評價中缺少充分的評價依據,導致評價內容不夠全面、不夠客觀。
總的來說,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績效審計評價方法的科學性還有待提升。比如在使用因素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時,由于缺少縱向與橫向的數據比較,導致這些方法在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績效審計評價中難以得到充分運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評價的科學性、公平性造成影響。
財政資金績效審計要求重點關注事業單位使用財政資金的情況。財政資金績效審計過程中,審計部門要履行審計監督管理職能,事業單位需要加大內部管理力度,做好財政資金管理工作,全面優化預算績效管理,保證財政資金使用的合法性、透明度[5]。
加強財政資金的績效管理,是推進績效審計工作的基礎。審計部門在落實工作職能的過程中,需要從財政資金使用項目的立項決策階段開始監督,重視對項目開展情況的監督。
對審計機關來說,需要定期指派審計人員開展財政資金績效審計工作,加強對事業單位財政資金使用的全過程監督,重視審計方法、手段的多樣性,針對不同審計項目采取不同的審計分析方法。
例如,在分析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總體數據時,審計機關需要采用歷史對比分析、結構性分析等方法;針對財政專項資金審計,可以采用問卷調查法、專家評估法等。
事業單位在制定財政資金審計制度時,應確保預算編制的完整性。事業單位預算資金多為“一般公共預算”,重要的是核實該單位的所有收入是否納入全面預算管理。
同時,要明確預算收支安全的科學依據,確??冃徲嬻w系符合國家宏觀調控和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要求,需要與事業單位上一年度預算的績效評估聯系起來。
對事業單位來說,要主動采用先進的預算管理手段,重視對傳統預算管理手段的創新,建立健全財政資金內部控制管理制度,確保制度適應變化的需要,并能夠真正落實。
在事業單位的發展進程中,預算管理是財務管理的核心,對提高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水平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在開展全面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時,事業單位需要主動打破原有預算績效管理模式,采用先進的現代化技術、手段,制定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將事業單位全部財政收支作為全面預算績效管理的對象,通過完善制度、建立管理機制的方式,為后續開展財政資金績效審計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6]。
在財政資金績效審計過程中,主管機關和審計部門應加強對財政收入的分析,充分認識財政收入的重要性,認真分析財政資金績效審計與財政收入的相關性,做好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的績效審計工作。
事業單位應實現財政資金績效審計與財政稅收的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地將財政資金支出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加強對財政資金績效的管理,主動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確保財政稅收可以與績效審計有效結合在一起。
事業單位要始終堅持短期績效目標與長期績效目標的有效統一,實現對財政資金的統一規劃,提升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的利用率,實現對財政資金的合理分配,確保將財政資金用到實處,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更大價值,滿足廣大納稅人的利益需求。事業單位在使用財政資金的過程中,務必要加強財政資金的預算管理,這是做好財政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的前提條件。
因此,事業單位需要明確財政資金的使用范圍,把控好各項財政資金支出項目,建立統一的數據庫,加強對財政資金支出項目的管理,通過信息收集的方式明確財政資金使用情況,避免出現資金浪費的問題。
同時,事業單位還需要完善績效評價辦法,強化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在財政資金績效評價過程中,事業單位必須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監督財政資金使用情況,確保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得到提升,切實保障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綜上所述,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績效審計是國家財稅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財稅會計專業的一項管理工作。從收入來源看,事業單位財政資金與政府財政收入一樣,都來自納稅人。通過開展績效審計工作的方式,能夠確保財政稅收支出的價值最大化,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很強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