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妍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李旗莊鎮政府
在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導向下,我國各地區的社會經濟一直在持續穩定地增長。隨著城市務工人員數量的增長態勢越來越猛,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現象越發嚴重,繼而引發了一系列養老問題,這有悖于我國一直推行的構建和諧穩定社會環境的初衷。
在此情況下,我國相關部門對農村地區老人的基礎生活保障引起了高度重視,希望通過宏觀調控的方式在農村地區深入貫徹落實養老保險,解決農村地區頻繁發生的養老問題。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主要指以保障農村老年人口基本生活為主要目標,建立集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于一體的基金籌資模式,是我國社會保險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新型養老保險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首先是個人繳費。新型養老保險費用繳納需嚴格按照國家出臺的繳費標準,秉承著多繳多得的原則通常以每年100 元、200 元、300 元、400 元、500 元為基礎檔位,部分農村地區可結合當地社會保險體系的實際發展情況適當地增設繳費檔位,更好地滿足當地農村老人的養老需求。農村老人可結合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最合適的繳費檔位。國家相關政府部門要結合農村地區人均收入情況適當調整繳費檔位,避免因繳費檔位過高增加農村老人繳費壓力,或因繳費檔位過低無法滿足農村老人的基本養老需求。
其次是集體補助。即村集體可以適當對參保人的社保繳費給予一定的補助,具體的補助標準可通過村民委員會召開相關會議通過民主投票的方式確定。此外,村集體應鼓勵其他組織機構為參保人的社保繳費提供資金補助,如社會公益組織機構等,緩解農村老人繳納養老保險時承受的經濟壓力。
最后是政府補貼。相關政府部門應對符合領取條件的農村老人全額支付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其中中央財政部門和地方政府應對農村老人的參保繳費給予適當的補貼,對選擇較高檔位繳費標準的參保人員給予適當的激勵政策,具體政策標準可由省人民政府進行明確。對農村重度貧困老人等繳費困難群體,地方政府也可為其代繳部分或全部最低檔位的新型養老保險費用。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國家出臺的惠民舉措,其在實踐應用中的積極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有利于打破城鄉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我國相關部門通過向農村地區居民廣泛推行普惠制的養老保險以及“新農合”,不僅有利于減輕農村老年人的基礎生活負擔,而且有利于縮小城鄉地區之間的社會保障差異,更好地搭接城鄉統一保障體系的紐帶,使農村地區的老年人也能享受到與城市地區老人同樣的社會保險服務[1]。
另一方面,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在農村地區的實施還有利于擴大內需,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目前我國的收入分配體系尚未完善,農村地區人口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農村老人,雖然其內心對生活質量水平有著一定的預期,但受到社會保障水平偏低的限制,再加上養老、醫療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農村老人的消費能力。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應用與實踐有利于降低農村老人對未來養老的擔憂,促進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富民強國的戰略目標。
根據相關調查結果可以得知,農村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包括家庭供養、最低生活保障金、自主勞動及養老保險金四種類型。其中最低生活保障金和養老保險這兩種經濟收入來源在總收入中占比相對較低。
與其他收入來源相比,雖然最低生活保障金與養老金的金額都不算多,但這兩種收入來源更加穩定可靠,每月可由老人自行領取,更具自主性和保障性。家庭供養和自主勞動這兩種來源雖然在收入中占比較高,但家庭供養可能受子女、親屬經濟情況與家庭關系等因素影響較大;自主勞動也會受到老人身體狀況、天氣變化、地區經濟等因素的影響。相比于生活保障金與養老金,這兩種收入來源都缺乏一定的穩定性。
我國農村地區老人常見的經濟支出通常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日常生活開支,即農村老人為滿足日常生活支出的費用;二是醫療支出,即農村老人為保障身體健康所支出的費用。醫療支出又可細分為看病支出和日常用藥支出,日常用藥支出的費用相對較少,但通常具有持續性。
看病支出具有突發性特征,且通常需要消耗大量資金。雖然現階段部分農村地區的醫療保險可以報銷部分醫療費用,但該項目仍然在農村老人支出費用中占比較高。
究其根本是大多數農村老人的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其對各類疾病的認知程度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經常會因為過于擔心醫療費用支出問題并未及時檢查,錯失了疾病的最佳治療時機,導致后期治療過程中常常需要花費更高的費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條件遠不及城市醫療條件,且醫療設施也不夠完善,因此農村老人很難定期體檢,導致疾病的發現存在滯后性[2]。
老齡化問題是當前阻礙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究其根本是受到自然生命周期的影響,人們在老年時期體現出的勞動能力會顯著降低,其收入水平與青壯年時期相比相去甚遠,因而會導致一系列養老問題頻發。
就目前來看,養老問題主要可分為個人生活和區域發展兩方面內容。個人生活主要是指農村老人的收入難以維持日常生活開支或無力給付醫療健康開銷造成的生活困難等養老問題。區域發展則主要是指農村地區受年輕人外出務工的影響,導致老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較高,但由于老人的消費水平和社會活力遠不及年輕人,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遲緩。
養老保險作為個人收入的跨越時間的調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勞動者的自然勞動周期,使其以青壯年時期的勞動成果換取老年時期的基礎生活保障。從這個角度來看,養老保險可以有效地應對我國當前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特別是在老齡化現象嚴重的農村地區,老人更是十分需要養老保險這一社會保障,不僅可以有效緩解農村老人承擔的生活壓力,而且可以讓農村老人在心態上比沒有養老保險的人更加健康、樂觀[3]。
綜合來看,正是因為有了養老保險這一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調劑,農村地區因人口老齡化引發的消費水平低、社會活力不足等問題才能被有效改善。
目前農村地區受到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影響,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選擇在城鎮地區就業,雖然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在務農期間返鄉,但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基本上脫離了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每年只在重大節假日才會返鄉,還有極少數的青壯年勞動力已經完全脫離農村,長期定居在城鎮地區。隨著農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流失,農村地區面臨著非常嚴峻的留守老人問題。部分留守老人由于失去勞動能力,生活非常窘迫,常常入不敷出。
針對這種情況,只有從根本上解決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問題,才能解除農村流動勞動力流失造成的后顧之憂,可以使青壯年勞動力能夠以更為輕松的心態參與到社會生產活動中,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著重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養老保險機制,緩解農村老人生活生產面臨的壓力??偠灾B老保險對農村老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其作為可以為農村老人的基礎生活提供資金保障的重要工具。
從我國基本國情的角度來看,從新民主主義時期開始,我國便與西方國家推崇的農業資本家形式和農場主等農業生產模式存在較大的差異。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并未大規模地推動以大農場為核心的農業生產模式,而是充分利用人民公社、合作社等小規模單位實施農業生產改革規劃和社會主義改造。
在此情況下,傳統家庭秉承的土地養老思想根深蒂固,這種思想理念不僅沒有在改革建設中消失,而是直到如今依然被保留。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的家庭養老與土地養老在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中為我國各地區的農民都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地區的勞動力流失以及土地流動等問題產生了實質性影響[4]。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勞動力資源的流動性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得到了顯著的加強,傳統的、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青壯年勞動力在流動中逐漸消散。如今國家出臺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對農村地區當前的土地養老模式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因此,相關部門為優化農村地區的市場化資源配置,要提高市場經濟的活躍度,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的生產力,而為農村居民提供社會保障便是實現該戰略目標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對此,相關部門可采用現代化的金融儲蓄,代替農村地區傳統的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模式,為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在農村地區,部分農村老人如果喪失了勞動能力,大概率會成為家庭中的經濟負擔。經濟水平越是落后的地區,這種情況便越是明顯。這也是導致老年人飽受歧視的關鍵。
這種情況的普遍發生,會導致農村老人逐漸成為農村地區的弱勢群體,受身體條件的限制,他們很難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當下的生活困境。再加上受到農村地區“養兒防老”這一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農村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便會失去價值感和自我認同感。如果僅依靠子女養老,子女孝順與否將會直接決定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如果子女孝順,農村老人便可頤養天年;如果子女經濟困難或不孝順,對于農村老人而言便是苦難與折磨。針對該類問題,相關部門可通過在農村地區深入貫徹落實養老保險制度有效緩解這一問題,在國家的扶持和幫助下,農村地區年過60 的老人能夠與城市地區的老人享有相同的養老保險待遇。至此,農村老人便可持續穩定地獲得收入來源[5]。
在此情況下,家庭供養農村老人承擔的經濟壓力也能得到有效緩解,子女需要支出的養老金也會隨之減少,有利于促進家庭和諧。部分農村老人在崗工作時的經濟收入相對較高,因此他們有條件在參保的時候選擇更高檔的養老保險基金,這樣在其退休之后也會獲得更多的國家補貼,有更高的持續收入來源。
合理地將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應用在農村地區,對農村老人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一項舉措。其不僅可以有效應對農村地區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解除農村流動勞動力的后顧之憂,有利于解決傳統家庭養老、土地養老現象以及農村老人沒有持續收入等問題。
對此,相關部門應積極優化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為農村地區的退休老人提供一份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使其退休后能夠享受舒適和安逸的老年生活,這也是對其青壯年時期為國家和社會創造價值的最好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