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娜 山西省人民醫院
國家衛健委對于公共衛生應急隊伍的建設十分重視,因此能夠更好地統籌處理社會中的各類突發事件[1]。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曾指出:我國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明顯短板,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2]。
同時,面對突發事件,應急隊伍要有基本原則,要保證統一接受指揮、紀律嚴明,要結合受災害地區的特點和實際情況,規劃好緊急的醫療救援行動。應急隊伍要堅持專業化,努力提高我國應急隊伍的醫療水平,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展建設。應急隊伍要做到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做好準備、第一時間展開醫療救助,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穩定提供堅實基礎。
突發公共安全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的,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嚴重損害的重大食物中毒、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僅直接關系到公眾的健康,而且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乃至國家或地區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要確保建成一支具備過硬的政治思想覺悟、良好的組織紀律、較強的救援技能、較高的綜合素質的應急隊伍,在關鍵時刻,可以迅速響應和處置衛生應急事件,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將經濟和社會影響降至最低。同時,衛生應急隊伍在突發衛生事件前后也要采取相應的監測、預警等應急預案,要做好應急儲備以及突發情況現場的各種處置措施等,及時對危險事件作出應急響應,第一時間控制。
1.應急人才儲備不足
首先,在我國高等教育大專院校的學科設置中,設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設立公共衛生學院的大學比重很低,僅有80 余家。但公共衛生專業畢業生待遇普遍不高,職稱晉升難度大,就業前景堪憂。許多衛生管理學和社會醫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進入制藥企業、外資企業或保險行業。骨干人才流失問題嚴重,生源質量良莠不齊。與此同時,許多公共衛生院校在招生方面也面臨困難。衛生應急人員從根本上缺乏動力。
其次,由于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應急人力資源配置需求多為暫時性匹配,衛生應急人才儲備和發展沒有得到很好的規劃,后勁明顯不足。
最后,大多數衛生應急管理人才都為兼職人員,在各省的應急編制中,專門從事應急專業人才的編制幾乎為零。當前社會上大部分人普遍認為應急管理的部門存在一些安全問題,一些基層的應急部門在招收人員的時候往往比較困難,造成了應急隊伍人才短缺的問題。
2.薪酬機制較為落后
現行的薪酬管理系統和獎勵制度不能及時給予公共衛生應急隊伍更有效的激勵,在非應急狀態下,衛生應急隊員不僅要處理臨床主要業務,而且要積極參加各項應急技術培訓演練、救援任務和繼續學習教育。雖然國家多次下發文件,要求提高衛生應急隊伍的績效考核獎勵,但更多停留在紙上,沒有出臺明確的績效獎勵標準和措施,這讓本就困于繁忙臨床研究工作的應急隊員很難有更多的積極性參與到應急能力提升中。
同時,鑒于緊急醫學救援的危險性,應急隊員理應得到相應的特殊津貼或獎勵。在地方應急預案及隊伍發展建設文件中,明確了獎勵與懲罰,但更多明確的是懲罰措施,在獎勵政策措施方面沒有詳細的設計和規定,執行起來就容易流于形式。
3.管理層的危機管理意識不足
衛生應急管理是應急管理事件響應和處置中的靈魂。衛生應急隊伍的決策能力、判斷力和分析力直接影響隊伍的響應速度、對任務的理解和執行程度。基于應急事件的特點,衛生應急管理層級結構形式單一、短平快的響應速度和預警能力是對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在我國,專門從事衛生應急管理的專職人員較少,即使有專職人員,在知識和技能方面、洞察力和處事能力鍛煉方面的培訓也很少。他們更注重事后處置而不是事前準備,對“千日練兵,一日用兵”的衛生應急理念認識不深。缺乏危機管理意識,將直接影響應急管理人才的培養與發展。
一些地方防控措施不夠有效,醫療資源不匹配,供需矛盾極為突出,衛生應急隊伍不能及時應對,導致后果蔓延。除此之外,公共衛生應急隊伍的短缺情況也比較嚴重。不過,由于行政部門具有良好的協調和管理經驗,可以迅速組建醫療隊,支援處理各類突發事件。但是,需要完善醫療人員的培養及待遇問題,設定考核機制,提高薪資水平,適當地增加一部分的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確保在危險來臨時可以提供保障,完善公共應急隊伍人才的培養。
為提高醫務人員的應急能力,陜西省衛健委和當地醫療機構不斷加強預案管理,制定培訓計劃。一是提高人才隊伍單項專業知識技能。每年多次組織開展各級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醫學救援培訓演練活動。二是提高隊伍專業技能綜合運用的能力。組織開展地震災害衛生應急演練、防災減災應急疏散演練、自然災害緊急醫學救援應急處置等活動。三是拓展人才隊伍各種應用場景的專業知識儲備。組織全省應急醫療救援隊伍開展野外生存訓練和現場急救等競賽活動。通過各種培訓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隊伍的綜合素質、現場救治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3]。
防控機制要堅持底線思維,在完善重大防控應急體系上要定期修正,按照事件的級別和規模完善體系,如緊急救治、緊急預警、緊急監測等,明確管控方案。要制定特殊時期的演練計劃,這樣才能檢驗應急方案的科學準確性和可使用性。
在制定公共衛生設施的實施方案時,要有快速在特殊時期轉為應急醫療的方案實施,應急救治要充分保障科學規劃和平臺建設相結合,加強醫院傳染病學科的醫療建設和人才培養,提高醫療水平,在特殊時期進行綜合的醫療救治服務,在重大危機來臨時保障第一時間的醫療救助。
一方面,我國擁有較強應急專業能力的公共衛生組織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高學歷、專業程度高的公共衛生工作人員也主要集中在較為發達的城市,這使得欠發達地區的居民公共衛生保障程度較差,亟待加快區域公共衛生應急隊伍的建設。
另一方面,現有的公共衛生人才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剛剛畢業的公共衛生人才缺少工作經驗和實用性的專業技能,在欠發達地區及部分缺少專業化培訓的發達地區,公共衛生應急工作人員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工作技能無法得到有效補充,制約了人力資源的開發,影響了我國公共衛生應急隊伍建設的速度。聯防聯控以及部門的機制還不夠健全,有些部門對于公共衛生及疾病預防的重視度不足,導致部門職責不明晰,使得預防措施停留在表面,沒有落實在行動上,難以形成常態化的防控機制。
此外,現在的防控布局也不合理,缺乏長期機制,比如基層的醫療衛生防疫院、三甲醫院往往都沒有標準化的實驗室和發熱門診,因為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多是老建筑,在布局上難免存在不合理之處,在應急情況下改建業務用房、儲備用房就存在規模小、布局不合理等問題。
同時,由于衛生應急隊伍要培養專業性的人才,經費投入也是一個問題。在完善人才的培養制度之后,要引進預防醫療醫學、公共衛生人才,在職務晉升和職稱評定等方面要建立適當的優先和獎勵機制,提高防控人員的工作待遇,確保應急隊伍穩定。
目前,我國的公共衛生學院往往重預防、輕應急。一旦涉及應急防疫,就涉及臨床醫學、公共衛生、信息學和法學的融合,涉及政治、經濟、公共管理等多個不同學科的交叉,應調整現有公共衛生學院的課程設置,重視應急防疫工作方面的教育。一定要加大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的培養,要鼓勵高校設立公共衛生學院,尤其是傳統的文理工科強校,要加強公共衛生學院的建設,這樣才能發展培養出一批既懂得公共衛生又懂得系統防疫、應急響應的人才隊伍,提高應急隊伍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綜合素質[4]。
衛生應急人才的培養應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緊急醫學救援兩個方面入手。臨床醫學專業和公共衛生專業都應設置應急救援的學科,從高校輸出緊急醫學救援和衛生應急管理人才,同時加強不同級別醫院的全科醫師隊伍培訓,醫院組織建立應急管理專職或兼職團隊,多角度提高各級醫院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能力,提高疾病防控和衛生應急效率。
目前,我國的醫學人才培養和醫學繼續教育缺乏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內容。急救并不是在緊急情況下簡單應用常規診斷和治療技能,而是需要系統性開展一系列技能培訓。
應急救治由于相關專業救治力量嚴重不足,臨時抽調大量其他專業的醫務人員參加救治,其中大多數人都只在上崗前接受了極有限的臨時性培訓,暴露出醫務人員應急救治基礎知識和技能儲備普遍存在不足的短板。急診醫學、傳染病及感染控制等專業發展相對滯后。這些專業大多團隊規模小、醫務人員歸屬感弱。因此,應要求臨床專業的醫務人員掌握并應用一些大規模傷亡救治的基本知識和技能[5]。
通過調查發現,衛生應急隊伍的能力和任務匹配不精準是暴露的最大短板。由于衛生應急管理的專業性和復雜情況,要求隊伍的各個成員積極展示專業性。目前,現場演練、危機模式是制約現場指揮工作的薄弱環節,迫切需要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現在大部分應急隊伍只停留在簡單的臨床知識及認知工作層面,缺少應急隊伍理論、技術的工作經驗。衛生應急隊伍建設不僅要教授緊急醫學救援等臨床醫學知識,還要注重教授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的專業技術知識。不僅要加強應急能力建設,還要加強預防準備、監測預警、現場處置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等綜合人才隊伍建設。綜合考慮專業技能、基本技能、通用技能、救援綜合技能和前沿領域,選擇團隊內資深骨干組成培訓團隊,組織集體備課,引入應急場景構建、體驗式教學等培訓方式,提高培訓內容的系統性和專業性。此外,可定期聘請衛生應急領域相關專家為醫療隊員舉辦專題講座,重點講解衛生應急領域的新知識、新思路、新技術,豐富培訓內容[6]。
文章主要就完善應急人員教育理念、加強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應急技能培訓三個方面研究改進,逐步提高我國社會公共衛生應急隊伍的專業能力和工作能力。雖然在探索加強隊伍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新的問題和挑戰,只要從困難中吸取教訓,不斷提高應急隊伍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就可以在未來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應對各種問題,使專業化程度高、設備完善、分工明確的公共衛生應急隊伍成為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安全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