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民政局低收入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中心
作為新興產業,康養產業在我國發展的時間較短,但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鄉村康養產業是以鄉村天然的地理環境為基礎,利用農村豐富的資源,以健康養生產業為中心,建立養生養老、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文化教育等多位一體的多產業融合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目前,我國康養行業還處于初級階段,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及公眾對于健康養生的大力追求,我國康養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健康中國”作為我國的戰略方針,旨在提升國民健康素養水平。康養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應對老齡化社會,構建和諧完善的養老社會體系,提升國民的生活幸福感,改善社會環境。在農村中大力發展康養產業,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能夠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于實現全民小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醫養結合產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將養老資源與醫療資源相結合,主要是針對老年人建立的,其集養老、康復、醫療、養生于一體,重點在健康醫療服務上。其操作理念是將養老機構與醫院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兩者的功能相組合以實現醫療康復和生活看護于一體的產業模式,加強資源的利用,為老年人創造更有利的生活環境。其中,“醫”包括問診就醫、日常體檢、復健康復和臨終關懷等,“養”包括日常的生活照料、心理服務和文化活動等。
醫養結合產業模式作為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實現了有病治病、無病康養的模式創新,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形成了符合多種老年人群需求的醫養結合產業模式,其包括“大養老+小醫療”型、“兩院一起”型、“大醫療+小康復”型等。多類型的醫養結合產業模式能夠為人們提供更貼心、更優質的服務,能夠充分滿足國民的養老需求,減輕目前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壓力,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和體驗[1]。
鄉村旅游產業模式,是以鄉村農業生產為前提,以旅游為目的,以提升服務質量為手段,利用鄉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景觀開展康養項目的。
開發鄉村旅游產業需要考慮鄉村地區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景觀,包括溫泉、田園、村落、山谷、森林等自然資源,要對這些獨特的資源進行分析和考察,確定康養特色,明確康養項目的開發和建設。比如有溫泉的地區可以建立溫泉基地。溫泉作為一種天然的養生資源,其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對于人的骨關節病有著一定的療養作用。在設立康養項目時,可以充分發揮其溫泉特色,在其中設立康復、療養床位,開展特色治療。又比如森林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可以在該地區內構建天然氧吧,為特色開展森林沐浴、森林徒步等服務。有的地區雖然沒有有利的自然資源,但是可以組織農事體驗活動,讓人們積極地參與其中,在親手采摘綠色有機蔬菜的過程中鍛煉身體,體驗鄉村的綠色美食[2]。
例如,河北省固城康養莊園是以中醫專家吳以嶺先生的養生理論為指導建設的新型康養溫泉酒店,其內有上百畝采摘園,可供游人參觀采摘,讓人們感受到動手的樂趣。同時,園內還設置垂釣區、溫泉區,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鄉村旅游產業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要重視引導作用,要積極發揮帶頭作用,深度挖掘鄉村旅游資源,加大對康養項目的宣傳,在充分利用當地旅游資源的同時,要注意環境保護,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充分展示特長,要以休閑、舒適的田園生活環境建設康養項目。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但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其休閑的生活方式也廣受大眾的喜愛。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生活的節奏較快、壓力較大,城市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人渴望遠離城市生活,重返鄉村。鄉村在進行康養項目建設時,要充分利用農業優勢,可以建設農業產業園,根據城市人群對鄉村生活的向往,構建農耕生活方式,同時可以建設專門的休閑型康養農業基地,吸引更多的城市人群來感受多彩的田園生活,使他們在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民風中放松身心,緩解壓力,從而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發展[3]。
比如,鄉村在水果或蔬菜成熟的季節可以組織采摘活動,讓城市人群可以深入農村,體驗自己動手采摘的樂趣,品嘗到天然無公害的農村綠色食品,感受鄉村的魅力;還可以開設農家院,以鄉村生活為出發點,讓城市人群能夠深入到鄉村生活,了解該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實現城市人群回歸自然的需求,更好地發揮鄉村地區的優勢,實現農業康養項目的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作出的重要決策,是我國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國家進行的重大戰略方針調整。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要以農業優先發展為前提,建立更加健全的城鄉融合發展機制,以更有效的方式推進我國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鄉村康養產業建設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目標,是增進國民福祉的重要手段。鄉村在建設康養產業項目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發展多類型的康養產業。
文化康養產業在鄉村康養產業發展中較為常見,其主要是對鄉村歷史故事以及宗教文化進行挖掘和宣揚,圍繞相關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行產業建設,創建特色文化產業,吸引游客的關注,為游客創建人文、健康、豐富的產品內容,使游客感受到我國歷史文化的魅力,激發游客的情感共鳴,加強游客與鄉村文化之間的聯系,使游客產生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同時,鄉村還可以根據當地的優勢建設文化康養小鎮,結合當地特色,形成康養產業鏈,以文化內容為前提為游客提供康養服務,以顧客的健康為宗旨開展休閑養生項目,豐富游客的體驗,提升游客的參與感。
例如,位于山西省晉中市的“孟母養生健康城”,其主要是弘揚孟母文化,并在深度挖掘康養模式的基礎上引進了國外先進的養老理念,推行“活力養老、高端醫療、卓越理財、終極關懷、休閑旅游、生態地產”六位一體的商業模式,這對于弘揚當地的文化,促進當地的產業升級,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想要促進鄉村康養產業的發展,就需要健全相關的政策法規,為鄉村康養產業的規范發展提供保障。鄉村康養產業的發展既關系著國民的生活幸福感,又關系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應該加強對鄉村康養產業的重視,不斷完善其惠民政策,加強對鄉村康養產業的扶持力度,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推動我國小康社會的建設。但是目前由于缺乏規范的政策引導以及政策扶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康養行業的發展[4]。
作為處于起步階段的新行業,良好的政策扶持是康養產業發展的動力,康養產業作為提升國民福祉、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需要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為推動鄉村康養產業的發展,就需要政府在完善鄉村康養產業政策法規的基礎上,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時,要按照行業協會制定和推行的相關標準,制定嚴格的稅收制度,還要完善康養產業的誠信機制,促進康養行業的和諧發展。同時,要注重行政手段與市場經濟的協同合作,建立健全激勵和約束制度,鼓勵或約束康養行業的從業人員行為,為康養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想要促進鄉村康養產業的發展,就需要政府加大對鄉村康養產業的資金投入。要通過國家政策將金融市場中的資金引入鄉村康養產業發展,增強鄉村康養產業的資金供給,活躍鄉村康養產業發展,為鄉村康養產業注入更多的活力。同時,地方政府要加強對鄉村康養產業服務的重視,建立健全鄉村康養服務資金保障制度,將鄉村康養經費作為重大民生支出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各省級財政部門還要加強對鄉村康養服務設施的建設,加強對其消防改造等補助資金的扶持力度,積極發揮政府機關的示范和引導作用,提高各地區鄉村康養產業服務財政保障能力。
各地區要綜合考慮其實際狀況,在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加大對鄉村康養產業的資金投入,統籌上級補助和本級財力,確保各項資金能夠落實到位,為鄉村康養產業建設提供助力,保證鄉村康養產業建設的順利實施,為廣大國民創造福祉,帶動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發展[5]。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家開始加大對養老服務的重視,發展鄉村康養產業有助于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我國康養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其發展的時間較短,發展規模還不完善,政府機關要在加強對鄉村康養產業政策扶持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機關的領導作用,要建立健全的工作協調機制,強化政府機關的職能,努力營造政府與企業良好合作的氛圍,要本著為國民服務的宗旨,穩步有序地推進鄉村康養產業的發展,建立公開透明的管理制度,要本著合作共贏的理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鄉村康養產業建設。
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康養產業建設時,政府可以通過補助貼息、信貸支持等手段,鼓勵和引導相關企業積極參與鄉村康養服務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理,優化鄉村康養產業區內資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多渠道資金回報機制,進一步調動社會資本的參與積極性,為鄉村康養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我國康養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其發展時間較短,發展規模還不完善,嚴重缺乏專業的康養人才,因此,想要實現鄉村康養產業的順利發展,就需要加強對鄉村康養產業人才的培養,提升康養產業的服務水平,帶動康養行業的發展壯大。比如政府機關可以與高職院校以及培訓機構合作,加強康養人才的培養培訓,以專業的知識培養提升康養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從業素質,加快康養行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同時,要落實人才待遇,要制定有吸引力、有保障的人才引進計劃,落實員工的入職補貼、近期培訓以及住房保障等多方面的待遇,保障人才能夠安心地投入工作,更大限度地發揮能力建設康養產業。在康養產業內部還要科學設置崗位,使人才能夠更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加大對典型人才的宣傳,營造良好的行業氛圍,促進康養行業的不斷發展壯大。
綜上所述,鄉村康養產業的發展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提升國民的生活幸福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目前我國鄉村康養產業起步較晚,其在發展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的問題,需要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只有加強對鄉村康養產業政策法規的建設,加大對鄉村康養產業的扶持力度,才能夠促進鄉村康養產業的規范發展。
同時,政府要加大對鄉村康養事業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促使鄉村康養產業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最后,要加強對康養產業人才的培養,使康養產業能夠進一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