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財經大學教授、本刊特約專家 李德荃
8月3 日,美國《財富》雜志發布2022 年世界500 強企業排行榜。山東省有6 家企業上榜,分別為山東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和山東高速集團有限公司。
在今年的榜單中,只有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瑞士、荷蘭、加拿大和印度11 個國家的入圍企業達到5 家以上。山東省內的企業不僅榜上有名,而且入圍企業數目也不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東的經濟實力以及山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正在穩步增強,因此確實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下面我就相關話題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財富》雜志的世界500 強企業排行榜,主要以營業收入為依據。如果把市場理解為一眼井,把市場容量理解為這眼井里水的容量,則營業收入指標反映的是企業從這眼井中汲取的水量。盡管伴隨著經濟增長,市場規模會趨于增大,這就如同井里的水會不斷地獲得補充,但設若站在每一個時間點上來觀察,則可粗略地認為市場規模或井里的水都是常量。由此,營業收入的多少確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攫取或開拓市場的能力。
不過,營業收入這個指標經常被誤解。例如,美國《財富》雜志的官方網站使用了下面一段話來解讀2022 年世界500 強企業的經濟實力:“今年《財富》世界500 強排行榜企業的營業收入總和相當于當年全球GDP 的2/5,接近中國和美國GDP 之和。”其實,GDP(國內生產總值)與營業收入這兩個指標并不具有直接可比性。GDP 相當于企業的增加值,如果不考慮庫存的變化,則GDP 大約等于企業的營業收入與其中間采購支出之差。顯然,一個經濟體的GDP 通常顯著小于其所有經營單位的營業收入之和。
從反映企業“大”的指標來看,今年我國(包括香港和臺灣地區)145 家上榜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首次超過美國,約占500 強營業收入總額的31%,并且入圍企業在榜單中的分布也比較均衡。此外,我國上榜企業的平均總資產達3580 億美元,平均凈資產達431.8 億美元,均顯著超過500 強的平均水平。
用來反映企業“強”的指標均為效率效益類指標。其中,凈資產收益率指標的綜括評價性較好,且能緊扣股東投資的目的,因此屬于首選指標。該指標綜括了利潤、營業收入、總資產、凈資產4 個重要指標所蘊含的信息,具體來說,凈資產收益率=營業收入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其中,營業收入利潤率體現的是企業的贏利能力,總資產周轉率體現的是企業的營運能力,權益乘數體現的是企業的資本結構。今年我國大陸地區上榜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利潤率為5.1%,總資產收益率為1.15%,凈資產收益率為9.5%,這3 個指標均低于500 強的平均水平;而美國124 家上榜企業的這3 個指標分別為11%、3.21%和21.9%。此外,我國大陸地區上榜企業的總資產周轉率約合1597 天,美國約合1233 天。我國大陸地區上榜企業的權益乘數約為8.26,美國約為6.82。單純從利潤指標來看,我國145 家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約41億美元,遠低于世界500 強平均利潤62 億美元的水平,美國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更是高達100.5 億美元。因此,中美企業間經營效率的差距很明顯。
由此可見,我國的世界500 強上榜企業普遍具有“大而不強”的特點。究其原因,不外乎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偏低、生產經營偏勞動密集型、負債比率偏高等。此外,企業經營機制效率偏低也應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例如,今年大陸地區86 家上榜國企的營業收入利潤率、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4.3%、0.95%和7.8%;而另外50 家上榜民企的3 個指標分別為7.2%、1.7%和12.7%。我國上榜國企和民企的經營效率全面低于美國企業,國企尤甚。這說明我國企業的經營效率不高另有原因,不能僅歸咎于國企的體制問題。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輿論普遍以遺憾的口吻來談論我國企業“大而不強”的問題。這很不恰當。道理很簡單:足夠的先期投入是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的必要前提。企業的成長過程一般要首先經歷“從小變大”的階段,然后才能進入“從大變強”的階段。這就如同一個人的成長史,從嬰兒到少年其實就是一個“從小變大”的過程,而從青年到壯年則是一個“從大變強”的過程。人生的這兩個階段不可或缺,更不能跨越。因此,現階段我國企業的“大而不強”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實在不必遺憾或指責。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幫助企業少走彎路,使其盡可能順利地走完“從大變強”的歷程。
只有既大又強的企業,才有可能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縱觀全球,世界一流企業的擁有數量與該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及其競爭力高度正相關。例如,在《財富》雜志1995 年首次發布的世界500 強企業排行榜中,日本企業的數目最多,達149 家。但隨著日本經濟自20 世紀90 年代中期開始進入相對停滯期,日本世界500 強企業的數目逐步減少,到今年僅剩下47家。兩相對照,我國在1995 年和1996 年時尚無企業上榜,1997 年首次有4 家企業上榜,此后企業上榜數目穩步增加。自2019 年起,我國企業的上榜數目雄踞榜首,今年更是創下新高,達到145 家。又例如,與美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相稱,自1995 年以來美國企業的上榜數目穩居世界前兩位,今年仍有124 家企業上榜,位列第二。
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不足,是導致日本經濟相對衰落的客觀原因。我國的國土面積與美國相當,人口則是美國的4 倍。因此,盡管我國已歷經40 多年的高經濟增長,但人均GDP 仍遠遠落后于美國。中美兩國間人均GDP 的這個巨大差距,就是我國經濟仍將維持較高增長速度的客觀條件。我國至少還有20 年左右維持5%以上中高速經濟增長的可能性。這個中高速經濟增長的可能性,更兼我國即將擁有世界第一大單一國內市場的前景,便是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的肥沃土壤。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世界一流企業的培育。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要求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在2018 年11月1 日主持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以及2020 年7 月21日主持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國企和民企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努力增強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2022 年2 月28 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展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
我國擁有執政理念與政策理性、穩定和持久的制度優勢,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更兼有全社會的高度重視,這就為世界一流企業的出現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可以預期,只要我們牢牢抓住增強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兩個主軸,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便一定能培育出一個與我國經濟地位相稱的世界一流企業群體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