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歐化語法與現代漢詩的發(fā)展*

2022-11-24 22:22:26趙黎明
社會科學 2022年7期
關鍵詞:語言

趙黎明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今日漢語已非純粹“漢語”,而是包孕諸多異域因子的語言復合物。這些潛入漢語的外來成分,來源與構成十分復雜,既有來自東瀛的,也有來自歐洲的;既包含語音語匯,也包括語法文法。前者姑且不論,單就后者而言,來自印歐語系的語法形式對漢語表達形成的沖擊早已到處可見: “系詞、被動式、使成式、處置式”的大量導入,使現代漢語承受“西洋語言的巨大影響”①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404頁。,一種被稱為“歐化語法”的現象隨之產生。不過,“歐化”之說稍顯籠統,準確講應是英化或美化,“所謂歐化,大致就是英化,因為中國人懂英語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語的人多得多”。②王力:《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334 頁。據此,本文所稱“歐化語法”主要是指“在印歐語言、特別是英語影響下產生或發(fā)展起來的語法現象”,③賀陽:《現代漢語歐化語法現象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第 4期。既包含在印歐語言影響下通過模仿而產生的新興語法形式,也包含印歐語言刺激而發(fā)展的原有語法形式。不論是“新興語法”還是“原有語法”,都強調了“形式”因素的轉變,即:歐化語法對漢語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由重意會向重形式的轉向,即從“通過語義和邏輯關系以及語境來體會”,轉向“通過介詞、連詞等形式標志來連接”。④賀陽:《現代漢語歐化語法現象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第 4期。這種形式轉變已滲透到現代詩歌的語言表達之中,主要體現在主從句的倒裝、大量主從句和新興“是”字結構的出現,以及顯性時態(tài)詞的使用等方面。需要指出,漢語中的歐化語法與白話語法,又常常是聯系在一起使用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在引進外來語言資源時,新文學先驅就認定白話文與“與西洋文同流”①傅斯年:《怎樣做白話文?》,《傅斯年全集》(1),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1頁。,二者都建立在“我手寫我口”的基礎上,“白話詩和歐化詩的界限是很難分的”,白話詩“從文言詩的格律中求解放”,正與西洋自由詩(free verse)情形相仿佛,②王力:《自由詩》,《現代詩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頁。因此口語詩也與歐化詩常常混同使用。從此意義上講,本文所用的“歐化語法”與“口語語法”又有一定的交集。另外,本文所說的“現代漢詩”是指以現代漢語為本位的語體詩,包括草創(chuàng)時期的白話詩和由此發(fā)展起來的各類自由詩。這個范疇的使用主要用來與以古代漢語為本位的各種文言詩(包括古體、近體等)相對壘,它與當代學者專指的“現代經驗”“現代語言”“現代情感形式”三要素合一的“現代漢詩”③詳見王光明:《中國新詩的本體反思》,《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王光明:《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榮光啟:《“現代漢詩”的發(fā)生:晚清到五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有聯系也有區(qū)別。聯系是都屬于不同于“舊詩”的“新詩”,區(qū)別在于它是一個包括不同發(fā)展階段、具有不同發(fā)展程度的語言共同體。

漢語詩歌在從格律到自由、從文言到白話的演變過程中,歐化語法無疑起了獨特作用,但它如何作用、體現在何處,中外學界似乎缺乏充分研究。本文提出歐化語法與漢語詩歌文體變革關系問題,基本意圖就是通過西洋文法滲入漢語詩歌語法事實的揭示,探討其對漢語詩體古今之變以及漢語詩歌“異質性”形成的具體影響,以便對中國新詩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文化鏡鑒。

一、漢語新詩與歐化語法發(fā)生關聯的歷史機緣

中國新詩與歐化語法發(fā)生關聯,從語言發(fā)生機制看,以下幾種因素不容忽視:

一是宋詩派“以文為詩”的橋梁作用。晚清之際,與社會文化一樣,舊詩壇也面臨大變局,各路詩人將革新目光紛紛指向傳統,試圖從漢、魏、唐、宋等古典資源中尋找鼎革動力。宋詩一躍而成為各派詩人取法的重要資源,文學史家對此早有觀察,胡適說,“這個時代之中,大多數的詩人都屬于‘宋詩運動’”。④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95頁。陳子展也說,“到了曾國藩的時代,‘宋詩運動’更為開展……成為同治、光緒間詩國里的一大潮流直到現在”。⑤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3—24頁。宋詩不僅成為舊詩人效法對象,也成“詩界革命”者的學習對象,如黃遵憲“取材豐富”“以作文之法作詩”“我手寫我口,不避流俗語”等特色,與宋詩就有不小交集,黃遵憲詩因而被文學史家視為“白話文學的先導”⑥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第16—19頁。。由于宋詩的特別性質,即不用典、不做拗句、詩如說話、“條理清楚,敘述分明”⑦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全集》(2),第295頁。,使用了“異于常規(guī)的語法結構”⑧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68頁。,把“散文的一些手法、章法、句法、學法引入詩中”⑨王水照:《尊體與破體》,《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68頁。,等等,這樣就不僅改變了詩歌的語言結構,而且為歐化語法的進入開啟了一扇門窗。

二是近代譯詩中“外國語法”的滲入。近現代翻譯文學與創(chuàng)作文學同步生長,詩歌自然不能例外。不過早期翻譯外國詩,多數采用五七言古體,如戴宗球所譯英國高爾斯密《隱士詠》,辜鴻銘所譯英國威廉·柯伯《癡漢騎馬歌》,蘇曼殊所譯拜倫、雪萊詩,馬君武所譯拜倫《哀希臘歌》,魯迅所譯海涅的詩等,“都用中國傳統詩的形式,或譯成五言古體,或譯成四言的《詩經》體,或譯成《楚辭》體”。10施蟄存:《導言》,《中國近代文學大系(1840-1919)·翻譯文學集(3)》,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第12頁。這些譯作對國人了解西方文學有一定幫助,但把異域質料納入中國固有體制,以中瓶裝外酒,形式沒有根本改變,對詩體革新并無實質意義。梁啟超對此頗有感觸。他用白話翻譯拜倫《如夢憶桃源》: “瑪拉頓后啊,山容縹緲,/瑪拉頓前啊,海門環(huán)繞。/如此好河山,/也應有自由回照。”并加譯者案語云: “中國調譯外國意,填譜選韻,在在窒礙,萬不能盡如原意”,①梁啟超:《端志安·案》,《中國近代文學大系(1840-1919)·翻譯文學集(3)》,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第139頁。顯然,他已意識到“填譜選韻”的嚴重局限性。

在詩歌翻譯中自覺“實驗”白話并將“外國語法”帶入漢詩的要數胡適。在譯詩《老洛伯》(1918年)前他有一段“引言”,稱此詩為“當日之白話詩也”,并將林德賽與華茲華斯、柯勒律治等看成白話詩先鋒,稱其“志在實地試驗國人日常之俗語是否可以入詩”。②胡適:《老洛伯·引言》,《中國近代文學大系(1840-1919)·翻譯文學集(3)》,第119頁。整首譯詩語言上有很多新因素,不僅語言俗白,而且西方語法也被帶了進來: “我兩人哭著說了許多語言,/我讓他親了一個嘴,便打發(fā)他走路。/我恨不得立刻死了,只是如何死得下去!/天啊!我如何這般命苦!”更典型的要數《關不住了》: “我說‘我把我的心收起,/像人家把門關了,/叫愛情生生地餓死,/也許不再和我為難了’/但是五月的濕風,/時時地從那屋頂上吹來;/還有那街心的琴調/一陣陣地飛來。/一屋子里都是太陽光,/這時候‘愛情’有點醉了,/他說: ‘我是關不住的,/我要把你的心打碎了!’”這些語句,主格明確,語序自然,邏輯清晰,不僅近于自然口語,而且語法上也與漢語詩句大異其趣。梁啟超、胡適等詩界先驅所做的探索,對后來詩歌直譯風氣的形成、歐化語法的進入起到了開路的作用。

三是現代詩人自覺的語言實踐。印歐語法進詩文,是白話文學運動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新文學先驅的自覺追求。如果說梁啟超“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的“新文體”是開荒拓殖的初步探索,那么胡適“講求文法”的“文學改良”則是一種自覺的語言實驗。受《馬氏文通》啟發(fā),早在1913年胡適就撰文指出,中國青年應借鑒“歐西文法”讀書作文,振興中國文學,“在今日吾國青年之通曉歐西文法者,能以西方文法施諸吾國古籍,審思明辨,以成一成文之法,俾后之學子能以文法讀書,以文法作文,則神州之古學庶有昌大之一日”。③胡適:《〈詩〉三百篇言字解》,《胡適全集》(1),第231頁。胡適的倡導和實驗,引起新文壇的積極反響,人們紛紛將眼光轉向西方語言資源。傅斯年說,要想創(chuàng)造“獨到的白話文,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白話文”,除了尋求口語支持之外,必須“再找出一宗高等憑借物”④傅斯年:《怎樣做白話文?》,《傅斯年全集》(1),第131頁。,這憑借物是什么?歐化語法即是重要部分,“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詞法、句法、章法、詞枝……一切修詞學上的方法”。⑤傅斯年:《怎樣做白話文?》,《傅斯年全集》(1),第132頁。

在藝術實踐方面,新詩人也把打破五七言整齊句法,恢復詩句自然的散文語法,作為“詩體大解放”的自覺追求。 1920年,在《嘗試集》初版序言中,胡適這樣說,“我在美洲做的《嘗試集》……實在不過是一些刷洗過的舊詩!這些詩的大缺點就是仍舊用五言七言的句法。若要做真正的白話詩,若要充分采用白話的字,白話的文法和白話的自然音節(jié),非做長短不一的白話詩不可。這種主張,可叫做‘詩體的大解放’”。⑥胡適:《〈嘗試集〉自序》,《胡適全集》(1),第193頁。1936年,在新詩經歷過“新格律”化等辯證運動15年發(fā)展之后,他仍然堅持,“我近年愛用這個調子寫小詩,因為這個調子最不整齊,頗近于說話的自然”。⑦胡適:《談談“胡適之體”的詩》,《胡適全集》(12),第339頁。可見他把創(chuàng)造詩歌語言的自然,即詩句的“不整齊”,當作“胡適之體”的最大特點和詩體解放的自覺追求。以胡適為代表的新詩入的自覺藝術探索,為以“自然”為特征的歐化語法進入中國新詩做了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鋪墊。

二、歐化語法與漢語詩歌的古今之變

漢語詩歌的古今變化,不單是節(jié)奏的改變,也不僅僅是語匯的變化,還包括語法的遞嬗。作為一種語言規(guī)則,歐化語法對中國詩歌的古今之變,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催生作用。

歐化語法推動了中國詩體從文字型到語言型的轉變。眾所周知,在文言書寫系統中,文字是處于核心地位的。“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中,字是根本,它與句子的語音、語義、語法的關系是‘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⑧申小龍:《漢字人文性反思》,《字思維與中國現代詩學》,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38頁。而在“字本位”的漢詩表意系統中,每一個字都有音、形、義的特殊要求,每一個字都要瞻前顧后,與其他字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集群的藝術功效。據此,法國漢學家程抱一把中國律絕中的單字稱為“圣”,“在中國的詩歌傳統中,人們很自然地把構成五言絕句的二十個字比喻為二十‘圣’(sages)。它們各自的個性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將詩作轉化為一場儀式活動(或者一幕戲劇)。在那里,動作和象征符號激起可以不斷更新的‘含義’”。①程抱一:《中國詩畫語言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頁。作為無可代替的“字圣”,它不僅要有嚴格的詞性規(guī)定,還有苛刻的平仄要求,甚至還講究空間對稱。這類以單字為構成單元的文學,郭紹虞曾把它叫做“文字型文學”。在他看來,此類文學往往具有這樣的語法特征:“既不適于長的,當然不必注意斷句,也就不會注意到標點符號(不是不分句讀,但是并不強調);另一方面,既適于短句,自然便于吟誦,而于吟誦之間,自會體會到語感,也就不很注意到語法問題了。”②郭紹虞:《語義學與文學》,《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44頁。他還認為,不僅律絕有“宜于短句,而不適于長句”的特征,傳統文體多少都具有這個特性,“以前的文學,不論駢文古文,總之都是文字型的文學,不過程度深淺而已”。③郭紹虞:《語義學與文學》,《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第344—345頁。有學者干脆將這種詩體稱作“文言詩”,其語言特征“受到以字為本位的漢語語系的庇蔭,在音節(jié)、結構、語法、詞匯、象形、修辭等方面得天獨厚”,④陳仲義:《現代詩:語言張力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31頁。表現在結構方面則顯現出晶狀的分子排列,“內部的分子結構排列十分勻稱密切,有型式、周期性和方向感,相互投射,晶瑩剔透,圓潤照人”。⑤陳仲義:《現代詩:語言張力論》,第49頁。

以口語為本位的白話詩則是另外一種情景了。顆粒狀的單字凝成團塊,單字的音義功能大減,句子的意義作用大增,“字本位”的漢字單兵作戰(zhàn)模式,逐步讓位于“句本位”的集團作戰(zhàn)形式,郭紹虞把這種轉型稱為“從文字型轉變到語言型”⑥郭紹虞:《語義學與文學》,《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第341頁。。在這場文學語言轉型讓位的隆重儀式中,各種語言要素無疑都扮演著不同的歷史角色,但有一個角色的行動特別搶眼,這就是虛詞的出場。在傳統詩體(尤其是近體)中,虛詞入詩乃作詩大忌,“實字多,則意簡而句健;虛字多,則意繁而句弱”,⑦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19頁。這句話反映了古典詩人對虛詞的普遍看法。新詩則走在相反的路上,白話詩的立足離不開虛詞的支撐。與古詩實詞單列、義脈斷裂不同,新詩擅長的就是用不同的虛詞,將這些意象貫串起來,并形成一個意義連續(xù)的完整結構。特別是具有歐化色彩的虛詞的密集使用,大大地改變了漢語詩歌的意義結構,使粒狀的意象連綴成塊,也使斷續(xù)的義脈貫通成篇。很多詩人自覺不自覺地使用了這種連續(xù)句法: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圍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嘗到飯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顆雞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里顯然受到英語“after”句法影響,連用數個“在……之后”,使動作分則成為單個切分鏡頭,合則變成完整的動態(tài)畫面;而在虛詞的有力牽引之下,詩句宛如波濤相逐的語言洪流,在這種連續(xù)的語言洪流中,單字的地位幾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

歐化語法的使用也促進了語言從“意象語言”到“推論語言”之轉變。傳統詩強調物象自演,反對外來力量介入,反映在語言上就是要盡量避免議論性、介入性文字。葉維廉曾以王維“空山不見人”之句為例,說明翻譯文字“There seems to be no one”如何因加入“分析解說性”而將原詩意味改變。⑧葉維廉:《語法與表現》,《葉維廉文集》(1),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3頁。高友工把表達具體事物和分析推論性的文字分別叫做“意象語言”和“推論語言”,典型例子是杜甫的《江漢》詩,謂其尾聯“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就是一種與意象語言相對的邏輯語言: “‘不必’二字使推論的力量得到最強烈的表現。月、云、天空和長夜都屬于自然現象,而否定和需要則屬于邏輯范疇,當一個句子用了‘不必’時,它就不再是,描繪而是斷言;它需要的不再是與意象相對應的想象,而是與斷言相關的贊同或否定”。⑨高友工、梅祖麟:《唐詩三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49—50頁。其實,此類句法于宋詩已屬常態(tài),在英語詩中更是司空見慣,在以宋詩和西洋詩為雙親(至少是遠親)的漢語新詩里推論句法大量使用也就一點不奇怪了。葉維廉指出,“新詩人采用了白話作為詩的表達媒介時,白話里所有的演繹性都帶進來了。西方科學、邏輯系統和詩的形式的引進更加深了這個趨向”,①葉維廉:《文化錯位:中國現代詩的美學議程》,《中國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第279頁。這個判斷無疑是準確的。

以付諸理解而非想象為能事,推論語言不僅要求邏輯性,而且要求主客施受的明確性,這樣一個輪廓鮮明的主語“我”就出現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線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總量!”(郭沫若《天狗》)需要注意的是,主語“我”的出現,在文學上也是一個“現代性事件”,它不僅宣告了個人主體的誕生,還標明了抒情主人公從曖昧到明確的轉變。在這一歷史性轉換中,“我”的出現也是一種推論,因為詩人凸顯自我是以隱藏物象為代價的,它表明詩人作為言說者主體力量的強勢介入,而這種介入本身也是一種議論。對此,高友工有一段精辟的分析,“當詩人用‘我’指自己,或用‘你’稱呼讀者時,當詩人給詩注入了明確的主觀評價時,他就走得太遠了。讀者不再是間接欣賞,而是直接呼喚了。所以詩人自己充當主語,是推論語言的又一特點”。②高友工、梅祖麟:《唐詩三論》,第122頁。類似的新詩例子還有很多,“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頭發(fā),/教我如何不想她?” (劉半農 《叫我如何不想她》)前面的“微云”“微風”等,不再是一個獨立的意象,而是“叫我如何不想她”的專用道具。稱謂之外,還有表示連接的虛詞,也是推論語法的重要表征。當代詩人普遍使用了這種語法,如“終于能按照自己的內心寫作了/卻不能按一個人的內心生活/這是我們共同的悲劇/你的嘴角更加緘默,那是//命運的秘密,你不能說出/只是承受、承受,讓筆下的刻痕加深/為了獲得,而放棄/為了生,你要求自己去死,徹底地死”(王家新《帕斯捷爾納克》)詩中大量出現的歐化關聯詞,如“終于……卻”“為了……而”等,不僅有聯結語詞的作用,還有議論的功能,因為它把羅列的意象組織起來,使之成為一個連續(xù)運動的意義鏈。

而在意象演變方面,漢語詩歌從“簡單意象”到“繁復意象”的演變,也離不開歐化語法的推助。漢語古詩的虛詞禁忌,必然造成連接成分的省略;而連接成分的省略,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簡單意象”的并列和語義語脈的阻隔。高友工將這種“以直接的表象方式存在著的”基本形式為“它是如此如此”的詩稱為簡單意象詩。③高友工、梅祖麟:《唐詩三論》,第121頁。他認為,“簡單意象”在近體詩中表現得特別突出,如“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張仲素《春閨思》),又如“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月江樓坐翠微”(杜甫《秋興》之三)。這類詩的特點是只負責提供幾個物象、描述若干動作,至于連綴組織工作全靠讀者聯想完成。在他眼里,這類詩自然不乏優(yōu)長,但也有致命缺陷,“一首僅由名詞意象構成的詩缺乏各種使詩‘活’起來的特征:自然界中的生命過程和各個動因之間相互的動態(tài)聯系”。④高友工、梅祖麟:《唐詩三論》,第94頁。由于只是物象羅列,缺乏必要的銜接,因此一旦面對“豐富的材料,精密的觀察,高深的理想,復雜的感情”,它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胡適當年指出,“七言八句的律詩,決不能容豐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絕句決不能寫精密的觀察”,⑤胡適:《談新詩》,《胡適全集》(1),第160頁。言辭雖然有些絕對,但也道出了近體詩的致命局限。如何拓展詩歌的文體表現力?新文學先驅們采取的策略之一是使用白話并引進歐化文法。對于這一策略,傅斯年寫過一篇《怎樣做白話文?》,曾有詳細說明。在此文中,他羅列中國文“求鋪張”“只多單句,很少復句”“一覽無余”等諸多毛病,贊賞章士釗“能學西洋詞法,層次極深”“一層一層的剝進,一層一層的露出”的邏輯文試驗,斷言“精密的思想,非這樣復雜的文句組織,不能表現;決不是一個主詞,一個謂詞,結連上很少的‘用言’,能夠圓滿傳達的”。⑥傅斯年:《怎樣做白話文?》,《傅斯年全集》(1),第133頁。散文如此,詩歌亦然,如何用復雜的形式表現復雜的感情成為一代代新詩人的重要使命。在新文學之初,不少詩人就寫出過具有“復雜”意緒、“復雜”文句的作品,周作人的《小河》、胡適的《“應該”》、郭沫若的很多詩作都具有這種品質。如《晨安》: “晨安!常動不息的大海呀!/晨安!明迷恍惚的旭光呀!/晨安!詩一樣涌著的白云呀!/晨安!平勻明直的絲雨呀!詩語呀!/晨安!情熱一樣燃著的海山呀!……”詩歌以“晨安” (輔以西洋感嘆號)為情感線索,連用惠特曼式的“啊”“呀”呼語法,將一種復雜的立體的全景的景象,如遙感鏡頭般一個一個地層遞推出,意象之珠表面看起來也如古詩一樣簡單陳列,但因為運動鏡頭的不斷疊加,而呈現一種螺旋的、繁復的壯觀景象,語脈也由于詩人情感之流的不斷推涌而呈現連續(xù)性和完整性。

這種表達復雜意象、復雜感情的詩作當然可以排出長長的名單,穆旦、多多等都有出色的作品。這里特別說明一下“是”字結構多帶來的復雜意象。當代很多詩人都喜歡用“是”連綴全篇,如北島的《一束》: “在我和世界之間/你是海灣,是帆/是纜繩忠實的兩端/你是噴泉,是風/是童年清脆的呼喊”;又如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灘上的駁船……”最極端的是多多的《依舊是》,全是以“是”為牽引: “走在額頭飄雪的夜里而依舊是/從一張白紙上走過而依舊是/走進那看不見的田野而依舊是//走在詞間,麥田間,走在/減價的皮鞋間,走到詞/望到家鄉(xiāng)的時刻,而依舊是……”“是”在詩里顯然蘊含有多重意義,也承擔著多種功能。從詞的表面看,首先是一種系動詞,“它是大地”“它是它”等句中“是”起到了維系主賓的功能;再往深層看,它又體現一種隱喻關系,如“一道秋光”“一陣狂笑聲”等與“它”之間就有一層隱喻。葉維廉曾非常精辟地指出,這個用法來自西方“是”(to be),既不是用來判斷,也不是用來做比喻,而是“一個意象重疊在另一個意象之上,直至意象繞成一個圓為止”,①葉維廉:《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中國詩學》,第340頁。是一個鏡頭疊加另一個鏡頭,是使詩更為繁豐更為復雜的藝術手段。

詩文邊界的混合,一定程度上也與歐化語法有關。言及“詩”與“文”的不同,一般的認識要么強調在節(jié)奏形式,“有韻者為詩,無韻者為文”;②章太炎:《章太炎的國學講演錄》,平民印務局1924年,第72頁。要么突出在情趣內容,“夫詩與文異道,詩主情與趣,文主理與意,若徒有理意而無情趣,則不成其詩,而為有韻之文矣”。③梁昆:《宋詩派別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年,第47頁。實際上二者的區(qū)別遠不止這些。在傳統詩歌的語言表達方面,句法語法的不同也是二者區(qū)分所在。關于這一點,現代不少學者有清晰的認識。王水照曾以宋詩“以文為詩”為例,指出“文”的含義“主要是指把散文的一些手法、章法、句法、學法引入詩中”④王水照:《尊體與破體》,《宋代文學通論》,第68頁。;周裕鍇進一步指出兩種文體的區(qū)分,“不僅在于分行、押韻或平仄、對仗,更重要的是異于常規(guī)的語法結構”。⑤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第468頁。二氏所說的散文句法、語法等,核心部分不外是虛詞和語序的使用問題。宋詩“以文為詩”,初步彌合詩與文的文體鴻溝;現代漢詩則更進一步,虛詞運用普遍化,語序排列正常化,使詩與文區(qū)分的傳統文體表征近乎消失。

在詩文兩種文體接近的過程中,歐化關聯詞語的連接之功不可忽視。我們知道,在古代漢詩中,不論是表條件、因果,還是表順承、轉折,都是上下句自然銜接,很少使用關聯詞語,如因果句: “水靜樓陰直,山昏塞日斜”(杜甫《遣懷》;假設句: “遇酒多先醉,逢山愛晚歸” (白居易《贈沙鷗》,前后句間何種關系,文字表征全部隱藏,關系判斷全靠自由聯想,意緒貫通也賴自行組合。但在歐化新詩中,情形就完全不一樣,意脈流通重任,全系于關聯詞語,如“雖然現在他們是死了,/雖然他們從沒有活過,/卻已留下了不死的記憶,/當我們乞求自己的生活,/在形成我們的一把灰塵里”(穆旦《鼠穴》);又如“它是瑣碎地永遠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是沉沉地睡了,/但是我永遠不討厭它,/因為它是忠實于我的”(戴望舒《我的記憶》)詩中歐化的關聯詞、歐化的倒裝句法,不僅成為意脈貫聯的紐帶,而且成為促使詩文邊界進一步模糊的文字力量。

三、歐化語法與漢語詩歌的異質性

作為一種異域語文因素,歐化語法對中國詩歌的結構沖擊也是亙古未有的,這種沖擊不單體現在構詞法改變、語詞用法變異等表象方面,更表現在藝術呈現、語言結構、文體類型等深層領域。歐化語法給中國詩體帶來的新變化、造成的異質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自演詩”到“他演詩”。如所周知,傳統漢詩少用主觀語,忌用連綴詞,善于突出物象,擅長羅列意象,如“柳色春山映,梨花昔鳥藏”(王維《春日上方即事》)等,以實現消除人為操縱,突出物象自演的藝術效果。最被人稱道的例子是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類作品常被詩論家列為中國詩的典范,如葉維廉稱贊其“不但構成了事象的強烈的視覺性,而且亦提高了每一物象的獨立性”①葉維廉:《語法與表現》,《葉維廉文集》(1),第91頁。,謂其“強化了物象的演出”②葉維廉:《語法與表現》,《葉維廉文集》(1),第99頁。,具有電影“水銀燈活動”的視覺效果;③葉維廉:《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中國詩學》,第333頁。還說傳統中國詩,除了捕捉“視覺事象”之外,不把“自我的觀點硬加在存在現象之上”,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中的虛以應物,忘我而萬物歸懷,融入萬物萬化而得道的觀物態(tài)度”。④葉維廉:《語法與表現》,《葉維廉文集》(1),第89—90頁。

葉維廉對文言詩的把握無疑是準確的,傳統中國詩確實是一定意義上的“自演詩”。在那個自足的世界里,意象自立,物象自主,實詞為尊,虛詞為卑,不到萬不得已,詩人不會跳出來說三道四。這種任憑客觀物象自說自話的詩,更多體現在唐詩中,因而多少帶有一些正統味道。宋詩的出現是一次改變,新詩的出現是一次更大的改變。宋詩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虛詞涌入,推論句法頻現,作者直接介入,這就大大降低了意象的自演程度;新詩則更進一步,不僅白話入詩、議論入詩,還將外國語法大量引進,因此帶來的是中國詩體的革命性變化。葉維廉批評五四以后的新詩“疏離傳統”,“追求西方現代主義詩人企圖消散甚至消滅的嚴謹限制性語法,鼓勵演繹性說明性,采納了西方文法中僵化的架構,包括標點符號,作為語法的規(guī)范和引導”。⑤葉維廉:《文化錯位:中國現代詩的美學議程》,《中國詩學》,第277頁。拋開是非不論,他觀察到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由于受歐化語法影響,虛詞或限定成分大量入詩,傳統詩歌的意象自演程度降到了零點。葉氏曾以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的翻譯為例說明這種變化: “如果翻成‘As the plain is vast ,the sky lowers the trees’便立刻喪失其近乎水銀燈活動的視覺性,喪失其物象的演出性”。⑥葉維廉:《語法與表現》,《葉維廉文集》(1),第89頁。實際上,很多新詩就是這種“翻譯詩”的味道,如“我向它神往而又歡呼!/當我聽見從陰云壓著的雪山的那面/傳來了不平的道路上巨輪顛簸的軋響/像那些奔赴婚禮的新郎/——縱然我知道由它所帶給我的/并不是節(jié)日的狂歡/和什么雜耍場上的哄笑/卻是比一千個屠場更殘酷的景象,/而我卻依然奔向它”(艾青《時代》)例中“當……”“縱然……”等用法,很大程度上來自英語while/ even if,它的作用是牽著意象也引導讀者帶向事物,其藝術效果不是意象的自然呈現,而是知性的分析導引,物象的自主性大大減弱,詩人的介入性大為增強,大量此類詩作的涌現,表明中國詩正實現從“自演性”向“他演性”的轉變。

其次,從單音式節(jié)奏到音組式節(jié)奏。人們知道,新文學發(fā)生肇因首在“詩文之辨”,而詩文之辨的核心則首在“音節(jié)”。還在美國留學時,胡適與梅光迪就對此反復辯駁。胡適“做詩如作文”的幾句隨性留言,何以激起梅光迪“頗不以為然”的系列反擊?爭點就在對詩之文體特征的不同認識。此后,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正式提出“不講對仗”,在《談新詩》中系統闡述廢除格律之論,“推翻詞譜曲調的種種束縛;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有什么題目,做什么詩;詩該怎樣做,就怎樣做”,⑦胡適:《談新詩》,《胡適全集》(1),第164頁。在中國詩壇掀起驚濤巨浪,反對者有之,贊成者有之,新詩應否有“音節(jié)”以及應有什么樣的“音節(jié)”,成為新詩存在合法性的首要問題。傳統批評者當然認為 “詩之有聲調格律音韻,古今中外莫不皆然”⑧胡先骕:《評〈嘗試集〉》,《胡先骕文存》(上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第27頁。。與這種看法相反,新詩壇節(jié)奏探索的總趨勢,恰恰是如何突破傳統藩籬,實現由齊向散、由固定向自由轉變。后來的探索者基本沿著這兩條軌跡行進,傳統派希望在民族語言基礎上建立格律,林庚的“半逗律”理論是突出例子;①林庚:《〈問路集〉序》,《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第5頁。現實派希望整合中西傳統,創(chuàng)造一種偏于語言的自然節(jié)奏,于是“音尺”“音頓論”“音組論”等便陸續(xù)產生了。實際上這些外國名詞,意義跟漢語中“詞”或“詞組”是很相近的,陸志韋說,“白話詩憑著語調的輕重建設節(jié)奏……漢語的語調又和英語很相類似,所以我就想利用英國人做詩的經驗來推進我們的白話詩”。②陸志韋:《論節(jié)奏》,《文學雜志》1937年1卷3期。卞之琳也說,“用漢語白話寫詩,基本格律因素,像我國舊體詩或民歌一樣,和多數外國語格律詩類似,主要不在于腳韻的安排而在于這個‘頓’或稱‘音組’的處理”,③卞之琳:《〈雕蟲紀歷〉自序》,《卞之琳文集》(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54頁。因此他主張遵循“現代漢語說話的自然規(guī)律,以契合意組的音組作為詩行的節(jié)奏單位”,以便“音隨意轉,意以音顯,運行自如,進一步達到自由”④卞之琳:《重探參差均衡律》,《卞之琳文集》(中),第575頁。。正是在這種向外開放的詩語探索中,歐化的節(jié)奏類型隨之涌入,歐化的文法形式也隨之進入,外來語言形式與白話語文一起,加快了漢詩節(jié)奏類型從單音式向音組式轉變。

按照漢語傳統習慣,句中從屬部分一般放在主要部分之前;但受歐化語法影響后,從屬部分前置后置全憑自己。這一變化在語法學家那里就是一種歐化語法現象,⑤王力:《中國語法理論》,《王力文集》(一),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494頁。如聞一多《收回》: “那一天只要命運肯放我們走!/不要怕;雖然得走過一個黑洞,/你大膽的走;讓我掇著你的手;/也不問那里來的一陣陰風。”其中第二行就是“雖然(我們)得走過一個黑洞,(但是)不要怕”轉折句的倒裝。歐化語法對節(jié)奏的影響已經滲入血脈,成為新詩語言表達的一部分,以致我們習焉不察、見慣不驚,且以余光中《芝加哥》為例:

文明的|群獸,摩天大樓|壓我們

以立體的|冷淡,以陰險的|幾何圖形

壓我|,以數字后面的|許多零

壓我|,壓我|,但|壓不斷

飄逸|于異鄉(xiāng)人的|灰目中的|

西望的|地平線。

詩中首先突出主體句“摩天大樓壓我們”,然后交代方式“以……”,主謂在前、狀語置后,這是一種具有明顯歐化跡象的表達法,類似的例子還有,“不能到你的墓地獻上一束花/卻注定要以一生的傾注,讀你的詩/以幾千里風雪的穿越/一個節(jié)日的破碎,和我靈魂的顫栗” (王家新《帕斯捷爾納克》)。倒置的“以……”字句法,形成的迂回陌生語言節(jié)奏,是單音式古漢語節(jié)奏中所沒有的。

再次,從“表現詩”到“表達詩”。錢鍾書曾就“詩分唐宋”作過分析,指出二者分野非僅“朝代之別”,更為“體性之殊”,前者“以豐神情韻擅長”,后者“以筋骨思理見勝”。⑥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2頁。這當然是中肯之言,不過也只點出了部分差異。后世學者更進一步,認為從文體類型講唐詩是表現性的詩,而宋詩是表達性的詩。表現性詩歌不見主語,語序顛倒,少用虛詞,忌用關系詞,“你看不到詩人的‘我’在那里指手畫腳,說東道西,也感覺不到詩人要給‘你’指明一個什么‘道理’或講述一個什么‘故事’,在詩句里呈現的往往只是詩人感覺世界中的原初本相,在詩句里傳遞的往往只是一個純然無我的疊合印象,至于其中的微妙意蘊,要靠讀者自己揣摩,而詩歌只是一群意象的組合呈現”。⑦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99頁。而與此類表現性詩歌不同,宋詩則是一種表達性詩歌,它不僅要“達理”,凸顯意義,還要溝通“你我”,更偏重于告訴“你”某件事情或某種意義。⑧葛兆光:《漢字的魔方》,第198頁。

按照這種分析框架,從宋詩、外詩混合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詩,就是一種以傳遞信息為側重的“表達詩”。葉維廉曾精辟分析過新詩的這種“表達性”特質,“白話負起的使命既然是要把新思潮(暫不提思潮好壞) ‘傳達’給群眾,這使命反映在語言上的是‘我有話對你說’,所以‘我如何如何’,這種語態(tài)(一反傳統中‘無我’的語態(tài))便頓然成為一種風氣……郭沫若的《晨安》里的‘晨風呀:請你把我當聲音傳到四方去吧!’就是”。①葉維廉:《文化錯位:中國現代詩的美學議程》,《中國詩學》,第279頁。既然傳遞信息在詩中逐漸占據重要位置,那么信息傳播的關鍵要素(說話者、受話者、語境、信息、接觸和代碼)就不可或缺,“誰、在什么情況下、對誰、以什么方式、說了什么”之交流模式也不可避免。雅克布遜顯然只強調了日常語言與詩性語言區(qū)分的一面——“純以話語為目的”的話語才是詩性話語,②雅克布遜:《語言學與詩學》,《結構-符號文藝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第181頁。而忽略了二者共通的一面,即作為話語載體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施受關系明晰,內容準確,時空條件具體。

在中國古詩中,主語省略是常態(tài),“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是“誰”看見的這一幕?沒有人知道。但在印歐語系中,這種情況是不容許存在的,“西洋每一個句子里,通常必須有一個主語”。③王力:《歐化的語法》,《中國現代語法》,第341頁。現代詩拋卻了古詩作法,向西洋詩靠攏,把主語強勢引入,將言語事件的主體充分凸顯,“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郭沫若《天狗》)這里,誰所做的、誰看的、誰所感受的,感受的是什么信息,一一清晰可辨;“我看一陣向晚的春風/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我看它們低首又低首,/也許遠水蕩起了一片綠潮;//我看飛鳥平展著翅翼/靜靜吸入深遠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紅暈/無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穆旦《我看》)。詩作顯示的是,“我看見”春風、飛鳥、流云如何,主客對象了然,施受清晰,狀態(tài)確定,限定具體,無需讀者再去猜謎。這些做法顯然是歐化語法所賜,“由于數、時態(tài)、定冠詞和不定冠詞、支配關系和一致關系,以及形形色色羅列細節(jié)的結構,英語自然傾向于具體對象”。④高友工、梅祖麟:《唐詩三論》,第93頁。

時態(tài)使用也是歐化語法入漢語的典型癥候。如所周知,漢語動詞缺少時態(tài),中國舊詩中“極少采用‘今天’‘明天’及‘昨天’等來指示特定的時間,而每有用及時,都總是為著某種特殊的效果,也就是說,在中文句子里是沒有動詞時態(tài)的變化的”⑤葉維廉:《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中國詩學》,第330頁。。但歐化白話詩中這類時態(tài)大量出現,如柏樺《李后主》: “哦,后主/林陰雨昏、落日樓頭/你摸過的欄桿/已變成一首詩的細節(jié)或珍珠/你用刀割著酒,割著衣袖/還用小窗的燈火/吹燃竹林的風、書生的抱負/同時也吹燃了一個風流的女巫。”此處的“已變成”是英語完成時的漢化形式,而“割著”也是動詞“割”的正在進行時。這些都可視為歐化語法的變種。中國新詩大量移植這種語法傳統,有意打破“取消指示時間的成分”等曖昧做法,⑥程抱一:《中國詩畫語言研究》,第41頁。代之以一種顯在的時間標志,“當水洼里破碎的夜晚/搖著一片新葉/像搖著自己的孩子睡去”(北島《雨夜》)。而在空間方面,位置關系也不再模糊,“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壓著的草蓋的墳墓,/你的關閉的故居檐頭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園地,/你的門前的長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狀態(tài)上也借用西語“…of…”“with”等用法,產生一種層層限定的“的”結構,如“森嚴的黑暗的深奧的深奧的殿堂之中央/紅紗的古燈微明地玲瓏地點在午夜之心”(馮乃超《紅紗燈》),又如“我愿寂對著一渦一渦的回浪在那里的巖石的窩上/我愿細細的思維著掠在石上的介殼的不住滄桑/朦朧的憧憬著那里 那里 那里 那里的虛無的家鄉(xiāng)”(穆木天《我愿》),從而形成一種迥異于傳統表達的異質性的包孕結構,這種結構所傳遞的信息是明確的、具體的。

最后,從“朦朧”到“明了”。“朦朧”是中外詩歌藝術的共同特征,中國素有“詩無達詁”之說,西方不乏詩無定解之論,現代詩人更是把“晦暗”視為榮耀,“ (現代)詩歌的言說方式是謎語和晦暗”,⑦胡戈·弗里德里希:《現代詩歌的結構》,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第1頁。為此,英國詩論家燕卜蓀還專門撰寫《朦朧的七種類型》,探討造成詩義含混晦澀的各種原因。以西方詩為直接淵源的現代漢詩,詩義朦朧的作品在所不少。不過比較起來,新詩與舊詩的朦朧,實現形式其實有所不同。傳統詩歌往往通過特殊的文字處理方式實現,如顛倒語序、取消限指、抽離時空等,“利用未定位、未定關系、或關系模棱的詞法語法,使讀者獲致一種自由觀、感、解讀的空間,在物象與物象之間作若即若離的指義活動”;①葉維廉:《中國古典詩中的傳釋活動》,《中國詩學》,第18頁。現代漢詩則不然,其朦朧效果的制造似乎放棄了古詩的那一套做法。從文字排列方面來看,主格賓格明確,施受關系清晰,時空狀態(tài)具體,沒有哪一首詩再靠文字歧義制造意義朦朧。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在你面上我嗅到霉葉的氣味,/倒塌的瓦棺的泥磚的氣味,/死蛇和腐爛的池沼的氣味”(蓬子《在你面上》),詩中“我”“嗅”到的“氣味”,來源和狀態(tài)十分確定;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蟬聲沉落 蛙聲升起/一池的紅蓮如紅焰 在雨中//……永恒 剎那 剎那 永恒/等你 在時間之外/在時間之內 等你 在剎那 在永恒”(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就算主語看起來缺席,但也站在具體的時空中,哪怕是幻覺也是施受關系清晰的景象。

現代詩這種“明了”傾向的形成,主要來自內外兩方面的影響。從內部發(fā)展邏輯來說,宋詩的因素顯然起到了推動作用,宋詩“以文為詩”,“文”的要求當然是脈絡貫通;宋詩“以議論為詩”,“議論”當然不應該含混其辭;更重要的是,宋詩傳達信息、凸顯意義的取向,必然要求語言形式上做到關系清晰、限定明確,“宋詩卻使詩歌的表達更為明晰、主體意識的傳遞更為明確,而且更能曲盡其意,因為層次豐富的意義畢竟要通過因果、時空等關系詞來層層遞進,而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動畢竟是要由各種各樣虛詞來細微表述的”。②葛兆光:《漢字的魔方》,第207—208頁。從外部影響的角度看,西方語言特別是語法形式的引進起到了關鍵作用,“西方文化傳統強調邏輯思維,落實到語言上就是語法結構、詞類與句法、標點的明確規(guī)定”③鄭敏:《鄭敏文集·文論卷》(上),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93頁。。宋詩從內部推動,外詩在外面牽引,當兩股力量匯合于白話時,一種新的詩體自然形成了。“當新詩人采用了白話作為詩的表達媒介時,白話里所有的演繹性都帶進來了。西方科學、邏輯系統和詩的形式的引進更加深了這個趨向。”④葉維廉:《文化錯位》,《中國詩學》,第279頁。1919年胡適在《談新詩》中談論新詩愿景,說“凡是好詩,都是具體的;越偏向具體的,越有詩意詩味”,⑤胡適:《談新詩》,《胡適全集》(1),第174頁。可惜在解釋“具體”涵義時只說到意象可感一層,未觸及現代新詩語義明了這一重大轉變。關于這一變化,傅斯年的一段話倒是一語中的,“今新文學之偉大精神,即在篇篇有明確之思想,句句有明確之義蘊,字字有明確之概念,明確而非含糊,即與駢文根本上不能相容”,⑥傅斯年:《文學革新申義》,《傅斯年全集》(1),第11頁。他的“新文學”范圍顯然也包含新詩。

結 語

語法是語言的核心部分,語法改變意味著語言的改變。按照現代語言學觀念,語言不單是思維工具,還是思想本身,因此,歐化語法進入漢語詩歌,改變的就不僅是古代詩體的語言表象,還是傳統詩歌的思維結構。從這個意義上講,歐化語法在中國詩歌從傳統到現代轉變過程中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它既促進了中國詩歌異質特性的形成,又推動了中國詩體現代品格的形成,起到了雙重作用。對于這些功能,詩學史上稱贊者有之,批評者也不乏其人,批評聲音主要來自中國各種古典派,如學衡派中的胡先骕、吳宓、吳芳吉等,他們從古典語文視角批評新詩廢除格律、采用白話、移植西體等做法,認為其作品不過是一種用中國文字寫的“西洋詩”,“我對于現在的白話詩,以為他受的西洋的影響,可說他在詩史上添了一種西洋體”,⑦吳芳吉:《提倡詩的自然文學》,《吳芳吉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第831頁。新文學陣營中的梁實秋等也持類似立場。

那么,今天該如何看待這種文學語言現象呢?我們認為還是要采取“一分為二”的科學態(tài)度:一方面不能否認古體詩獨特的美學價值。古人發(fā)揚中國象形文字優(yōu)勢,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詩歌形式,其視覺聯想性、空間對稱性、文字簡潔性、語法靈活性等特點,具有其他文字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作為民族文化瑰寶,我們應該對之倍加珍惜;但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近體詩畢竟是一種文字型文學,面對豐富復雜的現代生活,其語法松散、指向不明、限制不確等優(yōu)點,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詩歌表現的缺陷。當年胡適說現代人“豐富的材料,精密的觀察,高深的理想,復雜的感情”①胡適:《談新詩》,《胡適全集》(1),第160頁。,是五七言固定體式所無法裝下的,判斷雖有一些絕對,但也不是毫無道理。就百年新詩人的文體實踐來看,歐化語法與白話語料的融合調劑,確實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不僅創(chuàng)造了“新的意境和語感”②朱自清:《譯詩》,《新詩雜話》,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50頁。,還造就一定的層次感、邏輯感和深度感,對提升漢語詩歌表現力、改良漢語詩歌品種等,都產生過重要意義。當然,使用不當也容易產生副作用,如過于理性的分析成分,也容易扼殺詩歌的感性之美,等等。

漢語新詩自誕生到現今已過一個世紀。在其百年成長年輪中,有民歌化痕跡,有古典化烙印,也有歐化的足跡,成功與失敗各占其半。現在正處于總結經驗教訓、進行新的藝術綜合的關鍵階段,反思歐化之得失顯得尤為必要。“歐化”之語聞之駭然,細究起來不過是語言融合常態(tài)。就語言融合一般情形來看,任何外來因素的攝入,一定會遇到受體語言的自動過濾,正如王力先生所言,“西洋語法和中國語法相離太遠的地方,也不是中國所能勉強遷就的。歐化到了現在的地步,已完成了十分之九的路程;將來即使有人要使中國語法完全歐化,也一定做不到的”③王力:《中國現代語法》,第334 頁。。因此,對于漢語詩歌中的歐化成分,大可不必驚慌失措。相信新詩這個活的機體一定會合理吸收異質語法中的有益成分,自行消化其中的不適切分子,最終形成一種既與外來語言互補共生,又深具民族特色的現代詩意表達系統。

猜你喜歡
語言
詩之新,以語言創(chuàng)造為基
中華詩詞(2023年8期)2023-02-06 08:51:28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日常語言與播音語言
新聞傳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4
語言技能退化與語言瀕危
我有我語言
論語言的“得體”
語文知識(2014年10期)2014-02-28 22:00:56
Only Words慎用你的語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综合网站| 亚洲国产系列|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福利视频| 99激情网|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日韩第一页在线| 久久永久视频|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福利片91|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三级a| 青青青草国产| 久久久亚洲色|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欧类av怡春院|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AV麻豆|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 亚洲无码不卡网|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天天综合|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高h视频在线|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亚洲成年人片| 欧美成人第一页|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欧美激情综合|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9啪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视频一区亚洲|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国产三级成人|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福利片91|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亚洲综合色婷婷| 韩国福利一区|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天天摸夜夜操|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欧亚日韩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