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春,王素香,侯世允,陶相錦
(1.菏澤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山東菏澤 274000;2.巨野縣檢驗檢測中心,山東巨野 274900)
落實食品安全法,同時落實與之配套的法律規范與文件要求,不僅是監管部門的責任,更是社會企業、食品檢測機構的責任,是進一步做好現代社會食品安全保障的工作要求。根據食品安全要求,開展食品檢測工作,應當始終以加強安全檢測、及時發現安全隱患為目的,靈活運用多種檢測技術,規范檢測方法與流程。創新食品檢測工作應當從技術與方法兩個主要環節入手,同時提升檢測人員的素養,根據技術與方法創新要求構建外部檢測環境,促進食品檢測工作的創新、科學與健康發展。
食品安全是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對食品生產、食品檢測工作的明確要求,也是食品生產加工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根據食品安全法有關法律內容、食品安全監管效能文件內容,應當充分發揮食品檢測的監督管理功能,從源頭開始加大檢測力度,獲取精準、實時的檢測結果,輔助提升食品安全監管的整體水平,為落實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供有利條件,同時在規范食品市場環境、促進食品產業經濟發展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1]。
食品檢測工作的服務對象是人民群眾,其是以維護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為目的的檢測工作。因此,應當時刻以為人民群眾服務為核心理念,積極創新食品檢測工作方法與流程,形成完善的食品檢測工作模式、工作機制,加強工作隊伍建設,積極承擔食品安全防線的責任。
食品檢測工作是食品安全監管的基礎環節,檢測結果可以用來分析食品安全水平、落實食品安全監管等工作。食品安全包括生產環節的安全,也包括運輸、儲藏、包裝、加工和銷售等多個環節的安全。在食品檢測工作中,應當根據不同時期的市場環境創新檢測工作標準、嚴格落實安全標準,促使檢測環節成為食品安全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保障與監管體系。
檢測人員的專業素質與檢測技能水平是直接影響食品檢測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引起其他因素變化的關鍵因素。根據檢測工作實際情況,若檢測人員缺乏專業素養,不能靈活熟練地操作檢測設備,就會影響檢測過程的推進和檢測技術效用的發揮,最終影響食品檢測報告[2]。
檢測環境是指食品檢測的實驗室環境,也指食品檢測的外部環境,包括食品檢測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保障機制等。檢測環境不穩定,會影響檢測行為的規范性,會降低檢測樣品的質量,影響檢測結果,導致檢測結果誤差較大,無法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有效依據。同時若檢測工作的實驗室環境出現不良因素,也會影響檢測過程,進而影響食品檢測的精準性。因此,在檢測工作中,既需要加強對實驗室環境的控制與管理,也需要創新檢測工作保障體系,為檢測工作的落實提供規范依據。
抽取的樣品質量會影響之后的檢測結果;若取樣的方法不科學,會引起結果偏差;若樣品的保存手段不合理,會引起樣品變質,也會影響食品檢測的精準性,導致食品檢測喪失食品安全監管實效性。在實際檢測過程中,若樣品在取樣、保存的過程中被污染,檢測的精準性就會下降,不僅會降低整體檢測工作的效率,更會浪費檢測資源。
檢測設備是食品檢測工作中用于鑒定食品中各種微量元素、營養成分、微生物含量、農藥化學藥劑殘留成分與含量的儀器設備。一般來說,不同的檢測目標需要采用不同的檢測設備,且每種檢測設備具有相應的操作流程與規范。工作人員應當合理使用檢測設備,嚴格遵守規范操作設備,一旦設備運行操作出現誤差,就會造成檢測數據誤差。檢測人員利用玻璃檢測儀器輔助檢測,若玻璃儀器的刻度出現誤差,也會影響食品檢測結果的可靠性。檢測方法不單單是檢測設備的操作方法,更是指配合某種檢測設備的核心技術,如生物技術、熒光檢測技術、光譜檢測技術等。檢測人員應當根據不同的食物特性、食品檢測目標,選擇合適的方法,保證檢測方法可以精準全面地獲取檢測指標數據,這樣才能為之后的數據分析、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據。若檢測技術老舊會影響檢測結果,難以發揮食品檢測的價值,因此創新檢測技術、檢測方法,使用先進的檢測設備也是十分關鍵的。
食品安全視野下的創新食品檢測工作,應當始終以食品安全的數據需求為方向,持續提升檢測數據的精準性、細致性與全面性,以提升檢測數據的代表性與可用價值。根據影響因素分析,檢測設備、檢測方法(技術)是檢測工作的兩大組成部分,共同生成檢測數據。因此,檢測工作的創新發展應當從設備與技術兩個角度入手。
3.1.1 加強資金投入,定期更新設備
根據食品檢測工作的需求,考慮到食品行業的現狀,應當積極更新設備,保證設備性能良好、設備運行原理處于行業前沿,能滿足更多不同類型食品的檢測需求,可以開展更多的微生物、微量元素的精準檢測。在實際檢測過程中,應當根據檢測機構的內部情況,有選擇性地更新設備。例如,檢測機構的檢測對象多為農產品,則應當以農藥殘留、化學物質殘留為方向更新儀器設備,購買試劑耗材,保證儀器、試劑可以滿足檢測工作的需要。通過快速更新設備,配合不斷更新的檢測技術和方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先進技術與設備的優勢,獲取更加精細的數據[3]。
3.1.2 加強技術引入,提供檢測支持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食品行業面臨的安全形勢愈發嚴峻,原本的食品檢測方法與技術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應當積極引入新穎、先進的技術,支撐更多的檢測工作。根據檢測機構的實際情況,可引入生理生化技術,這一技術的應用范圍較為廣泛,其中ATP生物發光技術、微量升華檢測方法均能檢測出食品中多種菌群的數量,且操作流程較為簡單,檢測數據精度高,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可引入生物技術用于純天然食品的檢測,其中基因芯片技術的操作簡單、效率高,可以滿足特定酶的高催化性檢測、特異性檢測[4]。此外,可以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根據食品安全檢測與監管需求進行創新,將不同的技術靈活搭配起來。例如,將生物技術與熒光技術相結合,提升食品安全檢測的精準性,拓展檢測覆蓋范疇,進一步滿足更多的微生物類型、含量檢測分析需求,增強技術應用能力,以此為食品安全視野下的食品檢測工作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
檢測人員的專業素養與專業技能水平會直接影響食品檢測的結果。根據檢測方法與設備的更新計劃可以看出,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檢測方法運用于工作中,也會有大量的先進檢測設備投入使用。若檢測人員的專業素養水平較低,不能適應檢測工作的現代化發展趨向,不會熟練使用檢測設備開展多種食品檢測工作,則難以實現檢測工作的創新發展。因此,檢測機構應當定期開展培訓或安排檢測人員外出學習,積極主動與上級檢測機構合作,通過交流觀摩的方式提升檢測人員的專業水平,從而強化檢測人員素養,優化隊伍結構,促使其可以滿足檢測工作的發展需要[5]。
樣品質量是影響食品檢測工作的重要因素,若樣品在取樣、保存環節受到污染,則檢測出的結果不具備代表性,會造成檢測資源的浪費,影響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開展。因此,應在不同階段引入新技術、新設備,對樣品的提取方法、保存方法進行創新,形成新的工作流程、保存標準、不同樣品的保存流程等,將這些作為檢測人員取樣與保存樣品的規范,提升樣品保存與使用的規范性。在進行食品檢驗檢測時,還應當加強對樣品使用流程的控制,根據食品檢驗工作需要明確樣品采集標準,提出樣品采集的周期、位置、類型、狀態、數量和覆蓋范圍等方面的要求,確保樣品隨機性、代表性。建議根據食品檢測的樣品特性、檢測試劑與化學藥劑特性,制定規范標準的消毒條例、試劑使用環境準則等,做好細節工作,確保檢測結果精準可靠;還需根據樣本類型制定針對性方案,選擇合適的試劑進行檢測,順利推進檢測過程,強化檢測誤差控制能力。
良好的檢測環境是落實檢測工作的重要保障。①應加強食品檢測工作實驗室的環境管理,明確實驗室的進出要求、實驗設備的操作與維護要求、實驗試劑的取用和記錄要求,詳細記錄實驗室的使用人員及時間。制定實驗室內環境清潔與保持規范,避免實驗室內進入污染物質,影響檢測結果。②應當根據地方文件要求,依據食品安全法規內容,制定食品檢測工作制度、食品快速檢測工作標準與流程等,設計檢測流程、抽樣文書的使用方法,為食品檢測工作創新發展提供充足保障[6]。
加大對食品檢驗人員的監督與管理也是進一步保證食品檢驗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措施,只有真正落實對食品檢驗檢測人員的監管,保證約束檢測人員在取樣、保存、試劑使用、環境管理與維護、數據獲取與分析等一系列過程的行為,促使其規范操作,才能確保食品檢驗行業的健康發展,更好地服務于食品安全。應根據有關法律條例、規范制度,明確提出對食品檢驗人員的監管要求、監管范圍與內容,形成清晰、詳細的標準,尤其是要加強對食品檢驗人員工作細節的監督。在實際檢驗過程中,應當為檢驗檢測人員提供定期、強制性的培訓,確保檢驗檢測人員及時了解最新行業政策與文件內容,能夠以最新的行業規范約束自己。應當成立專門的食品檢測監督小組,保證落實監督工作,加強對檢測人員、檢測工作的監管。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是落實食品檢測的重要導向依據,也是創新食品檢測工作的方向。當前對食品檢測工作進行創新,應當始終以維護食品安全為目的,充分考慮不同因素對食品檢測工作效果的影響,從因素角度入手,提出工作創新措施,及時解決傳統食品檢測工作效率較低的問題。在今后的食品檢測工作創新發展中,應當根據不同類型的食品檢測對象,合理創新檢測技術與方法,確保檢測樣品質量與保管品質,同時加強人員與環境管理,全方位形成高效工作模式,為我國的食品安全保障的落實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