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玲
(中國科學技術館,北京 100012)
現階段,餐飲服務已成為旅游服務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其不僅是旅游景區經濟效益的重要來源之一,也在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游客觀光的實踐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但隨著我國旅游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景區餐飲服務業也逐漸成為我國食品安全的“重災區”。
(1)以旅游景區為落腳點,加大對于餐飲安全的監督管理力度,是落實我國食品安全戰略、保障人們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舉措。現階段,旅游已是人們生活休閑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游客也隨之成為我國社會中不可忽視的龐大群體。據相關部門統計,僅在2020年“五一小長假”的5天時間里,我國各地景區接待游客的總數就達到了1.15億人次。在此背景下,若旅游景區餐飲服務的質量無法保證,將形成極大的安全隱患。例如,在2010年,四川海螺溝景區就發生了轟動一時的群體性食品中毒案件。該案中,百余名游客在食用了某酒店提供的餐品后,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癥狀,并最終導致數十人入院治療,一人死亡。后經檢測發現,某酒店的餐品中含有巨量亞硝酸鹽,而一個健康成年人僅攝入 3 g亞硝酸鹽就會面臨很高的死亡風險。對此,應建立針對性的餐飲安全管理機制,有助于實現安全風險的預防預控與深度治理,從而肅清旅游餐飲市場的不良行為,進一步保障游客的飲食安全。
(2)保證旅游景區的餐飲服務質量,是旅游經濟長效化建設的前提和根本。在我國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飲食觀念已發生了極大轉變,與“吃得飽”相比,人們更在意是否“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北京消協2020年12月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在 3 000余名受訪者中,僅有1.78%的人表示不擔心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且有69.61%的人希望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的常態化監管。同時,該報告還指出,食品安全已成為備受網民關注的焦點話題,2020年1—11月,某大數據研究機構共監測到相關輿情信息274萬余條,且以中性、負面的信息居多。所以,通過建立強有力的監管機制,保證旅游景區餐飲服務始終處在安全線以上,有助于為景區的穩定經營、健康發展提供有效保障,將食品安全問題對當地旅游經濟的影響降至最低水平[1]。
(3)圍繞旅游景區建立專項化的餐飲安全監管機制,是增強我國基層食品安全執法力度的必要手段。結合社會經驗與相關研究來看,旅游景區餐飲服務具有個體化、分散化、流動化的特點,其商品的原料來源、儲運方式、加工方式、營銷模式也各有所異。若沿用常規性的工作機制,必然會形成相當大的監管難度,實際的監管質量、監管效率也難以得到保證。
在建立機制、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既要全面化、全程化地做好食品安全風險的綜合分析與綜合方案,也要從職能部門、社會機構、游客消費者等角度入手,實施有效的綜合治理手段,從而保證監管執法無死角、無盲區,最大限度地為游客安全提供保障。
食品安全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重點民生問題,相關的公共監管體系也構建已久。但在進行旅游景區餐飲安全監管時,應意識到其經營模式、客源類型等方面的特殊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監管執法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處于較高水平。
旅游景區的餐飲服務業在角色定位上相對復雜,其既橫跨旅游與餐飲兩大行業,又與市場、衛生等領域密切相關。所以,在開展相關監管工作時,常常會出現文旅、食藥監、工商、衛生等多種職能部門聯合執法或交叉管理的情況。這樣一來,便會形成監管權力與監管責任上的模糊問題,既容易引起不同部門間的工作矛盾,也有可能因此出現“三不管”現象,給不法分子創造可乘之機。對此,在建立專項監管機制時,需要明確做好景區餐飲安全監管責任的分配確認,并盡可能地避免交叉性、模糊性問題的產生。具體來講,可以將監管權責歸到單個部門的管轄范圍中,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多頭管理的傳統矛盾。但從實踐角度來看,旅游景區環境復雜、餐飲商戶經營分散,人力、物力、時間等監管成本較高,會給單個部門造成較大的執法壓力[2]。
與其他領域的餐飲服務業不同,景區餐飲業依附于當地旅游業存在,所以存在明顯的淡旺季之分。當旅游旺季到來時,景區餐飲業也表現出客流量大、客源復雜、業務繁忙的特點,此時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現概率與危害性也相對較大。而到了旅游淡季,游客規模顯著縮小,景區餐飲業的客流量及業務壓力也會隨之減少,且客源中本地消費者的比重往往會變大。這時,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現概率、危害性都將有所降低,管理、追溯的難度也相對較小。基于此,為了達到最佳的安全保障與基層執法效果,應結合景區及其餐飲業的具體特點,規劃出針對性的監管應對方案。例如,在臨近旅游旺季時,因開展專項化、全面化的監管整治活動,對景區內各餐飲商戶及工作人員的經營資質、健康證明、商品質量等進行嚴格檢查,以達到提前清害、預控風險的目的。在旅游旺季內,也應適當提高巡檢、抽查的頻率,從而及時對餐飲安全風險隱患進行感知排查與監管處理。而在旅游淡季,則可根據景區餐飲市場的整體狀態,適當降低監管強度、調整巡查周期,以避免監管資源的不必要浪費。
在旅游景區的餐飲服務領域中,食品安全的風險隱患及事故問題具有多源性特點。例如,在2010年10月的“四川海螺溝食物中毒事件”中,百余名游客食物中毒的原因是酒店商家誤購、誤用了亞硝酸鹽。而在2020年10月云南曲靖市羅平縣某景區的食品安全案件中,數十名游客食物中毒主要是商家使用了發芽變質的馬鈴薯所致。除化學物質、食物變質以外,導致游客健康受損的餐飲風險源還有很多,如沙門氏菌感染、大腸桿菌感染、寄生蟲感染、尖銳異物傷害和食品過敏等。而進一步來講,這些風險源的形成方式也較為復雜。例如,原料質量不佳、儲運方法不當、烹飪加工不合理等,都可能導致食物變質,進而產生一定的毒害性。再如,除了食物材料本身的問題外,在餐具不潔、環境污染、人員患病等情況下,餐飲商品也可能攜帶菌、蟲或異物,從而形成安全隱患[3]。
綜上所述,在建立旅游景區餐飲安全的監管機制時,應盡可能地將各類風險源納入到監管范疇當中,保證監管內容的精細化、完善化,以便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例如,在開展監管執法實踐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除了要核查商戶經營資質、店內餐飲工作者健康證等基本資料以外,還需要做好如下工作內容:①需要對果蔬、糧油、調料等各類餐飲原料進行抽樣檢查,檢測其成分中是否存在安全風險源,如致病菌、寄生蟲以及含量超標的有毒有害物質等;②需要對旅游景區餐飲服務的環境、用具等進行直觀檢查與實驗檢測。若店內環境未達到衛生標準,各類餐具、飲具消毒不到位,則按相關規定對其實施行政處罰;③還需要對餐飲商品的原料來源、加工方式進行監管調查。通過該環節,既能了解餐飲工作者在清理、烹飪菜肴時是否存在有違食品安全規范的不良操作,也能充分掌握和評估各類原料的正當性,避免商戶以次充好、私改生產日期等情況發生。
從目前來看,我國消費群體的維權意識與追責精神仍處在較低水平。據北京消協2020年12月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回答“購買到問題食品怎么辦?”這一問題時,3 000余名受訪者中僅有13%的人表示會找媒體曝光,有19.26%的人會向相關部門投訴,而選擇“自認倒霉,扔掉不吃”“要求商家退換貨”兩個選項的人數最多,分別占53.81%和57.69%。由此可見,遭遇食品安全風險時,絕大多數消費者更傾向于大事化小,且這種情況在旅游餐飲領域表現得更甚。例如,游客在景區遇到食品變質、飲料過期、菜品中有異物等情況時,通常會產生“出門在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以免相關維權事宜對自己的出游心態、日程安排產生負面影響。再如,一些游客在向景區餐飲商戶提出質疑或要求時,會遭受到不良商戶的威脅和恐嚇,進而出現不愿維權、不敢維權的情況。在了解消費者的這些心理后,很多旅游景區的餐飲商戶便會放低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甚至抱有知法犯法的無知、僥幸心理。對此,在建立健全旅游景區餐飲安全監管機制時,應著力做好消費者維權意識、維權能力的教育培訓與宣傳鼓勵工作,以發揮出消費者對于市場、商戶的倒逼性作用。①文旅、食藥監、消費者協會等相關部門應善用互聯網資源,做好正確消費維權知識的宣傳普及,并開放多種舉報投訴渠道,從而保證消費者的維權行為有據可依、有路可走。②相關職能部門應聯合社會中的各類服務單位、媒體機構,為游客消費者的維權行為提供保障與支持,如專項法律援助、事件公開曝光等。這樣一來,游客消費者的維權成本將大幅減低,不良商家的違法犯罪成本則大幅提高,進而達到“以維權保安全”的倒逼效果[4]。
目前,受惠于社會經濟與現代科技的蓬勃發展,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可用的技術工具越來越多,實踐功效也越來越強。在此時代背景下,相關部門及人員在實施旅游景區餐飲安全監管時,應積極使用新工具、探索新方法,以實現監管效果、監管力度的提升。例如,在抽樣檢查食品原料時,可使用快速檢測技術,在現場為商戶出具檢測報告。這樣一來,監管工作的定性效率與執法說服力將顯著提高,有助于進一步優化旅游景區食品安全的治理質量[5]。
綜上所述,做好旅游景區餐飲安全監管機制的建立十分重要,其既是我國構建基層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必要舉措,也是推動旅游產業良性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具體實踐中,要著力解決好監管責任模糊、安全風險多樣、消費者維權難等現實問題,并切實做到加強監管執法力度、健全完善餐飲監管內容、科學運用現代監管工具,以實現旅游景區餐飲安全的綜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