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花瓊
在音樂史上,將1600年至1750年稱為“巴洛克時期”,它既莊嚴高貴又富麗堂皇、精巧華麗的藝術風格在歐洲的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時期的聲樂作品風格純正,對比鮮明,節奏清晰靈動,感情豐富、演唱特色鮮明,許多膾炙人口的聲樂作品至今廣為流傳,保有崇高的藝術地位。這一時期的聲樂作品受到了歐洲的文藝復興的思想熏陶,人們對人文主義思想高度認同,形成了全民追求文化藝術的氛圍,希望可以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輝煌藝術,音樂文化的創作與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巴洛克時期之前,聲樂藝術發展最專業的是宗教音樂。單旋律獨唱或齊唱的宗教聲樂作品題材單一,旋律平淡單調,創作手法較為平庸,聲樂作品的內在缺乏深刻感情,音樂表現力并不突出。在巴洛克時期,文化藝術環境空前開放,聲樂作品也出現了豐富多彩的創新發展。在“新藝術”思潮的影響下,宗教禁欲主義的思想已經無法束縛控制藝術家的創意,他們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將聲樂作品進行了世俗化、人文化的改變,這些作品所呈現出的獨特藝術風格,表明了人們渴求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文主義思想,音樂成為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聲樂藝術的發展也到達了輝煌鼎盛的時期。
歌劇誕生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當時人們重視精神的享受,在寬松的社會環境與開放包容的文化環境下出現了許多音樂組織團體,“卡梅拉塔”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團體中的里努契尼和佩里、卡契尼等人合作,在1597年就創造了第一部歌劇《達芙妮》,但令人遺憾的是未能完整地流傳下來,于是通常認為他們在1600年創作的歌劇《優麗狄茜》標志著歌劇的誕生。古希臘的悲喜劇,中世紀的宗教劇與民間的田園劇都為歌劇的誕生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在封建階級與資產階級相互碰撞的社會背景下,歌劇由最初的集戲劇臺本、舞臺表演、音樂演唱于一身的形態,發展到由序幕展開闡釋主題,多個場景來完成故事情節,確立了聲樂獨唱、重唱及合唱的表現形式。將宣敘調和詠敘調用于歌劇,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美聲唱法,最后形成正歌劇的樣本與規范。歌劇的誕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座豐碑,同時也是巴洛克時期聲樂作品完善發展的重要標志。
《讓我痛哭吧》是巴洛克后期的一首優美抒情的詠嘆調,是德國作曲家亨德爾創作的歌劇《里納爾多》(“Rinaldo”)中的第二幕。《里納爾多》是由著名劇作家羅西根據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詩人塔索的同名敘事詩改編,講述了巴勒斯坦圣殿騎士里納爾多在“十字軍”征戰期間,愛上了他指揮官的女兒阿爾米列娜,但受到了阿爾米達與其情人阿爾干特王的阻撓,經過一系列的斗爭,最終,里納爾多與阿爾米列娜團聚在一起,有情人終成眷屬,迎來了圓滿的結局。這部歌劇經久不衰,至今仍然是標準歌劇的保留節目。其中《讓我痛哭吧》講述的是阿爾米達為了阻撓里納爾多將阿爾米列娜帶走,將阿爾米列娜藏在施有魔法的花園中,阿爾米列娜在花園中徘徊悲嘆,傷感于命運的殘酷無情,又對自由充滿了渴望與向往,于是在花園中有感而發,演唱了這首作品《讓我痛哭吧》。
巴洛克時期的聲樂作品已經不再受宗教思想的禁錮,音樂家對人本身具有的情感進行著重的表現。這一時期題材涉獵甚廣,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宗教內容,其中包括了希臘神話、歷史故事、鄉野自然、生活趣事,對感情的歌頌等豐富的內容。其中,宗教題材的作品本質已經由傳達神的旨意,轉變為對人物內心情感與體驗的表達。伴隨著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的推動,聲樂藝術的發展迎來了更加寬廣的前景,大量的優秀聲樂作品問世,反映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帶動了聲樂藝術的繁榮。
在宗教題材的聲樂作品中,除了《仁慈的神明》這種典型的表達莊嚴虔誠情緒的作品,還多出了《阿瑪麗莉》這樣的抒情作品,贊揚了阿瑪麗莉所具有的純潔美好的品質,又兼具了宗教音樂的神圣情感,給人帶以美的感受。《勝利啊,勝利啊》是一首獨唱的康塔塔,帶有典型的宗教音樂色彩,同時又具備了通俗易懂的特點,由快速地與稍慢的兩個音樂要素交替構成,給聽眾帶來了豐富的聽覺體驗;《誰想買美麗的百靈鳥》通過對平常生活的描繪,生動地塑造出了市場上賣鳥人的形象,整首樂曲輕快活潑,生活化的內容樸實動人;《恒河上升起太陽》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描述了陽光下的恒河,贊美了萬物生長的自然美景,風格華美,具有強烈的抒情性,表達了對自然無盡的熱愛與贊美;《優麗狄茜》、《阿麗安娜》都取材于希臘神話,極富藝術性與抒情性;《讓我痛哭吧》更是在“十字軍”征戰的歷史背景下,講述了巴勒斯坦的圣殿騎士里納爾多與貴族少女阿爾米列娜的愛情故事,其中加入了魔法、女巫等奇幻元素,融合了宗教信仰的內容,神秘瑰麗的想象與宗教信仰進行了自然的結合,講述了阿爾米列娜不幸的遭遇,表達出了對自由與愛情的向往與渴望,傳遞出了阿爾米列娜內心深處豐富又激烈的情感。
巴洛克時期的聲樂作品,旋律與歌詞緊密結合,具有極高的審美性與藝術價值。流暢華麗的旋律線條體現出深厚的情感,這一時期的音樂家將情感的表達作為聲樂作品創作和音樂美學思想體現的第一要務,聲樂作品的旋律兼具了優美、靈活、抒情等特點,以表達人的心理活動與思想感情。同時,音樂家認為歌詞的安排也是重中之重,在巴洛克時期,作曲家常與詩人共同合作來完成聲樂作品的歌詞,這使得這一時期的聲樂作品,在旋律與歌詞兩方面,都具備極強的藝術性與極高的審美價值。歌詞的來源不局限于當時詩人所作的詩歌,還有相當的一部分歌詞源于古代詩歌、著名詩人所作的詩歌。《阿瑪麗莉》的歌詞就源于一首來自中世紀的古老抒情詩。《布谷》、《無休止的愛》是作曲家為了莎士比亞、歌德這樣著名詩人的詩歌所作。這一時期的聲樂作品因詞曲結合緊密,具備了深刻內涵、具有藝術審美價值。演唱者突出了歌詞的語境,角色的思想情感通過文字與語言進行表達。旋律結合了語義,結合了級進的創作技法,表達了語氣與情感的波折起伏。
《讓我痛哭吧》改編自塔索的敘事詩,整曲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宣敘部分,采用了述說的方式連接上一幕的劇情,著重體現了宣敘部分的訴說感,使得歌詞含義不被旋律中的休止符所截斷,自然流暢地推動劇情發展,為第二部分的詠嘆做好鋪墊。《讓我痛哭吧》第二部分是典型的返始詠嘆調,這種詠嘆調是ABA三段體形式,作曲家一般不會重復寫出A段,而是在B段的結尾處標記Da Capo(從頭反復),在結尾處標記Fine(結束)。在這一部分中,兩次A段都采用了廣板的速度與pp(很輕)的力度術語,使A段的旋律非常穩定,在“e che sospiri(多么盼望)”這一句中,旋律出現了一次大跳,強調了本句的語氣,卻沒有對旋律的連貫與流暢造成影響,保證了詞曲的連綿統一。B段調式的變化,突出了情緒的變化,旋律也出現了許多連段,歌詞也對情緒起到了推動作用。本首作品旋律與歌詞相輔相成,在推進劇情發展的同時,也富有層次感地表現了阿爾米列娜的情緒,由從表述自身的不幸遭遇到悲嘆渴望自由,達到了情緒上的層層遞進。
詞曲結合緊密是巴洛克聲樂作品的顯著特點,體現出這一時期聲樂作品的藝術性與進步性,作品的旋律與歌詞通過了豐富的表現手法,表達出情感的變化,以達到體現、抒發感情的目的。
亨德爾的聲樂作品給人以華麗璀璨的感覺,正是因為巴洛克時期的聲樂作品運用了大量的裝飾音進行加花。亨德爾作為巴洛克后期的杰出作曲家,在他的作品中也體現出了大量運用裝飾音這一時代的特征。廣泛地使用裝飾音,生動而細膩地完成了情感的表達,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在聲樂曲中,常使用倚音、顫音、回音,并在返始詠嘆調的重復段中出現了炫技加花。這一時期的倚音,將和弦外音加重從而自然流暢地轉變為協和和弦音,由不和諧音圓滑地過渡到解決音。顫音是巴洛克時期最常見的裝飾音,除非變格終止,否則顫音應該貫穿于整個華彩樂段中。在樂段結束之前,通常會有顫音的裝飾,也可以在樂句的末尾裝飾以短小的顫音,顫音的大量運用了成了巴洛克時期聲樂藝術非常普遍且重要的標志。在巴洛克后期的音樂中,開始了回音的應用,在慢速上行的旋律中帶給人別樣的感受。
《讓我痛哭吧》在第二部分的返始詠嘆調中,就運用了大量的裝飾音。在返始詠嘆調的演唱中,通常是演唱者依據自身的能力,較為自由地進行加花裝飾,使得反復的A段區別于之前的A段,進一步加強了情感的表現。例如,在《讓我痛哭吧》中“Mia cruda sorte 殘酷的命運”中,使用了兩次顫音。在結束時,顫音的保持更是長達三拍,將整首樂曲氣氛推向了最高點,阿爾米列娜內心的情感得到了升華,使整首作品更富有戲劇性。A段的第六小節、第十三小節,在A段反復后,就進行了回音的裝飾加花,這樣就起到了加強語氣的作用。在《讓我痛哭吧》這首作品中,回音在高低音之間加大了音符的密度,使聽眾與演唱者一起感受到阿爾米列娜內心深處的痛苦與對自由的渴求,引起聽眾的共鳴。
音樂術語在巴洛克時期出現了極快的發展,音樂力度、速度的變化在這一時期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作曲家普遍強調情感的表達,音樂術語是任何一首作品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讓我痛哭吧》在詠嘆調的開頭,亨德爾就進行了Largo(廣板)的標記,旋律與和弦同時進入,力度要求為pp(很弱)。在B段的結束處標記Da Capo,簡稱D.C.(從頭反復),在結尾處標記Fine(結束),為演唱者的即興發揮提供了條件。顫音與回音的標記,烘托了歌曲的氣氛,傳遞出阿爾米列娜內心的情感,使整首作品聽起來更加富有變化且華麗輝煌。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不再局限于宗教音樂平淡的節奏,為更好地表達情感,作曲家們創造出靈活多變的節奏,以適應不同的題材與類型。巴洛克時期的聲樂作品可以采用不同節拍交替、調性與力度變化等手法來進行對比,在為演唱提供具體要求的同時,推動作品情感的表達,加深作品的感染力,將歌曲推向高潮。這一時期的節奏自由靈活,甚至可以根據歌詞或情節的需要而不斷進行改變。主要分為有節拍小節線的節奏與不分拍的自由節奏。詠嘆調中常使用有節拍小節線的節奏,在宣敘調中更常用不分拍的自由節奏,但根據劇情的發展與需要,兩種節奏也可以組合出現,呈現出富有趣味的變化。
《讓我痛哭吧》在宣敘部分采用了4/4拍子,由弱拍進入,大量使用了八分、十六分的音符與四、五度的跳躍、表達阿爾米列娜的情感,音樂表達的非常自然,闡明了劇情的發展。在詠嘆調的部分則使用了3/4拍子,使用四分、八分音符,在廣板較為緩慢沉重的速度下,表現出阿爾米列娜不同的心理變化,讓聽眾更加具有代入感。宣敘部分與詠嘆部分進行了多次靈活的轉調,給人以豐富、多層次的聽覺感受,符合劇情發展的變化,對比地表現了各部分的思想情感。
靈活多樣的節奏極大提高了巴洛克時期聲樂作品的表現力,推動了聲樂的發展與進步,也為后世的聲樂作品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與標準。
在巴洛克時期,聲樂藝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涌現出大量的杰出音樂家與優秀聲樂作品,這一時期聲樂作品顯現的特殊音樂風格,具有豐富的藝術性與獨特的音樂美學價值,使巴洛克時期的聲樂藝術在世界音樂史上熠熠生輝。通過認識這一時期聲樂作品的獨特藝術魅力,我們可以進一步的推動現今聲樂藝術的發展,促進聲樂作品的完善與創新。■